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地名”拼音首字 (Ga-Guo)
(G)
ga 噶 嘎
gai 蓋
gan 干 甘 乾 澉 橄
gang 剛 岡 綱 港
gao 高 皋 膏
ge 戈 哥 歌 各 革 格 閣 葛 鴿 隔 箇
geng 庚
gong 弓 公 恭 供
gou 勾 構 搆 狗
gu 咕 姑 骨 古 故 固
gua 瓜
guan 官 棺 觀
guang 光 廣
gui 圭 歸 龜 鬼 貴
guo 國 果 過
………………………………………………………………………
“七海地名”資料Ga-Guo首字目錄
Ga
噶喇叭 噶喇巴 噶喇吧 噶留吧 噶羅巴 噶嘍吧
噶喇叭峽 噶喇叭山 噶喇巴大山 噶倫綳 嘎撒惧
Gai
蓋南
Gan
干傍 干不察 干不昔 干陀利 干陁利 干拖利 干支弗 干波底阿
甘盃 甘秠 甘畢 甘必 甘軍 甘里 甘理 甘眉 甘水 甘堂 甘棠
甘巴港 甘巴門 甘巴里 甘把里 甘杯港 甘波牙 甘孛智 甘不察
甘都盧 甘都羅 甘馬力 甘埋里 甘眉流 甘琶逸 甘坡寨 甘破蔗
甘菩遮 甘菩者 甘棠州 甘武者 甘巴里頭 甘巴里山頭
乾伯 乾篤 乾毒 乾魯 乾羅 乾唐 乾陀 乾陀洹 乾陀利 乾陀羅
乾陀衛 乾陀越 乾陀州 乾陁山 澉浦只 橄欖嶼
Gang
剛霸亞 剛波牙 岡噶江 綱 港口
Gao
高地 高浪 高螺 高蠻 高平 高奢 高望 高藥
高車子 高浪阜 高郎埠 高郎步 高郎務 高樂山 高麗山 高失踏
高頭埠 高藥港 高址州 高趾洲
高兜令銀 高肋加河 高黎貢山 高麗貢山 高良公山 高螺大山
高提里鄰 高黎貢雪山 皋犍 膏朥榭山
Ge
戈什塔 戈什噠 哥阿 哥爛 哥羅 哥谷羅 哥膋里 哥什嗒
哥務里 哥蠟作泥 哥羅分舍 哥羅舍分 哥羅富沙 哥羅富沙羅
歌士 歌營 歌羅富沙羅 各真 各弄波 各洛蠻德爾
革兒 革兒昔 格列 格烈 閣藍 閣蔑
葛卜 葛布 葛答 葛蘭 葛郎 葛正
葛答幹 葛古羅 葛臘八 葛蘭山 葛浪山 葛留巴 葛羅巴
葛郍及 葛支里 葛兒得風 葛葛僧祇 葛里嶺莪
鴿 隔瀝骨底 箇羅 箇沒盧
Geng
庚逸嶼
Gong
弓鞋石 弓鞋嶼 公嶼 公婆山
恭御陀 恭達那補羅 恭建那補羅 供迦拏 供御陁
Gou
勾闌山 勾欄山 勾攔山 構欄山 搆欄山 狗頭山
Gu
咕噠 咕嚕慕 咕嚕木 咕魯米 咕哩噶噠 姑奴 姑馬山
骨利 骨崙 骨論 骨唐 骨堂 骨八丹 骨里傍
古笪 古苴 古剌 古喇 古壘 古淚 古里 古俚 古林 古倫
古羅 古邏 古望 古齋 古答奴 古打林 古剌麻 古朗洞 古里佛
古里牙 古羅江 古羅山 古麻剌 古麻里 古幞山 古勿峒
古爾官韃 古喇得楞 古里班卒 古里地悶 古闌丹港 古麻剌朗
古木領峰 古力里士國 古力由不洞
故邦 故鸞 故臨 故論 故梅 故提 固貞
Gua
瓜哇
Guan
官澳 官厰 官嶼 官瑞溜 官塢溜 官嶼溜 棺墓山 觀延嶼
Guang
光歹 廣安 廣東 廣和 廣南 廣平 廣威 廣西 廣義 廣治
廣南灣 廣勿律 廣源州 廣原州
Gui
圭嶼 圭龍嶼 圭籠頭 圭頭淺 歸化 歸化江
龜邦 龜部 龜都 龜島 龜靜 龜山 龜嶼 龜豆城 龜頭山 龜魚山
鬼國 鬼嶼 鬼仔嶼 鬼屈波思 貴家
Guo
國王海 國隆勃剌略坤息剌尤地
果平疋 果平匹 過西
…………………………………………………………………………
噶喇叭 噶喇吧 噶喇巴 噶囉巴 噶留吧
《海國聞見錄》‧東南洋記︰“馬神亦從茶盤、噶喇吧而往”;‧南洋記︰“自亞齊大山生繞過東南,為萬古屢,盡處與噶喇吧隔洋對峙” ,“就中國往噶喇吧而言,必從崑崙、茶盤,純用未針……” ,“……噶喇吧,甲諸島番埔頭之盛,各處船隻聚集貿易……”;‧崑崙︰“雍正丁未歲夏,噶喇吧海面,立一中國婦人,群相棹舟往視,惟浮一銅鐘,共獲而歸”。
《清朝通典》卷九七‧邊防一‧噶喇巴(2729中);九八‧邊防二‧噶喇巴︰“噶喇巴,本爪哇故地,巫來由種也,……”。 (2740下)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三‧四裔一‧噶喇巴(7413上);二九七‧四裔五‧噶喇巴(7465中);二九八‧四裔六‧噶喇巴(7472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六O‧噶喇巴(1上)
《海錄》卷上︰“丁咖囉國……歲貢暹羅、安南,及鎮守噶喇叭之荷蘭。(P.12)*馮注︰“噶喇叭,今爪哇巴達維亞(Batavia)之土名也”;卷中︰“噶喇叭,在南海中,為荷蘭所轄地,……” 。( P.44)*馮注︰“噶喇叭,《明史荷蘭傳》作咬(口)留吧,安南人行紀作江流波,今爪哇都會巴達維亞(Batavia)也”;卷下︰“哶哩干國……凡船來中國,皆南行過峽,轉東南經地問、噶喇叭……” 。( 75)
《噶喇吧紀略》︰“南凕之外,皆水郷澤國也,其城池之固、守備之嚴,為諸邦統領者,則荷蘭之噶喇吧稱重鎮焉。火烟山峙其南,西北東三面負海,上流之州曰萬丹、舊港、麻六甲、西壠、牛嶼、阿齊,下流之州曰井里汶、北膠浪、三寶壠、碣烈石、四里猫、南望、馬辰、夢茭虱、知汶、里嗎、龜邦、萬瀾、澗仔礁,種各殊,水程相去多者萬有餘里,而悉統於荷蘭”。
《噶喇吧紀略拾遺》︰噶喇吧
《海島逸志》卷一P.1上︰“噶喇吧,邊海澤國,極西南一大區處也,廈島揚帆過七洲,從安南、港口,歷巨港、蔴六甲經三笠,而入嶼城,至其澳計水程二百八十更,每更五十里,約一萬四千里可到”;卷二‧附‧噶留吧後紀( P.6上);卷三‧吧國地輿︰“目投夷,華人呼為噶喇吧國,其地一綫之橫,背負南海,左萬丹,右自井裏汶、直葛、北膠浪、三寶壠、二肥(糹)爹、膋森、竭力石、泗里猫至外南旺,不過三四十日,可以旱路相通。其地輿,水郷澤國入吧國經管者,東止於萬瀾,西至於把東,南背於南海,北蔽於狹,吧國港口浮嶼羅布,曰王嶼、甲板嶼、(火)鼎熓嶼、白嶼、草嶼,不可枚舉,總而言之曰嶼城。吧國統轄屬國,東有望加錫、安汶、萬瀾、澗仔低,東北有馬辰,西有把東,西北有麻六甲、柔佛,其餘荒壤之國,但入貢而已……”;卷六‧椰︰“椰名曰噶喇吧,吧國地多椰,華人因稱曰噶喇吧”。( P.2下)
《粵海關志》卷廿二11下︰噶嘍吧;卷十八︰噶喇吧(1下)、噶喇巴(37下);卷廿四︰噶喇巴(1下、11下)、噶喇巴大山(11下,見海峙山條);卷三十︰噶喇巴(18下)。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一‧四裔一‧噶喇巴(10701上);卷三三三‧四裔三‧噶喇巴(一名爪哇,今改斐利濱群島……)︰“噶喇巴見中國史傳為南洋自古名邦,北望婆羅,隔加拉巴海,西北與蘇門答臘夾森達海腰,面積五十萬方里……”。 (10737上);卷三三九‧外交三︰噶羅巴(10802上、10807上)。
《清史稿》卷一五九‧邦交七‧和蘭︰“張之洞上疏……略謂︰日里有……,噶羅巴華民七萬餘眾” ,“噶羅巴一島尤為薈萃之區……” ,“(光緒)二十八年,外部議准在噶羅巴等處設立領事,未實行”;卷二八四‧陳倫炯︰“( 父)昂疏並言︰……東南番族文萊等數十小國,惟噶囉吧、呂宋最強。……”

噶喇叭峽 噶喇叭山
《海錄》卷中︰“舊港國,即三佛齊也,在茫咕嚕東,疆域稍大,由茫咕嚕東南行約三四日,轉北入噶喇叭峽口,順風行半日方出峽,峽東西皆舊港國疆土,……” 。( P.42)*馮注︰“噶喇叭峽,今孫他(Sunda)峽”;“……由地盆山又南行約一日到網甲,經噶喇叭峽出峽口,又南行過三洲洋,約三日到頭次山,即噶喇叭邊境也,……又行二十餘里到海次山,……過海次山則至噶喇叭山,山縱橫千里,有城郭炮台,南海中一大都會也” ( P.44-45)。*馮注︰“本條之噶喇叭峽,似非孫他峽(Sunda),而為網甲島東西兩岸海峽,頭次山、海次山應均在巴達維亞之北,……所經海峽疑為Gaspar峽”;卷下︰“咩哩干國,凡船來中國,皆南行過峽,轉東南,經地問、噶喇叭,置買雜貨,北入噶喇叭峽,過茶盤即地盆,……” 。( P.75)

噶倫綳
《清史稿》卷一五四‧邦交二‧英吉利︰“……復遷其部長,安置印度噶倫綳之地,……”;卷五二五‧藩部八‧西藏︰“英……復押哲部長安置噶倫綳……” 。

嘎撒惧
《緬略》︰嘎撒惧( 見約提郎條)

蓋南
《坤輿萬國全圖》蓋南(新幾內亞西邊小島:南3度 東145度)

干傍
《真臘風土紀》總敍︰“又自查南換小舟,順水可十餘日,過半路村、佛村,渡淡洋,可抵其地曰干傍,取城五十里” 。*伯希和注︰“按干傍之干,有時作千。此干傍應為柬埔寨地名中所常用之馬來語Kampong之對音,然其後文似有脫誤。其意應謂渡淡洋後距城五十里,則取或為距之訛。考《海國聞見錄》有‘過七洲洋取廣南外之呫嘩囉山而至廣南 ’等語,其義與此相近。又考《海國圖志》引《真臘風土記》曰,‘曰千傍,取城五十里’ 。 則亦以取字屬下文,而與干傍並不相連矣。” 。
《島夷志略》‧真臘條 * 藤注︰渡淡洋而至其北岸,則有此國舊都,今稱Angnor,一名Rambupuri,干傍乃Kambu之對音也。
《四夷廣記》真臘︰“……抵其地,曰干傍,去城五十里。”(102冊)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真臘部匯考二︰“《真臘風土記‧總敍》︰……又自查南換小舟,順水可十餘日,過半路村、佛村,渡淡洋,可抵其地,曰干傍,取城五十里……” 。

干不察
《元史》卷一七:“(至元二十九年七月)往詔占城、干不察”。(*又作干不昔,即今柬埔寨。)

干不昔
《元史》卷十一‧本紀十一‧世祖八︰“(至元十八年冬十月)庚戌……,詔諭干不昔國來歸附” 。
干陁利 干陀利
《藝文類聚》卷八七‧檳榔︰“啟梁王孺謝賜于(干?)陁利所獻檳榔,啟曰︰……” 。
《梁書》卷二‧本紀二‧武帝中︰“(天監元年八月)林邑、干陁利國……獻方物。……(十七年五月)己卬,干陁利國遣使獻方物。”卷五四‧諸夷‧海南︰“干陁利國,在南海洲上。其俗與林邑、扶南略同。……,宋孝武世,王釋婆羅郍憐陁遣長史竺留陁獻金銀寶器。”(*按:《宋書》卷九十七‧夷蠻︰“世祖孝建二年,斤陁利國王釋婆羅那憐陁遣長史竺留陁及多獻金銀寶器。”)
《陳書》卷三‧本紀三‧世祖︰“(天嘉)四年春正月景子,干陁利國遣使獻方物。”
《南史》卷二‧宋本紀中二︰“(孝建二年八月)辛酉,干陀利國遣使朝貢(* 校勘記︰干,各本作斤,據《夷貊傳》改。按此‘干陁利 ’ ,《宋書》作‘斤陀利’ ,實即一國,《南史》誤分為二)”;卷六‧梁本紀上六︰“(天監元年八月)林邑、干陀利國各遣使朝貢。……( 十七年)閏八月,干陁利遣使朝貢 ”;卷九‧陳本紀上九︰“(天嘉)四年春正月丙子,干陁利國遣使朝貢”;卷七十八‧夷貊上‧海南諸國︰“干陁利國,在南海洲上。其俗與林邑、扶南略同。……宋孝武世,王釋婆羅那憐陁遣長史竺留陁獻金銀寶器。”*校勘記︰“‘ 干陁利 ’ 《宋書》作‘ 斤陁利 ’ 。按《天竺迦毗黎國傳》出‘ 斤陁利國 ’。‘ 南海’各本作‘ 海南 ’,據《梁書》、《太平御覽》七八七引乙。”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干陀利︰“干陀利國,梁時通焉,在南海洲上,其俗與林邑、扶南略同……”。
《太平御覽》卷七八七‧四夷部八‧干陁利國︰“《南史》曰︰干陁利國,在南海洲上……”。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六‧干拖利國︰“干拖利國,梁時通焉,在南海洲上……” 。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外臣部‧國邑一︰( P.11259下)“干陁利國在南海洲上”;卷九六O‧外臣部‧土風二︰( P.11292上)“干陀利國在南海洲上,其俗與林邑、扶南略同。出班布、古貝、檳榔,檳榔極精為諸國之極。”卷九六八‧外臣部‧朝貢一︰( P.11382下、11384全)“梁高祖天建元年,……干陀利國天王瞿曇脩跋陀羅……遣使並畫工奉表獻玉盤等物” , “( 天建)十七年五月,干陁利國……奉表……” , “( 天建十八年)干陁利國復遣使獻方物”;卷九六九‧外臣部‧朝貢二︰( P.11387上)“文帝天嘉……四年正月,干陁利國復遣使獻方物” 。
《華夷圖》︰干陁利
《歷代地理指掌圖》︰干陁利
《通志》卷四一‧都邑略︰“干陀利國在南海洲上,史不言道里方向,獨稱其俗與林邑、扶南略同,當是與扶南、林邑近也”;卷一百九十八‧四夷五‧干陀利︰“干陀利,宋時通焉,……”。
《山堂群書考索》卷六一11下︰干陀利
《玉海》卷一五二33下︰干陁利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一‧四裔八‧干陀利︰“干陀利國,在南海洲上,其俗與林邑、扶南略同……”。
《群書集事渊海》卷四七20上︰干陀利
《廣輿圖》卷二︰干陀利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地圖)︰干陁利
《圖書編》卷五九︰干陀利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干陀利
《殊域周咨錄》卷八‧三佛齊︰“三佛齊,前代至洪武間為國,今為舊港宣慰司地,古於(由干轉于轉於?)陀利也” 。
《坤輿萬國全圖》干陁利(三佛齊)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干陀利
《四夷廣記》三佛齊(102冊)︰干陁利
《東西洋考》卷三‧舊港︰“舊港,古三佛齊國也,初名干陀利,又名渤淋”;卷九‧西洋針路︰“舊港︰即三佛齊故都也,其他為干陀利國……”*書局︰即三佛齊,今印尼蘇門答臘島巨港;卷十一‧藝文考︰《奉梁武帝表》(干陀利國王)。
《閩書》卷一五O14下︰干陀利
《名山藏‧王享記》卷三9上︰干陁利
《武備志》卷二二三︰干陀利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O四64下︰於陀利;卷一一九38下︰干陁利
《八紘荒史》P.32︰干陁利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下︰干陁利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干陀利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九‧南方諸國總部匯考︰“《廣東通志‧外志》︰宋、齊至者,……、干陀利、……等蓋有十餘國”;邊九八‧三佛齊部匯考一︰“《梁書‧武帝本紀》︰天監元年、十七年夏五月……。《梁書南蠻傳》……。“《廣東通志》︰三佛齊國,古干陀利也……。《明外史‧三佛齊傳》……”;‧三佛齊部雜錄:“《日知錄》︰韓文公(愈)《廣州記》有干陀利,注家皆闕。按《梁書‧海南諸夷傳》,干陀利國在南海洲上,其俗與林邑、扶南略同……。《周弘正傳》,有罪應流徙,敕以賜干陀利國。《陳書世祖紀》,天嘉四年干陀利國遣使獻方物。惟《宋書‧孝武帝紀》……以干為斤,疑誤。”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外國五‧三佛齊︰“三佛齊,古名干陁利。”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干陀利之後為三佛齊,又為舊港” ( 1999上),“三佛齊(即《杜典》干陀利)”( 2001下)。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三佛齊︰“古名干陀利國”(6737下)。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八‧四裔二︰“臣等謹按馬端臨考,三佛齊與干陀利各自為國,《明史》則謂三佛齊古名干陀利……”(4743上)。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十九‧三佛齊(1上)︰干陀利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六O‧舊港(1上)︰干陀利
《粵海關志》卷二11上︰干陀利

干支弗
《續通典》卷一四八: 干支弗。(*即建志補羅,詳該條。)

干波底阿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三‧安南︰“(法)是以兼取安南、東京及干波底阿國,拼合三國而統一之”(10728上)。

甘盃 甘秠
《雲麓漫鈔》卷五P.152︰甘秠
《順風相送》P.39︰甘盃

甘畢 甘必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甘畢在南海上,東距環王;王名旃陀越摩,有勝兵五千”。 (另見哥羅舍分條)
《冊府元龜》卷九七O‧外臣部‧朝貢三︰(P.11402上)“龍朔……二年五月,……、甘畢國並遣使獻方物。……甘畢國居於東海之濱,東接林邑,其王名旗陁越摩,精兵可五千人,其使以龍朔元年發本國,至是到京”。
《玉海》卷一五三22下︰甘畢
《廣輿圖》卷二︰甘畢
《皇輿考》卷十二︰甘畢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甘畢
《圖書編》卷五九︰甘畢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甘畢
《武備志》卷二二三︰甘畢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甘必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二‧甘畢部匯考‧朝貢三(引《唐書‧南蠻傳》)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修羅分︰“俗與歌羅舍分、甘畢相類,甘畢在南海上,……”。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甘畢在南海上,東距占城”( 6737下)

甘軍(畢?)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外臣部‧國邑一︰( P.11260下)“甘軍國,居於南海之濱,東接林邑,其王名旗陁越摩,精兵可五千人”。

甘里
《順風相送》‧泉州往彭家施闌︰“……紅荳嶼並東浮甲在東邊及甘里,輕取大港”。 *向注︰在呂宋北大港附近,今地無考。*中大︰指呂宋北面的甘米銀(Camiguin)島。( P.234、27)

甘眉
《諸蕃志》卷上‧大食國︰“……、甘眉、……,皆其屬國也”。
《島夷志略》‧甘埋里 *沈證︰“《諸蕃志》大食屬國有甘眉,即此”。

甘水
《水經注》卷一︰“(郭義恭《廣志》曰︰甘水也,在西域之東,名曰新陶水,山在天竺國西,水甘故曰甘水,有石鹽白如水精,大段則破用之。)”

甘棠 甘堂 甘棠州
《蠻書》卷一‧雲南界內途程第一(參見安南條)︰甘棠州
《唐會要》卷九十九‧甘棠國︰“甘棠,在大海之南,崑崙人也。貞觀十年,與朱俱波國朝貢同日至……” 。
《太平御覽》卷七八八‧四夷部九‧甘堂國︰“《唐書》曰︰甘堂國在大海之南,崑崙人也。貞觀十年,與未(朱)俱婆國同日朝貢……” 。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甘棠國︰“甘棠國在大海之南,崑崙人也” 。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外臣部‧國邑一︰( P.11261上)“甘棠國,在大海之南,崑崙人也。”;卷九七O‧外臣部‧朝貢三︰( P.11398下)“(貞觀十年)十二月,……、甘棠並遣使來朝” 。
《華夷圖》︰甘棠
《新唐書》卷四三下‧志三三下‧地理七下︰“嶺南道︰…… 甘棠州(縣一︰忠誠)……右隸安南都護府” ;卷二二一上‧列傳一四六上‧西域上︰“疏勒……貞觀九年……,又四年,與朱俱波、甘棠貢方物”,“甘棠,在海南,崑崙人也。”;卷二二二下‧南蠻下︰“貞觀……九年,甘棠使者入朝,國居海南” 。
《玉海》卷一五三14下、15上︰甘棠
《文獻通考》卷三三七‧四裔十四‧疏勒︰“貞觀九年……,又四年,與朱俱波、甘棠貢方物” 。
《讀史方輿紀要》卷六五59下︰“甘棠,在西海之南,《唐志》云崑崙地也。”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二‧甘棠部匯考(引《唐書‧南蠻傳》)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6737中)︰甘棠

甘巴港
《島夷志略‧嘯噴》*藤注︰“《鄭和航海圖》占必Gambi港西有甘巴港,乃是Kampar,《元史》作乾伯者是也。”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甘巴港即Kampar河口。

甘巴門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甘巴門在今蘇門答臘島Kampar河口外。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滿剌加國第五︰“由舊港而往,……至長腰之嶼,見三佛之嶼,鰲魚之嶼,又五更至甘巴門之水,其溜迅急,右曰仁義之礁,左曰牛尾之礁。”
《順風相送》‧爪蛙回靈山來路( P.45)“鰲魚嶼︰遠看甘巴門口北邊二嶼頭,……。甘巴門港口︰船身平牛尾排礁有三四個,莫過,中央行船甚妙。”;‧新村爪哇至瞞喇咖山形水勢之圖( P.45);‧瞞喇咖往舊港、回針( P.85)︰甘巴港口。*向注︰據《鄭和航海圖》,甘巴門在滿剌加南,仁義礁附近稍南,地當甘巴港口。即在今中蘇門答臘Kampar河口,甘巴即Kampar對音。

甘巴里 甘把里
《島夷志略‧加將門里》*藤注︰“加將門里或為甘巴里Comorin(Kamuri),但名不相似,可疑也” 。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甘巴里國(21下)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甘巴里國(23上)
《皇明四夷考》卷下‧甘巴里︰“甘巴里,在南海中大島上,人多織錦,粒食,亦鮮食。永樂十二年,國王兜哇剌查遣得名公葛葛來朝貢。” 卷下‧甘把里︰“甘把里,永樂間遣六人來朝貢,自言其國小介其西南海中,與諸鄰國不通交易,物產又薄,山有長林,田無宿麥,以故國用常乏,人民艱窘,然奉佛善,不求積聚,無乞丐者。”
《廣輿圖》卷二︰甘把里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甘巴里(圖敍、地圖)
《皇明鴻猷錄》卷六︰甘把里
《圖書編》卷五九︰甘把里;卷六十︰甘把里、甘巴里
《咸賓錄》卷六‧甘把里(42下)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甘巴里(11上)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廿巴里
《名山藏‧王享記》三27下︰“甘把里又曰甘巴里,在南海中” 。
《裔乘》卷七‧甘巴里(40上)
《華夷風土記》卷四61上︰甘巴里
《四夷廣記》︰甘把里(102冊)
《皇明象胥錄》卷五‧甘古里︰“甘把里,又名甘把里國,在南海中大島上……。或曰甘巴里小國,介西南海中,不通鄰境……” 。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甘巴里、甘把里(47下)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23下︰甘把里
《武備志》卷二三六、二三七︰甘巴里、甘把里
《明實錄》‧甘巴里: 朝貢︰永樂十三年九月癸卯( 太宗一六八︰1870),十九年正月戊子( 二三三︰2255);宣德八年閏八月辛亥( 宣宗一O五︰2341)。
《八紘譯史》卷三‧甘巴里(32)、甘把里(61)
《外國竹枝詞》P.15上︰甘巴里(圖敍、地圖)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甘把里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五‧西洋古里部匯考︰(引《明外史‧西洋古里傳》);邊八六‧甘巴里部匯考︰(引《明外史‧甘巴里傳》);邊九七‧爪哇部匯考一︰(引《明外史‧爪哇傳》)。
《明史》卷七‧成祖三︰“(永樂)十三年,……甘巴里……入貢”,“(十九年)甘巴里入貢” ;卷九‧宣宗︰“(宣德八年)甘巴里入貢” ;卷三O四‧鄭和︰“所歷……甘把里、……,凡三十餘國” ;卷三二四‧外國五‧爪哇︰“( 正統元年)閏六月,遣……、甘巴里、……使臣偕爪哇使臣郭信
等同往”;卷三二六‧外國七‧古里︰“( 永樂)十三年偕……甘巴里……入貢”,‧甘巴里︰“甘巴里,亦西洋小國……。其鄰境有阿撥把丹、小阿蘭二國” 。
《續通典》卷一四九‧邊防三‧甘巴里(2012上)︰“甘巴里,明成祖永樂十二年遣使來朝貢方物,十九年再貢,遣鄭和報之。宣宗宣德八年,其王兜哇剌扎遣使來貢,英宗正統元年附爪哇舟還國。”
《粵海關志》卷四29下︰甘把里

甘杯港
《島夷志略‧嘯噴》*藤注︰“甘杯港即是監篦之異譯,今Tanjang Bajau,亦稱Tanjang Kampi,監篦岬之義也,其側有港今稱Langsar,《代答》及《志》之監篦國、《海圖》之甘杯港殆在此地,此書之監毗亦然。”
《鄭和航海圖》︰“……頭有淺用辰巽針五更船取甘杯港,用辰巽針十五更船平亞路” 。*向達注︰據圖,甘杯港在亞路北,巴碌頭南,今地無考。

甘波牙 甘不察 甘坡寨
《元史》卷十七‧世祖四︰“( 至元二十九年七月)乙丑,阿里願自備船,同張存從征爪哇軍,往招占城、甘不察” 。
《東夷圖說》P.24上︰“甘坡寨,小國也,居海島中” 。
《坤輿萬國全圖》︰甘波牙(柬埔寨︰北13度,東120度)
《職方外紀》卷首(萬國全圖),卷一(地圖),卷五‧南輿地圖︰甘波牙( 今柬埔寨)。

甘孛智 甘破蔗
《真臘風土記》總敍︰“真臘國或稱占臘。其國自稱曰甘孛智。今聖朝按西番經,名其國曰澉浦只,蓋亦甘孛智之近音也” 。*伯希和注︰“在佛經中,吾人惟知印度西北有國名Kamboja。此名在佛駄跋陀羅所譯《華嚴經》……作甘菩,在實義難陀所譯《華嚴經》……作甘菩遮。按《一切經音義》卷四十五,謂二譯《華嚴經》之甘菩遮無解,證觀(殁於806至820年間)所撰《華嚴法界玄鏡》,謂甘菩遮出於紺蒲(Kambhu)。紺蒲,果名;甘菩遮之婦女面似此果,故以名其國。《東西洋考》卷三作柬埔寨。《明史》於甘孛智一名以外,又引有甘破蔗、甘武者、甘菩者諸稱,其對音似應為Kamvuja或Kamboja ” 。
《殊域周咨錄》卷八‧真臘︰“(《真臘風土紀》言其國自稱為甘孛智)” 。
《名山藏‧王享記》卷二23下︰甘孛智、甘破蔗
《四夷廣記》‧真臘︰甘孛智(102冊)
《東西洋考》卷三‧柬埔寨︰“柬埔寨,即古真臘國也。其國自呼甘孛智,後訛為甘破蔗。今云柬埔寨者,又甘破蔗之訛也。(《風土記》云,《西番經》名其國曰澉浦只,蓋甘孛智之近音)”;卷九‧西洋針路︰“柬埔寨︰……國人自呼甘孛智,後訛為甘破蔗……” 。*書局︰即柬埔寨,包括今柬埔寨及越南南部、泰國東部一帶。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33上︰甘孛智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上︰甘孛智
《皇清職貢圖》卷一69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真臘部匯考一︰(引《明外史‧真臘傳》),“《真臘風土紀‧總敍》︰真臘國或稱占臘,其國自稱曰甘孛智……” 。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外國五‧真臘(參見柬埔寨條)︰甘孛智、甘破蔗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九‧四裔三‧真臘︰甘孛智、甘破蔗(4749中‧引《明史》)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五‧柬埔寨︰甘孛智、甘破蔗(2上)

( 夫)甘都盧 甘都羅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二O4下︰甘都盧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上︰甘都羅(即 甘都盧、夫甘都盧)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九‧南方諸國總部匯考︰“《廣東通志‧外志》︰漢時,朱南崖(朱崖南?)有都元、湛灕、(夫)甘都盧、黃支等國……”。

甘馬力
《海國聞見錄》東南洋記︰“呂宋……下接利仔叐,水程十二更;至甘馬力,水程二十一更。二處漢人從呂宋舟楫往彼貿易”。(* 中大P.143、170、247)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
《東南洋海道圖》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七‧四裔三‧呂宋︰“又南至甘馬力,水程二十一更” ( 7465上)
《粵海關志》卷廿四3上,三十17上

甘埋里 甘理(埋 )
《島夷志略》‧丹馬令︰“貿易之貨用甘理布(*藤注︰理,殆埋之譌,甘埋里此書有專條)”;‧八都馬︰“繫甘理布 ”;‧古里佛︰“……等貨,皆由甘埋、佛朗來也 ” (藤注︰甘埋之埋,知服齋本作理,但此書有甘埋里專條,則理為埋之譌可知。);‧甘埋里︰“國居西南馮之地(*藤注︰馮,沈本作洋,不知何據),與佛朗相近,乘風張帆二月可至小唄南,……”。*藤注︰“ 案無釘海舶 ,西方久傳,中世由波斯灣航至印度者住往趁此船,保羅以此為忽爾謨斯Hormoz船,云下載貨被以獸皮,上載馬販於印度,與此書所言略同。烏德力Odoric亦以此為忽爾謨斯所造,名曰Jasa(波斯語Jahaz之訛,船之義也)乘至丹那Tana,然則此條所言為忽爾謨斯,殆無可疑。甘埋里,小唄喃條作甘埋。小唄喃條作甘理。亞弗飛達Abulfeda云,忽爾謨斯乃Kenman之海口,甘埋或Kerman之對音也。”*沈證︰“ 今波斯東南拉利斯坦海岸,與阿拉伯之俄莽灣相對之地曰告母白魯倫,《陳圖》曰甘勃倫,蓋即此地,《明史》所謂忽魯謨斯者亦在此,一以南岸地稱之,一以北岸稱之耳。《諸蕃志》大食屬國有甘眉,即此”。

甘眉流
《宋史》卷一一九‧志七三‧禮二二︰“諸國朝貢。……甘眉流諸國入貢,或一再,或三四,不常至”。(參丹眉流條)

甘琶逸
《諸蕃志》卷上‧南毗國︰“其屬國”。*馮承鈞注︰“譯注︰……甘琶逸,即阿剌壁語之Kambayat,今Cambay” 。

甘菩遮 甘菩者 甘武者
《一切經音義》卷廿二447下:“甘菩遮(未翻)”
《明史》卷三二四‧真臘︰“(洪武)十二年,王參答甘武者持達忐遣使來貢……”:甘武者(另:甘菩者?)

甘巴里頭 甘巴里山頭
《鄭和航海圖》甘巴里頭︰*向達注︰甘巴里頭當即今印度南端之科摩林角( C.Comorin)。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甘巴里頭,對開,沉礁,門中三托,前去二箇山赤泥”;阿齊往古里、回針︰“色蘭山。……十五更取甘巴里山頭,壬子十更取小葛蘭山”。

乾伯
《島夷志略》‧嘯噴 *藤注︰甘巴港乃是Kampar,《元史》作乾伯者是也;‧急水灣 *藤注︰乾伯Kampat。(參見別里剌條注文)
《元史》卷十二︰乾伯(參見阿魯條)

乾毒 乾篤
《史記》卷一一六‧西南夷列傳五六:“……東南身毒國(集解徐廣曰︰‘ 字或作竺。《漢書》直云真毒,《史記》一本作乾毒。’索隱身音捐,毒音篤。一本作‘ 乾毒 ’ 。)”
《讀史方輿紀要》卷六五58上︰“張騫曰︰身毒在大食東南可數千里。或謂之乾篤” 。

乾魯
《晋書》卷九十七‧四夷‧南蠻(參見林邑條)
《冊府元龜》卷一OOO(P.11731下)
《文獻通考》卷一九八‧四夷五‧林邑︰“乃攻……屈都、乾魯、扶單等諸國” 。 (*或應作:屈都乾、魯扶單?)
《群書集事渊海》卷四七85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1下‧占城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六‧林邑部匯考一(引《晋書‧林邑傳》)

乾唐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驃︰乾唐“驃……鎮城” 。

乾陀 乾陀州 乾羅
《洛陽伽藍記》卷三︰“白象者,永平二年,乾羅國胡王所獻 ” 。*范祥雍校注本心P.161︰“《太平廣記》四四一,《元河南志》三,乾下有陁字。按本書卷五宋雲作記亦作‘ 乾陀羅國 ’。 ”
《魏書》卷一O二‧列傳九十‧西域︰“乾陀國,在烏萇西,本名業波,為嚈噠所破,因改焉…… ” 。
《北史》卷九七‧列傳八五‧西域︰“乾陀國,在烏萇西,本名業波,為嚈噠所破,因改焉…… ” 。
《酉陽雜俎》卷三(30),十(78),十四(106)︰乾陀
《太平廣記》卷四八一‧乾陀國(出《酉陽雜俎》)
《太平御覽》卷六五三‧釋部一‧敍佛︰“《佛國記》曰︰佛有四牙,廣半寸,長半寸,一牙在呵條國,又一牙在天上,又一牙在海龍王宮,又一牙在乹陀國,…… ”;卷七九三‧乹陀 (引《北史》)。
《太平寰宇記》卷一五六‧安西大都護府︰“條支都督府︰……乾陀州 ”
(10上)。
《冊府元龜》卷九五八‧外臣部‧國邑二︰(P.11275下)“乾陀國,在烏長西,本名葉波,…… ”;卷九六一‧外臣部‧土風三︰ (P.11303上)“乾陁國,在烏長西,本名業波,…… ” 。
《事林廣記》卷五‧方國類‧乾陀國︰“昔尸毗王之倉庫為火所燒蕩,其中有粳米燋者,於今尚存……(《酉陽雜俎》) ” 。
《通志》卷四一‧都邑略︰“乾陀在烏萇西 ” ;卷一百九十六‧四夷三‧乾陀︰“乾陀,後魏時通焉,在烏萇西,本名業波…… ” 。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八‧四裔十五‧乾陀︰“乾陀國,在烏萇西,本名業波,為嚈噠所破,因改焉 ” 。
《異域志》卷下‧乾陀國
《八紘荒史》‧乾陁國(32)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三‧犍陀衛部匯考︰ “《三才圖會》︰乾陀國,昔尸毗王之倉庫為大火所燒蕩…… ” 。

乾陀洹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真臘︰“真臘……世與參半、驃通好,與環王、乾陀洹相攻” 。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真臘部匯考一(引《唐書‧真臘傳》)

乾陀利
《隋書》卷三四‧志二九‧經笈三︰“《乾陀利治寇方》十卷 。 《新錄乾陀利治鬼方》卷四(本五卷,闕))” 。

乾陀羅
《洛陽伽藍記》卷五︰“至正光元年四月中旬,入乾陀羅國。……本名業波羅國” 。*周祖謨校釋本P.209︰“乾陀羅國《魏書西域傳》作乾陀國,《法顯行傳》作犍陀羅,《水經注》作犍陀衛,所引釋氏《西域記》作犍陀越,玄奘記作犍馱邏,云‘ 舊曰乾陀衛,訛也。 ’案乾陀羅、犍馱邏為梵語Gandhara之音釋,犍陀越、乾陀衛蓋由古梵語Gandhavat之寫法而來,所指同為一國。其國在烏場之西,包有今巴基斯坦白沙瓦(Peshawar)附近之地……。”*范祥雍校注本P.320︰“丁謙考乾陀羅本部在阿富汗東境,地圖之干達馬克城是也。張(星烺)注梵語乾陀(Gandha),香也。《唐高僧傳》卷一譯其義曰香行國,慧苑之《一切經音義》作香遍國,其他有作香風國或香潔國者。國在烏仗那之南,伽布羅河北岸皆是也。( 范)按岑仲勉《考釋》︰此犍陀衛國按即《西域記》之布色羯邏伐底城。……干達馬克之英名為Gandamak,丁說非也。……慧超《往五天竺國傳》……建馱羅……。綜合各說,可知此國區域時變,宋雲所記之乾陀羅當在Kapul河沿岸地方( 詳見書)。”
《魏書》卷一O二‧列傳九十‧西域︰“大月氏國……南侵北天竺,自乾陁羅以北五國,盡役屬之” 。
《北史》卷九七‧列傳八五‧西域︰“大月氏國……自乾陁羅以北五國,盡役屬之” 。
《法苑珠林》卷四9上,卅八23下,卅九26上︰乾陀羅
《一切經音義》卷廿二447下︰乾陀羅
《翻梵語》卷八1034下︰乾陀羅
《太平廣記》卷四四一‧白象︰“後魏洛水橋南道東,有白象坊。白象者,永平二年,乾陁羅國所獻,…… (出《伽藍記》)” 。
《太平御覽》卷七九三‧大月氏(引《北史》)
《冊府元龜》卷九七六( P.11460下)
《宋會要輯稿》第一九七冊‧蕃夷四︰“烏隕曩國……西行十二日至乾陀羅國,……” 。
《宋史》卷四百九十‧外國六‧天竺︰“烏隕曩國……屬北印度,西行十二日至乾陀羅國,又西行二十日至曩誐囉賀囉國,又西行十日至嵐婆國,又西行十二日至誐惹曩國,又西行至波斯國,得西海。自北印度行百二十日至中印度,中印度西行……至西海。自中印度行六月程至南印度,又西行……至海。自南印度南行六月程,得南海 ” 。
《文獻通考》卷三三八‧四裔十五‧大月氏︰“南侵北天竺,自乾陁羅以北五國盡役屬之” ;‧天竺︰ (其文係抄自《宋史》)。
《古今圖書集成》邊五八‧天竺部匯考(引《宋史‧天竺傳》);邊六三‧犍陀衛部匯考︰“《(洛陽)伽藍記》︰燉煌人宋雲宅與惠生向西域取經,正光元年四月中旬入乾陀羅國,土地亦與烏場國相似,本名業波羅國…… ” 。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六‧榜葛剌(1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茶‧榜葛剌(3下)

乾陁越 乾陀衛(江)
《藝文類聚》卷七三‧鉢︰“《西域傳》曰︰《(諸國)志》曰︰佛鉢在乾陁越國,……” 。
《釋迦方志》卷下︰“十五謂︰後魏神龜元年,敦煌人宋雲及沙門道生等,從赤嶺山傍鐵橋,至乾陀衛國雀離浮圖所,及返尋於本路。”
《法苑珠林》卷六九12上︰乾陀衛
《一切經音義》卷九362上︰乾陀越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上‧天竺︰“……玄策部分進戰荼鎛和羅城,三日破之……餘眾奉王妻息阻乾陀衛江” 。
《太平御覽》卷七五七‧鉢︰“《西域諸國志》曰︰佛鉢在乹陁越國,……” 。
《宋會要輯稿》第一九七冊‧蕃夷四︰乾陀衛江( 文同《新唐書》)
《翻梵語》卷八1034下︰乾陀越
《翻譯名義集》卷七14下︰乾陀衛
《文獻通考》卷三三八‧四裔十五‧天竺︰“……阻乾陀衛江” 。
《讀史方輿紀要》卷六五58上︰乾陀衛江
《古今圖書集成》邊五八‧天竺部匯考(引《唐書天竺傳》);邊六三‧犍陀衛部匯考︰“《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唐曰乾陀衛,訛也,北印度境)東西千餘里,南北八百餘里……” 。
乾陁山
《梁書》卷五四‧列傳四八‧諸夷‧海南︰“狼牙脩國,……。天監十四年,遣使阿撤多奉表曰︰‘……城閣高峻,如乾陁山。 ’”
《冊府元龜》卷九六八(P.11383下)

澉浦只
《真臘風土記》總敍(見甘孛智條)
《四夷廣記》真臘(102冊)
《東西洋考》卷三‧柬埔寨︰“《風土記》云 ,《西番經》名其國曰澉浦只,蓋甘孛智之近者。) ”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真臘部匯考二︰“《真臘風土記》總敍 ,……按《西番經》名其國曰澉浦只,蓋亦甘孛智之近者也” 。

橄欖嶼
《島夷志略‧勾欄山》*藤注︰橄欖嶼乃崑崙山(*另或謂即淡美蘭群島,參見淡勿蘭州府條)
《元史》卷一百六十二‧史弼傳(參見構欄山條)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七‧爪哇部匯考一(引《元史‧史弼傳》)

剛霸亞
《坤輿全圖》︰“印度剛霸亞地產獸,名鼻角(注︰即犀牛)” 。(*應即印度的坎貝)

剛波牙
《坤輿全圖》︰剛波牙(即柬埔寨)

岡噶江
《清史稿》卷八O‧地理廿七︰“……出狼楚 、拉楚、麻楚三大水皆西流,轉東而南,合為岡噶江,入南海”, “三水既會,始名曰岡噶江。又東南流,出阿里界,逕馬木巴柞木即部落,至厄訥特克入南海” ;卷五二五‧蕃部八‧西藏︰“川之大者,曰……,曰岡噶江” 。


《殊域周咨錄》卷八‧爪哇,“其屬有蘇吉丹、打板、(打)綱、底勿數種”。(*即打綱的訛略。見該條)

港口
《清朝通典》卷九七‧邊防一( 2729中);九八‧邊防二‧港口︰“港口在西南海中,安南、暹羅附近國也,王鄭姓,名天錫,……。本朝雍正七年以後通市不絕。經七洲大洋到魯萬山,由虎門入口達廣東,計程七千二百里,距厦門水程一百大十更” (2737下) 。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三‧四裔一( 7413上);卷二九七‧四裔五︰“港口國,在西南海中,安南、暹羅屬國也……” (7463中) 。
《海島逸志》卷一P.1上(見噶喇吧條,另地圖)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七‧港口( 1上)
《粵海關志》卷十八7下(見叮嘰呶條)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三︰“舊考有葫蘆、整欠、港口、宋腒朥等國,今皆併入西洋屬地內,不另敍” (10737下) 。

高地
《坤輿全圖》高地(在帝汶島東偏北)

高浪
《坤輿全圖》高浪(當即今印度之奎隆)

高螺
《順風相送》P.66︰高螺大山(一作高麗大山 P.70)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重迦羅︰舶人訛呼高螺” 。

高蠻
《清史稿》卷五二七‧越南,“(阮)福皎改元明命,在位二十一年。嘗以兵奪高蠻國河仙一帶地”。(*即今柬埔寨Khmer族名的譯音,今通譯高棉。參吉蔑條)

高平
《殊域周咨錄》卷六‧安南︰“黎譓播遷,今據該國長慶、高平二府”。
《安南雜記》︰高平(府)
《四夷考》卷一‧安南考︰高平(8上)
《明史》卷三二一(廿七8335-8337)
《清史稿》卷十‧高宗一︰“(乾隆十年三月)甲午,以……亂,攻陷太原、高平等處,命……”;卷七三‧地理二十︰“太平府︰……自光緒十一年越南淪陷,法人逼處西南一隅,與越南諒山、高平、宣光等省接壤”;卷一三七‧兵八︰“廣西南邊……與越南之諒山、高平、宣光等處接壤” ;卷一五五‧邦交三‧法蘭西︰“承修……欲以諒山迤西自艽封、高平省至保樂州……劃歸中界” ;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又據高平道一府四州……”(另參見北圻條)。
《越南歷代疆域》356

高奢
《海島逸志》卷三‧高奢︰“處於高失踏,在吧國之西,從把東、望久里約水程二百餘更,華人稱為些逸,其人高,人多鬢鬍,狀甚魁梧,衣花錦襖、白練裙,以白布纒首,手持念珠……”。( P.3上)( 另P.12上)

高望
《噶喇吧紀略拾遺》︰高望

高藥
《東西洋考》卷五‧蘇祿︰“高藥,與蘇祿相近,出玳瑁”;卷九‧東西針路︰“以寧港︰山尾十更,西邊取里擺翰,至高藥港”。*中大︰高藥亦作高樂,指庫約(Cuyo)群島。 高藥港指庫約島。
《皇明象胥錄》卷四‧蘇祿︰“鄰近地名高藥,饒有玳瑁”。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九三25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九56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五‧蘇祿部匯考(引《明外史‧蘇祿傳》)
《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外國六‧蘇祿︰“其旁近國名高藥,出玳瑁。”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八‧四裔二‧蘇祿(高藥附)( 4744上)

高車子
《海錄》卷上︰“西嶺在笨支里少北,又名咕嚕慕,由笨支里水路約六七日,陸路約二旬可到,為荷蘭所轄地,土番名高車子,風俗與明呀哩相同”。 ( P.28)*馮注︰“西嶺今Ceylon。……土番乃Singhalese人,古僧伽羅人之遺種也,此云名高車子,非出清高誤訛,即經筆受者臆改”。

高郎步 高浪阜 高郎阜 高郎務 高頭埠
《島夷志略》‧高郎步︰“大佛山之下,灣環中縱橫皆鹵股石……”。 *藤田豐八案︰此書大佛山條云,界子迓里、高郎步之間;小唄喃條云,防高浪阜中鹵股石之厄。高郎步、高浪阜並是Colombo之對音,拔丟陀之作Kalanbu者是也。又此書舶人駐閣於其地者徒為酋長之利云云,與馬力諾利Marignolli所傳同(Cathay P.357) *沈證︰“此為錫蘭島西方口岸,《厰圖》曰考老母波,《陳圖》曰科侖波,諸書多作可倫坡”;‧大佛山:“大佛山界子迓里、高郎步之間(* 藤注︰子,沈本作於,殆于之偽也。高郎步,此書小(口)具喃條作高浪阜)”;‧小(口)具喃︰“……貨載不滿,風迅或逆不得過喃(口)巫哩洋,且防高浪阜中鹵股石之厄(* 藤注︰高浪阜,此書大佛山條作高郎步,云……)”。
《鄭和航海圖》︰*向注︰圖上高即務應作高郎務,即錫蘭島之科倫坡(Colombo)。自古以來即為一重要商港,至今不衰。
《星槎勝覽》後集‧大(口)具喃國︰“……若風逆,則遇巫里洋險阻之難矣,及防高郎阜(* 馮注︰《島夷志略》作高浪阜,同一地名又在同書大佛山條作高郎步,今Colombo也)沉水石之危”。 ﹝紀錄匯編本 ﹞︰高頭埠。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高郎務︰灣頭平過洋礁蘭山,三托水入門,四托住船(*向注︰高郎務,《島夷志略》作高郎步,即今Colombo)”。*向注︰一作高郎步(《志略》),即錫蘭島之Colombo。
《外國竹枝同》P.14下︰高郎阜
《海錄》卷上P.25*馮注︰“咕噜慕今Colombo,《島夷志略》作高郎步,又作高浪阜”。

高樂山
《指南正法》‧往網巾礁荖萬老膏︰“以能嶼︰外過放洋仔,乾巽八更開嶼收。 高樂山,漢降岐山︰……”。 *向注︰高樂山原本無說。《東西洋考》卷五蘇祿條作高藥,云在蘇祿附近,今地無考。 *中大︰即高藥,指庫約島。( P.241、254)

高麗山
《順風相送》‧大泥往池汶針路︰“吉力石港……雙艮港……猫里大山……郎木大山……三巴哇大山……。單卯五更取高麗大山。單卯五更取火山門”。*向注︰此指小巽他群島中三巴哇島至帝汶島間之一山,今地無考。

高失踏
《海島逸志》卷三‧高奢︰“處於高失踏,在吧國之西”。(P.3)

高藥港
《東西洋考》卷九:“以寧港〔山尾十更,西邊取里擺翰至高藥港〕”。即高藥,見該條。

高址州 高趾洲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九三25下︰高址州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九56上︰高趾洲

高兜令銀
《順風相送》‧馬神往高兜令銀︰“單戎占萬丹……猫着萬里……龜嶼……三密港……芒芒港口……單戎旁水……單戎母丁……”。 *向達注︰今地無考

高肋加河
《坤輿全圖》:高肋加河。在今巴基斯坦,今地不詳。

高良公山 高黎共山 高黎貢山 (高黎共雪山)
《蠻書》卷二︰“高黎共山在永昌西,下臨怒江”。
《寰宇通志》卷一一三‧騰沖軍民指揮使司︰高黎共山、高良公山(24下)
《南詔野史》上卷︰高黎貢山
《咸賓錄》卷七4下︰高黎共山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一‧雲南(24上)︰高黎共山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O八39下,一O九2上︰高黎共山;一一O 17下︰高黎貢山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三7下︰高黎共山、高良公山、高黎貢山;一一八47下︰高黎共山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二5440︰高黎共山
《明史》卷十‧英宗前紀︰“(正統六年十二月丁未)……高黎貢山”;卷四六‧地理七︰“永昌軍民府……荼山長官司……東有高黎共山”;卷一二六‧沐春︰高良公山,‧沐晟︰高黎共山;卷一四四‧何福︰高良公山;卷一四五‧李遠︰高黎貢山;卷一七一‧馬驥︰高黎貢山;卷一七二‧侯璡︰高黎貢山;卷三百十四‧雲南土司二(同卷有三名)。
《續文獻通考》卷二四二‧四裔六‧麓川︰高黎共山(4779下)
《滇繫》九之二‧土司系下25下︰(高梁公山);十之一‧屬夷系17上︰(高梁貢山)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二五‧輿地二十一︰高黎貢山(10654下);卷三四五‧外交九︰高黎共山(10886上)、高良工山(10886下):“高良工山非高麗貢山”(10887上)。
《清史稿》卷七四‧地理廿一︰高黎貢山;卷一五四‧邦交二‧英吉利︰高黎共雪山。

高提里鄰 高堤里隣
《天下郡書利病書》卷九三25下︰高堤里隣
《續中方輿紀要》卷九九56上︰高提里隣( 或高提、里隣?見抄件)

皋犍
《島夷志略》東淡邈:皋犍。一說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一帶﹐一說為印度西岸果阿(Goa)東南面戈卡恩(Kokarn)的譯音。參東淡邈條。

膏朥榭山
《東西洋考》卷四‧啞齊:“形勝名跡:……膏朥榭山(澗中出油。王出征伐,取油倒水上燃之,能飛渡作火攻。人死以油塗之,能堅其尸,千年不壞“。*書局: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或指北部的洛塞火山(G. Leuser)]

戈什嗒 戈什噠
《海國聞見錄》小西洋記︰ “小白頭南入於海之地,曰戈什嗒,東西南三面皆臨大海,外懸一島曰西崙……”。
《粵海關志》卷三十22下︰戈什噠(引《海國聞見錄》)

哥阿
《職方外紀》卷一‧地中海緒島︰“亞細亞之地中海,有島百千,其大者一曰哥阿島”。( 32)
《坤輿圖說》卷下‧地中海緒島( 80)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八‧南方未詳諸國部匯考二︰“《坤輿圖說》哥阿島︰亞細亞之地中海,有島百千,其大者曰哥阿島……”。

哥爛
《坤輿萬國全圖》︰哥爛(在印度西南海岸。北11度,東93°度)
《職方外紀》卷一地圖︰哥爛(在印度南岸,當即葛蘭)

哥羅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哥羅:“哥羅國,漢時聞焉。在槃槃東南,亦曰哥羅富沙羅……”。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六‧哥羅國︰( 2下)
《冊府元龜》卷九五六‧外臣部‧種族( P.11246上)“哥羅國,漢時聞焉,在槃槃東南,亦有哥羅富沙羅國云……”。
《華夷圖》︰哥羅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七下(參見佛逝條)︰箇羅;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盤盤……其東南有哥羅,一曰箇羅,亦曰哥羅富沙羅”。
《歷代地理指掌圖》︰哥羅
《通志》卷四一‧都邑略︰“哥羅在槃槃東南,亦曰哥羅富沙國”
《通志》卷四一‧都邑略︰“哥羅在槃槃東南,亦曰哥羅富沙國”;卷一百九十八‧四夷五‧哥羅:“哥羅,漢時聞焉。在槃槃東南,亦曰哥羅富沙羅……”。
《山堂群書考索》卷六一11下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一‧四裔八‧哥羅:“哥羅國,漢時聞焉。在槃槃東南,亦曰哥羅富沙羅國……”。
《廣輿圖》卷二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地圖)
《圖書編》卷五九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東西洋考》卷四‧麻六甲(引《唐書》︰哥羅)
《武備志》卷二二三
《皇明象胥錄》卷五‧滿剌加︰“或云即古哥羅富沙” ( 轉哥羅富沙條)
《夷俗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二O 5上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九‧南方諸國總部總論︰“《廣東通志‧外志》︰……馬援建銅柱後,西屠彝亦改國名哥羅,屬於扶南”;邊九六‧滿剌加部匯考(引《通典》);邊九九‧柯枝部匯考(引《唐書‧南蠻傳‧盤盤》)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盤盤……其東南有哥羅” 。( 6737下)

哥谷羅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七下(參見佛逝條);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羅越……西南哥谷羅” 。
《島夷志略》‧戎 *藤注︰“《《酉陽雜俎》云,白荳寇出伽古羅國,呼為多國,陳藏器《本草拾遺》多國作多骨……伽古羅,《唐書‧地理志》作哥谷羅,云……,然則伽古羅即哥谷羅,殆在馬來半島之西岸,原屬真臘,後屬暹羅。《本草拾遺》又舉肉荳寇Nutmege之番音曰迦拘勒,殆是白荳冦之阿剌伯名Kakulah之對音(Bretschneider, Bot.Sinic.Ⅲ.123-124)然則伽古羅、哥谷羅、迦拘勒並同音異字,為藥名又為國名,此虊梵言Kakkola,波利言Jakkola,多國(羅)即多骨(羅),殆Jakkola之對音也。《梁書‧扶南傳》有投拘利口Ptolemy,地志書有Jokala,學者以為今之Pakchan河口,今姑從之”;‧羅衛 *藤注︰哥谷羅果在Pakchan河口,則殆距暹羅灣口不遠……。
《古今圖書集成》邊二‧邊裔總部匯考二(引《唐書‧地理志》);邊九九‧阿丹部匯考(引《唐書‧南蠻傳》)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羅越……西南哥谷羅” ( 6751中)

哥膋里
《海島逸志》卷三:哥膋里。*在今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群島,疑指安汶島西北面的克朗(Kelang)島。

哥什嗒
《海錄》卷上︰“自明呀喇至此,西洋人謂之哥什嗒,我總稱為小西洋,土人多以白布纒頭,所謂白頭鬼也”( P.95)。*馮注︰“哥什嗒本《海國聞見錄》,葡萄牙語稱海岸曰Costa,即其對音也。……” 。小西洋戈什嗒當指印度洋沿岸。

哥務里
《海島逸志》卷三:哥務里。*在今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群島,或指布魯(Buru)島上的Kayeli。

哥蠟作泥
《坤輿萬國全圖》︰哥蠟作泥(巴基斯坦南部一帶。北27度 東90度)

哥羅舍分 哥羅分舍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哥羅舍分︰“哥羅舍分在南海之南,其國地接墮和羅……” 。
《唐會要》卷一百‧哥羅舍分國︰“哥羅舍分,在南海之南,接墮和羅……” 。
《太平御覽》卷七八八‧四夷部九‧哥羅舍分國︰“《唐書》曰︰哥羅舍分國,在南海之南,接墮和羅” 。
《太平寰宇記》邊一七七‧哥羅舍分部國(11上)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外臣部‧國邑一︰( P.11260下)“哥羅舍分國,在南海之南,東接墮和羅國,其王名蒲伽越摩,精兵二萬人”;卷九七O‧外臣部‧朝貢三︰( P.11402上)“(龍朔)二年五月,……、哥羅舍分國、……並遣使獻方物。哥羅舍分國南海之南,東接墮和羅國,其王名蒲伽越摩,精兵二萬人,其使以顯慶五年發本國,至是到京。”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又有哥羅舍分、脩羅分、甘畢三國貢方物。……哥羅舍分者,在南海南,東墮和羅” 。
《歷代地理指掌圖》卷︰哥羅分舍
《山堂群書考索》卷六一11下︰哥羅分舍
《玉海》卷一五三22下︰哥羅舍分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哥羅舍分︰“哥羅舍分國在南海之南,接墮和羅國” 。
《圖書編》卷五九︰哥羅舍分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二‧哥羅舍分部匯考(引《新唐書‧南蠻傳》、《通典》)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修羅分(2002中)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哥羅舍分國南海南,……” (6737下)

哥羅富沙 哥羅富沙羅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哥羅︰哥羅富沙羅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參見哥羅條)︰哥羅富沙羅
《冊府元龜》卷九五六(P.11246上)︰哥羅富沙羅
《通志》卷四一‧都邑略(見哥羅條)︰哥羅富沙;卷一百九十八‧四夷五‧哥羅︰哥羅富沙羅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一‧四裔八‧哥羅︰哥羅富沙羅
《殊域周咨錄》卷八‧滿剌加︰“滿剌加國,古哥羅富沙也” 。
《名山藏‧王享記》三17上︰哥羅富沙
《四夷廣記》滿剌加(101冊)︰哥羅富沙
《東西洋考》卷四‧麻六甲︰“麻六甲,即滿剌加也,古稱哥羅富沙”;卷九‧西洋針路:︰“麻六甲……在古為哥羅富沙地” 。*書局:又稱哥羅、箇羅、哥羅富沙羅,本書以爲麻六甲的古稱。
《皇明象胥錄》卷五‧滿剌加(參見哥羅條)︰哥羅富沙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30上︰哥羅富沙
《坤輿萬國全圖》︰“滿剌加,古哥羅富沙” 。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45下︰哥羅富沙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下︰奇羅富沙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六‧滿剌加部匯考︰“《廣東通志》︰滿剌加國,古哥羅富沙也……”(另引《通典》、《明外史‧滿剌加傳》);邊九九‧柯枝部匯考(引《唐書‧南蠻傳》):哥羅富沙羅。
《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外國六‧滿剌加:“滿剌加……,或云即古頓遜,唐哥羅富沙” 。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九‧四裔三‧滿剌加︰哥羅富沙( 4749中)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七‧嘛六甲( 1上)︰哥羅富沙

歌士(山)
《清史稿》卷一五三‧邦交一‧俄羅斯︰“英、俄邊界僅隔印度歌士一大山,連年爭戰”。

歌營
《洛陽伽藍記》卷四︰“南中有歌營國,去京師甚遠,風土隔絕,世不與中國交通,雖二漢及魏,亦未曾至也。今始有沙門菩提拔陁至焉,自云︰‘ 北行二日,至句稚國,行十一日至典孫國,從典孫國北行三十日,至扶南國。……’”。 *周祖謨校釋本P.173︰“歌營,古書或作加營。……法人伯希和謂蓋在今馬來半島南。見……譯叢178頁”。*范祥雍校釋本P238︰“《太平御覽》七九O引《南州異物志》云︰‘ 歌營國在勾稚南,可一月行到。其南文灣中有洲名蒲頭,上有居人,皆黑如漆,齒耳白,眼赤,男女皆裸形。 ’注︰‘ 康泰《扶南土俗》文載西去常望海退,則遮船將鷄猪山果易鐵器。’又日本人藤田豐八《葉調、斯調及私訶條考》云︰‘ 歌營又作加營,《太平御覽》卷三五九引康泰《吳時外國傳》云:加營國王好馬,月支賈人常以舶載馬到加營國,國王悉為售之。……其云月氐賈人以舶載馬到加營國者,從其所在觀之,似甚奇異。然《史記‧大宛傳》正義引康泰《外國傳》云︰外國稱天下有三眾,……月氐為馬眾。由是觀之,由海路輸入加營國之馬匹,似來自月氐者。……時雖頗晚,然馬哥波羅亦稱馬八兒(Maabar)地方,不牧馬而從Kis(Kais),Hormes(Hormuz),Dofar(Zafar),Soer(Sohar), Aden等處輸入……。Rashiduddin及 Wassaf亦有同樣之記述。其輸入地為Kulam(Coilum, Quilon)。宋周去非《嶺外代答》故臨條云︰監篦國遞年販象牛,大食販馬……。又元汪大淵《島夷志略》古里佛條亦云︰蓄好馬,自西極來……。由上觀之,加營、歌營(Ka-yim)似Kata(Kula)轉化為Kulam之譯音。’ (《中國南海古代交通叢考》P.557,何健民譯)。蘇繼廎《加營國考》(《南洋學報》七卷一輯)駁藤田之說,列舉四點︰(一)故臨港之開發係在九世紀……(二)就中國載籍於加營國或歌營國與錫蘭島(按指斯調國)所揭之距離而觀,亦可斷定加營或歌營與故臨並非同一地。(三)……故臨與古里佛決非同地異譯。(四)《南州異物志》云歌營西南有加陳,如以加營或歌營即南印西部没來海岸之故臨,然南印為一向尖削之半島,故臨本身已逼處海隅,尚有何地可以位置加陳?若以加陳應在沒來海岸某地,則加營或歌營非在加陳之東北不可,不能謂其在沒來海岸。……蘇氏云︰“ ……竊意《吳時外國傳》與《扶南土俗傳》著錄之加營國,《南州異物志》與《洛陽伽藍記》著錄之歌營國,殆即Koyam(Padi)或Koyam(Muturu)之省譯也”。(詳見校注本P.240)蘇︰“按南印有古國曰恭瞿( Kongu-deça)奄有今加因八多(Koimbatur或Coimbatore)及南部莎楞(Salem)一帶……。當其盛時,沒來海岸有許多地方亦隷此國版圖。……恭瞿本為一聯邦,其在今加因八多區域及其附近地方之一邦,名Kayampadi或Koyamrnuturu,而其都城亦同此名”。
《大清金液神丹經》卷下︰“歌營國,在句稚南,可一月行乃到其國,又灣中有大山林,迄海邊,名曰蒲羅,中有殊民,尾長六寸,而好啖人。論體處類人獸之間。言純為人,則有尾且啖人;言純為獸,則載頭而倚行,尾同於獸,而行同於人。由形言之,則在人獸之間。末黑如漆,齒正白銀,眼正赤。男女祼形無衣服,父子兄弟姊妹,露身對面同臥,此是歌營國夷人耳。”
《太平御覽》卷四七八七‧四夷部八‧斯調國︰“《南州異物志》曰︰斯調,海中洲名也,在歌營東南可三千里”;卷七九O‧四夷部十一‧歌營國、加陳國、姑奴國︰“《南州異物志》曰︰歌營在句稚南可一月行,到其南文(大?)灣中有洲名蒲類”,“《南州異物志》曰︰加陳在歌營東南” ,“《南州異物志》曰︰姑奴去歌營可八千里……”;卷九七一‧果部八‧檳榔︰“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曰︰南方歌營國,最為強大,民戶殷多,出明珠、金玉及水精珍異,饒檳榔”。

歌羅富沙羅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六‧歌羅國︰“亦曰歌羅富沙羅” 。(參見哥羅富沙羅條)

各真
《坤輿全國》︰各真(在印度南端,*或今柯欽)

各弄波
《坤輿全國》︰各弄波(在印度南端)

各落蠻德爾
《坤輿全國》︰各落蠻德爾(在印度南岸)

革兒昔 革兒
《瀛涯勝覽》爪哇國︰“於杜板投東行半日許,至新村,番名革兒昔(* 馮注︰Geresik,Grisse,原誤荳兒昔,從吳本改,黃錄誤連下文作革兒昔原),原係沙灘之地”。
《西洋番國志》‧爪哇國︰“杜板向東行半日許至新村,番名革兒昔(*向注︰原本脫昔字,茲據《瀛涯勝覽》補入。)此地原為枯灘……”。
《西洋朝貢典錄》卷‧爪哇國第三︰“居新村者,戶千餘,一曰革兒昔( 原)”。
《外國竹枝詞》P.4下︰革兒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七‧爪哇部匯考一 (引《瀛涯勝覽》)

格烈 格列
《交阯總志》卷三220︰“占城國王( )占的賴新遭父喪,繼任國事,東即舉兵攻其舊州格烈等地,罪十三也”。
《安南棄守本未》P.14下︰格列
《平定安南錄》P.3︰格烈
《越嶠書》卷十4上︰格烈(見板達郎條)
《馭交記》卷四52︰格列

閣藍
《元史》卷十七‧本紀十七‧世祖十四︰“(至元三十年)十月……己丑,遣兵部侍郎忽魯禿花等使閣藍、可兒納答、信合納帖音三國……”;卷十八‧本紀十八‧成宗一︰“(至元三十一年)九月……辛未,遣禿古鐵木而等使閣藍”。
《島夷志略‧古里》*藤注︰“故臨乃Kaulam之對音……故論Kulam……。故臨Kaulam,保羅作Coilum,麻力諾利Marignolli作Columbum,此書古里佛Kau-li(la)but(mut)亦kaulam之對音,《元史》俱藍、(口)具喃、閣藍亦然,即今Quilon是。《鄭和海圖》……小葛蘭亦即此國”。

閣蔑(閤蔑)
《慧超往五天竺國傳》‧閣蔑︰(《一切經音義》轉引)*藤田豐八注︰《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上卷,閣蔑,《音義》云眠鼈反,崑崙語也,古名邑心國,於諸崑崙國中,此國最大,亦敬信三寶也。閣蔑,《唐書》作吉蔑,云真臘一曰吉蔑,《舊書》云,南方人謂真臘國為吉蔑( Komar, Khmer),即甘孛智(Kamboja)是也。
《一切經音義》卷八一835下︰閤蔑(見崑崙條);卷一百926下︰“閤蔑︰眠鼈反。崑崙語也。古名林邑(邑心?)國,於諸崑崙國中,此國最大,亦敬信三寶也(注︰惠超往五天竺國傳)”。參崑崙條。

葛卜 葛布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五‧麻葉甕部匯考(引《明外史》)
《明史》卷三百二十三‧外國四‧麻葉甕︰“又有葛卜及速兒米囊二國,亦永樂三年遣使持璽書賜物招諭,竟不至” 。
《續通典》卷一四八‧麻葉甕︰ “又有葛布及速兒米囊二國,……” (2004下)(引《明史》)。

葛答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 圖敍)︰葛答

葛蘭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九‧柯枝部匯考︰“按《瀛涯勝覽》︰……自葛蘭國海行舡山西北一晝夜乃至其國……” 。

葛郎
《元史》卷一三一‧列傳十八‧亦黑迷失︰“(至元)三十年,攻葛郎國,降其主合只葛當。……”;卷一百六十二‧史弼傳︰“時爪哇與鄰國葛郎搆怨,……弼遂分兵三道……攻葛郎。至答哈城……”,‧高興︰“進攻葛郎國……”;卷二百一十‧外夷三‧爪哇(參見杜馬班條)
《島夷志略‧爪哇》*藤注︰“希苓殆即《通典》及《唐書》之訶陵,《諸蕃志》之禧寧,《元史‧爪哇傳》之葛郎Kalang即答哈Doho今Kediri是也”。
《四夷廣記》爪哇(101冊)
《皇明象胥錄》卷四‧爪哇︰“……會爪哇與鄰國葛郎搆兵……” 。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14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七‧爪哇部匯考(引《元史》爪哇傳、史弼傳)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爪哇(2001上。文同《元史》)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爪哇(6739上)

葛正
《坤輿萬國全圖》︰葛正(在印度西南海岸,北13度,東93度)
《職方外紀》卷一地圖︰葛正(在印度西岸)

葛答幹
《鄭和航海圖》*向注︰“據圖,葛答幹在非洲東岸麻林地北,今地無考” 。

葛古羅
《宋會要輯稿》冊一九七:“(太平興國八年,僧法遇)將復往天竺,表乞給所經番國敕書,遂賜三佛齊國王遐至、葛古羅國主司馬佶芒,柯蘭國主贊怛羅、西天王子謨馱仙書以遣之”。[*按《宋史》卷四九O天竺傳之文大同,但標點本把“葛”字斷為上屬,成“三佛齊國王遐至葛、古羅國主司馬佶芒”。查同書卷四八九‧三佛齊傳有“(太平興國)八年,其王遐至遣使蒲押陁羅來貢”,另又譯為夏池﹑霞遲等。霞遲等即古爪哇語Haji 或Aji 的譯音,意為國王。則應以葛古羅為正,此名當即哥谷羅的同名異譯,在馬來半島西岸一帶,參哥谷羅條。]
《文獻通考》卷三三八。

葛臘八 葛留巴 葛羅巴
《島夷志略‧文誕》*藤注︰“《海島逸志》、《海錄》諸書有萬丹,乃Bantan之對音,所謂在葛剌巴Kalapa南者,名雖相似,然東西懸殊,不可混也。”
《海上紀略》P.165下︰葛臘八[見咬(口)留叭條]
《南洋事宜論》P.502上︰葛羅巴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三‧呂宋︰“臣按南洋各島,東則呂宋,……迤西為葛留巴、三寶壟、三佛齊、蘇門答剌、麻六甲、柔佛,為英荷所據,……” ( 10736下)。

葛蘭山
《島夷志略‧小(口)具喃》*藤注︰“此即《元史》之俱蘭,明世所稱小葛蘭,於《魏氏圖志》則南加那拉,北加那拉也” , “此條文句與《星槎勝覽》大葛蘭條,大略相同,彼此相補,敍述始明,以此知(口)具喃之即葛蘭,而《元史》俱蘭亦葛蘭也。”
《皇明四夷考》卷下‧柯枝︰“柯枝,一名阿枝,東連大山,西南北皆海,自葛蘭山西北行一晝夜可至” 。
《武備志》卷二三七︰葛蘭山

葛浪山
《朝野僉載》‧補輯︰“真臘國有葛浪山,高萬丈,半腹有洞……(載《廣記》卷四六三)” 。( P.168)
《太平廣記》卷四六三‧真臘國大鳥︰“真臘國有葛浪山,高萬丈,半腹有洞,先有浪鳥……(出《朝野僉載》)” 。
《四夷廣記》真臘( 102冊)

葛郍及
《慧超往五天竺國傳》︰“又即從此彼羅痆斯國,□□月至中天竺國王住城,名葛郍及”。 *藤田豐八注︰葛郍及,《法顯傳》作罽饒夷,《西域記》五作羯若鞠闍(Kanyakubja),即曲女城,今稱葛奴治(Canauj),固無舊日之偉觀。玄奘遊此國(自西紀六百二十九年至六百四十五年),恰當戒日王時,國勢最隆,所謂自西徂東,征伐不臣,象不解鞍,人不釋甲,於六年中拒五印度者是也。王没後國劫雖衰,此地尚久為中天都會,第十世紀亞剌伯地理書亦多記之。

葛支里
《海錄》卷上︰“明呀喇……其港口名葛支里” 。( P.22)*馮注︰“葛支里港口,今Hugli河口”。

葛兒得風
《鄭和航海圖》*向注︰“據圖,葛兒得風在非洲東北角,即今圖之瓜富伊角(C. Guardafia)” 。

葛葛僧祇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七下(參見佛逝條)︰葛葛僧祇;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訶陵︰“元和八年,獻僧祇奴四……”(室利佛逝條亦有類似記載)。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赤土︰“王……居僧祇城,亦曰師子城”。
《通志》卷一九十八‧四夷五‧赤土︰“王……居僧祇城”。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二O1下︰葛葛僧祇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5下︰葛葛僧祇
《古今圖書集成》邊二‧四裔總部匯考二(引《唐書‧地理志》)

葛里嶺莪
《海島逸志》卷一:“ (北膠浪)其下由岸呾、葛里嶺莪至三寶壠不過百里之遙”。 [*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北加浪岸(Pekalongan)至三寶壟(Semarang)之間,或指卡利翁古(Kaliwungu)]

鴿
《海島逸志》卷三‧西北諸海島考略附‧鴿(甘字入聲合口音)︰“在西北海之隅,和蘭甲板船數十隻歲通往其祖家必由此停泊,更換舡、水手,裝上伙食,然後再駛,蓋其地當半途之間”。

隔瀝骨底
《海錄》卷上︰“隔瀝骨底國,在固貞北少西,水路順風約二日可到,……”。( P.30)*馮注︰“隔瀝骨底,今Calicut,《瀛涯勝覽》、《星槎勝覽》、《武備志‧航海圖》均作古里,《明史》有傳” 。

箇羅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七下(參見佛逝條);卷二二二下‧南蠻下(參見佛逝條)
《東西洋考》卷四‧麻六甲(引《唐書》︰箇羅)
《古今圖書集成》邊二‧邊裔總部匯考二(引《唐書‧地理志》);邊九九‧柯枝部匯考(引《唐書‧南蠻傳‧盤盤》)

箇沒盧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七下︰“一路自諸蕃亮城西去騰充城二百里。又西至彌城百里。又西過山,二百里至麗水城。乃西渡麗水、龍泉水,二百里至安西城。乃西渡彌諾江水,千里至大秦婆羅門國。又西渡大嶺,三百里至東天竺北界箇沒盧國。又西南千二百里,至中天竺國東北境之奔那伐檀那國,與驃國住婆羅門路合。”
《古今圖書集成》邊二‧邊裔總部匯考二(引《唐書‧地理志》)

庚逸嶼
《(黃可垂)呂宋紀略》︰“前明時,干絲蠟據其國,建龜豆城於外湖西海之濱,鎮庚逸嶼於城之西左角,以控制遐邇”。( P.30)

弓鞋石
《指南正法》‧暹羅往日本針條,“[真(木)茲]開用甲寅,隴用甲卯,十一更取大崑崙,西有弓鞋石,礁赤色”。(*參弓鞋嶼條)

弓鞋嶼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占城國第一︰“其與占城鼎峙而望者有崑崙之山,盤礴千里,其北有弓鞋之嶼,山之下曰崑崙洋。”
《順風相送》( P.35)︰“崑崙山,內過打水十八托,有弓鞋嶼,東南山面是斗嶼……。”
《越南歷代疆域》357︰弓山( ?)

公嶼
《四夷廣記》暹羅往東邊路︰公嶼(101冊)

公婆山
《順風相送》‧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用單午針五更取錫山,平港口,打水十二托。丙巳三更取公婆山,都是崑峷,打水十六托。”*向達注︰“在泰國六坤港外,今地無考。”

恭御陀
《大唐西域記》卷十︰“烏荼國……折利呾羅城……,自此西南大林中,自千二百餘里,至恭御陀國(東印度境)。恭御陀國,周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濱近海隅”。
《釋迦方志》卷下︰“烏荼國……折利呾羅城(言發行者)……,又西南大林千二百餘里,至恭御陀國(東印度),周千餘里,都城周二十餘里,濱海”。
《古今圖書集成》邊五四‧烏秅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邊七六‧恭御陀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恭建那補羅 恭達那補羅
《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自達羅毘荼國北入林野中,……行二千餘里至恭建那補羅國(南印度境)”。
《釋迦方志》卷下︰“又於達羅毗國北林行二千餘里,至恭達那補羅國(南印度)”。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六‧師子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邊七`六‧恭建那補羅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供迦拏
《宋史》卷四九O‧列傳二四九‧外國六︰“自中印度行六月程至南印度,又西行九十日至供迦拏國,又西行一月至海” 。
《宋會要輯稿》第一九七冊︰“……南印度,又西行九十日至供迦拏國,又西行一月至海” 。
《文獻通考》卷三三八‧四裔十五‧天竺(與《宋史》同)
《古今圖書集成》邊五八‧天竺部匯考(引《宋史‧天竺傳》)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六‧榜葛剌(1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八‧榜葛剌(4上)

供御陁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4全︰供御陁
《北戶錄》卷二24︰“又供御陁國有青象,皆中夏無也” 。

勾闌山 勾攔山 勾欄山(交欄山)
《元史》卷一百六十二‧史弼傳︰“至元……二十九年……十二月,弼以五千人合諸軍,發泉州,……過七洲洋、萬里石塘,歷交阯、占城界。明年正月,至東董、東董山、牛崎嶼,入混沌大洋橄欖嶼,假里馬答、勾闌等山”。
《島夷志略》‧勾欄山︰ “嶺高而樹林茂密,田瘠穀少,氣候熱,俗射獵為事。國初,軍士征闍婆遭風於山下,輒損舟,一舟羍免,唯存釘灰……”。 *藤田豐八案︰《元史‧史弼傳》云,明年正月至東董西董山、牛崎嶼,入混沌大洋橄欖嶼、假里馬答、勾闌等山,駐兵伐木造小舟以入。混沌大洋疑是此書之崑崙洋,橄欖嶼乃崑崙山,假里馬答此書作假里馬打,勾闌即勾欄,《爪哇傳》作拘欄者是也,《鄭和海圖》有交闌山,乃勾欄山之異譯,又有假里馬達即假里馬打。船至爪哇經假里馬達與交闌山之間,而交闌山在Porneo側,則其山當在假里馬達Karimata東,斐氏云殆今Gelam( J. C. B. R. A. S. Vol XXI, P.40)是也,荷氏以為今Biliton,但《海圖》彭加Banca之東有麻里束, 束蓋為東之譌,則是Biliton也;另,‧遐來物條 * 藤注︰“《元史爪哇傳》有抅欄山,此書作勾欄山,《星槎勝覽》、《鄭和海圖》並作交欄山,即今Gelam島,此所謂古泪,殆亦抅欄、勾欄、交欄之異譯。”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爪哇國第三︰“由占城而往……取竹嶼……鷄籠之嶼,又十更至勾攔之山,……平吉里門之山”。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七‧爪哇匯考一(引《元史‧史弼傳》)
《明史》卷三百二十三‧外國四︰“自占城靈山放舟,順風十晝夜至交欄山,其西南即麻葉甕,………交欄山甚高廣,饒竹木。元史弼、高興伐爪哇,遭風至此山下,舟多壞,乃登山伐木重造,遂破爪哇。”

構欄山 搆欄山
《元史》卷二百一十‧外夷三‧爪哇︰“至元二十九年二月,詔,……征爪哇……。三十年正月,至構欄山議方略。……大軍繼進於吉利門……進至爪哇之杜並足,……水軍自杜並足由戎牙路港口至八節澗。……陸行……由戎牙路,於麻喏巴歇浮梁前進,赴八節澗期會。”
《四夷廣記》爪哇︰搆欄山(101冊)

狗頭山
《清史稿》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欽州知州陳某誘擒蘇國漢,解送兩廣總督瑞齡,誅之,其子蘇亞鄧遁入海,踞狗頭山。道員華廷傑旋還廣東。”

咕噠
《海錄》卷中︰“咕噠國,疑即古志所稱爪哇也,在尖筆闌山東南海中,別起一大山,迤邐東南,長數千里,十數國環據之,或謂之息力大山。此其西北一一國也,由尖筆闌東南行,順風約二三日可到,王居埔頭,有荷囒番鎮守,……”。( P.48)*馮注︰“此條以下七地,與後之文來皆在Borneo島中,……此條又訛為爪哇,……。咕噠名稱不知何所本,馬來語Kota猶言寨,馬來語地名常用此字冠於名首,如Kota Bharu之類,清交殆誤以此為國名歟。抑浡泥島東部有Kutai河,清高譯名本於此歟,然本條所謂咕噠國,就方位言,應在三劃( Sambas)之西北,就王居埔頭言,應是崑甸(Pontianak),皆在浡泥島西部,不得謂咕噠對音本於Kota或Kutai也”。

咕嚕米
《海錄》卷上P.32︰咕嚕米(番,族名)(*見西洋條)

咕嚕慕 咕嚕木
《海錄》卷上︰“西嶺在笨支里少北,又名咕嚕慕,……”。*馮注︰“西嶺今Ceylon。……咕嚕木今Colombo,《島夷志略》作高郎步,又作高浪阜。” ( P.28)

咕哩噶噠
《海錄》卷上︰“明牙喇……其港口名葛支里……進入內港行二日許到交牙炮台,又三四日到咕哩噶噠,(口)英咭利官軍鎮明呀喇者治此,有小城……”。( P22)*馮注︰“咕哩噶噠,今Calcutta,創建於1690年”。

姑奴
《洛陽伽藍記》卷四︰“拔陀云,‘古有(有古?)奴調國,乘四輪馬為車,……’”。*范祥雍校注本P.236︰“蘇繼廎先生云︰‘按菩提拔陀之奴調國一名,與萬震之奴調州名同,然其於奴調國所敍,則又與萬震之姑奴港同。故其奴調國是否即萬震之奴調洲,遂不無可疑。窃意今本伽藍記於菩提拔陀所云,殆字有倒植,其文似本作有古奴調國,乘四輪馬為車。古奴調可還原為梵文Kurnadvipa,調字為梵文Dvipa之音譯,義為洲,亦可訓國或大陸。惟古奴調國一名,既揭有國字,仍有調字者,此亦如康泰之伽那調洲(按見水經注—引扶南傳)一名也。菩提拔陀為印度之宗教家,並非歷史家,何至舉古代西亞國名與中國人相告語,故今本伽藍記所載古有奴調國,當為有古奴調國之譌誤。’(技扈黎大江與迦那調洲考),按蘇先生此論極高。……今從正”。
《太平寰宇記》卷七九O‧四夷部十一‧姑奴國︰“《南州異物志》曰︰姑奴去歌營可八千里……”。

姑馬山
《順風相送》‧古里往忽魯謨斯︰“白礁,……丁得把昔……姑馬山……美之那山”。(參見沙姑馬山)

骨利
《島夷志略》‧異聞類聚︰“次曰骨利國,晝長夜短,薄暮煮一羊脾方熟,東方已曙,見於神異錄矣(《太平廣記》四百八十‧骨利國條注云︰岀《神異錄》,《事林廣記》同。知服齋本缺骨利二字,沈本己補。羊脾殆羊胛之譌。-——藤田豐八案)”。

骨崙 骨論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又貞固弟子一人……至佛逝國,解骨崙語,頗學梵書……”。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若南海骨崙國,則銅釜盛水,穿孔下流,水盡之時即便打皷……”;卷四︰“(然而骨崙、速利,尚能總讀梵經,豈況天府神州,而不讀其本說……)”。
《一切經音義》卷八一835下:骨論(見崑崙條)

骨唐 骨堂
《唐大和上東征傳》:“(廣州)師子國、大石國、骨唐國、白蠻、赤蠻等往來居住,種數極多”。(*參骨堂條)
《一切經音義》卷八一:“南海洲島中夷人也,甚黑,裸形,能馴服猛獸犀象等。種類數般,即有僧祇、突彌、骨堂、閤蔑等”。(*或謂即甘棠,詳該條及崑崙條)。

骨八丹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骨八丹在印度東岸烏里舍城(Orissa)之十南 ,疑即今Visagapatam。
《島夷志略‧烏爹》*藤注︰“骨八丹Manikapatam?”

骨里傍
《島夷志略》‧馬八兒嶼︰“次曰拔忽……、曰骨里傍、曰……,皆屬此國之節制焉”。 *藤田豐八案︰拔忽以下國名未考。

古笪 古苴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七下:古笪(參見佛逝條)
《島夷志略‧賓童龍》藤注 ︰“古笪乃Kuthara之對音,即今Nha-trang之古名” 。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二O 1下 ︰古苴(當即古笪)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5下 ︰古苴(當即古笪)
《古今圖書集成》邊二‧邊裔熜部匯考二(引《唐書‧地理志》)

古倫
《閩書》卷一五O 7下 ︰“蕹菜︰……《遯齋間覽》︰本生東夷古倫國,藩舶以甕盛之,故名甕菜” 。

古望
《( 大德)南海志》卷七 ︰古望

古剌 古喇
《百夷傳》P.4上︰古剌
《西南夷風土記》P.4︰古剌(見剽條)、P.8
《南詔野史》卷下︰古剌
《大明一統志》卷八七‧孟養(35下)︰古剌
《廣輿圖》卷一︰古剌
《四夷館考》卷下10下︰古剌
《方輿勝略》卷十四‧雲南輿圖︰古剌
《名山藏‧王享記》五48上︰“古剌國在百夷之外萬餘里”。
《(包見捷)緬略》︰古喇
《武備志》卷二O二5上、28下︰古剌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O 20下、一一二3上︰古喇,63下(古剌)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九51上︰古喇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二5443︰古剌
《明史》卷三一五‧雲南土司三‧緬甸︰ “(宣慰)莾紀歲有子瑞體,少奔匿洞吾母家,……洞吾之南有古喇,濱海,與佛朗機鄰。……” 。(參見《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六‧緬甸︰ 洞吾。)
《征緬紀聞》P.244上︰古喇
《續文獻通考》卷二四三‧四裔七‧緬甸︰ “莾紀歲有子瑞體,既長,奪古喇地” 。 (4783中)
《大清一統志》卷三八九‧徼外附見(2上)︰古喇
《滇繫》十之一‧屬夷系17上︰古喇(見擺古條);十之二‧屬夷系17下︰(古喇)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三‧緬甸︰ “緬……割沿海底馬撒及古剌西北之地”(10734上):古剌。

古壘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外國五‧占城:古壘(參見舊州條)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三‧占城部匯考(引《明外史‧占城傳》)
《越南歷代疆域》357

古泪
《島夷志略》‧遐來物︰“古泪之下,山盤數百里……” 。*藤田豐八案︰《元史‧爪哇傳》有抅欄山,此書作勾欄山,《星槎勝覽》、《鄭和海圖》並作交欄山,即今Gelam島,此所謂古泪殆亦抅欄、勾欄、文欄之異譯。

古里 古俚
《島夷志略‧下里》*藤注︰“馬拉拔Malabar要口為加里屈Calicut,……所謂下里乃加里屈,蓋不待言,《瀛涯勝覽》、《星槎勝覽》並作古里者是也” (另參見古里佛條注文)。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古里國,即今西印度之Calicut,又作西洋古里。
《瀛涯勝覽》‧古里國(Calicut)“即西洋大國,從柯枝國港口開船,往西北行,三日方到,其國邊海,山之東有五七百里,遠通坎巴夷國,西臨大海,南連柯枝國界,北邊相接狠奴兒地面。西洋大國正此地也。” 另,‧祖法兒國、阿丹國、忽魯謨斯國、天方國。
《西洋番國志》‧古里國︰“古里國(* 向注︰即今Calicut,印度西海岸一大國也),此西洋大國也。從柯枝國開舡往西北行三日可到。其國邊海山遠,東通坎巴夷國,西臨大海,南連柯枝國,北臨狠奴兒國。” 另,‧祖法兒國、阿丹國、忽魯謨斯國、天方國。
《星槎勝覽》前集‧柯枝國︰ “﹝紀錄匯編本 ﹞其處與錫蘭山對峙,內通古里國界。”‧古里國(Kalikut, Calicut,馮注︰《島夷志略》作古里佛)︰“當巨(*馮注︰原誤居,從朱本景本改)海之要,去僧伽 (《島夷志略》作僧加剌,即錫蘭山之梵名,此處僧伽應是僧加剌之省稱)密邇( 三本皆誤通,從《島夷志略》改),亦西洋諸番之馬頭也。……” 另,前集‧忽魯謨斯國、剌撒國;後集‧阿丹國、佐法兒國。
《前聞記》‧下西洋︰“( 宣德七年十一月)十八日到古里國,二十二日開船……。八年二月十八日開船回洋,三月十一日到古里,二十日大(舟)宗船回岸。”
《西洋朝貢典錄》卷下‧古里國第十九︰“其國在柯枝西北可六百里,東至坎巴夷替國,西臨大海,南連柯枝國,北接狠奴兒國……”; 另,卷中‧阿魯國,卷下‧祖法兒國、忽魯謨斯、阿丹國、天方國。
《海語》序︰( 卷一)“當時文儒纂述,其稱古里之風,道不拾遺,天方之數……”。
《皇明四夷考》卷下‧古俚︰“古俚大國,西洋諸國之會,……西瀕海,南距柯枝,自柯枝海行可三日至”;另,卷下‧祖法兒(作古俚)、阿魯( 作古里)、
《殊域周咨錄》卷五(古里);卷八‧瑣里、古里︰ “瑣里國又曰西洋瑣里國,古里國又曰西洋古里國,或為二國或為四國,會典諸書所載各異,皆西海諸番之會”;卷九‧忽魯謨斯(古里)。
《廣輿圖》卷二︰古里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地圖)︰古里
《華夷風土記》卷四58下︰古里
《皇明鴻猷錄》卷六︰古里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古里
《圖書編》卷六十︰古里、古俚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阿丹(11下)、阿魯(14上)︰古俚;二三六‧古里班卒(12下)、忽魯謨斯(13下)、西南夷別錄(15下)、祖法兒(22下)︰古里;二三七‧西洋古里(24上)︰古里。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古里
《咸賓錄》卷四‧古里(13上)、阿丹(14上)
《名山藏‧王享記》三17上,五51上︰古里
《裔乘》卷七‧阿丹(30上)︰古里;阿魯(31上)︰古俚;古里(35上)、古里班卒(36上)
《四夷廣記》天方國(97冊)︰古里,古里國(102冊)︰古里、古俚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 阿齊往古里,‧古里往忽魯謨斯、回針,‧古里往阿丹、回針,古里往祖法兒、回針。*向注︰即印度西海岸之Calicut。往波斯諸國,多於此發舶。
《皇明象胥錄》卷首(卷一)“頒有勘合國︰……古里……”;卷五‧阿魯︰“永樂五年︰……附古里諸國朝貢”,‧柯枝︰“通古里國界”,‧古里︰“古里,綰西洋諸番之會,西瀕海,南距柯枝,自柯枝海行可三日至……”。《皇明世法錄》卷八二38下、43全︰古里
《方輿勝略‧外夷》卷三23下︰古里
《武備志》卷二三六,二三七︰古俚;二三七︰古俚
《明實錄》︰古里,朝貢︰永樂三年九月癸卯(太宗四六︰0711),五年九月壬子(七一︰0987),七年七月丁酉(九四︰1254),九年七月乙亥(一一七︰1487),十三年九月癸卯(一六八︰1870),十四年十一月戊子(一八二︰1963),十九年正月戊子(二三三︰2255),廿一年九月戊戌(二六三︰2403);宣德八年閏八月辛亥(宣宗一O五︰2341)。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52上︰古里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下︰古里
《八紘譯史》卷二‧古里(24)
《外國竹枝詞》P.9下︰古里
《古今圖書集成》邊三‧邊裔總部匯考三(引《明會典》,見占城條);邊十二‧邊裔總部紀事︰“《圖書編》︰國朝諸彝所貢方物,……古里以寶刀、蘇合、龍涎……”;邊八五‧西洋古里部匯考(引《明外史‧古里傳》、《瀛涯勝覽》);邊八六‧小葛蘭部、阿魯部匯考(引《明外史》各該傳、《明會典》),‧甘巴里部、急蘭丹部匯考(引《明外史》各該傳);邊九六‧滿剌部匯考(引《明外史‧滿剌加傳》;邊九七‧爪哇部匯考一(引《明外史‧爪哇傳》;邊九九‧狼牙修部匯考︰“《廣東通志》︰錫蘭山……十晝夜可至古里國……,‧柯枝部匯考(引《明外史‧柯枝傳》,‧阿丹部匯考(引《明外史‧阿丹傳》、《瀛涯勝覽》);邊一O五‧彭亨部匯考(引《明外史‧彭亨傳》。
《明史》卷六‧成祖二︰“(永樂三年)古里來貢” ,“(七年)古里入貢” ,“(九年)古里入貢”;卷七‧成祖三︰“(十三年)古里入貢” ,“(十四年)古里入貢” ,“(十九年)古里入貢” ,“(二十一年)古里入貢”;卷九‧宣宗︰“(宣德八年)古里入貢”;卷十‧英宗前記︰“(正統元年)遣宣德時來貢古里……十一國使臣還國”;卷七四‧職官三︰“(永樂)三年命鄭和等率兵三萬,行賞西洋古里、滿剌諸國,此將兵之始也”;卷三O四‧鄭和︰“(永樂)十四年冬,滿剌加、古里等十九國咸遣使朝貢,辭述。……和……所歷……古里……,凡三十餘國。”;卷三二四‧外國五‧爪哇︰“(正統元年)閏六月,遣古里……使臣偕爪哇使臣郭信等同往” ;卷三二五‧外國六‧滿剌加︰“(英宗)……因遣古里、真臘等十一國使臣,附載偕還”, ‧彭亨︰“(永樂)十四年,與古里……偕貢”,‧阿魯︰“永樂九年,……遣使附古里諸國入貢”, ‧西洋瑣里︰“(永樂十一年)偕古里……來貢”;卷三二六‧外國七‧古里︰“古里,西洋大國,西濱大海。南距柯枝國,北距狼奴兒國,東七百里距坎巴國。自柯枝舟行三日可至,自錫蘭山十日可至。諸蕃要會也。”,‧柯枝︰“其國與錫蘭山對峙,中通古里”,‧小葛蘭︰“永樂五年遣使附古里……入貢”,‧祖法兒︰“自古里西北放舟,順風十晝夜可至”,‧阿丹︰“在古里之西……”,‧剌撒︰“自古里順風二十晝夜可至”,‧忽魯謨斯︰“自古里西北行,二十五日可至”;卷三三二‧西域四‧天方︰“自古里西南行,三月始至。……” 。
《明會要》卷十五‧禮十‧蕃使入貢︰“宣德末,古里、蘇門答剌等十一國貢使,久留京師未遣”;卷七十九‧外蕃三‧西洋瑣里︰“永樂間,復遣使,偕古里、阿登等十五國來貢”。(另見西洋古里條)
《皇清職貢圖》卷一33︰古里
《續通典》卷一四九‧邊防三‧阿丹、忽魯謨斯(2011下)、西洋古里(2012中)、西洋瑣里(2012下)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九‧四裔三‧阿魯(4750中);卷二四八‧四裔十二‧天方(4833中)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七‧古里(1上);四二四之八‧柯枝(1上)︰古里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八‧古里(1上);五五九‧柯枝(1上)、西洋瑣里(1上)︰古里
《海錄》卷上P.30馮注(見隔瀝骨底條)
《粵海關志》卷四29下︰古里

古林
《清波別志》卷中14上(見層檀條)
《宋史》卷四百九十‧外國六(參見層檀條)
《群書集事渊海》卷四七73上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層檀
《圖書編》卷五九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50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下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八‧大食部匯考︰“《廣東通志》︰又有層檀國……經勿巡、古林、三佛齊國乃至廣州”;邊一O四‧層檀部匯考(引《宋史‧層檀傳》)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層檀(2002中)
《續通志》卷六三七‧四夷傳三‧層檀(6736中)

古邏 古羅 古羅山
《諸蕃志》卷上‧闍婆國︰“西北泛海十五日至渤泥國,又十日至三佛齊國,又七日至古邏國” ;‧大食國“舊傳,廣州言大食國人……附古邏國舶船而來” 。
《宋史》卷一八六‧志一三九‧食貨下八︰“(開寶四年)凡大食、古邏、……諸蕃並通貿易”;卷四八九‧外國五‧闍婆︰“西北泛海十五日至勃泥國,又十五日至三佛齊國,又七日至古邏國”,‧注輩︰“大中祥符八年九月,其國主羅茶羅乍遣進奉使侍郎娑里三文……等奉表來貢。……三文離本國舟行七十七晝夜,歷郍勿丹山、娑里西蘭山至占賓國,又行六十一晝夜,歷伊麻羅里山至古羅國,國有古羅山因名焉,又行七十一晝夜,歷加八山、占不牢山、舟寶龍山至三佛齊國。又行十八晝夜,度蠻山水口,歷天竺山,至賓頭狼山,望東西王母塚距舟所將百里,又行二十晝夜,度羊山、九星山至廣州之琵琶洲。離本國凡千一百五十日至廣州焉。”;卷四九O‧列傳二四九‧外國六︰“(太平興國八年)僧法遇……將復往天竺,表乞給所經諸國敕書,遂賜三佛齊國主遐至、葛古羅國主司馬佶芒、柯蘭國主……、西天王子……書以遣之”,“(大中祥符)五年,廣州言大食國人……附古邏國舶船而來”,另》卷四九O‧外國六‧天竺(參見柯蘭條)︰古羅。
《宋會要輯稿》第一九七冊︰“遂賜……葛古羅國主司馬佶芒、……。”(7758上);第一九九冊‧蕃夷七: “(大中祥符九年)七月七日,秘書少監知廣州陳世卿言︰海外蕃國貢方物至廣州者,……占城、丹流眉、渤泥、古邏、摩迦等國勿過十人”。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闍婆︰(古邏);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注輦 :“……三文離本國,舟行七十七晝夜,歷郍勿丹山、婆里西蘭山至占賓國。又行六十一晝夜,歷伊麻羅里山至古羅國,國有古羅山因名焉。又行七十一晝夜,歷加八山、占不牢山、舟寶龍山至三佛齊國。又行十八晝夜,度蠻山水口,歷天竺山,至賓頭狼山,望東西王母塚,距舟所將百里。又行二十晝夜,度羊山、九星山,至廣州之琵琶洲。離本國凡千一百五十日至廣州焉。” 另卷三三八‧天竺(文與《宋史》四九O同)︰葛古羅
《群書集事渊海》卷四七36下︰古羅國、古羅山,81上︰古邏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35下︰古邏(作邏邏);卷一二O 2上︰古羅國、古羅山。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5下︰古羅國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八‧大食部匯考一︰“《宋史‧大食傳》︰……附古邏國舶而來……” ;邊八三‧注輦部匯考(引《宋史‧注輦傳》);邊八九‧南方諸國部匯考:“《廣東通志‧外志》︰貞元時,波斯、古羅二國入貢,多珍物”。
《粵海關志》卷二12上︰古邏

古齋
《安南棄守本未》卷P.28下︰安老縣之古齋場
《安南志(原)》卷一‧總要
《越嶠書》卷一4上,六23上,七12上,十二27下
《廣輿圖》卷二
《安南圖說》‧安南國圖、疆域( 23上)
《圖書編》卷五九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安南圖志》‧安南圖
《四夷廣記》安南(99冊,見西都條)
《武備志》卷二二三,二三八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O六12下,一一八37上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24下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

古答奴
《元史》卷一二:“(至元二十年九月)丙寅,古答奴國因商人阿剌畏等來言,自願效順”。(*應即古笪,見該條)。

古打林
《( 大德)南海志》卷七 ︰古打林

古麻剌朗 古麻剌 古剌麻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古麻剌國(13下)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古麻剌國(13全)
《皇明四夷考》卷下‧古麻剌︰“古麻剌,在東南海中,永樂時,王哇來頓本率其臣來朝,至福州卒,賜謚康靖,勅葬閩縣,有司歲時祭。 ”
《廣輿圖》卷二︰古麻剌
《嶺外輿圖》P.60︰古麻剌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圖敍、地圖)︰古麻剌
《圖書編》卷五九︰作古麻里;六十︰古麻剌
《華夷風土記》卷四58下︰古麻剌;60上︰古剌麻
《皇明鴻猷錄》卷六︰古剌麻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古麻剌(10下)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古麻剌
《咸賓錄》卷六‧古麻剌(47上)
《裔乘》卷五‧古麻剌(12上)
《名山藏‧王享記》卷三17上︰古麻剌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26下︰古麻剌
《皇明象胥錄》卷首︰“頒有勘合國…… ” (參見占城條)古麻剌;卷五‧古麻剌︰“古麻剌國,東南海中…… ” 。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46上︰古麻剌
《武備志》卷二三六、二三七︰古麻剌
《明實錄》古麻剌郎,朝貢:·永樂十八年十月乙巳(太宗二三O:2229),廿二年十月辛亥(仁宗三上:0103)。(*中大:古麻剌朗亦作古麻剌,故地在今棉蘭老島。)
《八紘譯史》卷二‧麻剌︰“古麻剌,其國百有餘州……,明時入貢,國在西南,《三才圖會》云在東南海中,非是”。( 24)
《外國竹枝詞》P.15下︰古麻剌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下︰古麻剌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古麻剌
《古今圖書集成》邊三‧邊裔總部匯考三(《明會典》,參見占城條)古麻剌;邊一O六‧古麻剌朗部匯考(引《明外史‧古麻剌朗傳》)。
《明史》卷七‧成祖三︰“( 永樂十八年)古麻剌朗王來朝” , “(十九年)古麻剌朗王入貢”;卷八‧仁宗︰“( 永樂二十二年)古麻剌朗入貢”;
卷三百二十三‧外國四‧古麻剌朗︰“古麻剌朗,東南海中小國也。 ”
《明會要》卷十五‧禮十‧蕃王來朝:“永樂……十八年八月,古麻喇朗國王幹義亦奔敦帥妻子、陪臣來朝”;卷七七‧外蕃一‧古麻喇朗:“古麻剌朗,東南海中小國。永樂十五年,遣中官張謙齎敕撫諭,……其王幹剌義亦奔敦率妻子、陪臣隨謙來朝貢方物,禮之如蘇祿國”。
《續通典》卷一四七‧邊防二‧古麻剌朗( 1998上)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八‧四裔二‧古麻剌朗( 4741下)

古朗洞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七下(參見佛逝條)
《古今圖書集成》邊二‧邊裔總部匯考二︰“《唐書‧地理志》︰……自驩州……又經羅倫江及古朗洞之石密山,三日行至棠州文陽縣………… ” 。
《越南歷代疆域》357︰古朗(洞)

古里佛
《島夷志略》下里︰“國居小(口)具喃、古里佛之中(* 藤注︰古里佛,知服齋本作古佛里,今據丁本改,與小(口)具喃此書並有專條 ” 。 * 藤注︰“小(口)具喃為番答里納,古佛里為(口)具喃 ”;‧沙里八丹︰“國居古里佛山之後 ” ;‧ 小口)具喃︰“……此地駐冬,候下年八九月馬船復來,移船回古里佛互市,風俗、男女、衣著與古里佛同 ”;‧古里佛︰“當巨海之要沖,去僧加剌密邇(* 藤注︰邇,知服齋本作耳,今據丁本改,《星槎勝覽》古里國條略襲此文,亦作邇 ),亦西洋諸馬頭也(諸下疑奪國之二字,《勝覽》云亦西洋諸國之馬頭也),山橫而田瘠,宜種麥,每歲藉烏爹米…… ” 。 *藤案︰《嶺外代答》故臨條云,監篦國遞年販象牛、大食販馬前來此國貨賣。此書甘埋里條略云,其地造舟……。故臨乃Kaulam之對音,甘埋若甘埋里謂Kurmosa( Hormoz),此云好蓄馬自西極來云云,則古里佛之為故臨可決也。保羅、辣施特、華薩夫Wassaf皆云Mabar地方不產馬,歲由阿剌伯運來者頗多,價亦極貴,所謂Mabar依華薩夫之說乃自故論Kulam至尼拉華Nilawar (Nellore)沿海地方。當時阿剌伯運來之馬匹概由故論而入也。故臨Kaulam ,保羅作Coilum,麻力諾利Marignolli作Columbum,此書古里佛Kau-li (la)but(mut)亦Kaulam之對音,《元史》俱藍、(口)具喃、閣藍亦然,即今Quilon是也。《鄭和海圖》甘巴里Kamhori(Comari)次有小葛蘭,亦即此國。《瀛涯勝覽》、《星槎勝覽》、《明一統志》諸書皆傳之,但可笑者《星槎勝覽》、《明一統志》以此書古里佛為古里Calicut,《勝覽》古里條略襲虍書古里佛之文,《一統志》西洋古里條亦引之,不知其所謂古里國即此書之下里也 。*沈證︰“《海錄》︰西嶺在笨支里少北,又古魯慕,由本支里水路六七日、陸路二旬可到、古魯慕即卡里密阿,即此古里佛,西嶺即西令牙巴坦,相近而非一地,謝氏誤也” ,“(古里佛)此《陳圖》之卡里密阿角東南,與錫蘭相望,《海錄》︰西嶺在笨支里少北,一名古里慕。”*蘇繼廎認為故臨與古里佛非一地,見故臨條。

古里牙
《鄭和航海圖》*向注︰“據圖,古里牙在阿拉伯南岸佐法兒附近,當即大灣北之Kuria Muria。 ”

古羅江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七下(參見環王條)
《古今圖書集成》邊二‧邊裔總部匯考二(引《唐書‧地理志》)
《越南歷代疆域》357︰古羅( 村)

古幞山
《順風相送》( P.90、92)︰幞山位為古幞山之誤。

吉勿峒
《宋史》卷十四‧本紀十四‧神宗一︰“熙寧二年九月甲子朔,交州來貢。乙丑,以古勿峒效順首領儂智會為右千牛衛大將軍”。

古爾官韃
《坤輿全圖》︰古爾官韃(在印度東北部)

古喇得楞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九52上︰古喇得楞(*見得楞條)

古里班卒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古里班卒國(20上)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古里班卒國(21上)
《皇明四夷考》卷下‧古里班卒︰“古里班卒,在海中,永樂三年,國王遣人馬的來朝貢…… ” 。
《廣輿圖》卷二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圖敍、地圖)
《皇明鴻猷錄》卷六
《嶺海輿圖》P.61
《圖書編》卷五九、六十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古里班卒(12下)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咸賓錄》卷六‧古里班卒(43上)
《裔乘》卷七‧古里班卒(36上)
《名山藏‧王享記》卷三27上
《方輿勝錄‧外夷》卷五24上
《四夷廣記》第102冊
《皇明象胥錄》卷五‧古里︰“又古里班卒國,在海中,永樂三年遣使來朝…… ” 。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44上
《華夷風土記》卷四60下
《武備志》卷二三六、二三七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下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
《八紘譯史》卷二‧古里班卒國(31);三‧古里班卒國(61)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五‧古里班卒部匯考(引《明外史‧古里班卒傳》)
《明史》卷三百二十六‧外國七‧古里班卒︰“永樂中,嘗入貢 ” 。
《續通典》卷一四九‧邊防三‧古里班卒(2012中)

古里地悶
《島夷志略》‧古里地悶︰“居加羅之東北 (*藤注︰加上殆奪重字,《星槎勝覽》吉里地悶條略襲此書,云其國在重迦羅之東),山無異木,唯檀樹為最盛…… ” 。 *藤案︰《諸蕃志》渤泥條云,其國鄰於底門,又闍婆屬國有底勿,並與地悶音相似,《名山藏》、《東西洋考》並作遲悶,云吉里地悶也,居重迦羅東,殆據《星槎勝覽》,《星槎勝覽》則襲此書也。地悶、遲悶乃Timor之對音,古里、吉里乃Gili之對音,謂島也(Gerini, Researches, P.520)。又案《通典》丹丹條云,土出金銀、白檀、蘇方、木檳榔,《諸蕃志》云檀香出闍婆之打網、底勿二國,三佛齊亦有之。南海出此香以Timor為最盛。如此書所言此地多瘴,Malaria多染疾者亦如此書所言,底勿之為地悶無可疑也;‧萬里石塘︰“……原其地脈歷歷可考,一脈至爪哇,一脈至勃泥及古里地悶,月脈至西洋遐崑崙之地” 。
《閩書》卷一四六︰古里地悶

古闌丹港
《鄭和航海圖》圖一四:古闌丹港。[*在今馬來半島東岸,即馬來西亞的哥打巴魯(Kota Bahru)]

古奴調國
《洛陽伽藍記》卷四︰“古有奴調國(*按校注者范祥雍引蘇繼廎之見,認為應作有古奴調國,詳見奴調國條)”。
《太清金液神丹經》卷下︰“古奴斯調國,去歌營可萬餘里,土地人民有萬餘家,皆多白晳易長大。民皆乘四輪車,車駕二馬或四馬,四會所集也。舶船常有百餘艘,市會萬餘人,晝夜作市。船行皆旙號鳴鼓吹角,人民衣服如中國無異。土地有金玉如瓦石,此國亦奉大道焉” ,“大秦國在古奴斯調西可四萬餘里,地方三萬里,最大國也。……從海濟入大江,七千餘里乃到其國。天下珍寶所出。家居皆以珊瑚為枕檽,琉璃為牆壁,水精為階(戶)己。昔中國人往扶南,復從扶南乘船,船入海,欲至古奴國,而風轉不得達,乃他去,晝夜帆行不得息,經六十日乃到岸邊,不知何處也,上岸索人而問之,云是大秦國”。[ 饒宗頤《選堂集林》卷中P.553︰古奴(斯)調國(《神丹經》)= 古奴調國(《伽藍記》)= 姑奴國(《異物志》)(《神丹經》亦作古奴國)=伽那 (加)郍調洲(康泰《扶南傳》)=奴調洲(《異物志》扈利國條)。調洲=Dvipa]

古木領峯
《職方外紀》卷一地圖︰古木領峯(在印度南岸)

古力里士國
《名山藏‧王享記》卷三17下‧滿剌加︰“永樂初,中使至其國,繇是而達西洋古力里士國,分舵徧往支柯丹枴葛剌、忽魯謨斯等處,迨其反也,咸於是聚齊焉 ” 。(*支柯丹枴葛剌,或應為:柯支、榜葛剌?)

古力由不洞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古力由不洞或謂即Butang Islands,古力由為Kulao之對音,占城語島也。

故邦
《海錄》卷中︰“地問,在唵門東南海中,別起一大島,周圍數千里,島之西南為地問,歸西洋管轄,島之東北為故邦,歸荷(口)蘭管轄”。(P.57)*馮注︰“故邦今Kupang,在島西南,不在東北。東北部之碟里歸葡萄牙管轄。”

故臨
《洛陽伽藍記》范祥雍校注本P.239︰ “蘇繼廎《加營國考》( 南洋學報七卷一輯)︰……加營或歌營與故臨並非同為一地。……故臨如與古里佛同為一地,而古里佛之佛字音,當為故臨末一M音轉為下音而成。我國南部沿海方音,將M音轉為F音,其例雖多然恒在M音與其後某一母音拼讀時始有之。若M後無任何一母音與之拼讀,而有此轉音者,尚未之見。可知故臨與古里佛決非同地異譯。”
《嶺外代答》卷二(外國門上)‧海外諸蕃國︰“交阯……西有大海隔之,是海也名曰細蘭,……渡之而西復有諸國,其南為故臨國”;卷二‧三佛齊國; ‧故臨國︰“故臨國,與大食國相邇,廣舶四十日到藍里住冬,次年再發舶,約一月始達其國。……中國舶商欲住大食,必自故臨易小舟而往,雖以一月南風至之,然往返經二年矣。” 卷三(外國門下)‧航海外夷︰“大食國之來也,以小舟運而南行,至故臨國易大舟而東行,至三佛齊國乃復如三佛齊之入中國”。
《諸蕃志》卷上‧南毗國︰“其屬國”。*馮承鈞注︰“譯注,故臨即Kulam,今Quilon” ,“案故臨,《島夷志略》作小(口)具喃,《元史》亦作俱藍,《瀛涯勝覽》作小葛蘭” ;卷上‧故臨國︰“故臨國自南毗舟行順風五日可到。泉舶四十餘日到藍里住冬,至次年再發,一月始達”。*馮承鈞注︰“《嶺外代答》卷二故臨條云,‘ 故臨與大食國相邇,廣舶四十日到藍里住冬,雖以一月南風至之,然往返經二年矣。’”
《島夷志略》‧古里佛 :*藤注︰“故臨乃Kaulam之對音,……古里佛之為故臨可決也。故臨Kaulam,保羅作Coilum,麻力諾利(Marignolli)作Columbum,此書古里佛Kau-li( la)but(mut)亦Kaulam之對音,《元史》俱藍、(口)具喃、閩藍亦然,即今Quilon是也。《鄭和海圖》……小葛蘭亦即此國。” ‧明家羅︰“故臨國之西山而三島,中島桑香佛所居……”。 *藤田豐八案︰故臨,《諸蕃志》以為南毗之種國,乃今Quilon,則朋家羅在其東南,疑注大淵以《諸蕃志》之故臨為今Galle也。
《異域志》卷上‧注輦國︰故臨;卷下‧故臨。
《方輿勝略‧外夷》卷三17上
《咸賓錄》卷三‧蘇門答剌(28上)
《裔乘》卷七‧蘇門答剌(8下)
《名山藏‧王享記》三(15上)
《八紘譯史》卷二‧蘇門答剌(25)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七‧西方未詳諸國部匯考一︰“《三才圖會》︰故臨國,廣船四十日至藍里,再一月方到……中國船往大食必自故臨易小舟乘去”。

故鸞
《( 大德)南海志》卷七︰故鸞

故論
《諸蕃志》‧卷上‧蘇吉丹:“番官勇猛,與東邊賊國為婚,……〔原注:賊國,丹重布囉、琶離、孫他、故論是也〕”。[*或又作牛論、牛侖、故鸞、巫侖,在今印度尼西亞。或謂即《爪哇史頌》中Gurun的譯音。但今地考訂諸說紛紜,大致有爪哇島東部或馬魯古(Maluku)群島一帶兩說。主爪哇島說者:或以為是布蘭塔斯(Brantas)河下游波朗(Porong)一名的譯音;或以為是印尼語udjung(海角)的譯音,指潘卡角(Udjung Pangkah);也有的指為南岸外的巴龍(Barung)島。主馬魯古群島說者,或謂即印尼語gunung(山)的譯音,指班達(Banda)海中的阿皮火山(Gunung Api);或謂即戈龍(Gorong)群島名的譯音。]

故梅
《( 大德)南海志》卷七︰故梅

故提
《( 大德)南海志》卷七︰故提

固貞
《海錄》卷上︰“固貞在西英咖西北,水路順風約日餘可到,為荷(口)蘭所轄地”。(P.29)*馮注︰“固貞,《瀛涯勝覽》、《星槎勝覽》,《武備志‧航海圖》均作柯枝,《明史》有傳,蓋舊譯本大食語名Koci,而此則本英語Cochin也。”

瓜哇
即爪哇之訛,明代載籍多誤刻,見爪哇條。

官澳
《順風相送》‧新村爪哇至瞞喇咖山形水勢之圖︰“長腰嶼,官澳, 仁義礁, 甘巴門……。”*向注︰官嶼一作官澳、官澳頭。據《鄭和航海圖》在龍牙門,今地無考。

官厰
《鄭和航海圖》*向注︰“鄭和下西洋,於滿喇加、蘇門答臘兩處設立排栅,形如城垣,蓋造倉厰庫藏,以為據點。圖上之官厰指此而言。本書五十頁為滿剌加官厰,五十三頁為蘇門答臘官厰,在港外一小島上”。

官嶼
《鄭和航海圖》︰*向注︰本圖官嶼有三。龍牙門東西各有一官嶼,今地無考。另一官嶼︰*向注︰官嶼,此為溜山國八溜之一,亦作官嶼溜。即今Maldive群島中之Male島。(*按:官嶼·一名,或在新加坡海峽,或在蘇門答臘東岸,或在馬爾代夫,須加辨析)
《島夷志略‧北溜》*藤注︰“案北溜乃Mal(Bal)之對音,當時Maledive(Baledive)群島官場所在,《鄭和海圖》所謂官嶼是也,《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諸書並作溜山國或溜山洋國。” ( 此即“ 官嶼溜 ”,參該條)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滿剌加國第五︰“由舊港而往……過官嶼之左,又五更至長腰之嶼……。”
《廣輿圖》卷二︰不詳
《皇輿考》卷十二︰不詳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不詳
《圖書編》卷五九︰不詳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不詳
《四夷廣記》滿剌咖回福建五虎門針路(101冊)
《順風相送》‧爪哇回靈山來路︰“官嶼︰有七八托水,泥地……。前是平嶼”;‧瞞喇咖回廣東針路︰“……長腰嶼……涼傘礁及沙塘淺。出龍牙門,……單卯針取官嶼,防北邊牛屎礁。” *向注︰官嶼(澳)︰官嶼一作官澳、官澳頭,據《鄭和航海圖》,在龍牙門,今地無考。
《武備志》卷二二三︰不詳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不詳

官瑞溜 官嶼溜 官塢溜
《島夷志略》北溜條‧藤注(參見官嶼條)
《鄭和航海圖》‧官嶼︰*向注︰官嶼,此為溜山國八溜之一,亦作官嶼溜。即今Maldive群島中之Male島。(*官嶼溜︰又作官嶼,參見該條。)
《瀛涯勝覽》‧溜山國︰“有八大處,溜各有其名……,八曰官瑞溜(黃錄,《星槎勝覽》作官嶼溜)”。
《西洋番國志》‧溜山國︰ “有八大處,曰……,曰官塢溜(《瀛涯勝覽》溜山國條作官瑞溜,《星槎勝覽》《西洋朝貢典錄》溜山國條作官嶼)”。
……,曰官塢溜(《瀛涯勝覽》溜山國條作作官瑞溜,《西洋朝貢典錄》溜山國條作官瑞溜)……”。
《星槎勝覽》後集‧溜洋國︰ “山有八,曰沙溜、官嶼溜(《瀛涯勝覽》作官瑞溜)……” 。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溜山國第十四︰“由彭加剌而往……見牙里之大山,由是至溜官之嶼而及其國。……有溜山焉凡八,……二曰官嶼溜” 。
《圖書編》卷六十︰官嶼溜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溜山( 21下);二三七‧牒幹(28下)︰官嶼溜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官嶼溜
《裔乘》卷七‧牒幹( 55)︰官嶼溜

棺墓山
《鄭和航海圖》︰*向注︰據圖,在占城港外筊杯嶼附近,今地無考。

觀延嶼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南浡里國第十三︰“由沙里八丹而十,鍼位十晝夜見觀延之嶼,又平中央之嶼,又巡年嶺之山以至其國。”

光歹
《廣輿圖》卷二︰光歹
《皇輿考》卷十二︰光歹
《圖書編》卷六十︰光歹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光反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光歹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光歹

廣安
《清史稿》》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廣安(參見北圻條)
《越南歷代疆域》383、384

廣東
《清史稿》卷四一九‧劉長佑︰“……請以廣東之兵自欽、連而入,雲南之兵出洮江而東。別以輪船守廣東順化海口,斷其首尾,法人必無自全之理。”

廣和
《清史稿》》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廣和(參見南圻條)
《越南歷代疆域》383、384

廣南 廣南灣
《夢梁錄》卷五P.34︰“在前宋朝日開寶初,廣南來貢,吳越王以廣南、交趾獻於朝,以備大駕……。”
《星槎勝覽》前集‧占城國︰“詩曰︰……西連交趾塞,北接廣南津” 。
《越嶠書》卷一10下,七11下,十二28下,十三1下,十四20下 。
《廣輿圖》卷一︰廣南;卷二(廣南、承政司)。
《皇輿考》卷十二︰廣南承政司
《安南圖說》‧安南國圖(承政司、廣南,世紀(10下)、偽制(25上)︰承政司
《殊域周咨錄》卷五‧安南(參見義安條) ;卷六‧安南“登庸攻清華,檉奔廣南,逃占城界”,“嚴從簡《安南來威輯略》序曰︰……檉逃占城,……黎氏故臣武文淵者居廣南地(近蓮花灘地名)” 。
《荒徼通考》‧安南︰廣南
《圖書編》卷五九︰廣南口、承政司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安南︰“(廣南承政司)即乂安,領府三,曰廣南、茶麟、五麻” (31上)。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廣南承政;卷二︰廣南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廣南承政司
《安南圖志》‧安南圖(承政司)
《四夷廣記》‧安南︰廣南府、廣南承政司(99冊)
《東西洋考》卷一‧交阯︰“廣南港,即舊乂安府也。漢為日南,隋唐為驩州,今廣南承政司”,“廣南酋號令諸夷埓於東京,新州、提夷皆屬焉。凡賈舶在新州提夷者,必走數日程,詣廣南入貢。”;卷五‧呂宋︰“(潘)和五等……失路之廣南,為交酋所掠……”;卷九‧西洋針路︰“交阯洋︰……用坤未針,取占筆羅山,是廣南港口。 廣南︰漢為日南郡,隋唐為驩州,國朝為乂安府”;卷十一‧藝文考︰“《上宋太宗表》(大食舶主蒲希密)︰……詔下廣南,寵綏蕃裔……” 。*書局︰在今越南廣南省。
《名山藏‧王享記》二21下︰廣南路
《皇明象胥錄》卷三‧安南︰“……誘占城同廣南西路兵趨交阯……” 。
《武備志》卷二一O︰廣南;二二三︰廣南承政;二三八︰廣南
《馭交記》卷九,十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八41下︰承政司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29下︰府、承政司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廣南承政司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廣南
《東南洋海道圖》
《指南正法》‧對座圖︰P.129“廣南淺口共尖筆羅西青嶼寅申對座” ;‧長崎回廣南針︰P.180。*向注︰廣南港即舊安南乂安府,今屬越南廣南省。
《安南紀遊》P.3︰“鄭氏竊國,分其甥穆姓以守,後遂割據,號稱廣南,今連年侵伐,雖並奉其主正朔,而各自置疆域焉,屬交阯者曰乂安,屬廣南者曰布政,中各以海為界。”
《海國聞見錄》南洋記︰“就安南接聯中國而言,海接廉州,山繞西北而環海,直至占城,形似半月,名曰廣南灣。……後以淳化、新州、廣義、占城謂廣南。……自淳化而南至占城為廣南國。……以交阯為東京,廣南為西京,強於交阯……” 。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一安南部匯考二︰ “《宋史‧交阯傳》……誘占城同廣南西路兵甲趨交阯……” 。
《明史》卷三百二十一‧外國二‧安南(參見乂安條)
清朝通典》卷九七‧邊防二︰廣南(2729中);卷九八‧邊防二‧廣南︰“廣南,古南交地,王阮姓,……。其地東接安南,西鄰占城,南濱海,東北至緬甸,西北距暹羅,境有大山,海包其外,形如半月,名曰廣南灣。……由厦門至廣南,過安南界,歷七洲洋,取廣南外之占畢羅山,即入其境……”(2739上、中);卷九九‧邊防三‧西洋意達里亞︰“其道由地中海西出大洋,南行……,折而東行,過西南海,東北行過小西洋,又東行至呂宋,入廣南(?)境” (2745中)。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三‧四裔一︰廣南(7413上)國;卷二九六‧四裔四‧安南︰“道分十三承政司,……、廣南是也。……隸廣南者,府三,曰廣南、茶麟、五麻,舊即乂安地” (7449中);卷二九六‧四裔四‧廣南︰廣南、廣南灣(7455中,文同《清朝通典》)。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廣南承政司(2下)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乾隆)五十二年,廣南土目阮惠(即阮光平)……攻破黎城” (5下),‧廣南承政司(11上);卷五五七‧廣南︰廣南、廣南灣(1上)。
《粵海關志》卷廿四4上,三十20上︰廣南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一‧四裔一︰廣南(10701上)國;三三三‧四裔三‧安南︰“《海國圖志》︰廣南光中王沖幼被難,與其遺臣遁於海島,……” (10727下),“《紀事本末》︰……故廣南王裔孫阮福映得法人之授,……” (10730下)。
《清史稿》卷三三四‧許世亨︰“阮惠有分地曰廣南,去黎城二千餘里”;卷四九九‧黎侗︰“乾隆間,廣南黎光平破安南……”;靖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初明嘉靖中,安南王黎維潭復國,實其臣鄭氏、阮氏之力,自是世為左右輔政。後……出阮氏於順化,號廣南王。……輔政鄭楝……共攻廣南王,滅之於富春” , “安南……以廣南、順化二道為西京,即古日南、九真地” , “初,阮氏據廣南,以順化港為門戶,……諸國商船皆以近廣南灣為戒” 。
《越南歷代疆域》383

廣平
《清史稿》》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廣平(參見左圻條)
《越南歷代疆域》383、384

廣威
《交阯總志》卷一至三︰廣威州
《安南棄守本未》P.28上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安南︰廣威州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安南(3上)︰廣威州
《越嶠書》卷一9下︰廣威州
《安南傳》卷二41︰廣威州
《南詔野史》下卷︰廣威州
《廣輿圖》卷二︰廣威州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41下︰廣威州
《安南圖說》‧疆域(21下)︰廣威州
《殊域周咨錄》卷五‧安南(參見北江條)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安南︰廣威州 (30上)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廣威州
《四夷廣記》‧安南(99冊)︰廣威州
《武備志》卷二三八︰廣威州
《馭交記》卷五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八7下︰廣威州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69下,一一二26上、30下︰廣威州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廣威州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四‧安南部匯考六︰“《明一統志‧安南國郡縣考》廣威州︰領森籠、美良二縣” 。
《明史》卷一五四‧張輔︰“……克廣威州孔目栅。”;卷三百二十一‧外國二‧安南( P.8316、8317、8322)(參見歸化條)
《大清一統志》卷九十‧安南(2上)︰廣威州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10上)︰廣威州
《越南歷代疆域》383

廣西
《殊域周咨錄》卷六‧安南︰“……共推戴光紹之子莫桱以攝國政,據於清化路,鄭嵎、鄭嶢據於太源,阮金等據於義安,阮仁蓮等據於廣西,此數者皆義存故主,志勵報仇,……。”
《越南歷代疆域》383

廣義
《海國聞見錄》南洋記(參見廣南條)
《粵海關志》卷三十20(引《海國聞見錄》)
《清史稿》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參見右圻條)
《越南歷代疆域》383

廣治
《清史稿》》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廣治(參見左圻條)
《越南歷代疆域》383、384

廣勿律
《廣輿圖》卷二
《皇輿考》卷十二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
《圖書編》卷五九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武備志》卷二二三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

廣源州 廣原州
《宋會要輯稿》第一九七冊( P.7730上);一百九八冊‧蕃夷五:“儂氏,廣源州蠻也。”( P.7797上);一九九冊( P.7853下)。
《宋史》卷四‧本紀四‧太宗一︰“(太平興國二年正月)戊子,命邕州廣源州酋長坦坦綽儂民富為檢校司空……”;卷十二‧本紀十二‧仁宗四︰“( 皇祐)四年……四月,廣源州蠻儂智高反”;卷十五‧本紀十五‧神宗二︰( 熙寧三年)交阯入貢,廣源、下溪州蠻來附” ,“(八年四月閏月)廣源州劉紀冦邕州,歸化州儂智會敗之” , “(十年二月)丙午,以復廣源、蘇茂等州……”;卷八五‧志三八‧地理一︰“熙寧始務闢土,……郭逵取廣源……”;卷二九O‧列傳四九‧郭逵︰“……至廣西,討拔廣源州……”;卷三百‧列傳五九‧杜杞︰“邕管內制廣源,外控交阯……”;卷三三一‧列傳九十‧張頡︰“時建廣源為順州,……”;卷三三二‧列傳九一‧趙卨︰“……遂令燕達先破廣源……,卨以為廣源間道距交州十二驛……”;卷三三四‧列傳九三‧蕭注︰“……居邕數年,陰以利啗廣源群蠻,……” ,‧陶弼︰“……建所得廣源峒為順州……”;卷三四九‧列傳一O八‧燕達︰“……即定廣源。師次畜良江……”;卷四八八‧外國四‧交阯(參見諒州條);卷四九五‧蠻夷三‧廣源州。
《華夷圖》︰廣源州
《歷代地理指掌圖》︰廣源州
《元豐九域志》卷十‧羈縻州︰廣原州(21下)
《武經總要》卷廿一21下︰廣源州
《夢溪筆談》卷廿五27︰廣源州
《事林廣記》前集卷三‧地輿類(歷代輿圖)
《安南志略》卷四10下;卷五;卷十五︰廣源州
《元史》卷三四‧文宗三︰“(至順元年九月)廣源賊弗道閉復寇龍州羅回洞,……”。
《文獻通考》卷三三O‧四裔七‧西源蠻︰“自交阯蠻據有安南而廣源雖號邕羈縻,其實服役於交阯……”;‧交阯︰“《桂海虞衡志》曰︰‘……蘇茂、廣源、甲洞等處入交阯者六十二村…… ’”。
《寰宇通志》卷一一O‧南寧府(2下)、太平府(7下);一一八‧安南(2上)︰廣源州
《大明一統志》卷八五‧南寧府(10下)、太平府(20下)、鎮安府(23下)︰廣源州;卷九十‧安南(2下)︰廣源州
《廣輿圖》卷一︰廣原州;卷二︰廣源州
《越嶠書》卷一,四22上,七7下,十1下︰廣源州
《南詔野史》上卷︰廣源州
《交阯總志》卷一、三︰廣源州
《安南志(原)》卷一‧總要︰廣源州
《安南棄守本未》P.27上︰廣源州
《安南傳》卷一13︰廣源州;卷二46︰廣原州
《殊域周咨錄》卷五‧安南︰“……( 宋)詔即賜以廣源州”。( P.2上)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14上︰廣源州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廣源州
《荒徼通考》‧安南︰廣源州
《安南圖説》‧安南國圖︰廣源州
《咸賓錄》卷八21上︰廣源州
《四夷廣記》‧安南(99冊)︰廣源州
《皇明象胥錄》卷三‧安南︰“……廣源州蠻儂智高反……”, “詔……即以前廣源等地賜交州,然廣源舊隸邕管,非交阯有也……”。
《方輿勝略》卷十三‧廣西輿圖︰廣原州
《武備志》卷二O一︰廣原州,廣源州;二二三︰廣源;二二八︰廣源州
《馭交記》卷一、三︰廣源州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八7上︰廣源州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O 17下,一一一19下,一一二26上︰廣源州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二、四︰廣源州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一‧安南部匯考二(引《宋史‧交阯傳》),《宋史‧蕭注傳》、《宋史‧神宗本紀》(熙寧十年二月丙午);邊九五‧安南部紀事︰“《夢溪筆談》︰廣源州者,本邕州羈縻……” 。
《明史》卷四五‧地理六︰“憑祥州︰……西北有麗江,自交阯廣源州入。……”;卷一五四‧高士文︰“(永樂)五年八月,士文師所部敗之廣源”。
《續通志》卷六四O‧四夷傳六‧廣源州蠻(6750下)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2上)︰廣源州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9上)︰廣源州

圭嶼
《東西洋考》卷五‧呂宋︰“形勝名蹟︰……圭嶼﹝為其山與吾澄圭嶼相類,因襲今名﹞” 。( P.268)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
《東南洋海道圖》
《指南正法》‧浯嶼往雙口針、回針︰“……白表仔,用丙巳五更取頭巾礁。單午五更取圭嶼南過。候水漲進港可也” ,“圭嶼放洋,用單亥及壬亥七更取麻哩老表。……”。*向達注︰在呂宋港口。*書局︰在今呂宋島附近。 *圭嶼即鷄嶼,指馬尼拉灣口的哥黎希律(Corregidor)島。( P.45、 24

圭龍嶼 圭籠嶼 圭籠頭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伽(亻)南貌山︰……用坤未針五更由圭龍嶼取羅灣頭,即占城港口”。*書局︰在今越南慶和省沿海島嶼。
《指南正法》‧大明唐山並東西二洋山嶼水勢︰“靈山大佛︰……丙午三更取伽(亻)南貌、圭籠頭,對在項勢內灣是亞馬港。” (*向達注︰圭籠頭當即圭籠嶼。《東西洋考》同伽(亻)南貌條記自伽(亻)南貌山用坤未針五更由圭籠嶼取羅灣頭,即占城港口);‧咬(口)留吧回長崎日清︰“羅灣頭……見伽(亻)南貌下勢……圭籠嶼……烟筩……交杯……外羅”*向達注︰圭籠頭、圭籠嶼、圭頭淺(?),當即一地,在伽(亻)南貌山與占城國羅灣頭之間,今地無考。

圭頭淺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黎頭山︰……西北一派是石排山,用壬子針五更取圭頭淺。圭頭淺︰打水四十托,用單乾三更取竹嶼。”*書局︰在今暹羅灣內,今地不詳。

歸化
《安南志略》卷一,十三︰歸化江路
《宋史》卷四百八十八‧外國四‧交阯(P.14069)︰歸化州
《元史》卷六十三‧地理六(安南郡縣附錄)︰“歸化江路,地接雲南。”
《交阯總志》卷一︰“歸化江,上自雲南沅江府發源,縈流數百里,下通洮江”;卷一至三︰歸化州;三︰歸化江路。
《安南棄守本未》P.29上︰歸化府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安南(2下)︰歸化州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安南(3上)︰歸化州
《越嶠書》卷一5下、五21下︰歸化江路;十七3上︰歸化江;卷一10上、十18下︰歸化州;十18下︰歸化鎮;十二13下,十三19下︰歸化府。
《安南傳》卷一P.29︰歸化鎮
《南詔野史》下卷︰歸化州,歸化府
《廣輿圖》卷二︰歸化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14下)︰歸化州
《安南圖說》疆域( 22上)︰歸化縣(應為歸化州之訛)
《殊域周咨錄》卷五‧安南(參見北江條);卷六‧安南︰“……自綏阜州至蓮花灘,達歸化府,又自歸化至臨洮府……” 。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安南︰ 歸化江路(27上),歸化州(30上)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歸化
《四夷廣記》安南(99冊)︰歸化州
《名山藏‧王享記》二8下︰歸化鎮。
《武備志》卷二二三︰歸化,二三八︰歸化州
《馭交記》卷二︰歸化州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八7下(歸化州)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26上(歸化江)、30下(歸化府)。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歸化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四‧安南部匯考六︰“《明一統志‧安南國郡縣考》歸化州︰領安立、丈盤、文振、水尾四縣” 。
《明史》卷三百二十一‧外國二‧安南︰“永樂……五年……六月朔,……又設太原、宣化、嘉興、歸化、廣威五州” 。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歸化州(2上),歸化江路(4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歸化州(10上),歸化江路(17下)
《越南歷代疆域》384

龜邦
《噶喇吧紀略》︰ 龜邦

龜部 龜都
《殊域周咨錄》卷七‧占城︰ “……且占城為國,東抵於海,西逼徭蠻,北界臣義州,南與龜、賨二都(部?)接壤。占城、賨部仇隙有年,自是賨部、徭蠻樂占城亂,……”。
《四夷廣記》占城國(100冊)︰ 龜部

龜島
《坤輿全圖》︰龜島(* 1. 在菲律賓班乃島以西之庫約群島; 2. 在印尼丹尼巴群島一帶。)

龜靜
《海島逸志》卷三‧西北海諸島考略附‧龜靜︰“在西北海之濱,與壠、西壠三處鼎峙,地方甚大,和蘭聚集居處其間,人烟稠密,不亞吧國”。

龜山
《海語》卷上風俗‧暹羅︰“……又未針至崑崙山,又坤未針至玳瑁洲、玳瑁各(頁,及於龜山,酉針入暹羅港。……其要害為龜山,為陸昆”。
《四夷廣記》廣東東莞縣至暹羅鍼路、滿喇加回暹羅針路︰龜山(另見陸昆條)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36“筆架山……龜山……黎頭山”;‧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61“暹羅……筆架山……龜山……碗碟嶼”;‧磨六甲回暹羅︰62“蘇梅山……佛嶼……龜山……筆架山”(*向達注︰本書龜山有二。此在暹羅港南十五更,今地無考);‧古里往忽魯謨斯、回針︰龜山( 78)*向注︰“《鄭和航海圖》作龜嶼”,“此在印度西岸古里至忽魯謨斯途中,今地無考。”
《指南正法》‧大明唐山並東西二洋山嶼水勢︰“筆架山︰……下是龜山,長尖峰形似筆架。若見龜山,用壬亥取筆架”;‧ 咬(口)留吧往暹羅針︰……173。*向達注︰本書龜山有二。此在暹羅港南十五更,今地無考。

龜嶼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本圖龜嶼有三:P.47:此在蘇門答臘島南端與三麥嶼之間,今地無考;P.61︰此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麻實吉(Maskat)附近,今地無考。
《順風相送》( P.41)︰龜嶼*向注︰“此在滿剌加至忽魯謨斯途中,今地無考。”‧萬丹往馬神︰ ( P.68)“三密港口……龜嶼……貓著萬里淺”;‧馬神往高兜令銀( P.73)。*向注︰本書龜嶼有三。此在印度尼西亞西爪哇萬丹至加里曼丹馬神途中,今地無考。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三密港︰用乙卯針,二更取龜嶼,打水六托是正路。龜嶼︰稍開有石六七塊,名貓著萬里淺,用單巳三更取單戎世力山”。 *書局︰今印尼加里曼丹島南部島嶼,今地不詳。[案:諸書之龜嶼,今地各別,須加辨析︰1. 邦加島稍南之三麥嶼和蘇門東岸之間; 2. 在阿拉伯半島東北馬斯喀特附近;3. 在加里曼丹島塞木達稍東南。]

龜豆城
《(黃可垂)呂宋紀略》︰“前明時千絲蠟據其國,建龜豆城於外湖西海之濱,鎖庚逸嶼於城之西左角,以控制遐邇。”

龜頭山
《鄭和航海圖》︰*向注︰據圖,龜頭山在緬甸落坑(Rangoon)附近,今地無考。

龜魚山
《指南正法》‧往網巾礁荖 萬荖膏︰“髻仔山……龜魚山, 大相逸”。*向達注︰在菲律賓棉蘭荖(Mindanao)至紹舞( Siaoe)途中,今地無考。

鬼國
《裔乘》卷四‧鬼國( P.4上)︰“鬼國一名呵嚕國,在西南海中,與九積山相望。……”。(見呵嚕條)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七‧爪哇部匯考一︰“《廣東通志》爪哇……為東洋諸蕃之雄,佛書所云鬼國即此地也”。

鬼嶼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1. 據圖,鬼嶼在蘇門答臘島南端巽他海峽東口之北,今地無考;2. 此為滿剌加港南吉利門附近之鬼嶼,今地無考。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滿剌加國第五︰“由舊港而往……至甘巴門之水,其溜迅急,右曰仁義之礁,左曰牛尾之礁,前曰鬼嶼,又五更平披宗之嶼,又五更取射箭之山。”
《順風相送》‧爪哇回靈山來路︰“甘巴門港口︰……鬼嶼︰東邊淺近出有員礁生開……”;‧瞞喇咖往舊港、回針︰“吉里問山……鬼嶼……牛屎礁……甘巴門”。*向注︰據《鄭和航海圖》,在滿剌加港外吉里問山西。

鬼仔嶼
《指南正法》‧咬(口)留吧回長崎日清︰“鬼仔嶼……平頭嶼……三麥嶼”;‧咬(口)留吧回台灣日清。*向注︰在咬(口)留吧即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港外。

鬼屈波思
《島夷志略》‧班達里︰“地與鬼屈波思國為鄰”。*藤田豐八案︰此國與鬼屈婆思均不見他書。

貴家
《清史稿》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貴家者,隨永明入緬之官族也,其子孫自相署曰‘ 貴家’,據波龍厰採銀。其酋宮里雁不附甕藉牙,約木邦酋攻之。兵敗,逃入孟連……”;卷三二七‧楊應琚︰“貴家者,隨永明入緬之官族也,其子孫自相署曰‘ 貴家’,據波龍厰揉銀。緬酋莾達拉自為木梳長所簒,擊敗貴家木邦,貴酋宫裏雁奔孟連。”
《緬甸史》下P.362,401-402

國王海
《事林廣記》前集卷五‧方國類︰“黙伽臘國,有國王海,出珊瑚樹……。”。
《島夷志略‧哩伽塔》︰“國居遼西之界,乃國王海之濱……”。*沈證︰“國王海者,旭烈兀大王國境之海,即波斯海灣也”。*藤注︰“案《事林廣記》云︰黙伽臘國有國王海,出珊瑚樹,……。國王海出珊瑚,其為地中海無疑矣”。

國隆勃剌略坤息剌尤地
《明史》卷三二四‧暹羅:“(成化)十八年遣使朝貢,且告父喪,命給事中林霄、行人姚隆往封其子國隆勃剌略坤息剌尤地為王”。(*據韓振華等專家考證,或謂此非人名,指今泰國的大城府(Ayuthaya),即該地全稱Krung Phra Nagor Sri Ayudhya(又作Phra Nakhon Sri Ayuthaya)的譯音。

果平疋 果平匹
《四夷館考》卷下21-22︰果平疋
《圖書編》卷五九︰果平疋
《四譯館考》卷三︰果平疋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七‧邏羅︰“庫司九,曰……、束骨胎、果平疋、倒腦細、……”。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三之三‧邏羅︰“其國有大庫司九,……六曰果平疋,……”。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二‧邏羅( 文同上)
《粵海關志》卷廿一7上︰果平匹

過西
《島夷志略》卷首地圖︰過西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