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e 鵝 惡 堊 鱷 厄 遏 唲
en 恩
er 二
(F)
fa 乏 伐 法
fan 番 蕃 梵 軬
fang 房 放
fei 非 菲 斐 吠 費
fen 分 糞
feng 封 峰 烽 蜂 馮 奉
fo 佛
fu 夫 扶 芙 俘 弗 拂 浮 伏 復 縛 福 富 覆
(扌竹)弗 (扌曰)弗
…………………………………………………………………………
“七海地名”資料E-Fu首字目錄
(E)
E
鵝朗 惡黨 惡黨島 堊黨島 堊醯掣呾邏 鱷潭 鱷海潭 鱷魚淺
鱷魚潭 鱷魚嶼 厄開焙 厄訥特克 厄勒瓦諦江 遏根陀 遏邏闍補羅
唲羅跂禘水
En
恩德島
Er
二嶼 二花山 二泊朥 二泊那 二胞(糹)奓 二肥(糹)奓
(F)
Fa
乏毛 伐剌拏 伐臘毗
法郎 法爾塔 法而剌 法里郎 法里剌 法勒達 法塔喇山
Fan
番兜城 番速兒 番答里納 蕃兜 梵答剌亦納 軬荼
Fang
房低者理 房仔系蘭 放拜 放沙
Fei
非律賓 非利皮那 非利彼那 菲律賓 斐律賓 斐利賓
吠勒 吠舍釐 吠舍離 吠多補羅 費利彼納
Fen
分山 分水 分舍 糞箕嶼
Feng
封溪 封谿 峰州 烽墩 蜂頭港 馮牙囉 馮嘉施蘭 奉化
Fo
佛代 佛村 佛國 佛朗 佛尼 佛泥 佛坭 佛齊 佛山 佛水 佛逝 佛誓
佛堂 佛遊 佛嶼
佛打泥 佛打坭 佛家昔 佛來安 佛蘭西 佛林邦 佛靈山 佛羅安
佛囉安 佛樓沙 佛南圭 佛舎座 佛思洞 佛寺嶼 佛堂山 佛堂嶼
佛舍座水 佛心米山 佛陀伐那山 佛逝補羅洲 佛粟時薩儻那
Fu
夫南 夫甘都盧
扶單 扶樂 扶婁 扶嚴 扶南 扶南海 扶帶社海口 扶蒂社海口
芙蓉 俘焚洲 弗藍 弗栗恃 弗樓沙 弗利剌河
拂郎 拂林 拂菻 拂懍 拂誓
浮呂 浮屠 浮甲山 浮石山 浮呂(魚)力 浮呂池掘 浮呂居靜
浮呂螺(山)叐 浮呂上香 浮呂勿系 浮呂武郎員
伏醜 伏鼎 復活岸 縛達 福河崙 福祿州
富安 富春 富浪 富那 富良 富良江 富梁江 富留沙富羅
覆釜 覆鼎 覆鼎山 覆頂山 覆鼎安山 覆鼎安大山
(扌竹)弗菻 (扌曰)弗懍
………………………………………………………………………
鵝朗
《海島逸志》卷三:鵝朗。[*或指今印度尼西亞的戈龍(Gorong)群島]
惡黨
《指南正法》‧雙口往惡黨、回針︰ *向達注︰“惡黨,一作屋同,在菲律賓” ,“漢澤、惡黨,亦見上引《東西洋考》,俱在呂宋,其文云,屋黨亦名屋同,……其咽喉名漢澤,云云。……今地無考。”。 *中大︰惡黨即屋黨,指奧頓城。
《海國聞見錄》東南洋記︰“呂宋……利仔發之東南,隔海對峙有五島︰班愛、惡黨、宿務、猫務烟、網巾礁腦……。呂宋……至惡黨二十三更”。
《大清一統志》惡黨島。[*係指內格羅斯(Negros)島( P.138、239、255)]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七‧四裔五‧呂宋︰“隔海對峙有五島,曰班愛、曰惡黨、曰速巫……”。 (7464上)
《粵海關志》卷廿四3上,三十17下
堊黨
《清朝通典》卷九八‧邊防二‧呂宋︰“呂宋隔海對峙有五島,曰班愛,曰堊黨,曰速巫,曰猫務,曰烟島”。 (2740上)(*指內格羅斯(Negros)島)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五‧呂宋(2下)︰(參見惡黨條)
堊醯掣呾邏 堊醯掣呾羅
《大唐西域記》卷四︰“瞿毗霜那國……自此東南四百餘里,至堊醯掣呾邏國(中印度境)”。
《釋迦方志》卷上︰“瞿毗霜那國(中印度)……又東南行四百餘里,至堊醯掣呾邏國(中印度境)”。
《一切經音義》卷七七809上,八二840上︰堊醯掣呾羅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四‧堊醯掣呾邏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鰐仔潭 鰐魚潭 鰐海潭 鰐潭
《諸蕃志》卷上‧占城國︰鰐魚潭
《事林廣記》卷五‧方類‧占城國︰“若有欺詐誣害之訟,官不能明,令競主過鰐魚潭,其負理者魚即出食之……”。
《瀛涯勝覽》‧占城國︰“再有一通海大潭,名鰐魚潭……”。
《西洋番國志》‧占城國︰“又有一大潭通海,其中有鰐魚。”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占城國第一︰“(國有大潭,名曰鱷魚,凡訟不決,令兩造騎牛度潭,曲者鱷魚食之……)”。
《東夷圖說》P.7上︰鰐魚潭
《咸賓錄》卷六‧占城( 17下)︰鰐魚潭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 10上)︰鰐魚潭
《三才圖會‧人物》卷十二︰鰐潭
《四夷廣記》占城( 100冊)︰鰐魚潭
《噶喇巴紀略》︰鱷魚潭
鱷魚淺
《順風相送》‧馬神往高兜令銀︰“三密港口……芒芒港口,有淺名鱷魚淺,……”。
鱷魚嶼
《順風相送》‧瞞喇咖往舊港,回針︰“……甘巴門過。單丙及丙巳十更取鱷魚嶼。 單巳四更取佛寺嶼西邊過”。*向達注︰鱷魚嶼在甘巴門南十更,麻六甲海峽中。據《鄭和航海圖》,鱷魚嶼當於東吉山、鰲魚山二山中求之。
《東西洋考》卷四‧丁機宜︰“形勝名蹟,……鱷魚嶼(亦以其形似鱷也,其水晝則南流,夜則北流)”;卷九‧西洋針路︰ “鐵打嶼︰……用單庚及庚申針,四更至鱷魚嶼。 鱷魚嶼︰西是坤身,晝南流而夜北流,再進由第二港入,是丁機宜國。” *書局︰今馬六甲海峽東南部島嶼,近蘇門答臘島北岸。
厄開焙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三‧緬甸︰ “《五洲地理志》︰商埠之大者,在南為仰光,為巴森,為穆爾亹,為厄開焙,在北為八莫,為……”。( 10732上)
厄訥特克
《清史稿》卷八十‧地理二七︰“江孜︰……牛楚河西自年爾木城合數水來會。又東南流,出藏南境,過朱拉拉依部落,入厄訥特克國界,下流入雅魯藏布江”,“定日︰……向西南者,為悶那克尼兒、薩木泰岡諸山,亙阿里之南,入厄訥特克國”,“三水既會,始名曰岡噶江。又東南流,出阿里界,逕馬木巴柞木郎部落,至厄訥特克入南海”。
厄勒瓦諦江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四五‧外交九︰“騰越邊外百數十里在厄勒瓦諦江即大金沙江上游之東,龍川江下游之北,檳榔江下游之南,……”( 10878上);卷三五三‧外交十七︰“厄勒瓦諦江(即大金沙江)”。( 10976下)
《清史稿》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英人……進厄勒瓦諦江,即大金沙江也”,“英領緬甸,即擺古、厄勒瓦諦、阿拉干、地那悉林也”,“以厄勒瓦諦江東支海口為會城,即所謂仰光鎮……”。
遏根陀
《諸蕃志》卷上‧遏根陀國。[*為阿拉伯語稱 Iskanderiah的譯音,今埃及亞歷山大(Alexandria)]
遏邏闍補羅 遏羅闍補羅
《釋迦方志》卷上︰“半笯差國( 北印度,屬罽賓)……東南行四百餘里,至遏邏闍補羅國(非正北印度,乃荒服國也)”。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19下︰遏羅闍補羅
唲羅跂禘水
《水經注》卷一︰“河水又西逕月氏國南,又西逕安息南,河水與唲羅跂禘水同注雷翥海(釋氏《西域傳》曰︰唲羅跂禘出阿耨達山西之北逕于闐國。《漢書西域傳》曰︰于闐以西,水皆西流,注於西海)”。
恩德島
《坤輿全圖》︰恩德島(*當即今印尼之佛羅勒斯島)
二嶼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二嶼。[在菲律賓呂宋島西部蘇比克(Subic)灣口附近,今名不詳]
二花山
《海錄》卷上︰“……故紀海國自萬山始,既出口,西南行過七洲洋,有七洲浮海面故名,又行經陵水,見大花、二花、大洲各山,順東北風,約四五日便過越南會安順化界,……” 。
二泊朥 二泊那 二胞(糹)奓 二肥(糹)奓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二泊朥
《東南洋海道圖》︰二泊那
《海島逸志》卷一5上(見三寶壠條)︰二胞(糹)奓;卷三10上(見噶喇吧條)︰二肥(糹)奓
乏毛
《新唐書》卷二二二下‧列傳一四七下‧南蠻下︰“驃……凡部落二百九十八,以名見者三十二︰曰……,曰乏毛,……”。
伐剌拏
《大唐西域記》卷十一︰“阿軬荼國……,從此東北行九百餘里,至伐剌拏國(西印度境),……役屬迦畢試國”。
《釋迦方志》卷下︰“軬荼(西印度)國……,又東北九百餘里,至伐剌拏國(西印度),……屬迦畢試”。
《廣輿圖》卷二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武備志》卷二二三
《坤輿萬國全圖》︰伐剌拏(北32度,東104度)
《八紘譯史》卷二︰榜葛剌(19)
《讀史方輿紀要》卷六五(58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七‧伐剌拏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伐臘毘
《大唐西域記》卷十一︰“契吒國……,從此北行千餘里至伐臘毘國(即北羅羅國,南印度境)”。
《釋迦方志》卷下︰“契吒國……,又北千餘里至伐臘毘國(南印度,即北羅羅之別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12上︰伐臘毗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六‧伐臘毗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法郎
《廣輿圖》卷二︰法郎
《皇輿考》卷十二︰法郎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法郎
《圖書編》卷五九︰法郎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法郎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法即(郎)
《武備志》卷二二三︰法即(郎)
法爾塔
《坤輿全圖》︰法爾塔(今阿拉伯半島上的法爾塔克角)
法勒達
《坤輿萬國全圖》︰法勒達(今阿拉伯半島東南岸。北16度,東70度)
法里郎 法里剌 法而剌
《島夷志略‧急水灣》*藤注︰法里郎、法里剌、別里剌、法而剌並是Ferlac或Perlak之對音,即巴綠、巴碌、巴祿之異譯(參見別里剌條注文)。
《元史》卷十二‧︰法里郎(至元十九年十月乙巳……);卷十三‧︰法里剌(至元二十一年閏五月己卬……);卷十八‧︰法而剌(至元三十一年十一月丙戌……)
法塔喇山
《順風相送》古里往阿丹回針︰“乃加泥……平法塔喇山嘴,……”。*向注︰在阿丹(今亞丁Aden)港外,今地無考。
番兜城 蕃兜
《漢書》卷九六上‧西域傳六六上︰“安息國,王治番兜城(蘇林曰︰‘ 蕃音盤。 ’),……”。
《太平御覽》卷七九三‧安息(引《漢書》)︰番兜
《太平寰宇記》卷一八四‧安息國︰“王理蕃(音盤)兜城”。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 P.11265上);卷九六O( P.11297下上)︰番兜
《通志》卷四一‧都邑略︰“安息王治番兜城”;卷一九六‧四夷三‧安息︰“王治番兜城”。
《文獻通考》卷三三七‧四裔十四‧安息︰“王治蕃兜城”。
《讀史方輿紀要》卷六五55下 ︰番兜
《古今圖書集成》邊五七‧安息部匯考︰“《漢書‧西域傳》︰安息國︰王治番兜城……”。
番速兒
《明太宗實錄》卷三八:“(永樂三年冬十月丁卯)遣使賚詔撫諭番速兒、米囊葛卜、呂宋、麻葉甕、南巫里、娑羅六國”。[番速兒作賓窣、賓撮、班卒。一般均認為即中世紀阿拉伯人和《馬可波羅行紀》中Fansur 的譯音,故地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岸,位巴魯斯(Barus)一帶。]
番答里納
《島夷志略‧下里》*藤注︰“案元初《保羅紀行》,印度西岸唐船往來者為唄喃(Kaulam)、竭立(Hili)、馬拉拔(Malabar)三國,元末《拔丟陀Ibn Batuta紀行》加以番答里納Fandaraina,為四國,……。小唄喃為番答里納,古里佛為唄南”。 [另見大葛蘭、大(口)具喃條]
《鄭和航海圖》︰*向注︰據圖,番答里納即在古里國附近,或謂即Ibn Batuta書中之Fandarina,今圖作Pandarani,在古里北十六英里。
軬荼
《一切經音義》卷七七809下︰“軬荼(上音飯)” 。
梵答剌亦納
《元史》卷九四‧志四三‧食貨二︰“(元貞)二年,禁海商以細貨於馬八兒、唄喃、梵答剌亦納三蕃國交易” 。
《島夷志略‧小唄喃》*藤注[參見大葛蘭、大(口)具喃條]
房低者理
《海國聞見錄》‧小西洋記︰“戈什嗒東之沿海,地名有三,曰……,曰房低者理,係佛蘭西埔頭” 。
《粵海關志》卷三十29(引《海國聞見錄》)
房仔系蘭
《指南正法》‧東洋山形水勢︰“……玳瑁(土)表在房仔系蘭生來,(土)表腰有港可過舡,名麻里荖” 。*向注︰房仔系蘭,即邦仔系蘭,彭家施蘭,參看邦仔系蘭條。*中大︰指班絲蘭省。
放拜
《島夷志略》放拜︰“居巴隘亂石之間,渡橋進入,……地產絕細布匹,闊七尺長有餘大(丈?)……” 。*藤田豐八注︰《保羅紀行》有Tana國,辣施特作Konkan-Tana,拔丟陁作Kukin-Tana,亞爾畢路尼云Tana乃Konkaw之都城也,今Salsette島尚有此城,距Bombay約二十英里,拔莆沙Barbosa稱此城曰Tana-Maimbu,西籍Bombay(Maimbu)之名殆此為始。但此書放拜乃Bombay之對音,“渡橋出入”其為Tana可知,然則元末已有此名也。巴隘未知對何音。又案,亞弗飛陁Abulfeda云,此地出布稱曰Tanaschit,此書絕細布匹殆是也。*沈曾植廣證︰“此即西印度之孟夏,或譯網買,或譯邦拜。元時商舶聚於蘇拉特,此地尚未為都會,故敍述止此。《廣東通志》(口)望(口)眉,……” 。
《四夷廣記》(102冊)︰放拜
放沙
《東西洋考》卷二‧暹羅︰“東蠻牛(俗名放沙)” 。
非利彼那 非利皮那 非律賓
《坤輿萬國全圖》非利皮那( 在呂宋島南,北80度,東125度)
《坤輿全圖》非利彼那( 指菲律賓之民都洛島)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三‧呂宋︰“《五洲地理志》︰非律賓群島,島以千數,……” ( 10736下)。
菲律賓
《清史稿》卷一三六‧兵七︰“(光緒三十三年)商部令海圻、海琛二艦巡歷菲律賓島、爪哇島、蘇門答拉等處”。
斐律賓 斐利賓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三‧呂宋︰“統名斐利賓群島” ( 10736下、10737上)。
《清史稿》卷四三九‧戴鴻慈︰“西班牙苛待殖民,致有斐律賓、古巴之敗。……” 。
吠勒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八‧南方未詳諸國部匯考二︰“《洞冥記》吠勒國︰吠勒國貢文犀……。此國去長安九千里,在日南,人長七尺……” 。
吠舍釐 吠舍離
《大唐西域記》卷七︰“戰主國……從此東北渡競伽河,行百四五十里,至吠舍釐國(舊曰毘舍離國,偽也。中印度境)”;卷九(吠舍釐城)。
《釋迦方志》卷七︰“戰主國……又東北渡競伽河百五十里,至吠舍釐國(中印度,古云毘舍離也)”。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8下︰吠舍釐
《續高僧傳》卷四‧釋玄奘傳︰“婆羅痆斯國……順河東下減於千里逹吠舍釐,即毗舍離也”。
《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上缺)寶。赤足裸形外道不著(下缺),辶食即喫,亦不齋也。地皆平(下缺),有奴婢,將賣人罪,與煞人罪不殊(下缺)”。*藤田豐八注︰辶,或遇字之殘。此一節所記者,疑吠舍釐( Vaisali)國,《法顯傳》作毘舍離。下有拘尸郍國,佛由此國往拘尸郍,入般湼槃(Nirvana)。《西域記》七云,土地沃壤,……露形之徒,實繁其黨。此所謂赤足裸形外道,蓋即露形之徒,梵稱尼犍陀(Nirgrantha)是也。今毘薩羅(Besarh)邑有廢墟,稱曷拉闍毘薩訶揭羅(Raja-Bisal-ka-garh),殆吠舍釐城之遺址。近時須(Spooner)氏掘開證之”。
《法苑珠林》卷廿九19上︰吠舍釐
《一切經音義》卷六342中,廿五464中,廿八496中︰吠舍釐
《翻譯名義集》卷七12下︰吠舍離、吠舍釐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四‧毗舍離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邊七五‧戰主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吠多補羅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9下上︰吠多補羅
費利彼納
《坤輿全圖》︰費利彼納︰指菲律賓(或菲律賓之薩馬島)
分山
《安南志略》卷一5上︰“分山︰一云裂山,安南、占城以山為兩國界,俗傳草木亦分南北而俯。”
《越嶠書》卷一15下︰“(分山)一云裂山”。
《安南圖說》‧疆域(13下)︰分山
《四夷廣記》‧安南︰“分山︰一云裂山,安南、占城以山為兩國界,俗傳草木亦分南北而俯”。 (99冊)
分舍
《廣輿圖》卷二︰哥羅,分舍(*或爲哥羅舍分之分拆/)
《皇輿考》卷十二︰哥羅,分舍
《圖書編》卷五九︰哥羅,分舍《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哥羅,分舍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分金(舍)
《武備志》卷二二三︰分舍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哥羅,分舍
分水
《海語》卷下‧畏途‧分水︰“分水在占城之外羅海中,沙嶼隐隐如門限延綿橫亘不知其幾百里,巨浪拍天異於常海,由馬鞍山抵舊港東注為諸番之路,西注為朱崖儋耳之路,天地設險以域華夷者也。……”
《嶺海異聞》P.17上︰“分水在占城之外羅海中”。
糞箕嶼
《順風相送》‧杉木回浯嶼︰“……單酉取糞箕嶼。單亥取蘇祿出門過洋”。*向注︰在蘇祿至呂宋品亞詩蘭途中,今地無考。 *中大︰在蘇祿海中,今地無考。P.236、258
封溪 封谿
《史記》卷一一三‧南越列傳第五十三︰“佗因此以兵威邊,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 集解《漢書音義》曰︰‘ 駱越也 。’ 索隱鄒氏云‘又有駱越 ’ 。姚氏案︰《廣州記》云‘ 交趾有駱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為駱人 。有駱王、駱侯。諸縣自名為駱將,銅印青綬,即今之令長也。後蜀王子將兵討駱侯,自稱為安陽王,治封溪縣。後南越王尉他攻破安陽王,令二使典主交阯、九真二郡人’”。尋此駱即甌駱。﹞”(案:《太平寰宇記》卷一七O‧交州 引《南越志》云,“後蜀王子將兵討之,因為安陽王,治交趾” ,其國城在今平道縣東,東城九重,周九里)
《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封溪
《(劉逵)〈三都賦〉注》︰封溪(《文選》卷四15下,引《異物志》,《文選》卷四20上)
《後漢書》志卷二三‧郡國五( 參見交阯條)︰封谿;卷二四‧馬援列傳十四︰“援奏言西于縣……請分為封溪、望海二縣,許之”( 李賢注︰封溪、望海,縣,並屬交阯郡)。
《水經注》卷十四︰“(……臨水又西南流逕郡南,又西南逕封陽縣東為封溪水,故《地理志》曰︰縣在封水,又西南流入廣信縣,南流注於鬱水,謂之封溪水啫也……)”,“(……又東合南水,自麋泠縣東,逕封溪縣北)”,“(……其水又東逕曲易縣,……復合為三水,此其一也。其次一水東逕封谿縣南,又東南逕西于縣,……)”。
《藝文類聚》卷九五 ‧狌狌︰“《廣志》曰︰狌狌……出交阯封溪縣”,“《蜀志》曰︰封溪縣有獸,……”;‧鼠︰“劉欣期《交州記》曰︰竹風鼠如小狗子……出封溪縣”。
《晋書》卷十五‧志五‧地理下︰“武平郡︰……封溪”。
《通典》卷一八七‧邊防三‧哀牢(參見交阯條)
《一切經音義》卷四593下︰封溪
《舊唐書》卷四一‧志二一‧地理四︰“平道︰漢封溪縣地。 武平︰……本漢封溪縣。……”。(另見峯州條)
《太平廣記》卷四四六 ‧猩猩︰“安南武平縣封溪中,有猩猩焉……”。(出《朝野僉載》)
《太平御覽》卷九O八 ‧猩猩︰ “《廣志》曰︰猩猩……出交阯封溪縣”;卷九一一 ‧鼠︰ “劉欣期《交州記》曰︰竹風鼠……出封溪縣”。
《太平寰宇記》卷一六五‧鬱林州︰“猩猩,《郡國志》云,封溪有猩猩……”;一七O‧交州︰“武平郡封溪縣有獸名猩猩……”,“武平縣……本後漢封溪縣”;一七九‧哀牢國︰“酈元注《水經》云,“武平郡封溪縣有獸名猩猩……”。(另引《廣志》)
《新唐書》卷四三上‧志三三上‧地理七上︰“太平︰……本隆平,武德四年置,以縣置隆州,並置義廉、封溪二縣。……”。
《輿地廣記》卷三八‧廣南路化外州(2上)︰封溪
《輿地紀勝》卷一二一‧鬱林州(4下,《郡國志》)︰封溪
《東漢會要》卷三八 ‧方域下︰ “封谿”。
《文獻通考》卷三二三‧輿地九︰“晋……武平郡七縣……封溪”;卷三二九‧四裔六‧哀牢︰“後魏酈元注《水經》云︰武平郡封溪縣有獸名猩猩……。《廣志》云︰猩猩……出交阯郡封溪縣。”
《安南志略》卷十3下;十五12上︰封溪(引《南中志》)
《交阯總志》卷二︰封溪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安南(5下)︰封溪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安南︰封谿(4下)、封溪(5下)
《越嶠書》卷三19下,九14上︰封溪
《本草綱目》卷五一1808上︰封溪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封谿(15上)
《東西洋考》卷一‧交阯︰“龍門江︰……《漢書‧注》︰封谿縣有隄,防龍門水……。望海城︰……《漢書》曰︰馬援……請分置封溪,望海二縣,”竹鼠︰……《交州記》曰︰竹鼠如小狗大,食竹根,出封溪”。*書局︰在今越南河北省西南部。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25下︰封谿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四‧安南部匯考六︰ “《交州記》竹鼠……出封溪縣”。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3上)︰封溪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14下)︰封溪
峰州
《隋書》卷三一‧志二六‧地理下︰“交趾郡︰……嘉寧(舊置興州、新昌郡。平陳,郡廢。十八年改曰峯州,大業初州廢)”;卷五六‧列傳二一‧令狐熙︰“熙……奏改……黃州為峯州……(校勘紀︰《廿二史考異》︰‘ 《地理志》開皇十八年 ……改興州曰峯州,此傳恐有脫文。’” 。
《北史》卷六七‧列傳五五‧令狐整︰“(令狐)熙以州縣多有同名,於是奏改……黃州為峰州……。”
《初學記》卷八‧總敍州郡第一(交州都督府︰儋、雷、峯、……)。
《通典》卷一百八十四‧州郡十四‧古南越︰“峰州(今理嘉寧縣),古文朗國(有文朗水),亦陸梁地。秦屬象郡。二漢屬交趾郡。吳分置新興郡。晋武改為新昌郡,宋、齊因之。陳兼置興州。隋平陳郡廢,改為峰州。煬帝初,州廢,併入交趾郡。大唐復置峰州,或為承化郡,領縣五︰嘉寧、承化、新昌(並漢麊泠縣地,麊昔糜),嵩山,珠綠。”
《元和郡縣志》卷三八‧嶺南道五(16下)
《蠻書》卷一︰“從安南上水至峯州兩日,至登州兩日……”;卷六︰“夷人不解舟船,多取通海城路賈勇步入真、登州林西原,取峯州路行” 。
《舊唐書》卷三八‧志十八‧地理一︰“安南都護節度使……管……、峯、
……等州”。 );卷四十一‧地理四︰“峰州下: 隋交趾郡之嘉寧縣。武德四年,置峰州,領嘉寧、新昌、安仁,竹輅,石堤、封溪六縣。貞觀元年,廢石堤、封溪入嘉寧,竹輅入新昌。天寶元年,改為承化郡。乾元元年,復為峰州也。……嘉寧: 州所治。漢麊泠縣地,屬交趾郡。古文朗夷之地。秦屬象郡。吳分交趾置新興郡。晋改為新昌,宋、齊因之。改為興州。隋初,改為峰州。煬帝廢,併入交趾,武德復置峰州也。承化 ,新昌,嵩山,珠綠:嵩山、新綠:新置。”
《太平廣記》卷四六五‧峰州魚(出《朝野僉載》)
《太平御覽》卷一七二‧州郡部十八‧峯州︰“《方輿志》曰︰峯州承化郡,古文朗國(有文朗水),亦陸梁地,秦屬象郡,二漢屬交趾郡,吳分置新興郡,晋改為新昌。陳置興州,隋平陳改為峰州,煬帝初廢,唐復置峰州。”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O‧交州、峰州
《武經總要》卷廿一24全
《新唐書》卷四三上‧志三三上‧地理七上︰ “峰州 承化郡,下都督府。武德四年以交趾郡之嘉寧置。……縣五:嘉寧……承化…… 新昌……高(嵩)山……珠綠……。”;卷四三下‧志三三下‧地理七下︰“安南經交趾太平,百餘里至峯州。又……” ;卷六九‧表九‧方鎮六︰“天寶十載 置安南管內經略使,領……、峯、……十一州”;卷一O九‧列傳三四‧宗楚客︰“弟……晋卿流峯州” ;卷一二一‧列傳四六‧劉幽求︰“乃流……(張)暐於峯州”;卷二二二下‧列傳一四七下‧南蠻下︰“貞元七年,始以驩、峯二州為都督府”;卷二二四下‧列傳一四九下‧叛臣下‧高駢︰“……駢次峯州,大破南詔蠻……” ;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貞元七年,始以驩、峰二州為都督府。……峯統羈穈州十八,與蜀爨蠻接。”
《新五代史》卷六五‧南漢世家五‧劉鋹︰“( 大寶)八年,交州吳昌文卒,其佐呂處玶與峯州刺史喬知祐月爭立,交趾大亂,……” 。
《元豐九域志》卷十‧化外州(8上)
《輿地廣記》卷一‧秦四十郡(12下);二‧漢十三郡(3下)、三國呉地(5下)、晋十九道(9下);三‧唐十五道採訪使(3下);四‧皇朝郡國(4下);三八‧廣南路化外州(2下)。
《歷代地理指掌圖》
《通志》卷四O‧地理略︰“安南驩、愛、陸、峯、……凡七十州焉” 。
《宋會要輯稿》第一九七冊‧蕃夷四(八7723下)
《事林廣記》前集卷三‧地輿類︰(《歷代輿圖》、宋廣南化外州)
《文獻通考》卷三三O‧四裔七‧交阯︰“乾德初,昌文死,其參謀吳處玶、峯州刺史矯知護、……等爭立”;卷三二十三‧輿地九‧古南越︰“峰州,古文朗國(有文朗水),亦陸梁地,秦屬象郡,二漢屬交趾郡,吳分置新興郡,晋改為新昌郡,宋、齊因之,陳置興州,隋平陳,郡廢,改為峰州,煬帝初州廢,併入交趾郡,唐武德四年以交趾郡之嘉寧置峰州,屬嶺南道……領縣五︰嘉寧、承化、新昌、嵩山、珠綠。宋無此州。”
《安南志略》卷一、九、十、十一、十六。
《宋史》卷四八八‧列傳二四七‧外國四‧交阯︰“乾德初,昌文死,其參謀吳處玶、峯州刺史矯知護、……等爭立……” 。
《交阯總志》卷二、三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安南(7上)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安南
《越嶠書》卷一4下,四1上,八4下。
《馭交記》卷二
《天下郡書利病書》卷一O八2上,一一八26上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14上,六31上,一一二23下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一‧安南部匯考二︰ “《唐書‧高駢傳》︰……。 《宋史‧交阯傳》︰……。
《續通典》卷一二五‧州郡五(1887上)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安南( 6738下);卷六三九‧四夷傳五‧兩爨蠻( 6741中)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三‧輿地五(4690上)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3下)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15上)
烽墩
《海語》卷上:“直東莞之南亭門放洋,……至占城舊港,經大佛靈山。其上烽墩則交阯屬也”。[*在越南富慶省東岸,位華列拉角(Cap Varella)北面。]
《四夷廣記》: 烽墩。
蜂頭港
《指南正法》‧大明唐山並東西二洋山嶼水勢︰“釣魚台︰……內灣是占城蜂頭港”。*向注︰占城一港,在越南釣魚台附近,今地無考。
馮牙囉
《諸蕃志》卷上‧南毗國︰“其屬國”。*馮承鈞注︰“譯注︰……馮牙囉,今Mangalore” 。
馮嘉施蘭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五‧呂宋傳(引《明外史‧呂宋傳》);‧馮嘉施蘭部匯考(引《明外史‧馮嘉施蘭傳》)
《明史》卷六‧成祖二︰“(永樂六年)馮嘉施蘭貢”,“(八年)馮嘉施蘭入貢”;卷三二三‧呂宋︰“八年,與馮嘉施蘭入貢”;卷三百二十三‧外國四‧馮嘉施蘭︰“馮嘉施蘭,亦東洋中小國”。
《明會要》卷七十七‧外蕃一‧馮嘉施蘭︰“馮嘉施蘭,東洋小國。永樂四年八月,其酋嘉馬銀等來朝,貢方物。賜鈔幣有差。六年、八年,復來朝貢”。*中大︰故地在今班絲蘭省(菲律賓)。
《續通典》卷一四七‧邊防一‧馮嘉施蘭︰“東洋小國,……”。(1797中)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八‧四裔二‧馮嘉施蘭(4743中)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二‧呂宋(1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五‧呂宋(1上)
《粵海關志》卷廿四2下
奉化
《交阯總志》卷一、二
《安南志(原)》卷一‧總要
《安南棄守本未》P.25下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安南(2上)︰奉化府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安南(2下)︰奉化府
《越嶠書》卷一8下
《安南傳》卷一32
《南詔野史》下卷
《廣輿圖》卷二︰奉化府
《皇明鴻猷錄》卷九
《安南圖說》疆域(18下)
《皇明四夷考》卷上‧安南︰奉化府(參見北江條)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安南(18下,29下)︰奉化府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
《安南圖志》P.2下
《四夷廣記》安南(99冊)
《名山藏‧王享記》卷二10上︰奉化府
《武備志》卷二三八
《馭交記》卷四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八5上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28上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四‧安南部匯考六︰“《明一統志‧安南國郡縣考》奉化府︰領美祿、西其、膠水、順為四縣”。
《明史》卷三百二十一‧外國二‧安南(參見北江條)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2上)︰奉化府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10上)︰奉化府
《越南歷代疆域》382
佛代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驃︰“驃……屬國……。繇崑崙小王所居,半日行至磨地勃柵,海行五月至佛代國。有江,支流三百六十。其王名思利些彌他。有川名思利毗離苪。土多異香。北有市,諸國估舶所湊,越海即闍婆也。十五日行,踰二大山,一曰正迷,一曰射鞮,有國,其王名思利摩訶羅闍,俗與佛代同。經多茸補邏川至闍婆,八日行至婆賄伽盧,國土熱……”。
《華夷圖》︰佛代
《古今圖書集成》卷一O二‧驃國部匯考(引《唐書‧南蠻傳‧驃》)
《續通志》卷六四O‧四夷傳六‧驃(文同《唐書》)。(6748中、下)
佛村
《真臘風土記》總敍︰“又自查南換小舟,順水可十餘日,過半路村、佛村,渡淡洋,可抵其地曰干傍,取城五十里”。*伯希和注︰“佛村得為昔日佛教發達之Babaur”(參見查南條注)。
《島夷志略‧真臘》*藤注︰佛村Pursat(Buddhisatva)。
《殊域周咨錄》卷八‧真臘︰“《真臘風土記》……自港口北行順水可半月抵其屬郡曰查南,又換小舟順水可十餘日,過佛村,渡淡洋則抵其地矣”。
《四夷廣記》真臘(102冊)
《東西洋考》卷三‧柬埔寨︰“形勝名蹟︰……佛村(《風土記》曰︰自查南換小舟,順水十餘日,過半路村、佛村)”。 *書局︰在今柬埔寨沿洞里薩河至洞里薩湖之間。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真臘部匯考二︰“《真臘風土記‧總敍》︰又自查南換小舟,順水可十餘日,過半路村、佛村,渡淡洋則抵其地”。
佛國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六4上
《法苑珠林》卷十六13下,十七20上,卅四14上,六O12上,六五22上。
《太平廣記》卷一一O‧曇無竭︰“與徒屬二十五人,往尋佛國,……既達天竺舍衛(出《法苑珠林》)” 。
《翻譯名義集》卷七9上,十八4上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沼納樸兒國(22下)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沼納樸兒國(24下)
《西南夷風土記》P.1︰天竺佛國
《廣輿圖》卷二
《皇明四夷考》卷下‧沼納樸兒︰“在印度之中,古所謂佛國也” 。《八紘譯史》卷二‧榜葛剌(P.19)
《圖書編》卷六十
《名山藏‧王享記》三23下‧沼納樸兒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二。
《四夷廣記》‧沼納撲兒國(98冊)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武備志》卷二二三,二三五
《裔乘》卷三‧沼納樸兒(43上)
《皇明世法錄》卷八一39上
《八紘荒史》P.7‧佛國
《明史》卷三百二十六‧外國七( 參見沼納樸兒條)
《續通典》卷一四九‧邊防三‧沼納樸兒( 2011中)
《粵海關志》卷三十29上︰天竺佛國
佛朗
《島夷志略》‧甘埋里:“其國邇南馮之地,與佛朗相近似”;另見同書古里佛。(*即拂菻,見該條)
佛泥 佛尼 佛坭
《諸蕃志》卷上‧渤泥國︰“故舟往佛泥必挾善庖者一二輩與俱……” ;卷下‧腦子︰“腦子出渤泥國(原注一作佛尼),又出賓窣國……” (參見渤泥條馮注)。
《玉海》卷一五三36上︰“佛泥國……元豐四年八月二十八日,遣使來朝” (另37上);一五四29上︰“闍婆國在大海中,佛泥國之南。”
《宋會要輯稿》第一百九十七冊‧蕃夷四︰“佛泥國︰《蕃夷傳》佛泥國,神宗元豐四年八月二十八日,佛泥國遣使來朝,佛泥不與中國通者九百餘年,至是方入貢。”;第一百九十九冊‧蕃夷七︰“(元豐四年八月)二十八日,佛泥國遣佛(使)入貢。”
《宋史》卷一一九‧志七二‧禮二二︰“諸國朝貢。……、佛泥、……諸國入貢,或一再,或三四,不常至”。
《(大德)南海志》卷七︰“東洋佛坭國管大東洋” 。
《譯史紀餘》卷三82︰佛泥國錢
佛齊
《唐會要》卷一百‧雜錄︰“天祐元年六月,授福建道佛齊國入朝進奉使都番長蒲訶粟寧遠將軍。”
《冊府元龜》卷九七六‧外臣部‧褒異三︰( P.11467上)“昭宗天祐元年六月,佛齊國入朝,使蒲訶粟可寧遠將軍。” (參見三佛齊)
《萍州可談》卷二︰“余在廣州,嘗因稿設,蕃人大集府中,蕃長引一二(三)佛齊人來,云善誦《孔雀明王經》” ( P.20,或當為三佛齊人)
佛山
《鄭和航海圖》︰*向注︰佛山,據圖在占城港口,今地無考。*另一向注︰此是另一佛山,在赤坎附近,今地無考(詳佛嶼條)。
《四夷廣記》赤坎往占巤針路( 102冊):貼鋪山咀→庚申一更取員山咀,名叫佛山→真角港口
佛水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錫蘭山國第十五︰“其臨海之山有釋迦登岸之足跡,其長可二尺許,其陷之水,曰時不涸,名曰佛水”;卷中‧溜山國第十四(參見佛舍座)
佛逝 佛遊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玄逵律師︰“……未隔兩旬,果之佛逝,經停六月,漸學聲明,王贈支持,送往末羅瑜(今改為室利佛逝也),復停兩月,轉向羯荼,……”,“住那爛陀寺,十載求經,方始旋踵言歸,還耽摩立底,……過羯荼,……權居佛逝矣”, “其僧貞固等四人,既而附舶,俱至佛逝,學經三載,……”; 卷下︰“貞固弟子一人至佛逝國,解骨崙悟,頗學梵書” ,“苾芻法朗者︰……越滄海,未經一月屆乎佛逝” ,“苾芻道宏者︰……既至佛逝,敦心律藏” , “苾芻貞固律師者︰……淨於佛逝江口升舶附書憑信廣州,……即以其年十一月一日附商舶去番禺,望占波而陵帆,指佛逝以長驅,作含生之梯橙”。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南海佛逝國,則有釋迦鷄栗底(注︰今現在佛誓國,歷五天而廣學矣)” 。
《舊唐書》卷九‧本紀九‧玄宗下︰“( 開元二十九年)十二月,……及佛逝國王、日南國王遣其子來朝獻” 。
《冊府元龜》卷九六五‧外臣部‧封冊三︰( P.11348上)“唐玄宗天寶元年正月,封……佛逝國王劉滕未恭為賓義王,授右金吾衛大將軍。”
《宋會要輯稿》第一九七冊‧蕃夷四︰“淳化元年十月,新王楊陀排自稱所生佛逝國……” (7746上),“布祿爹地加言︰本國舊隸交州,後奔於佛逝,去北舊所七百里” (7747下)。(*案:本條及《宋史》等所載應在中南半島之佛逝,應加辨析)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七下︰“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乃帆風西行,二日至九州右。又南二日至象石。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勞山,山在環王國東二百里海中。又南二日行至陵山。又一日行,至門毒國。又一日行,至古笪國。又半日行,至奔陀浪州。又兩日行,到軍突弄山。又五日行至海硤,蕃人謂之‘ 質 ’,南北百里,北岸則羅越國,南岸則佛逝國。佛逝國東水行四五日,至訶陵國,南中洲之最大者。又西出硤,三日至葛葛僧祗國,在佛逝西北隅之別島,國人多鈔暴,乘舶者畏憚之。其北岸則箇羅國。箇羅西則哥谷羅國。又從葛葛僧祗四五日行,至婆露國。又六日行,至婆國伽藍洲。又北四日行,至師子國,其北海岸距南天竺大岸百里。又西四日行,經沒來國,南天竺之最南境。又西北經十餘小國,至婆羅門西境。又西北二日行,至拔䫻國。又十日行,經天竺西境小國五,至提䫻國,其國有彌蘭太河,一曰新頭河,自北渤崑國來,西流至提䫻國北,入於海。又自提䫻國西二十日行,經小國二十餘,至提羅盧和國,一曰羅和異國……”。
《證類本草》卷十二P.56上︰“阿勒勃……生佛逝國”。
《玉海》卷一五三12上︰“(天寶元年)正月甲寅,宴女國王及佛逝國”。
《宋史》卷四百八十九‧外國五‧占城︰“淳化元年,新王楊陀排自稱新坐佛逝國” ,“(咸平)四年,遣使布祿爹地加等奉表來朝。……布祿爹地加言本國舊隸交州,後奔於佛遊(逝),北去舊所七百里”。
《文獻獻考》卷三三二‧四裔九‧占城︰“其使言,本國舊隸交州,後奔於佛逝,北去舊所七百里”。
《島夷志略‧羅衛》*藤注︰“案《唐書‧地理志》載安南通天竺道,……(海峽)南岸則佛逝國Sriboja”;‧三佛齊 *藤注︰義淨《求法高僧傳》……佛逝……《唐書地理志》……佛逝,……即室利佛逝,在今Sumatra島東岸赤道直下之地也,三佛齊乃室利佛逝之訛。
《群書集事渊海》卷四七︰佛逝(32下)、佛遊(35下)
《天下郡書利病書》卷一一九‧占城(26上),一二O1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5下;一一二‧占城(31下)︰“佛逝城︰占城舊都也。《外夷考》︰占城之地東西五百餘里,南北千里,其國遷徙不常,宋淳化初,以安南侵迫,避奔佛逝,去舊都七百里,後又徙新州港,其地臨海,自瓊州順風一日可至……。一云占城國去海蓋百二十里,佛逝乃其屬國云”。
《古今圖書集成》邊二‧邊裔總部匯考二(引《唐書‧地理志》) ;邊一O三‧占城部匯考一(引《宋史‧占城傳》)
佛誓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佛誓(參見佛逝條)“遂乃周禮聖踪,旋之佛誓耳” 。
《冊府元龜》卷九七O‧外臣部‧朝貢三 ︰ ( P.11403下)“長安元年十二月,佛誓國遣使貢方物”;卷九七一‧外臣部‧朝貢四 ︰“(開元)四年三月,佛誓國遣使朝貢” ( P.11405下) , “(開元)十五年……十一月,拂誓國王遣使獻五色鸚鵡” , “(開元)二十九年……十二月,……及拂誓國王、……各遣其子來朝貢獻方物”。( P.11408上、11411下);卷九七五( P.11451上)︰佛誓。
《宋高僧傳》卷一‧金剛智傳 ︰“次復遊師子國,登楞伽山,東行佛誓、躶人等二十餘國” ;卷二十九‧慧日傳 ︰“始者泛舶渡海自經三載,東南海中諸國崑崙、佛誓、師子洲等,經過略徧乃達天竺” 。
《證類本草》卷九44上︰“《圖經》曰︰蓽澄茄生佛誓國”,46上︰“《圖經》曰︰蒔蘿出佛誓國”;卷十三19下︰“《南海藥譜》云,龍腦油……本出佛誓國” 。
《本草綱目》卷二十六1204上︰“﹝(陳)藏 器﹞(《本草拾遺》曰)蒔蘿出佛誓國”;三十二1321下;三十四1377上︰“﹝(李)珣(《海藥本草》曰)﹞︰龍腦油本生佛誓國” 。
《東西洋考》卷二‧占城 ︰“物產︰……蓽澄茄(《本草經》曰︰生佛誓國,似梧桐子,及蔓荊子,微大,亦名毗陵茄子。按《宋史》,占城王為交州所攻,奔於佛誓,即占城屬國也)” 。(*按:此在中南半島)
佛嶼
《順風相送》‧爪哇回靈山來路︰“佛嶼︰內有三十托水,平,港口有淺,三四托水,泥地。”;‧靈山往爪哇山形水勢法圖;‧新村爪蛙至瞞喇咖山形水勢之圖︰“佛嶼︰嶼生得平樣,杜板在灣中,有門。” (參見新村佛嶼條);‧ 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穿心山,打水廿四托。用丙午針五更取佛嶼……” 。*向注:出暹羅港往大泥等地不遠之一嶼,今地無考。
《四夷廣記》崑崙往暹羅、滿喇咖針位(101冊)
佛打泥 佛大坭
《島夷志略‧龍牙犀角》*藤注︰狼牙修、朗迦戌、淩牙斯加、淩牙蘇家、龍牙犀角、狼西加,其地略當後世之大泥,即《海語》之佛打泥(Patani)” 。
《嶺海異聞》P.12上︰“猛火油……出佛打泥國” ,另13上 。
《海語》卷中‧物產‧猛火油 ︰“猛火油,樹津也,一名泥油,出佛打泥國” ;卷中‧物產‧片腦 ︰“片腦,產暹羅諸國,惟佛打泥者為上” 。
《籌海圖編》卷三“《廣東倭變記》︰……嘉綪三十三年,海寇何亞八等引倭入寇……(先是亞八與鄭宗興等潛從佛大坭國引番舶於沿海劫殺……)”。
《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卷九6上;十一10下︰佛打泥。
佛家昔
《四夷廣記》暹羅往東邊路︰佛家昔( 101冊)
佛來安
《島夷志略》‧丹馬令︰“地與沙里、佛來安為鄰國。” *藤田豐八案︰《嶺外代答》三佛齊國條云,其屬有佛羅安國,……。《諸蕃志》三佛齊屬國有單馬令、凌牙斯加、佛囉安,……又云佛囉安國自淩牙斯加四日可到,亦可遵陸。……、佛羅安者乃此書之……、佛來安。
佛蘭西
《海國聞見錄》‧大西洋記: 佛蘭西。[*《海錄》作佛郎機﹑(口)弗(口)蘭哂。又作和蘭西﹑佛喃﹐即法國(France)。]
佛林邦
《西洋番國志》‧舊港圖 ︰“舊港國即三佛齊國也。番名佛林邦(*向達注︰佛林邦,《瀛涯勝覽》舊港國條作浡淋邦,即Palembang對音,在蘇門答臘東部。古名室利佛誓或室利佛逝,此國名梵文作Srivijaya,即阿拉伯文作Sribuza。)”
佛靈山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三‧占城部匯考一(引《明外史‧占城傳》)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外國五‧占城(參見赤坎邦都郎條)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九‧四裔三‧占城︰“……安南破臣國時,故王槃羅茶悅逃居佛靈山。” ( 4748中)
佛羅安 佛囉安
《嶺外代答》卷二(外國門上)‧海外諸蕃國︰“交阯之南,則占城、真臘、佛羅安也”;卷三‧三佛齊國︰“其屬有佛羅安國,國主自三佛齊選差……”
(參見佛來安條)。
《諸蕃志》卷上‧三佛齊國︰佛羅安“其屬`國。”*馮承鈞注︰“佛羅安,《雲麓漫鈔》卷五P.152︰佛囉安
《事林廣記》卷五方國類‧佛囉安︰“自凌牙蘇家風帆四晝夜可到,亦可遵陸,有地主,亦係三佛齊差來……” 。
《島夷志略》丹馬令條作佛來安,譯注考作Beranang,地在馬來半島西岸Langat河上。”; 卷上‧大食國︰佛囉安;卷上‧佛囉安國︰ “佛囉安國,自淩牙斯加四日可到,亦可遵陸,……歲貢三佛齊,其鄰蓬豐、登牙儂、加(* 加字上下應有脫文,或上脫凌牙斯三字,或下脫羅希二字—馮注)、 吉蘭丹類此。”*馮承鈞注︰“佛囉安,《島夷志略》丹馬令條作佛來安,Gerini (J.R. A. S., 1905, 498)位在馬來半島西岸之Beranang,別無他說可採,姑從之。”
《(大德)南海志》卷七︰佛囉安
《異域志》卷下‧佛羅安國
《三才圖會‧人物》卷十二︰佛囉安
《閩書》卷三九、一四六︰佛囉安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七‧南方未詳諸國部匯考一︰“《三才圖會》︰佛囉安國,自三佛齊國風帆四晝夜可到其國,亦可遵陸至其國” 。
佛樓沙
《水經注》卷一︰“(又有佛樓沙國,天帝釋變為牧牛小兒,聚土為佛塔,……)”。(參見弗樓沙)
佛南圭
《島夷志略》‧羅斛 *藤注︰“ 忽南圭,他無所見,此書尖山條作佛南圭,或是Mergui之對音,Mergui古名Mrit,《代答》及《志》云窊里者或是也”;‧尖山︰ “ 以佛南圭布纒身,……”。
佛思洞
《鄭和航海圖》︰*向注︰據圖,佛思洞為印度東岸一地,當在烏思舍城(Cuttack)之南,今地無考。
佛寺嶼 佛堂嶼
《順風相送》‧瞞喇咖往舊港︰( P.85)“單巳四更取佛寺嶼西邊過。單巳四更取單嶼。” ‧回針︰“壬癸、單癸十更取單嶼,單壬四更取佛堂嶼。” *向達注︰佛寺嶼或佛堂嶼,當即《鄭和航海圖》之三佛嶼,在蘇門答臘島舊港口外。
佛堂 佛堂山 佛舍座
《島夷志略‧僧加剌》*藤注︰“《瀛涯勝覽》……佛堂山……,《鄭和海圖》……佛堂,斐氏Phillips以為今Dondra岬是也。”
《鄭和航海圖》︰佛堂*向注︰據圖,錫蘭山南北俱有佛堂,北面者指亭可馬利(trincomalee),南面者當指Dondra Head。
《瀛涯勝覽》錫蘭國裸形國︰“……船行七日,見鶯歌嘴山,再三兩日,到佛堂山(*Dondera Head,*馮注︰《島夷志略》大佛山條云,大佛山界於迓里Galle、高郎步Colombo之間,才到錫蘭國馬頭名別羅里。”
《西洋番國志》錫蘭國︰“過此正西舡行七八日見鶯歌嘴山,又三兩日見佛堂山(*向注︰佛堂山即Dondera Head,在錫蘭島之南端)。 始到錫蘭國馬頭,番名別羅里。”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錫蘭國第十五︰“由蘇門答剌而往……過翠藍之嶼……見鸚哥(鳥)嘴之山,又至佛堂之山,又更平牙里。”;卷中‧溜山國第十四︰“由彭加剌而往……又過鸚哥(鳥)嘴之山,又五更見鐵砧之嶼,又七更見佛堂座之水,又五更見牙里之大山。”
《皇明四夷考》卷下‧錫蘭山︰“……又西海行可十日至佛堂山泊舟處,濱海山麓有臥佛寺。”
《殊域周咨錄》卷九‧錫蘭︰“赤卯塢……又西海行可十日至佛堂山,海邊有一盤石,上印足跡長三許,常有水不乾,稱為先世釋迦佛從翠藍嶼來登此山,足躡其迹,至今尚存,故名佛堂山,盤石下有臥佛寺。”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錫蘭(19下)︰佛堂山
《皇明象胥錄》卷五‧錫蘭山︰“在南海中,海中有翠藍山……赤卯塢……,又西循海行十日至佛堂山泊舟。”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39下︰佛堂山
《武備志》卷二三七︰佛堂山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九‧狼牙修部匯考(引《明外史‧錫蘭山傳》、《瀛涯勝覽》)
《明史》卷三百二十六‧外國七(參見錫蘭條)︰佛堂山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九‧錫蘭山(1上)︰佛堂山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九‧錫蘭山(1下)︰佛堂山
佛心米山
《順風相送》‧阿齊往傍伽喇回針︰“……單巳六十更取佛心米山。若緊見山,單丙、丙巳五更取竹牌礁”。*向注︰佛心米山,離竹牌礁五更,已近錫蘭,今地無考。
佛逝補羅洲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然南海諸洲有十餘國……(從西數之,有婆魯師洲、末羅遊州即今尸利佛逝國是、莫訶信洲、訶陵洲、呾呾洲、盆盆洲、婆里洲、掘倫洲、佛逝補羅洲、阿善洲、末迦漫洲,又有小洲,不能具錄)”。
佛陀伐那山
《大唐西域記》卷九︰“鷄足山東北行百餘里,至佛陀伐那山”。
《釋迦方志》卷下︰“鷄足山東北百餘里,至佛陀伐那山”。
《續高僧傳》卷四‧釋玄奘傳︰佛陀伐那山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五‧摩遏提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佛粟時薩儻那
《武備志》卷二二三︰佛粟時薩儻那
夫南
《三都賦‧吳都賦》(左思作,劉淵林注,載《文選》卷五)︰“烏滸( 忽古)、狼(月)荒( 呼光)、夫南、西屠、澹(都含)耳、黑齒之酋,金鄰、象郡之渠,驫駥飍矞靸霅警捷先驅前塗( 《異物志》曰︰烏滸,南夷別名也,其落在深山之中。其種族為人所殺,則居其死所,且伺殺主,若有過之者,是與非則仇而食之。狼(月)荒人夜齅金知其良不。夫南特有才巧,不與眾夷同。西屠以草染齒,染白作黑。儋耳人鏤其耳匡。夫南之外有金鄰國,去夫南可二千餘里,土地出銀。人眾多,好獵大象,生得其(騎),死則取其牙。酋渠皆豪帥也。象郡今日南郡也,又有象林郡)”。
夫甘都盧
《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參見都元條)︰夫甘都盧*師古曰︰“都盧國人勁捷善緣高,故張衡《西京賦》云‘烏獲扛鼎,都盧尋橦 ’,又曰‘非都盧之輕趫,孰能超而究升 。’夫音扶。”
《玉海》卷一五二7下︰夫甘都盧
《天下郡書利病書》卷一二O 4下︰作甘都盧(另見都盧條)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上︰作甘都羅
《粵海關志》卷二3上︰夫甘都盧
扶單
《晋書》卷九十七‧四夷‧南蠻(參見林邑條)
《冊府元龜》卷一千(P.11731下)︰扶單
《群書集事淵海》卷四七85下︰扶單
《通志》卷一九八‧四夷五‧林邑︰“乃攻……屈都、乾魯、扶單等諸國”。(*或應作屈都乾、魯扶單?)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1下︰扶單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六‧林邑部匯考一(引《晋書‧林邑傳》)
扶樂
《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列傳十四︰“……拜援伏波將軍,以扶樂侯劉隆為副(李賢等注︰扶樂,縣名,屬九真郡),督樓船將軍段志等南擊交阯。”
《越南歷代疆域》381
扶婁夷 扶婁 扶樓
《太平御覽》卷五六七‧樂部五‧四夷樂︰“王子年《拾遺記》曰︰成王之時,南垂之南有扶婁夷國,或於掌中備百獸之樂。婉轉屈曲於指間……樂府傳此末代猶在焉。”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八‧南方未詳諸國部匯考二︰“《拾遺記》扶婁國︰成王七年,南陲之南,有扶婁之國,其人善能機巧變化,易形改服……俗謂之婆侯伎,則扶婁之音訛替至今” 。
《初學記》卷十五‧四夷樂︰“王子年《拾遺記》曰︰成王之時,南垂之南有扶婁國……。”
《白孔六帖》卷六一‧四夷樂︰“白扶婁之技( 成王之時,扶婁國獻之技)。”
《太平廣記》卷二八四‧扶婁國人(引《拾遺錄》);卷四八二‧扶樓(出《王子年拾遺記》)
《八紘荒史》P.22︰扶樓國
扶嚴
《水經注》卷十四︰“《交州外域記》曰︰交州郡界有扶嚴究,在郡之北,隔渡一江,即是水也。江北對交阯朱鳶縣,又東逕浦陽縣北,又東逕天功縣北。……)”
《宋書》卷三八‧志二八‧州郡四︰“武平太守,吳孫皓建衡三年討扶嚴夷,以其地立。”
《元和郡縣志》卷三十八︰扶嚴夷
《越南歷代疆域》382
《越南古代史》450
《越南歷史》103
扶南 扶南海
《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六三︰“安息……畫革旁行以為書記(索隱韋昭云︰‘外夷書皆旁行,今扶南猶中國,直下也 ’ )”。
《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傳二︰“( 赤烏六年)十二月,扶南王范旃遣使獻樂人及方物”;卷六十‧《吳書》呂岱傳十五︰“岱既定交州,復進討九真,斬獲以萬數。又遣從事南宣國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諸王,各遣使奉貢。”(參見林邑條)
《三國會要》卷二十二‧四夷︰“赤烏六年,扶南王范旃遣使獻樂人及方物 (按康泰奉使作《扶南傳》)。《呂岱傳》︰既定交州,遣從事南宣國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諸王各遣使奉貢” 。
《三都賦注》(劉逵)︰引《扶南傳》(《文選》卷五6上、15上)
《南方草木狀》卷上3,中10,下13。
《搜神記》卷二12
《水經注》卷一︰“(康泰《扶南傳》曰︰昔范旃時,有嘾楊國人家翔梨,嘗從其本國到天竺,展轉流賈至扶南,為旃說天竺土俗,道法流通,金寶委積,山川饒沃,恣所欲,左右大國世尊重之。旃問之,今去何時可到,幾年可迴,梨言天竺去北可三萬餘里,往還可三年踰,及行四年方返……)”, “竺芝《扶南記》曰︰……。” ;卷十四︰“(康泰《扶南傳》曰︰從林邑至日南盧容浦口,可二百餘里,從口南發往扶南諸國,常從此口出也)” ,“(徐狼外夷皆躶身,……自此外行得至扶南,(安)竺芝《扶南記》曰︰扶南去林邑四千水步道通……)”。
《高僧傳》卷九‧耆域傳︰“耆域者,天竺人也。……自發天竺至於扶南。”
《洛陽伽藍記》卷四︰“(沙門菩提拔陁)自云︰‘ ……從典孫國北行三十日至扶南國,方五千里,南夷之國,最為強大。民戶殷多,出明珠金玉及水精珍異,饒檳榔。從扶南國北行一月,至林邑國。出林邑,入蕭衍國。’”*周祖謨校釋本P.174︰“扶南,伯希和考證在今之柬埔寨及下南圻(見扶南考)”。 另,范祥雍校注本P.236、241。
《北堂書鈔》卷一二五‧弓︰“模趺神感(《吳時外國傳》云︰扶南之先,女人為主……)”;卷一四八‧酒︰“頓遜樹(《扶南傳》云︰……)”;卷一五一‧風︰“魚起而風(《扶南傳》云︰扶南之西海裏有山……)”。
《藝文類聚》卷二‧霽(引《扶南傳》;卷七十六‧內典上︰“《扶南記》曰︰頓遜國,屬扶南,西出海中……”;卷八十‧火部‧火︰“《玄中記》曰︰南方有炎山焉,在扶南國之東,加營國之北,諸薄國之西” ;卷八十一‧虊香草部上‧藿香︰“《吳時外國傳》曰︰都昆在扶南南三千餘里,出藿香”;卷八三‧金(引《扶南傳》);卷八四‧寶王部下‧瑠璃︰“《吳曆》曰︰黃武四年。扶南諸外國來獻瑠璃”;卷八七‧甘蔗(引《世説》);卷九十一‧鳥部中‧鸚鵡、鷄︰“《吳時外國傳》曰︰扶南東有漲海,海中有洲,出五色鸚鵡……” , “《吳時外國傳》曰︰扶南王笵尋,以鐵為鬥鷄假距,與諸將賭戲” ;卷九十五‧獸部下‧象︰“《吳時外國傳》曰︰扶南王盤況,少而雄桀,……”;卷九七‧鱗介部下‧螺︰ “《南州異物志》曰︰扶南海有大螺,如甌……” 。
《晋書》卷三‧帝紀三‧武帝︰“( 泰始四年十二月)扶南、林邑各遣使來獻。……。(太康六年)夏四月、扶南等十國來獻。……(七年)是歲,扶南等二十一國、馬韓等十一國遣使來獻。八年……十二月,……南夷扶南、西域康居國各遣使來獻。”;卷八‧帝紀八‧穆帝︰“升平元年春正月,……扶南竺旃檀獻馴象﹝ 校勘記︰‘ 竺 ’上原有‘ 天 ’字,《校文》︰《扶南傳》作‘ 竺旃檀 ’ ,《南史》、《梁書》同,此誤衍‘ 天 ’字。今據刪﹞”;卷五七‧列傳二七‧陶璜︰“吳既平……璜上言曰︰‘ 交土荒裔,斗絕一方……且連接扶南…… ’”;卷九十七‧四夷‧南蠻‧扶南國︰“扶南西去林邑三千餘里,在海大灣中,其境廣袤三千里……” 。
《宋書》卷五‧本紀五‧文帝︰“( 元嘉十一年)是歲,林邑國、扶南國……獻方物” ,“( 十二年)秋七月辛酉,……扶南國並遣使獻方物” ,“( 十五年)是歲,……扶南國……獻方物”;卷二十‧志十‧樂二︰“《既宴》一章,十二句︰……扶南效珍……” ,“《晋四箱樂歌十六篇》,張華造︰……扶南假重譯,肅慎襲衣裳,……”;卷五七‧夷蠻︰“( 元嘉八年)林邑欲伐交州,借兵於扶南王,扶南不從”;卷九十七‧夷蠻︰“扶南國,太祖元嘉十一、十二、十五年,國王持黎跋摩遣使奉獻。”
《南齊書》卷五十八‧蠻 東南夷︰“自林邑西南三千餘里,至扶南” ,“扶南國,有日南之南大海西( 蠻)﹝灣 ﹞中,廣袤三千餘里,有大江水西流入海。”
《梁書》卷二‧本紀二‧武帝中︰“( 天監二年)秋七月,扶南……獻方物。……( 三年)五月丁巳,以扶南國王憍陳如闍耶跋摩為安南將軍” ,“( 天監十一年)四月,……扶南……獻方物。……( 十三年)八月癸卯,扶南……獻方物。……( 十六年八月)扶南……獻方物。……( 十八年七月)……扶南……獻方物”;卷三‧本紀三‧武帝下︰“(普通元年春正月)庚子,扶南……獻方物” ,“(中大通二年六月)壬申,扶南國遣使獻方物” ,“(大同元年秋七月)辛卯,扶南國遣使獻方物” ,“(大同五年)八月乙酉,扶南國遣使獻生犀及方物”;卷五十‧列傳四四‧文學下‧劉杳︰“杳少好學,博綜群書,沈約、任昉以下,每有遺忘,皆訪問焉。……約又云‘ 何承天 《纂文》奇博,其書載張仲師及長頸王事,此何出 ?’杳曰︰‘ 仲師長尺二寸,唯出《論衡》。長頸是毗騫王,朱建安《扶南以南記》云︰古來至今不死。 ’約即取二書尋檢,一如杳言。”;卷五十四‧諸夷‧海南︰“扶南國,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灣中,去日南可七千里,在林邑西南三千餘里。城去海五百里。有大江廣十里,西北流,東入於海。其國輪廣三千餘里,……其南界三千餘里有頓遜國,……又傳扶南東界即大漲海,……” 。(另同卷林邑、干陁利、天竺部分)。
《陳書》卷二‧本紀二‧高祖下︰“(永定三年五月)景寅,扶南國遣使獻方物”;卷五‧本紀五‧宣帝︰“(太建四年三月)乙丑,扶南、林邑國竝遣使來獻方物”;卷六‧本紀六‧後主︰“(禎明二年)六月戊戌,扶南國遣使獻方物”。
《隋書》卷十五‧志十‧音樂下︰“始開皇初定令,置《七部樂》︰……,又雜有疎勒、扶南、……等伎。 ” ;卷三二‧志二七‧經笈一︰“《婆羅門書》一卷(梁有《扶南胡書》一卷)”;卷三三‧志二八‧經笈二︰“《扶南異物志》一卷(朱應撰)”;卷八二‧列傳四七‧南蠻︰“赤土國,扶南之別種也” ,“真臘國,在林邑西南,本扶南之屬國也。……”
《南史》卷二‧宋本紀中二︰“(元嘉十一年)林邑、扶南……朝貢。……,(十二年秋七月辛酉)扶南國……貢。……(十五年)扶南、林邑……貢。
……(十九年)扶南……朝貢”;卷六‧梁本紀上六︰“(天監二年)秋七月,扶南……朝貢。……(三年)夏五月丁巳,以扶南王憍陳如闍耶跋摩為安南將軍” ,“(十一年)夏四月,……扶南……朝貢。……(十二年)……扶南……朝貢。……(十六年)……扶南……朝貢。(十八年)秋七月,……扶南……朝貢。”;卷七‧梁本紀中七︰“普通元年正月……庚子,扶南……貢” ,“(中大通二年六月),……扶南……貢” ,“(大同元年)秋七月辛卯,扶南國遣使朝貢。……(五年)秋八月乙酉,扶南國獻生犀。”;卷九‧陳本紀上九︰“(永定三年五月)丙子,扶南國遣使朝貢”;卷十‧陳本紀下十︰“(太建四年)三月乙丑,扶南、……朝貢” ,“(禎明二年)六月戊戌,扶南國遣使朝貢” ;卷四九‧列傳三九‧劉杳……;卷七十八‧夷貊上‧海南諸國︰“扶南國,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灣中,去日南可七千里。在林邑西南三千餘里。城去海五百里。有大江廣十里,從西流東入海。其國廣輪三千餘里。……其南界三千餘里有頓遜國,……又傳扶南東界即大漲海,……” 。
《北史》卷九一‧列傳七九‧列女︰“初,(譙國)夫人以扶南犀杖獻陳主,……”;卷九五‧列傳八三‧赤土、真臘︰“赤土國,扶南之別種也。” “真臘……本扶南之屬國也……”。
《續高僧傳》卷一‧僧伽婆羅傳、拘那羅陀傳、真諦傳(扶南);卷五‧釋法雲傳︰“天監將末,扶南國獻經三部,敕雲譯之” 。
《法苑珠林》卷十四4下、30下、31全;卅六18上(引《扶南傳》,
19下,20上(引《吳時外國傳》、《南州異物志》);卷六一1上。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一︰“義朗律師者︰……掛百丈陵萬波,越舸扶南綴纜郎迦戌” 。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驩州正南步行可餘半月,若乘船才五六潮,即到七景,南至占波,即是臨邑,……西南一月至跋南國,舊云扶南,先是躶國……” 。
《龍筋鳯髓判》卷上11上。
《初學記》卷三十‧鷄︰“(《吳時外國傳》曰︰扶南山范尋……),‧鸚鵡︰“《吳時外國傳》曰︰扶南東有漲海……)”。
《通典》卷一百八十四‧州郡十四︰ “扶南(籠),七縣(武勒、武禮、羅龍、扶南、龍賴、武觀、武江)” ,“籠州(今理武勒縣),大唐使清平公李弘節招降,置籠州,或為扶南郡,領縣七(武勒、武禮、羅龍、扶南、龍賴、武觀、武江)” 卷一八七‧邊防三‧尾濮︰“(又《扶南土俗傳》云……)”;
卷一八八‧邊防四‧扶南︰“扶南國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島中,去日南可七千里,在林邑西南三千餘里,其境廣裦三千餘里……”; 卷一九三‧邊防九‧天竺︰“《扶南傳》云……”(另見林邑、赤土、火山條)。
《一切經音義》卷八一832中。
《元和郡縣志》卷三八‧嶺南道五(18下)
《白孔六帖》卷七‧玉︰“孔刻玉( 扶南出剛金,可以刻玉)”;卷八‧金︰“孔 刻玉( 扶南出剛金,狀類紫石英……)”;卷九七‧象︰“白 教習(《外國傳》︰ 扶南王少而雄傑,……)”;卷九八‧猪︰“孔鬥獵(扶南人喜鬥猪)”;卷九九‧石榴︰“白 釀酒(《扶南傳》︰……)”。
《北戶錄》卷三︰P.43 “梁簡文時,《扶南傳》有沉香—婆羅丁。云婆羅丁,五百六十斤也”; P.49(引《扶南傳》)。
《舊唐書》卷二九‧志九‧音樂二︰“(隋)煬帝平林邑,獲扶南工人及匏琴,……。 《扶南樂》……。銅鼓,……南夷扶南、林邑類皆如此”;卷四一‧地理四︰“籠州 : 貞觀十二年……置籠州。天寶元年,改為扶南郡。乾元元年,復為籠州……扶南國,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島中,去日南郡約七千餘里,在林邑國西三千里。其王,貞觀中遣使朝貢,故立籠州招置之。遙取其名,非正扶南國也。”(另參見真臘條);卷四六‧志二六‧經笈上︰“《扶南異物志》一卷(朱應撰)”;卷一三八‧列傳八八‧賈耽︰“表獻之,曰︰‘ ……隋室列四郡於卑和海西,創三州於扶南江北,遼陽失律,因而棄之’ ”;卷一九七‧列傳一四七‧南蠻︰“婆利國,……自交州南渡海,經林邑、扶南、赤土、丹丹數國乃至焉”。(另見真臘條);卷一九八‧列傳一四八‧西戎︰“東天竺東際大海,與扶南、林邑鄰接” ,“中天竺……通於大秦,故其寶物或至扶南、交趾貿易焉。”
《唐會要》卷三十二‧南蠻諸國樂(扶南、天竺、南詔、驃國);卷九八‧真臘國;卷九九‧盤盤國;卷一OO‧天竺國。
《太平廣記》卷八一‧梁四公︰“扶南大舶從西天竺國來……(出《梁四公記》)”;卷九三‧宣律師︰“有佛奈遮阿羅漢,生已母亡,復生扶南國,……。宋孝武征扶南……(出《法苑珠林》)”;卷四O六‧茘枝木、酒樹(出《扶南記》)”;卷四六四‧骨雷︰“扶南國出鰐魚……(出《洽聞記》)”;卷四八二‧頓遜︰“其國在海島上,地方千里,屬扶南北三千里,……(出《窮神秘苑》)”。
《太平御覽》卷六十九‧地部三十四‧洲︰“《扶南傳》曰︰漲海中倒珊瑚洲,洲底有盤石,珊瑚生其上也” ;卷七六九‧舟部二‧敍舟中︰“《吳時外國傳》曰︰扶南國伐木為舡……” ,“《異苑》曰︰扶南國治生皆用黃金……” ;卷七八六‧四夷部七‧扶南國︰ “蕭子顯《齊書》曰︰……。《南史》曰︰……。《隋書》曰︰……。《抱朴子》曰︰扶南國出金銅……。《外國傳》曰︰扶南人若戶中亡器物者,即以米一升詣神廟……。《南州異物志》曰︰扶南國在林邑三千餘里,自立為王,……”.‧林邑國(引《南史》)、真臘(引《隋書》)、白頭(引《唐書》);卷九八二‧香部二‧旃檀︰“崔豹《古今注》曰︰紫旃木出扶南、林邑……” 。
《太平寰宇記》卷一六四‧梧州︰“又《搜神記》云︰《扶南傳》云,扶南王范尋常養虎五六頭,養鰐魚十頭,若有犯罪者,與虎不噬,投以鰐魚不噬,乃赦之。無罪者皆不噬。”;卷一七一‧籠州︰“籠州(扶南郡,今理武勒縣)……。扶南國在日南郡之南大海西大島中,去日南郡約七千餘里,在林邑國西南三千里……。”;卷一七六‧林邑國、扶南國、頓遜國、毗騫國、干拖利國;卷一七七‧赤土國、真臘國、邊斗國、社薄國、火山國、無論國;卷一七九‧尾濮國(《扶南土俗傳》);卷一八三‧天竺國。
《事類賦》卷九2上;十三4上︰“混填貫舩︰《吳時外國傳》曰,扶南之先,女人為主,名柳葉,有慔趺國人,字混填,好事神,神感其意,夜夢之賜神弓一張,教載賈人舶入海。混填入廟,神樹下得引,便載大舡入海,神迴風令至扶南,柳葉初欲劫取之,混填舉神弓而射焉,賈舩通度,柳葉懼伏,混填因王扶南”;卷二十8下︰“《異苑》曰︰扶南王范尋常畜生虎及鰐魚……”;卷二十三8上。
《冊府元龜》卷六六二‧奉使部‧絕域︰ “吳康泰為中郎使扶南……” ;卷九五六‧外臣部‧種族︰ ( P.11243下,11244上)“扶南國,其王本是女子,……”;卷九五七‧外臣部‧國邑一︰ ( P.11259全,11260上)“扶南國在日南之南,西去林邑三千餘里,在海大灣中,其境廣袤三千里,……”;卷九五八( P.11268上);卷九五九‧外臣部‧土風一︰ ( P.11288下,11289上)“扶南國,西南去林邑三千餘里,出金、銀、銅、錫、沉木香、象、犀、孔翠、五色鸚鵡……”;卷九六O( P.11291下,11292上);卷九六一( P.11301下);卷九六三‧外臣部‧封冊一︰ ( P. 11333上)“梁高祖天監三年五月,扶南國王遣使送珊瑚佛像並獻方物……”;卷九六六( P.11360下);卷九六八‧外臣部‧朝貢一︰ ( P. 11379下、11380全、11381上、11382全、11383全、11384全、11385全)“吳孫權赤烏六年十二月,扶南王范族遣使獻樂人及方物” , “( 晋武帝泰始)四年,扶南國遣使來獻” , “( 太康)六年四月,扶南等十國來獻。七年,扶南等二十一國……使人來獻” , “( 元嘉)十一年,林邑國、扶南國……並遣使獻方物” , “( 元嘉)十二年,師子國、扶南國……並遣使獻方物” , “ 武帝永明二年八月,扶南王僑陳如闍邪跋摩奉啟曰︰……” , “( 梁高祖天建)二年七月,扶南王遣使送珊瑚佛像並獻方物” , “(天建十年)扶南國遣使貢獻,十一年……四月……扶南國遣使獻方物,十三年……八月,扶南國並遣使獻方物” , “(天建)十六年……八月,扶南王遣使獻方物” , “普通元年正月,扶南……遣使朝貢” , “大同元年……七月,扶南國並遣使獻方物。……五年八月,扶南國遣使獻生犀及方物”;卷九六九‧外臣部‧朝貢二︰ ( P. 11387全)“(光大)四年三月,扶南、林邑國並遣使獻方物” ,“禎明二年六月,扶南國並遣使獻方物” ;卷九七四‧外臣部‧褒異一︰ “南齊武帝永明二年,扶南國遣使那伽仙來獻方物……五年八月”;卷九八O‧外臣部‧通好︰ ( P. 11509上)“齊武帝永明中,扶南國王臣僑陳如者耶跋摩遣使上啟曰……”;卷九九五‧外臣部‧交侵︰ ( P. 11684上)“南齊:扶南國自晋宋世通職貢,宋末扶南王姓憍陳如名闍邪跋摩遣商貨至廣州……”;卷九九九‧外臣部‧請求︰ ( P. 11720全、11721下)“南齊武帝永明六年……。扶南王姓僑(一作橋,音驕)陳如名闍邪跋摩啟曰……” ;卷一OOO‧外臣部‧讐怨︰ ( P. 11735全)“扶南國子孫相傳,至王槃況死,國人立其大將范師蔓……。”
《華夷圖》
《新唐書》卷二二‧志十二‧禮樂十二︰“至唐,東夷樂有……,南蠻有扶南、天竺、南詔、驃國……”, “扶南樂,舞者二人……”;卷四三上‧志三三上‧地理七上︰“籠州扶南郡,下。貞觀十二年,李弘節詔慰生蠻置。縣七︰……、扶南、……。”;卷五八‧志四八‧藝文二︰“朱應《扶南異物志》一卷。”;卷二二一上‧列傳一四六上‧西域上︰“天竺……與大秦、扶南、交趾相貿易” ,“東天竺際海,與扶南、林邑接。”;卷二二二下‧南蠻下‧扶南︰“扶南,在日南之南七千里。……治特牧城,俄為真臘所併,益南徙那弗那城。”
《元豐九域志》卷十‧羈麋州(20上)
《證類本草》卷三40上、43上(引《吳時外國傳》;四7上、9下、21上;十二50下(引《俞益期牋》);廿三26上(引《扶南記》)。
《文昌雜錄》卷一P.2
《歷代地理指掌圖》
《翻譯名義集》卷三14下
《通志》卷四O‧地理略︰“其遠夷則控百越及林邑、扶南之貢獻焉”;卷四一‧都邑略︰“扶南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島中,去日南可七千里,在林邑西南三千餘里,去海五百里” ,“干陀利……其俗與林邑、扶南略同……”;卷一九六‧四夷三‧天竺︰“東天竺東際大海,與林邑、扶南接,但隔小海而已”;卷一九八‧四夷五‧扶南︰ “扶南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灣中,去日南可七千里,在林邑西南三餘里,城去海五百里,有大江廣十里,從西流東入海,其國廣輪三千餘里……”;卷一九八‧四夷五‧林邑︰“……賤者跣行,自林邑、扶南諸國皆然也”,‧頓遜︰“有五王,並羈屬扶南,北去扶南可三千餘里”,‧毗鶱︰“去扶南八千里……,又傳扶南東即大漲海……”,‧干陀利︰“其俗與林邑、扶南略同” ,‧狼牙修︰“土氣、物產與扶南略同”,‧赤土︰“扶南之別種也”,‧真臘︰“本扶南之屬國也”,‧邊斗︰“自扶南渡金鄰大灣南有三千里、有此四國”,‧社薄︰“在扶南東漲海中……”,‧火山︰“《扶南土俗傳》云,……” ,‧無論︰“在扶南西二千餘里”。
《山堂群書考索》卷六一11下。
《輿地紀勝》卷八九‧廣南東路(13上。引《南越志》);一O八‧梧州︰“鰐魚池︰《搜神記》云,扶南王范尋嘗養鰐魚十頭,若犯罪者投以鰐魚,不噬者乃赦之,無罪者皆不噬。‧大蟲山︰在州東三里。《搜神記》云,扶南王范尋常養虎五六頭,若有犯罪投以虎,不噬者乃赦之,因此得名山” (6上)
《諸蕃志》卷上‧天竺國︰“歲與大秦,扶南貿易”。
《玉海》卷一五二32全、33下、34上;一五三15上;一五四10上。
《宋會要輯稿》第一九七冊‧蕃夷四‧天竺︰“其時吳遣中郎康泰使扶南,及見陳、宋等具問天竺土俗”。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一‧四裔八‧扶南︰ “扶南國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灣中,去日南可七千里,在林邑西南三千餘里,其境廣袤三千餘里……” 。
《安南志略》卷一5下(引《扶南傳》);卷四7上;卷五12下;卷七5下。
《元史》卷六三‧志十五‧地理六︰“布政府路,本日南郡象林縣,東濱海,西際真蠟,南接扶南,北連九德。”
《群書集事渊海》卷四七18下、20下、60下、61全、62上、65上、78全、80上。
《交阯總志》卷二P.151。
《永樂大典》卷三OO七P.18下(五函四十二冊︰轉引《太平御覽》所引《南州異物志》)︰扶南人
《寰宇通志》卷一O九‧梧州(2下。引《搜神記》);一一八‧安南(6下)、占城國(8下)、真臘國(11下)。
《大明一統志》卷八四‧梧州府(17上);九十‧安南(6下)、真臘國(12上)
《西洋朝貢典錄》卷下‧小葛蘭國第十七︰“論曰︰……赤土者,扶南之別種也”;卷下‧古里國第十九︰“論曰︰……余疑古里即扶南之地云” 。
《越嶠書》卷一16下(引《扶南記》;三10上;九4上。
《嶺海輿圖》P.61、63
《廣輿圖》卷二
《殊域周咨錄》卷七‧占城( P.1上);卷八‧真臘︰“真臘國在占城西南,本扶南屬國”;卷十一‧榜葛剌。
《圖書編》卷五九、六十
《四夷館考》卷上21下;卷下16上。
《東夷圖說》P.9下。
《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卷八9上,23上,40下(引《玄中記》);十一6下。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安南(29上);二三六‧真臘(6上)。
《本草綱目》卷八593上(引《神農本草經》梁陶弘景注)、619上(引《梁四公子記》;九638下;十669下、678上;十一702下( 作湖南);十四814下(《扶南傳》)、829上( 俞益期牋);三十一1299上( 朱應《扶南記》);五二1824︰“《博物志》云︰扶南國有奇術,能令刀斫不入,惟以月水塗刀便死。”
《咸賓錄》卷三‧天竺(13上);六‧占城(13上)、真臘(14下)。《嶠南瑣記》卷上15︰(引竺芝《扶南記》);卷下P.50。
《方輿勝略‧外夷》卷三8上、11上。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四夷廣記》占城國(100冊)、真臘國(102冊)
《東西洋考》卷二‧占城︰“(范)文死,子佛嗣……。至孫文故,為扶南所殺”,“鸚鵡……扶南徼外出五色者……。”;卷三‧柬埔寨︰“即古真臘國也,……先為扶南屬國……” ;卷四‧麻六甲︰“麻六甲,即滿剌加也。古稱哥羅富沙。漢時已通中國。後頓遜,起自扶南,三千餘里皆屬之”;卷十二‧藝文考︰“從林邑至日南盧容浦口,可二百餘里,從口南發往扶南諸國,常從此口出也……(見《水經注》)” 。 *書局︰包括今柬埔寨和越南南部、泰國東部一帶。
《閩書》卷一五O P.11上︰“《扶南記》︰茘枝始傳於漢世,初惟出嶺南,後出《蜀都賦》云……”。
《皇明象胥錄》卷四‧占城︰“義熙後頻入寇,交州為弱,五世孫見殺於扶南王……” ;‧真臘︰“真臘本扶南屬國,在占城西南,其王質多斯那兼扶南有之……” ;‧暹羅︰“或曰暹即古赤土,……赤土亦扶南別種也。”
《皇明世法錄》卷八一36下;八二2上、9上。
《武備志》卷二三六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O四64下;一一八1上、27上;一一九23上、33上;一二O 5上。
《讀史方輿紀要》卷六五58上;一O八21下;一一二29上(引竺芝《扶南記》)、32上。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
《八紘譯史》卷三‧真臘(54)
《八紘荒史》長頭國(14)
《四譯館考》卷一23下,七1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五八‧天竺部匯考(引《梁書‧天竺傳》、《唐書‧天竺傳》);邊八九‧南方諸國部匯考︰“《廣東通志‧外志》……馬援建銅柱後,西屠彝亦改國名哥羅,屬扶南……晋武帝平吳,林邑、扶南入貢……”;邊九十‧安南部匯考一︰(引《南齊書‧扶南傳》);邊九四‧安南部匯考六︰(引《元史‧安南郡縣附錄》);邊九五‧安南部紀事︰(《吳志‧呂岱傳》、《晋書‧陶璜傳》),‧安南部雜錄︰(《水經注》);邊九六‧滿剌加部匯考︰“《廣東通志》滿剌加國,古哥羅富沙也……羈屬扶南……”,‧林邑部匯考一︰(引《梁書‧林邑傳》、《南齊書‧林邑傳》);邊九七‧扶南部匯考一︰“《晋書‧武帝本紀》泰始四年……。《晋書‧穆帝本紀》︰升平元年正月……。《晋書‧扶南傳》……。《宋書‧文帝本紀》︰元嘉十一年、十二年、十五年……。《宋書‧扶南傳》……。《水經注》……。《南齊書‧扶南傳》……。 《梁書‧武帝本紀》︰元監二年七月、十三年八月、十六年八月、十八年秋七月,普通元年春正月庚子,中大通二年六月壬申,大同元年秋七月辛卯、五年八月乙酉……《梁書‧扶南傳》……。《唐書‧扶南傳》……”;邊九八‧三佛齊部匯考一(引《梁書‧南蠻傳‧干陀利》),‧三佛齊部雜錄(引《日知錄》,參見干陀利條);邊九九‧狼牙修部匯考(引《梁書‧狼牙修傳》),‧頓遜部、毗騫部匯考(引《梁書‧海南諸國傳》頓遜國,《通典》頓遜、毗騫);邊一O一‧暹羅部匯考(《隋書‧赤土傳》),‧真臘部匯考一(《隋書‧真臘傳》、《唐書‧真臘傳》),《大明一統志》︰真臘……本扶南屬國,亦名占臘,其王姓剎利,名質多斯那者,始併扶南而有之”,‧社薄部、火山部、都昆部、無論部(引《通典》各該國);邊一O八‧南方未詳諸國部匯考二(引《扶南土俗》)。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暹羅︰“本扶南之別種” (2000中)
《續通志》卷六三七‧四夷傳三‧天竺( 6733中);卷六三八‧四夷傳四‧真臘( 6737下)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八‧四裔二‧干陀利(4743上)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七‧四裔五‧暹羅(7463上)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4上);四二三之三‧暹羅(1上);四二四之六‧榜葛剌(1上);四二四之十四‧真臘(1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第五五二‧暹羅(1上);五五三‧越南(17上);五五八‧榜葛剌(1下);五五九‧柬埔寨(1上)。
《粵海關志》卷二5上、11上。
扶帶社 扶蒂社海口
《安南棄守本未》P.29-30︰古費縣之扶帶社海口。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八9上︰扶蒂社海口( 古費縣)
《越南歷代疆域》381
芙蓉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九‧外夷三︰“附近新加坡各島曰檳榔嶼,曰麻六甲,曰柔佛,曰芙蓉,曰石蘭莪,曰白蠟”。(10801下)(另10804上)
俘焚
《太平御覽》卷九八二‧香部二‧薰陸︰“《抱朴子》曰︰俘焚洲,在海中,薰陸香之所出……”。(參見勃焚條)
弗藍
《(大德)南海志》卷七︰弗藍
弗栗恃
《大唐西域記》卷七︰“吠舍釐國……,從此東北行五百餘里,至弗栗恃國( 北人謂三伐恃國,北印度境)” 。
《釋迦方志》卷上︰“吠舍釐國……從(殑伽)北岸東北行五百餘里,至弗栗恃國(北印度也,人謂三伐恃)” 。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五‧弗栗恃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弗樓沙
《法顯傳》︰“從犍陁衛國南行四日到弗樓沙國” 。
《水經注》卷一︰“又西逕陀衛國北(……又有佛樓沙國,天帝釋變為牧牛小兒,聚土為佛塔,……《法顯傳》曰︰國有佛鉢氏王,大興兵眾,來伐此國……)” 。
《藝文類聚》卷七三‧鉢(引《法顯傳》)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三‧弗樓沙部匯考(引《佛國記》)
《法顯傳考證》P.88-89︰*足立喜六曰︰“弗樓沙國,……今之Peshawar也,《洛陽伽藍記》卷五云︰‘ (辛頭河西岸)復西行十三日,至佛沙伏城。……。 ’……《大唐西域記》卷二云︰‘王城 (布路沙布城)內東北有一故基,…… 。 ’”
弗利剌河
《新唐書》卷四三下‧志三三下‧地理七下︰“又……至烏剌國,乃大食國之弗利剌河,南入於海” 。[*即今伊拉克之幼發拉底(Euphrates)河。]
拂郎
《元史》卷四O:“(至正二年秋七月),拂郎國貢異馬,長一丈一尺三寸,高六尺四寸,身純黑,後二蹄皆白”。(*另載《文安公文集》卷一四;《天馬贊》;《近光集》;《圭齋文集》卷一。即拂菻,見該條。)
拂林
《酉陽雜俎》卷一八
《舊唐書》卷一九八‧高昌國
《太平廣記》卷八一(引《梁四公記》)
《本草綱目》卷三一、五二。(*即拂菻、見該條。)
拂菻
《隋書》卷六七‧裴矩傳:“撰《西域圖記》三卷,……序曰:……發自燉煌,至於西海,凡為三道,各有襟帶。北道從伊吾經蒲類海、鐵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國,達於西海”;卷八四。[*按:又作拂懍、拂林、拂郎、普嵐、富浪、佛朗。為阿拉伯及古波斯語稱羅馬帝國(From,即Rum之訛)譯音,指東羅馬帝國,或指其首府君士坦丁堡,或指小亞細亞一帶。]
《北史》卷八三;九九。
《通典》卷一九三
《舊唐書》卷一九八(另《貞觀畫史》有載)
《新唐書》卷二二一下
《冊府元龜》卷九七0;九七一
《嶺外代答》卷三
《諸蕃志》卷上
《能改齋漫錄》卷七
《宋史》卷四九O
《元史》卷一三四
《文獻通考》卷三三九
《本草綱目》卷九
《殊域周咨錄》卷一一
《明會典》卷一O六
《明史》卷三二六
拂懍
《大唐西域記》卷一一‧波剌斯國:拂懍(即拂菻,見該條)
拂誓
《冊府元龜》卷九七O‧外臣部‧朝貢三 ︰ ( P.11403下)“長安元年十二月,佛誓國遣使貢方物”;卷九七一‧外臣部‧朝貢四 ︰“(開元)四年三月,佛誓國遣使朝貢” ( P.11405下) , “(開元)十五年……十一月,拂誓國王遣使獻五色鸚鵡” , “(開元)二十九年……十二月,……及拂誓國王、……各遣其子來朝貢獻方物”。( P.11408上、11411下);卷九七五( P.11451上)︰佛誓。拂誓(*即室利佛誓,見該條)。
浮呂
《順風相送》‧順塔外峽︰( P.65)“浮呂開船,壬子六更,又用單辰取奴沙剌山……”。‧加里仔蠻回萬丹︰( P75)“加里仔蠻開船,丙午四更浮呂,有小嶼四個。丙巳七更到鷄里蠻,……。巽巳九更到大山,下是浮呂螺(山)叐,外有浮呂居靜、浮呂池掘二嶼。……單卯五更到浮呂勿系可抛。單卯三更浮呂上香( *向達注︰此處之浮呂以及上文之匏呂,俱疑是Pulo對音。)順覽旁邊仔盡了……”。*向達注︰浮呂,當在今印度尼西亞西爪哇萬丹港口。
浮屠
《讀史方輿紀要》卷六五58上︰“身毒……或謂之乾篤,或曰摩伽陀,或曰婆羅門,亦曰浮屠”。
浮甲山
《東西洋考》卷九‧東洋針路︰“筆架山﹝遠望紅豆嶼,並浮甲山,進入為大港﹞”。*中大︰指呂宋島北面,達盧皮里島以南的富加(Fuga)島,兩島均在大港外。
浮石山
《藝文類聚》卷八‧交廣諸山︰“劉欣期《交州記》曰︰浮石山,海中而峙,高數十丈,浮在水上”。
《太平御覽》卷四九‧浮石山︰“《交州記》云︰海中有浮石山而峙,高數十丈,去永平營百餘里,浮在水上,昔李遜征朱崖,欲審其實否,牽長索於山底洞過”;卷五二‧石下︰“《交州記》曰︰有浮石山在海中,虛輕可以磨腳,煮飲之止渴”;卷七四三‧消渴︰“《交州記》曰︰浮石體虛而輕,煮飲止渴”。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O‧交州︰“浮山︰《交州記》云,海中有浮石山……”。
《越南歷代疆域》382
浮呂(魚)力
《順風相送》‧阿齊回萬丹︰( P.73)“……苫水澳……巽巳四更到浮呂(魚)力,內有老古石,打水二十托,是泥地”。*向達注︰在印度尼西亞阿齊至萬丹途中,今地無考。
浮呂池掘
《順風相送》‧加里仔蠻回萬丹︰浮呂池掘(參見浮呂條)*向注︰今地無考。
浮呂居靜
《順風相送》‧加里仔蠻回萬丹︰浮呂居靜(參見浮呂條)*向注︰今地無考。
浮呂螺(山)叐
《順風相送》‧加里仔蠻回萬丹︰浮呂螺(山)叐(參見浮呂條)*向注︰今地無考。
浮呂上香
《順風相送》‧加里仔蠻回萬丹︰浮呂上香(參見浮呂條)*向注︰當在巽他海峽( Sunda Strait)內,今地無考。
浮呂勿系
《順風相送》‧加里仔蠻回萬丹︰浮呂勿系(參見浮呂條)*向注︰今地無考。
浮呂武郎員
《順風相送》‧猫律回加里仔蠻︰(P.74)“港口開船,丙午七更巡崑峷到浮呂武郎員,員內過可拋”。*向注︰今地無考。
伏醜
《魏書》卷一百二‧西域:伏醜(參見天竺條)
《北史》卷九十七‧西域(參見天竺條)
《太平御覽》卷七九二‧天竺(引《北史》)
《冊府元龜》卷九六一(P.1130 1上)
伏鼎
《指南正法》‧咬(口)留吧回長崎日清︰“……用丑癸下半冥平崑崙……夜用丑癸見伏鼎,並見假任及正任” 。*向注︰亦即越南新州港外之覆鼎,參見該條。
復活岸
《坤輿全圖》︰復活岸 (*棉蘭老島東岸)
縛達
《新唐書》卷四三下‧志三三下‧地理七下︰“……末羅國……又西北陸行千里,至茂門王所都縛達城”。
《古今圖書集成》邊二‧邊裔總部匯考二︰(P.74)“《唐書地理志》︰又自捏䫻……提羅盧和國……末羅國……又西北陸行千里至茂門王所都縛達城……”。
福河崙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九三25下:福河崙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九56上︰福河崙
福祿州
《通典》卷一七二‧州郡二‧序目下;卷一百八十四‧州郡十四:“福祿郡……福祿州( 今理安遠縣),土地與九真郡同,大唐為福祿州或為福祿郡,領縣二︰柔遠、唐林。”;卷一八八‧邊防四‧嶺南序略。
《舊唐書》卷三八‧志十八‧地理一︰“安南都護節度使……管……、福祿、……等州。”;卷四十一‧地理四︰“福祿州下:土俗同九真郡之地,後為生獠所據。……總章二年,置福祿州以處之。天寶元年,改為福祿郡。至德二年,改為唐林郡。乾元元年,復為福祿州。領縣二……柔遠 ,州所治,與州同置,本名安遠,至德二年改為柔遠也;唐林”。
《太平御覽》卷一七二‧州郡部十八‧福祿州︰“《方輿志》曰︰福祿州福祿郡,土地與九真郡同,唐為福祿州。”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一‧驩州、福祿州
《新唐書》卷四十三上‧地理七上︰“福祿州唐林郡,下。本福祿郡,總章二年……以故唐林州地置。大足元年更名安武州,至德二載更郡曰唐林,乾元元年復州故名……縣三:柔遠……唐林……福祿。”;卷六九‧表九‧方鎮六︰“天寶十載,置安南管內經略使,領……、福祿、……十一州。”
《元豐九域志》卷十‧化外州(8上)
《輿地廣記》卷一‧秦四十郡(12下);二‧漢十三郡(3下)、三國吳地(5下)、晋十九道(9下);三‧唐十五道採訪使(3下);四‧皇朝郡國(4下);三八‧廣南略化外州(6上)。
《通志》卷四O‧地理略︰“象郡︰……福祿……”,“安南:……福祿、龎……”
《事林廣記》前集卷三‧地輿類(宋廣南化外洲)
《文獻通考》卷三百二十二‧輿地九‧古南越︰“福祿州,土地與九真郡同,唐總章初,智州刺史唐謝法成招墾生獠昆明北樓等七千餘落,以故唐林州地置福祿州或為福祿郡,屬嶺南道……領縣三(柔遠、唐林、福祿),宋無此州。”
《安南志略》卷一
《交阯總志》卷二
《越嶠書》卷一4下
《馭交記》卷二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八26上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14上,一一二29全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一‧安南郡匯考二︰“《廣東通志》︰(唐)九真郡為愛州,分福祿州、長州。”
《越南歷代疆域》382
富安
《清史稿》卷五二七。[* 富安(Phu Yen)省在越南東南部,轄境約當今富慶(Phu Khanh)省北半部]
富春
《粵海關志》卷廿四29下:富春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三‧安南︰“福映初得富春,即航海輸誠” (10728下) 。
《清史稿》卷三三O‧孫士毅︰“……遂復黎城,阮惠走富春”;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出阮氏於順化,號廣南王。……共攻廣南王,滅之於富春” , “阮惠歸,治城池於富春” , “……分通境為三十省︰曰富春,國都也” , “及阮福映得國,以東京屢燬於兵,而其先人世居嶺南,遂遷都於富春省,改東京為河內省”。
《越南歷史疆域》381
富浪
《西使記》: 富浪
《元史》卷一四九‧郭侃傳。(*即拂菻,見該條)
富那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富那(參見僧高條)
《冊府元龜》卷九七O(P.11402下)
《玉海》卷一五三15上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一‧四裔八‧婆利國(參見僧高條)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33下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二‧僧高部匯考(引《唐書‧南蠻傳》)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6737下)
富良府(州、縣)
《嶺外代答》卷二‧安南國︰“偽置四府、十三州、三寨,府曰都護、大通、清化、富良……”。
《安南志略》卷十五9下︰富良州
《元史》卷六三‧志十五‧地理六‧安南郡縣附錄︰“富良”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安南(2上)︰富良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安南(2下)︰富良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富良縣( 14上)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安南(28上)︰富良
《四夷廣記》‧安南︰富良縣(99冊)
《武備志》卷二二三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2上)︰富良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10上)︰富良
《越南歷代疆域》381
富良江 富梁江
《夢溪筆談》卷二五27‧富良江︰“ (熙寧)九年,遣宣徽使郭仲通、天章閣待制趙公才討之。拔廣源洲,擒酋領劉紀,黃甲峒,破機郎、決里,至富良江,尚吉遣王子洪真率眾來拒,大敗之,斬洪真眾,殲於江上”。
《嶺外代答》卷二‧安南國︰“自邕州左江永平寨南行,入其境機榔縣,過烏皮、桃花二小江,至湳定江,亦名富良江,凡四日至其國都,乃郭逵師所出也”。
《宋會要輯稿》第一九七冊‧蕃夷四︰“郭逵等……抵富良江,未至交州三十里”。(7731下)
《文獻通考》卷三三O‧四裔七‧交趾︰“(熙寧)九年十二月,破蠻決里隘,次富良江,蠻以精兵乘船逆戰,逵擊破之,殺其王子洪真,乾清懼,遣使奉表詣軍門納款,富良去其國不遠,逵不敢渡,……” ,“《桂海虞衡志》曰︰‘ ……大軍次富良江 ,去都護府四十里,殺偽太子…… ’”。
《宋史》卷十五‧本紀十五‧神宗二︰“(熙寧九年十二月)癸卯,郭逵敗交阯於富良江……”;卷二九O‧列傳四九‧郭逵︰“……大戰富良江,斬偽王子洪真。……”;卷三三一‧列傳九十‧苗時中︰“師討交人罪,次富良江……”;卷三三四‧列傳九三‧陶弼︰“(郭)逵帥官軍臨富良江……”;卷三四九‧列傳一O八‧燕達︰“……師次富良江”;卷三五O‧列傳一O九‧張蘊︰“從征安南,次富良江……”。
《安南志略》卷一5下︰“富良江︰宋郭逵敗交阯處”; 卷四。
《元史》卷十三‧世祖十︰“(至元二十二年正月)丙戌,與戰,大破之,日烜遁去。還屯富良江北”;卷十四‧世祖十一︰“(至元二十四年十二月)乙酉,鎮南王以諸軍渡富良江,次交趾城下,敗其守兵”;卷二O九‧外夷二‧安南︰“(至元)十五年八月,遣……柴椿……等持詔往諭……其太尉率百官自富梁(良)江岸奉迎入館。十二月二日,日烜就館見使者”。( P.4638。另見P.4643、4648)
《交阯總志》卷一至三
《安南志(原)》卷一‧總要
《安南棄守本未》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安南(3下)︰富良江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安南︰“富良江︰在交州府東關縣,一名瀘江,……宋郭逵破蠻決里隘,次富良江,本朝張輔等嘗破黎寇於此處”(4上)。
《平定安南錄》
《越嶠書》卷一10下;二20上;四25下;五11下;六5下;十5上;十一17下;十四11上;十七3下;十九3上。
《安南傳》卷一P.8︰ “江六,曰……,曰富良”。
《廣輿圖》
《皇明鴻猷錄》卷九
《安南圖說》‧安南國圖、疆域(14下)、天朝至安南道路(30下)
《皇明四夷考》卷上‧安南︰“其山川佛跡、勾漏海、富良江為大……”。
《殊域周咨錄》卷五‧安南︰“宋遣郭逵問罪,敗其兵於富良江,殺其子洪真……” ,“( 明)時賊恃偽東西都及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以為固”;卷六‧安南︰“其山川曰……,曰富良江”。
《荒徼通考》‧安南︰富良江,富梁江
《圖書編》卷五九
《東夷圖說》P.5上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安南(18上、26下、32下)︰富良江
《四夷考》卷一‧安南考(6下)
《安南圖志》‧安南圖、安南考(5上)、平交圖說(28上)
《安南雜記》
《咸賓錄》卷六‧安南(7上)
《裔乘》卷二‧安南(6下)
《名山藏‧王享記》二7上。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四夷廣記》‧安南(99冊)︰富良江
《東西洋考》卷一‧交阯︰“形勝名蹟︰富良江︰在交州府東關縣,一名瀘江,上接三帶州白鶴江,經城東下,通利仁縣大黃江,以達於海。宋郭逵破蠻決里隘,次富良江,本朝張輔等破黎寇於此”;卷十‧藝文考︰“《開設交阯衙門詔》( 永樂五年三月初一日)︰富良江”*書局︰今越南紅河中游。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4下
《皇明象胥錄》卷三‧安南︰“熙寧二年,日尊虜占城王自帝其國號大越,五年死,子乾德嗣,冦陷欽、廉二州,遣將郭逵致討,敗其兵富良江……”。
《武備志》卷二三八
《馭交記》卷一,二,四。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O六13上;一一八。
《讀史方輿紀要》卷八58上;九69上;一一一23上;一一二23下;一一三9下。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一‧安南部匯考二︰“《宋史神宗本紀》︰熙寧九年十二月……”;邊九二‧安南部匯考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二年正月……”;邊九五‧安南部紀事︰“《夢溪筆談》︰(熙寧)九年……”。
《明史》卷六‧成祖二︰“(永樂五年)正月……辛巳,張輔大破安南兵於富良江”;卷四六‧地理七︰“車里……︰東北有瀾滄江,與九龍江會,達於交阯,為富良江而入於海”;卷一二六‧沐晟︰“舁舟夜出洮水,渡富良江,與輔會師”;卷一五四‧張輔︰“安南有東、西二都,依宣、洮、沲、富良四江為險……”,‧周安、‧柳升……;卷三二一‧外國二︰“大軍循富良江南下,遂擣東都。……”。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2下)︰富良江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6上、11下)︰富良江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安南︰“倚富良江為天險,江水自緬甸、滇南兩道流入”。(1999下)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六‧四裔四‧安南︰“由廣西至其國道有三︰……至市橋江。市橋江在安越縣境昌江之南,諸路總會處,五十里至慈山府嘉林縣,渡富良江入交州。由雲南至其國道有二︰一由……渡富良江,一由……至富良江”(7449上)。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二五‧輿地二十一︰“臨安府,叢山之中……,禮社江由元江州西來至蒙自,為梨花江,經八洒河口入雲南之勞開又稱富良江,南達海防……”(10694下);卷三三三‧四裔三‧安南︰“都城順化,在富良江之南岸”(10727上);卷三三五‧四裔五‧法蘭西︰“欲佔越南東京,由富良江入口以通雲南……”(10756上)。
《清史稿》卷一七O‧諸臣封爵世表三︰“許世亨……乾隆五十三年……,五十四年以陣亡富良江賜三等伯”;卷二九一‧杭奕祿︰“……渡富良江至長安門,……”;卷三三O‧孫士毅︰“師再進至富良江,江南即黎城”;卷三三四‧許世亨︰“師次富良江,……南岸即黎城,黎城者安南國都”,‧尚雍昇︰“渡富良江,入黎城”,‧張朝龍︰“復進薄富良江……,入黎城”;卷四五六‧蔡標︰“其守富良江,徧掘地營”;卷五二七‧屬國二︰“薄富良江,江在國門外” ,“紅河即富良江也”。
《越南歷代疆域》381
富留沙富羅
《續高僧傳》卷二‧闍那崛多傳︰“犍陀囉國人也,隋言香行國焉,居富留沙富羅城,云丈夫宫也”。
覆釜
《海上紀略》: 覆釜。(*見大小覆釜山條)
覆鼎山 覆頂山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覆鼎山在占臘港與上臘港之間,今地無考。
《東西洋考》卷三‧下港︰“形勝名蹟︰…覆鼎山(其上似釜,故名)”。*書局:在爪哇島,今地不詳;卷五‧呂宋︰“形勝名蹟︰覆鼎山(其上似鼎倒覆,故名,上有野夷,巢居樹巔,射鳥獸鮮食之,人跡不到)”。
《指南正法》‧東洋山形水勢︰“正覆鼎巡山使入去是雙口,與假覆鼎相連”。( P.139)‧宿霧回雙口︰( P.162)“呂蓬外山, 現平坪山,覆鼎山 ”。*向注︰此是呂宋港口之覆鼎山。 *中大︰指巴丹半島南部的巴丹(Bataan)山;‧大明唐山並東西二洋山嶼水勢︰“覆鼎山︰……沿山使盡是假任大灣,內可抛舡”( P.119)‧大担往柬埔寨回針(170)、‧大担往暹羅針(172)︰覆鼎大山;‧暹羅往長崎日清(181),‧咬(口)留吧往台灣日清(188)︰覆鼎;‧大泥回長崎日清(189)、咬(口)留吧澳回唐(195):*向注︰此是柬埔寨港口之覆鼎山。
《四夷廣記》赤坎往占臘針路︰覆頂山( 當即鶴頂山)︰“赤坎開船,用坤申針肆更船平覆頂山,……”。
《(葉羌鏞)呂宋紀略》︰兩覆鼎山( 見鷄嶼條)
覆鼎安大山 覆鼎安山
《順風相送》‧文萊回呂宋︰“藤綁大山,是呂宋港口中一鷄嶼,北邊是覆鼎安大山( *向達注︰《東西洋考》卷五 呂宋條形勝名蹟有覆鼎山,與此處之覆鼎安大山當即一地) ”。*向注︰覆鼎安大山在呂宋,當即覆鼎山;‧松浦往呂宋︰“覆鼎安山,上是大小藤綁山,下是呂宋港”。
(扌竹)弗菻
《太平廣記》卷四O三‧珊瑚(引《洽聞記》):(扌竹)弗菻。(*即拂菻,見該條)
(扌曰)弗懍
《釋迦方志》卷下:(扌曰)弗懍。(*即拂菻,見該條。指東羅馬帝國,今小亞細亞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