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戰”?基辛格:美中需要學會共存[按:采訪于2023年4月下旬進行]
陳思佳
2023-05-18 14:41:31 來源:觀察者網
最後更新: 2023-05-18 14:41:32
(觀察者網訊)當地時間5月17日,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網站刊登了對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採訪文章。在長達8個多小時的對話中,基辛格從外交接觸、人工智慧技術、美國政客的領導力等角度出發,討論了“如何避免中美之間的競爭陷入戰爭”的話題。他認為,美國和中國應當學會共存。
文章稱,即將迎來100歲生日的基辛格對中美兩國在技術和經濟優勢方面“日益激烈的競爭”感到震驚,他還擔心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將加劇中美之間的競爭。他認為,力量平衡和技術基礎的變化如此之快、方式如此之多,將使得各國缺乏任何可以建立秩序的既定原則。
他警告說,如果各國找不到一個平衡的秩序,可能會引發戰爭,“我們正處於類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局面,各方都沒有太多的政治讓步餘地,任何對平衡的破壞都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基辛格將“冷靜外交”視為唯一防止毀滅性衝突的方法,他認為,人類的命運取決於美中兩國能否和平相處,並建議美國政客認真考慮中國的擔憂。他指出,中國對西方口中的所謂“基於規則的秩序”感到不滿,認為這實質上是“基於美國的規則和美國的秩序”。中國的一些聲音還認為,美國永遠不會平等對待中國。
基辛格同時警告美國政府不要曲解中國的雄心。他分析說,中國想成為強大的國家,中國的行為始終基於對國家利益和能力的敏銳感知,“華盛頓聲稱中國想要統治世界……但這不是他們對於世界秩序的看法,他們也從未這樣想過。”
“中國和美國可能在沒有全面戰爭威脅的情況下共存嗎?”對於這個問題,基辛格表示,他現在依然相信這是可能的。但他也聲稱,這並不能保證成功,因此美國必須要維持“足夠的軍事力量”。
文章隨後談到了所謂“緊迫的台灣問題”,基辛格稱,中美此前達成的諒解維持了50年,就被特朗普政府推翻了。特朗普想要迫使中國在貿易問題上讓步,從而為自己打造“強硬形象”。拜登政府也想要效仿特朗普,只是他們選擇的措辭有所不同。
《經濟學人》提到,基辛格不希望台海問題走向衝突,他提議美國政府為局勢降溫,從而與中方逐漸建立信心和工作聯繫。他呼籲美國注意力量部署的方式,不要做出支援“台獨”勢力的表態。
基辛格還表示,中美兩國需要在人工智慧領域進行對話,他預測,人工智慧這項具有“顛覆性潛力”的技術可能在五年內成為影響全球安全的關鍵因素。“我認為,我們需要就技術對彼此的影響進行交流,朝著軍備控制邁出一小步。”
在這篇採訪文章的最後一部分,基辛格評價了美國政客的領導力問題。《經濟學人》指出,基辛格非常重視政治家的作用,視領導力為一個國家政治文化的體現。現在他擔心,美國教育停留在了美國“最黑暗的時刻”,“為了具備戰略視角,你需要對自己的國家有信心,可人們對美國價值觀的共同認知已經消失。”
在基辛格看來,美國兩黨間的默契已經被打破,如今的美國政府不僅缺少領導力,特朗普和拜登更是把對立推向了頂點,“我不認為拜登有鼓舞人心的本事……我也希望共和黨尋找更好的人選。”他強調,美國迫切需要長期的戰略思考,否則將面臨失敗。
他還建議美國領導人學會以更加務實的態度處理問題,“關注領導力的品質,更新國家的政治文化”。
對於中美兩國和平相處的前景,基辛格在文章的最後分析稱,歷史上兩個大國的相遇往往會引發戰爭,但如今有能夠摧毀彼此的武器和人工智慧的存在,中美之間不會輕易發生軍事衝突。他還設想了一種場景,認為可以在歐洲、中國和印度都加入的規則基礎上建立新的國際秩序,以避免災難的發生。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現在身處一個新世界,無論做什麼都有可能犯錯。”基辛格總結說,世界領導人肩負重大責任,需要秉持現實主義來面對未來的危險,需要有遠見卓識認識到力量平衡的重要性,需要克制來避免最大限度地使用進攻性力量,“這是前所未見的挑戰,也是巨大的機遇。”
基辛格直言,人類的未來取決於正確的選擇,“但無論如何,我都不可能活著見證這一切了。”
基辛格再談俄烏衝突:普京這條提議,我們沒有認真對待
2023-05-18 14:57:13 來源: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
當地時間5月17日,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網站刊出對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的專訪文章,涉及俄烏衝突、俄歐關係等多個方面。基辛格在採訪中表示,西方起初對烏克蘭打開北約的大門就是個錯誤,因為從俄羅斯的角度看,冷戰後他們退出的每一寸土地都逐漸淪為北約的一部分。基辛格說,俄羅斯總統普京向西方提出的安全保障協議本可以作為談判的起點,但西方並沒有認真對待。
這場專訪是在今年4月下旬進行的,持續了近8個小時。在涉俄烏衝突部分,《經濟學人》雜誌記者向基辛格提問稱:從當下的局勢看,俄羅斯已摧毀了任何與歐洲共存的機會,將成為中國的夥伴,這種處境是否是不可避免的?又是否是西方外交的失敗?
基辛格說:“普京最後的判斷無疑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但他表示,西方決定對烏克蘭打開北約的大門是“非常錯誤”和“不明智”的。
“因為如果你從俄羅斯的角度看,1989年的時候,他們控制的歐洲土地一直延伸到易北河。後來他們被迫退出了那裡——儘管是受內部制度變動的影響,但他們終究退出了那裡。”
“他們退出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了北約的一部分。唯一剩下的土地,就是他們認為與自己有著有機聯繫的、最親近的小兄弟國家。但現在就連這些國家也要加入北約。所以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轉捩點,也是最後的轉捩點。”
基辛格回憶,普京以前甚至表態,只要不加入北約,他並不反對烏克蘭融入歐洲的經濟體系。
“衝突爆發的前一年,他(普京)提出了關於北約長期發展的建議,可我們沒有認真對待。雖說提議本身是不可接受的,但本可以作為一個起點。”
基辛格提到,20世紀西方還與蘇聯就柏林問題開展了長達20年的談判,最後得以達成協議,但如今在烏克蘭問題上卻沒有這麼做。
“事實上,根據我們談判代表的說法,美國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任何符
合我們成員資格的國家都可以加入(北約)。因此,這意味著俄羅斯將完全被
北約國家包圍。”
去年6月,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曾表態“北約支持格魯吉亞加入”。
“格魯吉亞能在北約做什麼?”基辛格質疑稱,西方完全有能力保護格魯吉亞的安全,但為何一定要北約這樣的多邊機構框架下呢?
值得一提的是,基辛格在烏克蘭加入北約問題上的態度一度發生變化。
他今年初對此解釋說,在俄烏衝突爆發前,他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但如今一切已經發生,烏克蘭保持中立已不再具有意義,因此他認為“烏克蘭加入北約將是一個合適的結果”。
本次採訪,基辛格再度提及了此事。
“對普京來說,烏克蘭加入北約可謂是長期的困擾。”他說,“現在我也處於一種奇怪的境地,人們會說,‘他改變了主意,現在他轉而贊成烏克蘭成為北約的正式成員國。’”
基辛格表示,他這麼做有兩個主要原因:
首先,俄羅斯不再是過去的常規威脅。因此,應該從不同的角度來考慮俄羅斯的挑戰。
其次,我們現在已經將烏克蘭武裝到了一定程度,烏克蘭將成為歐洲武裝最好的國家,但卻擁有最缺乏戰略經驗的領導人。如果戰爭以最後可能的那種方式結束——俄羅斯失去了許多獲得的領土,但保留了塞瓦斯托波爾,俄羅斯可能會不滿,同時烏克蘭也會不滿,換句話說,兩邊都不滿。
基辛格認為,現在讓烏克蘭加入北約有益於歐洲的安全。
“我們已經證明了保護烏克蘭的能力。”他說,“在我看來,歐洲人現在說的話非常危險。因為歐洲人說:‘我們不希望他們加入北約,因為他們太危險了。因此,我們會武裝他們,給他們最先進的武器。’這怎麼可能呢?我們不應該以錯誤的方式結束這場戰爭。假設這個結果是可能的結果,那就是恢復2022年2月24日之前的狀態。結果應該是烏克蘭繼續受到歐洲的保護,而非成為一個只能靠自己自衛的孤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