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料編集
2023-10-10

*周成王五年〈何尊〉:“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逑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嗚呼!爾有唯小子亡識,視於公氏,有庸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臨我不敏。王咸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公寶尊彝。惟王五祀。”
(中國=鎬京至洛邑(黃河中下游交接地區)= 中原)

*《尚書‧梓材篇》:“今王惟曰:「先王既勤用明德,懷為夾,庶邦享作,兄弟方來。亦既用明德,後式典集,庶邦丕享。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懌先後迷民,用懌先王受命。已!若茲監。」惟曰:「欲至于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
(中國民越厥疆土,指中國大地上的人民及疆土)

*《詩經‧大雅‧民勞》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無縱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遠能邇,以定我王。
民亦勞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國,以為民逑。無縱詭隨,以謹惛怓。式遏寇虐,無俾民憂。無棄爾勞,以為王休。
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以綏四國。無縱詭隨,以謹罔極。式遏寇虐,無俾作慝。敬慎威儀,以近有德。
民亦勞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國,俾民憂泄。無縱詭隨,以謹醜厲。式遏寇虐,無俾正敗。戎雖小子,而式弘大。
民亦勞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國,國無有殘。無縱詭隨,以謹繾綣。式遏寇虐,無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諫。”
(中國概念不限於京師,含有國家領土之意)

*《詩經‧小雅‧六月序》:“《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
(中國即中原,與西戎、北狄、東夷、南蠻等四夷相對)

*《禮記‧中庸》:“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
(「中國」即華夏,等同於「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華」)

*《禮記‧王制》:“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
(中國應指中原諸國)

*《左傳》:“(魯莊公)三十一年,夏,六月,齊侯來獻戎捷,非禮也,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國則否,諸侯不相遺俘。”
(中國應指中原諸國)

*《國語‧齊語篇》:“筑葵茲、晏、負夏、領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諸侯也;筑五鹿、中牟、蓋與、牡丘,以衛諸夏之地,所以示權于中國也。”
(中國應指中原諸國)

*《孟子‧公孫丑下》:“孟子致為臣而歸。王就見孟子,曰:‘前日願見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棄寡人而歸,不識可以繼此而得見乎?’對曰:‘不敢請耳,固所願也。’他日,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子盍為我言之!’”
(中國應指中原諸國)

*《莊子‧田子方》:“溫伯雪子適齊,舍於魯。魯人有請見之者,溫伯雪子曰:「不可。吾聞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於知人心,吾不欲見也。」至於齊,反舍於魯,是人也又請見。溫伯雪子曰:「往也蘄見我,今也又蘄見我,是必有以振我也。」出而見客,入而歎。明日見客,又入而歎。其僕曰:「每見之客也,必入而歎,何邪?」曰:「吾固告子矣:『中國之民,明乎禮義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見我者,進退一成規,一成矩;從容一若龍,一若虎;其諫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是以歎也。」”
(中國應指中原諸國)

*《戰國策‧卷十九‧趙策二》:“中國者,聰明叡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楚之所義行也。”
(中國應指中原諸國)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夏本紀〉:“於是九州攸同,四奧既居,九山栞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甚修,眾土交正,致慎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國,賜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 〈秦本紀〉:“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 〈孝武本紀〉:“申功曰:「漢主亦當上封,上封則能僊登天矣。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與神會。……」”〈天官書〉:“其後秦遂以兵滅六國,併中國。” 〈楚世家〉:“熊渠生子三年。當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閒民和,乃興兵伐庸、楊蠆,至于鄂。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隨人為之周,請尊楚。” 〈吳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十二世而晉滅中國之虞。中國之虞滅二世,而夷蠻之吳興。” 〈東越列傳〉:“閩越引兵而去。東甌請舉國徙中國,乃悉舉眾來,處江淮之閒。” 〈大宛傳〉:“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
(中國概念或指首都,或指中原,或指九州,漸含中央大國領土之意。另如指安息人“其俗人長大平正,似中國人而胡服”,新羅人“其言語名物,有似中國人”。其後如《後漢書‧西域傳》以“中國”與“天竺”並稱,《唐會要‧大秦寺》以“中國”與“波斯”、“大秦”並稱,皆指為中央大國)

*班固《漢書‧武帝紀》: “「今中國一統而北邊未安,朕甚悼之。」” 《漢書‧匈奴傳》:“孝惠、高后時,冒頓寖驕,乃為書,使使遺高后曰:「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據武帝所言,及邊裔單于國書,均以中國指稱漢朝疆土)

*《晉書·宣帝紀》:“初,蜀將孟達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以達言行傾巧不可任,驟諫不見聽,乃以達領新城太守,封侯,假節。達於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又《晉書·載記》:苻堅對其弟苻融言,“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併”。
(以「中國」指三國中繼承中原地區正統之魏國)

*葛洪《抱朴子‧外篇三‧譏惑篇》:“余謂廢已習之法,更勤苦以學中國之書。”
(魏晉南北朝,中國已成中原正統國名。東晉、南朝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也自稱「中國」,將南朝稱作「島夷」。東晉人認爲“江左地促,不如中國”,“石季龍死,中國大亂,時朝野咸謂當太平復舊,謨獨謂不然”。)

*《隋書‧后妃傳》:“突厥嘗與中國交市,有明珠一篋,價值八百萬,幽州總管陰壽白後市之。” 《隋書‧西域傳》:“漢氏初開西域……其後或絕或通,漢朝以為勞弊中國,其官時廢時置。暨魏、晉之後,互相吞滅,不可詳焉。煬帝時,遣侍御史韋節、司隸從事杜行滿使於西蕃諸國……大業年中,相率而來朝者三十餘國,帝因置西域校尉以應接之。尋屬中國大亂,朝貢遂絕。然事多亡失,今所存錄者,二十國焉。……吐谷渾……其器械衣服略與中國同。”
(中國為中原正統大國之習稱)

*唐代韓愈《上佛骨表》:“夫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傳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
(中國為中原正統大國之習稱。韓愈曾認為中國諸侯“用夷禮則夷之”,而用了夷禮的中國諸侯再返用中國禮儀“則中國之”。)

*《新唐書‧南詔傳》:“閣羅鳳……嘗曰:「我上世世奉中國,累封賞,後嗣容歸之。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
(中國為中原正統大國之尊稱)

*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銘文:“大秦寺僧景淨述。 若常然真寂,先先而無元,窅然靈虗,後後而妙有。惣玄摳而造化,妙衆聖以元尊者,其唯 我三一妙身無元真主阿羅訶歟?判十字以㝎四方,皷元風而生二氣。暗空易而天地開,日月運而晝夜作。匠成厏物,然立初人。別賜良和,令鎮化海。渾元之性,虗而不盈。素蕩之心,夲無希嗜。洎乎娑殫施妄,鈿飾純精。閒平大扵此是之中,隟冥同於彼非之內。是以三百六十五種,肩隨結轍。𥪰織法羅,或𢫾物以託宗,或空有以淪二,或禱祀以邀福,或伐善以矯人。智慮營營,恩情役役。茫然無得,煎迫轉燒,積昧亡途,久迷休復。於是 我三一分身㬌尊彌施訶戢隱真威,同人出代。神天宣慶,室女誕聖於大秦。㬌宿告祥,波斯覩耀以來貢,圓卄四聖有說之舊法,理家國扵大猷。設 三一浄風無言之新教,陶良用於正信。制八境之度,鍊塵成真。啟三常之門,開生滅死。懸㬌日以破暗府,魔妄於是乎悉摧。棹慈航以登明宮,含靈扵是乎既濟。能事斯畢,亭午昇真。經留廿七部,張元化以發靈開。法浴水風,滌浮華而潔虗白。印持十字,融四照以合無抅。擊木震仁惠之音,東禮趣生榮之路。存鬚所以有外行,削頂所以無內情。不畜臧獲,均貴賤於人。不聚貨財,示罄遺於我。齋以伏識而成,戒以靜慎為固。七時禮讚,大庇存亡。七日一薦,洗心反素。真常之道,妙而難名,㓛用昭彰,強稱㬌教。惟道非聖不弘,聖非道不大。道聖符契,天下文明。 太宗文皇帝,光華啓運,明聖臨人,大秦國有上德曰阿羅本,占青雲而載真經,望風律以馳艱險。貞觀九祀,至扵長安。 帝使宰臣房公玄齡,惣仗西郊,賔迎入內。翻𦀰書殿,問道禁闈。深知正真,特令傳授。貞觀十有二年秋七月,詔曰︰「道無常名,聖無常體,隨方設教,密濟群生。大秦國大德阿羅夲,逺將𦀰像,來獻上亰,詳其教旨,玄妙無為,觀其元宗,生成立要。詞無繁說,理有忘筌,濟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於亰義寧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廿一人。宗周德喪,青駕西昇。巨唐道光,㬌風東扇。旋令有司將 帝寫真轉摸寺壁。天姿汎彩,英朗㬌門。聖跡騰祥,永輝法界。案《西域圖記》及漢魏史策︰大秦國,南統珊瑚之海,北極衆寶之山;西望仙境花林,東接長風弱水;其土出火𦀸布、返䰟香、明月珠、夜光璧;俗無寇盜,人有樂康。法非㬌不行,主非德不立。土宇廣濶,文物昌明。 髙宗大帝,克恭纘祖,潤色真宗;而扵諸州各置㬌寺,仍崇阿羅夲為鎮國大法主。法流十道,國冨元休;寺滿百城,家殷㬌福。聖曆年,釋子用壯,騰口於東周。先天末,下士大笑,訕謗於西鎬。有若僧首羅含,大德及烈,並金方貴緒,物外髙僧,共振玄網,俱維絶紐。 玄宗至道皇帝,令寧國等五王,親臨福宇,建立壇場。法棟暫橈而更崇,道石時傾而復正。天寶初,令大將軍髙力士,送 五聖寫真,寺內安置;賜絹百疋,奉慶睿圖。龍髯雖逺,弓劒可攀;日角舒光,天顏咫尺。三載,大秦國有僧佶和,瞻星向化,望日朝尊。詔僧羅含、僧普論等一七人,與大德佶和,於興慶宮修㓛德。於是天題寺牓,額戴龍書;寶裝璀翠,灼爍丹霞;睿扎宏空,騰淩激日。寵賚比南山峻極,沛澤與東海齊深。道無不可,所可可名;聖無不作,所作可述。 肅宗文明皇帝,於靈武等五郡,重立㬌寺。元善資而福祚開,大慶臨而皇業建。 代宗文武皇帝,恢張聖運,從事無為。每於降誕之辰,錫天香以告成㓛,頒御饌以光㬌衆。且𠃵以美利,故能廣生。聖以體元,故能亭毒。 我建中聖神文武皇帝,披八政以黜陟幽明,闡九疇以惟新㬌命。化通玄理,祝無愧心。至扵方大而虗,專靜而恕,廣慈救衆苦,善貸被羣生者,我修行之大猷,汲引之階漸也。若使風雨時,天下靜,人能理,物能清,存能昌,歿能樂,念生響應,情發目誠者,我㬌力能事之㓛用也。大施主金紫光祿大夫、同朔方節度副使、試殿中監、賜紫袈裟僧伊斯,和而好惠,聞道勤行。逺自王舍之城,聿來中夏,術髙三代,藝博十全。始効節於丹庭,乃策名於王帳。中書令汾陽郡王郭公子儀,初惣戎於朔方也, 肅宗俾之從邁。雖見親於臥內,不自異於行間。為公爪牙,作軍耳目。能散祿賜,不積於家。獻臨恩之頗黎,布辭憩之金罽。或仍其舊寺,或重廣法堂。崇飾廊宇,如翬斯飛。更効㬌門,依仁施利,每嵗集四寺僧徒,虔事精供,俻諸五旬。餧者來而飰之,寒者來而衣之,病者療而起之,死者葬而安之。清節達娑,未聞斯美。白衣㬌士,今見其人。願刻洪碑,以揚休烈。詞曰︰ 真主元元,湛寂常然。㩲輿匠化,起地立天。分身出代,救度無邊。日昇暗滅,咸證真玄。赫赫文皇,道冠前王;乗時撥亂,𠃵廓坤張。明明㬌教,言歸我唐。翻經建寺,存歿舟航;百福偕作,萬邦之康。 髙宗纂祖,更築精宇,和宮敞朗,遍滿中土。真道宣明,式封法主;人有樂康,物無災苦。玄宗啓聖,克修真正;御牓揚輝,天書蔚映。皇圖璀璨,率土髙敬;庶績咸熙,人賴其慶。 肅宗來復,天威引駕;聖日舒晶,祥風掃夜。祚歸皇室,祆氛永謝;止沸㝎塵,造我區夏。 代宗孝義,德合天地;開貸生成,物資美利。香以報㓛,仁以作施;暘谷來威,月窟畢萃。 建中統極,聿修明德;武肅四溟,文清萬域。燭臨人隱,鏡觀物色;六合昭蘇,百蠻取則。道惟廣兮應惟宻,強名言兮演三一;主能作兮臣能述,建豊碑兮頌元吉。
大唐建中二年嵗在作噩太蔟月七日大耀森文日建立,時法主僧寧恕知東方之㬌衆也。”ܒܝܘܡܝ ܝܐܒܐ ܕܐܒܗ ܬܐܡܪ ܚܢܢܝܫܘܥܩܬܘܠܝܩܐ ܦܛܪܝܪܥܝܣ
(此中國係指大唐帝國之領土甚明)

*歐陽修《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年譜》:“十國皆非中國之有也”,“十國之封爵、朝貢,不如夷狄,則無以書之;書如夷狄,則五代之君未可以夷狄之也”。
(五代時吳越王錢鏐臨終時要子孫“善事中國”,此“中國”乃指沙陀族在中原漢地建立的後唐。五代的後唐、後晉、後漢雖是沙陀族所建,新舊《五代史》都視之為正統,稱“中國”,卻不稱南方立國的各漢族政權為中國。)

*《宋史‧日本國傳》:“奝然善隸書,而不通華言,問其風土,但書以對云:「國中有《五經》書及佛經、《白居易集》七十卷,並得自中國。土宜五穀而少麥。交易用銅錢,文曰『乾文大寶』。畜有水牛、驢、羊,多犀、象。產絲蠶,多織絹,薄致可愛。樂有中國、高麗二部。四時寒暑,大類中國。國之東境接海島,夷人所居,身面皆有毛。東奧州產黃金,西別島出白銀,以爲貢賦。國王以王爲姓,傳襲至今王六十四世,文武僚吏皆世官。」”
(唐宋時,外國均以中原正統大國為“中國“,但佔有北方的遼、金也常以中國自居)

*《宋史‧儒林六》:陳亮上孝宗書中云,不能“置中國於度外”,要經營荊襄以“爭衡於中國”。
(南宋時把金國所佔的黃河流域稱爲“中國”)

*《元史》卷二零八〈日本傳〉:“(元世祖至元三年)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況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區夏,遐方異域畏威懷德者,不可悉數。朕即位之初,以高麗無辜之民久瘁鋒鏑,即令罷兵還其疆域,反其旄倪。高麗君臣感戴來朝,義雖君臣,歡若父子。計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麗,朕之東藩也。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亦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國知之未審,故特遣使持書,佈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且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豈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
(蒙古爲國號,其統治的中國相當華夏大地,含有主權國家領土的法律意味。忽必烈除在予日本的通牒上以中國自居,在大都接見日本平民塔二郎、彌二郎亦以中國自稱:「爾國朝覲中國,其來尚矣,今朕欲爾國之來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於後耳。」)

*朱元璋《諭中原檄》:“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
(中國蓋指華夏民族所居之神州大地。在討元檄文中宋濂還稱“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

*《明太祖實錄》卷三十七: “(洪武元年十二月)壬辰,遣符寶郎偰斯奉璽書賜高麗國王王顓曰:自有宋失禦,天絕其祀,元非我類,入主中國百有餘年。天厭其昏淫,亦用殞絕其命。華夷擾亂十有八年,當群雄初起時,朕為淮右布衣,暴兵忽至,誤入其中,見其無成,憂懼弗寧,荷天地眷祐,授以文武,東渡江左,習餋民之道十有四年。其間西平漢主陳友諒,東縛吳王張士誠,南平閩粵,戡定八番,北逐胡君,肅清華夏,復中國之舊疆。今年正月,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惟四夷未報,故遣使報王知之。昔我中國之君與高麗壤地相接,其王或臣或賓,蓋慕中國之風,為安生靈而已。朕雖不德,不及我中國古先哲王,使四夷懷之,然不可不使天下周知,餘不多及。” 《明太祖實錄》卷三十八:“(洪武二年正月庚戌)詔免山東、北平、燕南、河東、山西、北京、河南、潼關、唐鄧、光息等處稅糧,詔曰:「朕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亂,率眾渡江保民圖治,今十有五年矣。荷天眷佑,西取陳友諒以安荊楚,東縛張士誠以平三吳,遂至八閩,直抵交廣,以極於海,悉皆戡定。重念中國本我華夏之君所主,豈意胡人入據已及百年!天厭昏淫,群雄並起,以致兵戈紛爭,生民塗炭。是用命將北征,兵渡大河,齊魯之民歡然來迎,饋糧給軍不辭千里。朕思其民當元之末疲於供給,今既效順,何忍復勞?……」”《明太祖實錄》卷三十九:“(洪武二年二月)辛未,遣吳用、顏宗魯、楊載等使占城、爪哇、日本等國。賜占城國王阿答阿者璽書曰:「今年二月四日,虎都蠻奉虎、象至,王之誠意,朕已具悉。然虎都蠻未至,朕之使已在途矣。朕之遣使,正欲報王知之。曩者我中國為胡人竊據百年,遂使夷狄佈滿四方,廢我中國之彝倫,朕是以起兵討之,垂二十年,芟夷既平,朕主中國,天下方安。恐四夷未知,故遣使以報諸國,不期王之使者先至,誠意至焉,朕甚嘉焉。今以《大統曆》一本、織金綺緞紗羅四十匹,專人送使者歸。且諭王以道,王能奉若天道,使占城之人安於生業,王亦永保祿位,福及子孫,上帝寔鑒臨之,王其勉圖勿怠。」虎都蠻從者亦賜文綺紗羅有差。賜爪哇國王璽書曰:「中國正統,胡人竊據百有餘年,綱常既隳,冠履倒置,朕是以起兵討之,垂二十年,海內悉定。朕奉天命,已主中國,恐遐邇未聞,故專使報王知之。使者已行,聞王國人捏只某丁前奉使於元,還至福建而元亡。因未居京師,朕念其久離爪哇,必深懷念,今復遣人送還,頒去《大統曆》一本。王其知正朔所在,必能奉若天道,俾爪哇之民安于生理,王亦永保祿位,福及子孫,其勉圖之毋怠。」賜日本國王璽書曰:「上帝好生,惡不仁者,向者我中國自趙宋失馭,北夷入而據之,播胡俗以腥膻中土,華風不競,凡百有心,孰不興憤?自辛卯以來,中原擾擾,彼倭來寇山東,不過乘胡元之衰耳。朕本中國之舊家,恥前王之辱,興師振旅,掃蕩胡藩,宵衣旴食,垂二十年。自去歲以來,殄絕北夷以主中國,惟四夷未報。間者山東來奏:倭兵數寇海邊,離人妻子,損傷物命。故修書特報正統之事,兼諭倭兵越海之由。詔書到日,如臣,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盜,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圃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哉?惟王圖之!」“
(大明是國號,中國是主權領土,中土原為舊家,被胡人統治,現已復國)

*鄭和下西洋經古里的碑石:永樂五年,朝廷命正使太監鄭和等 齎詔敕賜其國王誥命銀印給賜,升賞各頭目品級冠帶,統領大寶 。 船到彼,起建碑庭,立石云:“其國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咸若, 熙皡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
(鄭和下西洋,對外自稱中國,其隨行人員如馬歡《瀛涯勝覽》的描述,也多自稱中國。)

*萬曆二十三年明神宗封日本豐臣秀吉詔書:“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聖仁廣運,凡天覆地載,莫不尊親帝命。溥將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誕育多方。龜紐龍章,遠賜扶桑之域;貞珉大篆,榮施鎮國之山。嗣以海波之揚,偶致風占之隔。當茲盛際,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西馳一介之使,欣慕來同。北叩萬里之關,肯求內附。情既堅於恭順,恩可靳於柔懷。茲特封爾為日該國王,賜之誥命。於戲龍賁芝函,襲冠裳於海表,風行卉服,固藩衛於***,爾其念臣職之當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無替款誠,祗服 綸言,永尊聲教。欽哉!”(現存大阪博物館)
(有明之朝,朱氏世代以明爲國號,然均將中國作爲主權之領土)

*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滿文的Dulimbai Gurun(拉丁文Sinici Dominio)即指中國領土。
(清朝對外正式條約雖用滿文,仍以中國為主權領土之謂。清朝首席代表索額圖的全銜是「中國大聖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

*清康熙帝詳諭測繪中國東北地區的大學士:“自古以來,繪輿圖者俱不依照天上之度數以推算地里之遠近,故差誤者多。朕前特差能算善畫之人,將東北一帶山川地里照天上度數推算,詳加繪圖視之。混同江自長白山流出,由船廠打牲烏拉向東北流,會於黑龍江入海,此皆係中國地方。鴨綠江自長白山東南流出,向西南而往,由鳳凰城朝鮮國義州兩間流入於海。鴨綠江之西北係中國地方,江之東南係朝鮮地方,以江為界。土門江西南係朝鮮地方,江之東北係中國地方,亦以江為界,此處俱已明白。”
(滿清皇帝謂其祖先所居之東北爲中國地方)

*康熙五十五年御訓:“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眹臨御多年,每以漢人為難治,以其不能一心之故,國家承平日久,務須安不忘危。”
(清朝雖爲國號,唯皇帝仍時時不忘以中國為主權領土)

*雍正帝《大義覺迷錄》:「自古中國一統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荊楚、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為夷狄可乎?至於漢、唐、宋全盛之時,北狄、西戎世為邊患,從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
(書中批駁華夷之辨思想,指出滿洲人就是中國人,不應有華夷之分)

*乾隆帝明令:”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
(1767年,傳教士、宮廷畫師蔣友仁等奉乾隆帝之命手繪第二幅《坤輿全圖》,直接將大清國統治地區標名為“中國”。)

*1909年,清朝頒佈第一部成文國籍法:明確以現代法律形式自稱為「中國」。
(在法律上賦予中國以現代國籍法的意義。)

*從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仍保留主權領土的通稱,更被用作國號的簡稱)

*1971年10月,聯合國通過《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中國” 席次和相關地位。
(中國成為國際社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常見稱呼,又簡稱“中”或“華”)

附注:參考資料

蔡正元〈什麽是中國?什麽是中國人?〉
“中國”一詞最早的起源? “一條約”實質定義了”中國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liGzKT-5wc(中天電視)

「中國」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身為中國人,一定得了解: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251949?lang=b5

「中國」一詞起源辯證 西周?漢朝vs.清朝
https://tw.news.yahoo.com/%E4%B8%AD%E5%9C%8B-%E8%A9%9E%E8%B5%B7%E6%BA%90%E8%BE%AF%E8%AD%89-%E6%BC%A2%E6%9C%9Dvs-%E6%B8%85%E6%9C%9D-073300212.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HM6Ly93d3cuZ29vZ2xlLmNvbS8&guce_referrer_sig=AQAAAJ08W6FYg8sGWLY8AfyBRIGSqEDlNmA2ycCRTQRrHsvILTrhV1xZDKZpGM0FuKxHO-1Ehsqcnzsqvey781YZG-WueHFXKVSE2mZlOqG4WyBdpD7zhjrjrX3lldEd0I7d3eznQHi8_17OkpT1oRIm23ufE6TyVucXoyCMLwmedvOY

中國的名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4%B8%AD%E5%9C%8B%E7%9A%84%E5%90%8D%E7%A8%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