南溟子自1958年於廈門大學歷史學系畢業後﹐首個(也是在北京唯一)服務機構是中央民族學院歷史學系。然在正式教書之前﹐先奉派參加全國民族系統的“民族問題三套叢書”調查﹑編撰工作﹐分至福建少數民族調查組的畬族小組﹐為時兩年許。1958年9月至1959年5月﹐先後在福建福安﹑福州及浙江平陽﹑杭州調查畬族社會情況﹔1959年6月至1960年12月﹐先後在北京頤和園南湖飯店(十七孔橋龍王廟旁)﹑西藏達賴喇嘛駐京辦事處參加審稿會議﹐集中編校畬族簡史﹑簡志。

因上述兩年的接觸﹐令自己對少數民族歷史﹑社會略有涉獵﹐並參與下列成果之編撰﹕
1﹑《中國少數民族簡編》(與施聯朱﹑白濱合寫畬族部分﹐中央民族學院1960)
2﹑《畬族簡史簡志合編》(與施聯朱、陳元煦合作,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民族研究
    所1963)
3﹑《畬族簡史》(與施聯朱、蔣炳釗、陳元煦合作,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4﹑《畬族社會歷史調查》(參與編寫其中五種調查報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附] 《畲族史研究六十年》

原載畲族網﹐見寧國新聞網2009-08-30 15:37http://www.ngnews.cn/system/2009/08/30/000322820.shtml

                                                   畲族史研究六十年

  畲族是我國東部唯一原住的世居少數民族,以其獨特的傳統文化和民族個性而稱著于世。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國畲族人口70餘萬,主要分佈于閩浙粵贛皖黔等地。
      梁啓超《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說:“吾儕研究中華民族,最難解者無過福建人”。那研究福建人時,最難解者無過于畲族。研究畲族對瞭解華夏民族形成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離開了畲族歷史就不可能深刻瞭解我國南方人文脈絡,難以準確把握東南社會發展的內在理路,畲族史研究在南方民族史、文化史、地方史中佔據十分重要地位。
  畲民之名在宋代已經出現,特別是劉克莊《漳州諭畲》(《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三《漳州諭畲》)中對畲族的生産、生活等有較爲詳細的論述,古代各種文獻(如方志、筆記小說、族譜等)也不斷記載。
      近代以後,一些學者關注畲族,以現代研究方法和手段開始了畲族研究,佳作不少,成績斐然,專著以德國人史圖博和李化民的《浙江景寧敕木山畲民調查記》(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專刊第六號,中南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編,1984年)爲代表,淩純聲《畲民圖騰文化的研究》(《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6本,1947年)則代表畲族文化研究最高成就之一,成爲畲族研究的經典之作,以西方現代科學研究開畲族之先河,雖不免有點枘鑿不合,但惠及後人,恩澤無限。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畲族邁入新時代,畲族史研究可以分爲三個時期,形成各自特點和風格。
  
      第一時期:民族識別時期:1953年和1955年,中央民委組織有關人員赴福建、浙江、江西、廣東等地開展畲民族別調查研究(施聯朱《民族識別與民族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並于1956年12月中央統戰部正式確定畲族民族成分和民族族稱。1958年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組織福建少數民族歷史調查組對閩浙贛畲族進行大規模的調查,形成了二十多份調查報告,並編寫了《畲族簡史簡志合編》(內部發行)。此後畲族和畲族史研究基本停滯。
  
      第二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分爲兩個階段:  
一、基礎階段(1978-1988年)  
      在《畲族簡史簡志合編》基礎上,1980年施聯朱、蔣炳釗、陳元煦、陳佳榮合撰《畲族簡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6月),第一次構建畲族歷史的框架,結束畲族無史的狀態,這是畲族民族識別的結果,也是解放後畲族研究的總結,具有里程碑意義,從此畲族歷史成爲可能,從時間上將畲族史上溯到唐初,與散佈東南沿海各地的畲族相對應,在縱橫時空上形成了獨立的民族自我意識,畲族研究有了開端。
      1985年,全國首届畲族史學術討論會在潮州舉行,國內外畲族研究專家、學者和民族工作者五十七人參加了討論會,以會議收到論文爲主,彙編爲《畲族研究論文集》(民族出版社出版,1987年),反映畲族族源諸家之說和語言等有關觀點。作爲《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之一的《畲族社會歷史調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將建國以來的歷次畲族社會的調查報告、搜集的有關畲族歷史文獻資料、圖片和文物資料編輯而成,這些調查報告、文獻資料、圖片和文物資料具有一定科學研究價值。繼《畲族簡史》之後,蔣炳釗的《畲族史稿》(厦門大學出版社,1988年)吸收同行學者研究新成果,提出自己獨特見解,內容豐富、資料翔實,觀點新穎、線條明晰﹐既總結40年來畲族史研究成果,也標志畲族歷史研究新階段的開始,是承前啓後之作。

二、繁榮階段(1989年-本世紀初)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化、全球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畲族地區經濟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關注畲族的人越來越多,畲族歷史文化研究也持續升溫,成立相關的研究機構,召開全國畲族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出版近百本畲族著作,數百篇學術論文。  
      除了厦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厦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外,福建省成立了省民族學研究所,福建省寧德師範專科學校成立了畲族文化研究所,浙江省麗水學院成立了畲族文化研究所﹐江西省贛南師範學院成立了畲族文化研究所等,這些專門研究機構爲畲族史研究的繁榮和發展提供組織和機構的保障。  
      1994年10月在景寧畲族自治縣成立十周年之際,在景寧召開的全國畲族文化研討會,並將會議論文以《畲族歷史與文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1995年11月,在寧德召開全省性畲族民俗風情研討會,海峽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畲族民俗風情》;面向21世紀中國畲族社區學術研討會1997年12月在福建舉行;2003年11月在寧德召開的畲族文化學術研討會,其論文集《畲族文化研究》由民族出版社出版;2005年5月浙江麗水學院主辦全國畲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並出版了《畲族文化研究論叢》;2007年12月在潮州召開了全國畲族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也上網了。
      出版研究專著﹕朱洪、姜永興《廣東畲族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謝濱等人《福建畲族檔案資料選編》(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丘國珍《畲族民間文化》(商務印書館,2006年)等。2003年,福建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畲族研究書系一套六本﹕吳永章《畲族與瑤苗比較研究》、謝重光《畲族與客家福佬關係史略》、游文良《畲族語言》、藍炯熹《畲民家族文化》、藍雪霏《畲族音樂文化》、雷彎山《畲族風情》。在前人研究基礎上,作者各自選取畲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側面進行深入研究,以探詢畲族歷史、文化的淵源和真諦,受到讀者的歡迎。全國各地各級畲族志書編輯出版,也極大豐富了畲族史研究內容和範圍。  
      畲族史研究主要關注問題:族源遷徙、民族關係、軍事鬥爭等方面。
      1、族源認同是畲族之所以存在的緣由,族源研究成爲我從哪裏來的問題意識,每次研討會都有涉及族源問題的論文,傳統主要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一是越人後裔說;二是畲瑤同源于湖南“武陵蠻” ﹐盤瓠後。《關于畲族形成問題的探討》(網路文章)認爲:“由于歷代統治者的剝削和壓迫,中原長期戰亂紛飛,南方相對安寧,以鳳凰山爲中心的閩粵贛交界區是中原王朝統治的薄弱地帶,從外地遷來的瑤人、東夷人(藍夷)、俚人(雷人)、重人(鍾人)、古越人、蠻人、僚人、客家人、漢人等等與當地土著民族結合,經漢、三國、兩晉、南朝歷代,形成具有獨特語言和習俗,崇信盤瓠,以藍雷鍾三姓爲主,從事刀耕火種生産的民族共同體——畲族”。 畲族遷徙主要從潮州鳳凰山向閩浙等地北邊移動,至于唐以前的遷徙也有一些文章論及。
      2、民族關係:主要是指畲族與瑤族、苗族以及和客家等民系的關係,吳永章《畲族與瑤苗比較研究》、謝重光《畲族與客家福佬關係史略》對此分別做了精細的論述。
      3、軍事鬥爭史:東南地區特別是福建地方軍事史基本上都是歷代畲族人民反抗鬥爭的歷史,離開了畲族福建軍事史是難以想像的,由于歷史原因,解放後相當一段時間,畲族人民鬥爭是歷史研究重要內容,屈文軍《元代的畲族》(《暨南學報》2004年第1期)討論了畲佘族地理分佈、信仰、反元鬥爭的性質、畲軍的性質等問題。  
      三十年來畲族史研究特點:1、湧現一批畲族學者,畲族書系一半以上的著作者是畲族學者,如福建藍雪霏、雷彎山、藍炯熹,另如浙江雷必貴《蒼南畲族的源流與分佈》﹐雷陳鳴《畲族叙事歌集粹》、《畲族情歌選擇》,廣東雷楠《鳳凰山畲族文化》﹑《廣東鳳凰山畲族語言》,江西藍希瑜。2、畲族內部對于盤瓠傳說的爭議出現,3、畲族自我意識增强;4畲族歷史和文化研究出現交叉,文史不分家的,許多研究已經突破了單一歷史研究,而轉向與文化結合,研究畲族文化也涉及歷史,歷史與文化相交融。
      儘管畲族史研究取得一定成績﹐但還有需要改進之處:1、研究視野不够開闊,就畲族研究談畲族,通過畲族個案研究探討人類共同命運的情形的少,實現人類普遍價值和意義也少了;2﹑這樣視野導致了畲族史研究論題的重複,許多研究缺少獨到見解,創意少,研究難上層次;3、研究領域有待擴張,由于畲族人數少,集中山區居住,生活水平不高,其研究價值和意義認識是不够的,其研究範圍比較狹小;4、與現實結合不是很密切,對于市場經濟條件下,全球化背景下畲族文化和畲族人內心的變遷也少涉及,所有歷史都是當代人對于歷史的回答,但歷史研究對于畲族當下的問題意識差距甚遠;5、有的研究還不够理性,甚至成爲禁區;6、沒有統一規劃和組織,以個體、分散、獨立的研究爲主,學術研討會也是各地自己開展,尚未形成規模更不用說系統了。
 
第三時期:網路時期(21世紀以後)  
      網路時代對歷史也對畲族史研究提出全面而嶄新的問題,2007年在潮州召開全國畲族文化研討會,不久所有文章都有網路都可以找到,說明網路已經成爲傳播研究成果的載體,作爲畲族研究的門戶網站——畲族網,主要圍繞著盤瓠傳說和畲族語言問題開展了良好互動,開闢了“千古史話”專欄。網路將溝通專家和大衆資訊,架起研究和傳播橋梁,結合虛擬和現實,畲族網路將在新世紀承擔起研究走出象牙塔的使命,走向民間和社會,畲族史研究步入全新歷史時期。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各種著作目錄或簡介(“陳佳榮著作目錄一覽”)﹕《畬族簡史簡志合編》﹑《畬族簡史》﹑《畬族社會歷史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