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地名”拼音首字 (Ka-Li)
(K)
ka 咖 喀
kai 開
kan 坎 勘 闞
ke 科 顆 柯 可 克 客
keng 犺
kong 空 孔
kou 口
ku 苦 堀 窟 庫
kua 夸
kuai 快
kuan 款
kui 魁
kun 坤 昆 崑
kuo 闊
(L)
la 拉 剌 喇 臘 蠟 辣
lai 來 賴
lan 藍 蘭 欄 覽 攬 欖 纜 爛
lang 朗 郎 狼 浪 琅
lao 老 勞 荖 嘮
lei 磊 羸 雷 類
leng 楞 稜 (馬)夌
li 哩 犁 黎 籬 里 理 禮 鯉 漦 歷 利
…………………………………………………………………………………………………………
“七海地名”資料Ka-Li首字目錄
Ka
咖補 咖(口)留吧 咖喇吧 咯木 喀倫尼山嶺部
Kai
開泰州
Kan
坎巴 坎八葉 坎巴已 坎巴牙 坎巴夷 坎夷巴 坎巴夷替
勘明 闞麻羅華
Ke
科干 科科司群島 顆細打賔 柯蘭 柯枝 柯東央 柯任山
可剌 可里 可丏里 可縷城 可馬里 可只國
可兒納答 可剌細馬 可剌細焉
克車部 克迭迷 克曼廷 克瓦答兒 客實
Keng
犺人
Kong
空殼檳榔 孔格 孔明城
Kou
口蘭丹
Ku
苦思答兒 苦碌麻剌 堀倫 堀頭隴 窟察尼 窟察泥 庫赤 庫六
Kua
夸魚海口
Kuai
快路 快州
Kuan
款細灣
Kui
魁出 魁山
Kun
坤邊 坤朗 昆俞 昆陵港 昆島嶼 昆下池 昆下池港
崑甸 崑崙 崑屯 崑(山)屯 崑(山)屯山 崑崙山 崑崙島 崑崙海
崑崙洋 崑崙頭 崑崙仔 崑大嗎 崑宋嶼 崑崙層期
Kuo
闊里抹思
(L)
La
拉歇山嶺部 拉德乃奇黎島
剌嘇 剌泥 剌撒 剌兒可束 剌思那呵 剌池塔州府
喇喇 臘撒 臘戍 臘伐尼園 蠟戍 辣島 辣皮 辣波巴島
Lai
來來 來納 來野 賴敢坑 賴散坑
Lan
藍波 藍里 藍摩 藍莫 藍婆 藍無里 藍勃盧山 藍牟那河
蘭場 蘭章 蘭掌 蘭白道 蘭鳩江 蘭無里
欄山 覽邦 覽彼 覽波 覽房 覽內 覽旁 覽傍大山
攬章 攬邦港 欖邦 纜掌 濫波 爛泥尾
Lang
朗湖 郎湖 郎迦 郎崑 郎迦戍 郎家嶼 郎梅嶼 郎木山
郎卑野州 郎婆露斯
狼賓 狼(月)荒 狼牙 狼臙 狼跡山 狼揭羅 狼奴兒 狼西加
狼牙須 狼牙修 狼犽修 浪泊 浪陀州 琅琊山
Lao
老告 老街 老無 老丫 老撾 老抓 老勃薩 老官屯 老古禹(隹)山
勞爾 荖維 荖沃 荖降頭 荖維港口 荖沃港口 嘮東山 嘮呥哖
Lei
磊江 羸婁 羸(阝)婁 雷翥海 類旦 類旦港口大山 類人
Leng
楞伽國 楞伽山 楞伽修 稜伽山 (馬)夌伽山
Li
哩伽塔 犁軒 犁靬 犁鞬 犁頭山
黎城 黎代 黎都 黎伐 黎軒 黎母山 黎人山 黎頭山 黎頭嶼
籬木 籬木州
里漢 里嗎 里麻 里罵 里銀
里安山 里八阿 里擺翰 里達那 里高耀 里馬山 里貓柔 里銀東
里銀山 里呂大山 里仁大山 里沙大山 里銀大山 里銀中邦
理倫 禮司 禮金務 禮惟特
鯉塘嶼 鯉魚塘 鯉魚嶼 漦漦澗 歷灣
利得 利州 利吉蠻 利馬翰 利仔叐 利仔叐海
…………………………………………………………………………………………………………
咖補
《海錄》卷上︰“打冷莾柯國在西嶺西北,……沿海屬邑有地名咖補者,西洋客商皆居此”。( P.29)*馮注︰ “打冷莾柯今Travancore,屬邑名咖補,殆指Cape Comorin,清高誤以第一字為邑名,故謂其名曰咖補”。

咖(口)留吧 咖喇吧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下港︰……舶人亦名順塔,再進入為咖(口)留吧”。
《皇清職貢圖》卷一P.61︰“(荷蘭國)其地有咖喇吧,為南洋之會”,.73︰“咖喇吧本爪哇故土,為荷蘭兼併”。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三之二‧荷蘭(1上)︰咖(口)留吧

喀木
《清史稿》卷五二八‧屬國三‧南掌︰“居民大半老撾種,或喀木種”。 (參見閣蔑條)

喀倫尼山嶺部
《清史稿》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北緬地區部為六︰曰北部,曰中部,曰拉歇山嶺部,曰南部,曰中部,曰喀倫尼山嶺部”。

開泰州
《清史稿》卷五二八‧屬國三‧暹羅︰“道光元年,暹羅遠征馬來半島開泰州,懸軍深入,破沙魯他軍,南下服派拉克,進與色蘭格耳戰,以軍疲,由新格拉而還。”

坎巴
《明史》卷三百二十六‧外國七‧古里︰“東七百里距坎巴國。” (參見剌泥條)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五‧西洋古里部匯考(引《明外史‧古里傳》);邊一O五‧剌泥部(引《明外史‧剌泥傳》)
《續通典》卷一四九‧邊防三‧剌泥(2012中)

坎巴已 坎巴牙 坎八葉 坎巴夷 坎巴夷替 坎夷巴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坎八葉城,即今印度西岸之Cambay城。
《瀛涯勝覽》‧古里國︰“其國邊海,山之東有五七百里,遠通坎巴夷(*馮注︰昔Koyampadi ,今Coimbatore,原夷誤美,吳本作坎巴夷,黃錄作坎巴夷替)國” 。
《西洋番國志》‧古里國︰“其國邊海山遠,東通坎巴夷國(*向注︰坎巴夷國,舊謂即今馬打拉薩省之Coimbatore,古名Koyampaeli。今按當即Cambay)” 。
《西洋朝貢典錄》卷下‧古里國第十九︰“其國在柯枝西北可六百里,東至坎巴夷替國……” 。
《皇明四夷考》卷下‧古俚︰“有西洋布,曰撦黎,本出鄰國坎夷巴,……” 。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圖敍、地圖)︰坎巴夷替
《廣輿圖》卷二︰坎巴夷替
《圖書編》卷六十︰坎巴已
《皇明鴻猷錄》卷六︰坎巴夷替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七‧坎巴夷替( 26上)
《名山藏‧王享記》三29下︰坎巴夷替
《坤輿萬國全圖》︰坎巴夷替(北23度,東95度)
《四夷廣記》98冊︰坎巴夷替;102冊‧古里︰坎巴夷
《武備志》卷二三七︰坎夷巴
《皇明象胥錄》卷五‧古里︰“鄰有坎夷巴國,出撦黎布……”;卷五‧順哈︰“《會典》載永樂中朝貢又有︰……坎巴夷春國……” 。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44上︰坎夷巴國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坎巴夷替
《職方外紀》卷一地圖︰坎巴牙(*在印度西岸)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五‧西洋古里部匯考(引《瀛涯勝覽》)

勘明
《海錄》卷上P.2︰“本底國在越南西南,又名勘明,疑即占城也,……” 。*馮注︰“此本底國除柬埔寨( Kamboja)外莫屬。柬埔寨史稱真臘,吉蔑( Khmer)人所建國也,安南史書名曰高蠻,與此勘明疑均為吉蔑之轉” 。

闞麻羅華
《島夷志略》‧無枝拔︰“在闞麻羅華之東南石山對峙……” 。*藤田豐八案︰考闞麻羅華乃《西域記》之迦摩縷波Kamarupa,即今Kamrup。

科干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四五‧外交九︰“(光緒)十二年,中英改定緬甸以科干之山地歸英”。(10875上)“據稱已與印督商定於孟定橄欖坡西南邊外讓我一地,曰科干,在南丁河與潞江中間,蓋即孟艮土司舊壤,計七百五十英方里”。(10879下)
《清史稿》卷七四‧地理廿一︰“英藉口改薛約,割科干,復許以滇緬鐵路,而邊事日疎,片馬不守矣”;卷一五四‧邦交二‧英吉利︰“……在倫敦定約,……英國於北丹尼及科干照所劃邊界讓與中國”;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據稱已與印督商定於孟定橄欖垻西南邊外讓我一地曰科干,在南丁河與潞河中間,蓋即孟艮土司舊壤,計七百五十英方里”。

科科司群島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九‧外交三︰“……凡附近新嘉坡者,曰麻六甲,曰檳榔嶼,曰丹定斯群島,曰威利司雷省,曰科科司群島,此皆英國屬土”。 (10804上)。

顆細打賔
《廣輿圖》卷二︰顆細打賔
《皇輿考》卷十二︰顆細打賔
《圖書編》卷六十︰顆細打賔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顆細打賔
《武備志》卷二二三︰顆細打賔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二︰顆細打賔

柯蘭
《宋史》卷四百九十‧外國六‧天竺︰“僧法遇……將復往天竺,表乞給所經諸國勅書,遂賜三佛齊國王遐至葛,古羅國主司馬佶芒,柯蘭國主讚怛羅、西天王子謨(馬)犬仙書以遣之” 。
《宋會要輯稿》第一九七冊︰“……遂賜……、柯蘭國主讚怛羅、……” 。(7758上)
《文獻通考》卷三三八四裔十五‧天竺(文同《宋史》)

柯枝 柯支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柯枝國即南印度西岸之Cochin,古代與古里(Calicut)、小葛蘭(Quilon)同為印度對外貿易之三大重要海港。
《瀛涯勝覽》‧柯枝國(Cochin)︰“自小葛蘭國開船,沿山投西北,好風行一晝夜,到其國港口泊船。本國東是大山,西臨大海,南北邊海,有路可往鄰國。” (另見古里條)
《西洋番國志》‧柯枝國︰“柯枝國(*向注︰即今Cochin ,地在印度西海岸,當小葛蘭之北),自小葛蘭國開舡,沿山向西北行,好風一晝夜到本國港口泊舡。其國東大山,西大海,南北亦海。有陸路可往鄰國。”(另見古里條)
《星槎勝覽》前集‧柯枝國(Koci,Cochin)︰“其處與錫蘭山國對峙……”,
“﹝紀錄匯編本﹞其處與錫蘭山國對峙,內通古里國界”
《西洋朝貢典錄》卷下‧柯枝國第十八︰“其國在小葛蘭西可二百里,柯枝之港水可四托,其地東倚大山,西南北渙海……。”;卷下‧古里國第十九、祖法兒國第二十。
《皇明四夷考》卷下‧柯枝︰“柯枝國一名阿枝,東連大山,西南北皆海,自葛蘭山海西北行一晝夜可至……。” (另見古里條)
《殊域周咨錄》卷八‧瑣里、古里︰“或云南距柯枝,西瀕海,自柯枝海行可三日至”;卷九‧錫蘭︰“與柯枝國對峙”。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柯枝國(22上)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柯枝國( 24上)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圖敍)
《圖書編》卷六十
《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卷九、6下、12下
《皇明鴻猷錄》卷六
《東夷圖說》P.18下
《咸賓録》卷六‧柯枝(32下)
《裔乘》卷七‧柯枝(28上)、古里(35上)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柯枝( 10上)、西南夷別錄(15下);二三七‧西洋古里( 24下)。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名山藏‧王享記》卷三17下(見古力里士條)、21下、23下
《四夷廣記》‧古里(102冊)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小俱南……柯枝港口……古里國”;‧阿齊往古里。*向注︰柯枝即南印度西海岸之Cochin,為中古時代一重要海港。
《東西洋考》卷三‧吉蘭丹︰“(或謂吉蘭丹即小葛蘭,按小葛蘭與柯枝接境,而……)”。 *書局︰今印度喀拉拉邦柯欽。《武備志》卷二三六、二三七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18上
《皇明象胥錄》卷首︰“頒有勘合國︰……柯支……”。(參見占城條);卷五‧錫蘭山︰“與柯枝國對峙,……”,‧柯枝︰“柯枝一名阿枝,古槃槃國,東連大山,西南北皆海……”,‧小葛蘭︰“其東大山連赤土,與柯枝國接境……”,‧古里︰“南距柯枝,自柯枝海行可三日至”。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39下、41上
《明實錄》︰柯枝,朝貢︰永樂九年七月乙亥( 太宗一一七︰1487),十三年九月癸卯(一六八︰1870),十四年十一月戊子(一八二︰1963),十九年正月戊子(二三三︰2255),廿一年九月戊戌( 二六三︰2403);宣德八年閏八月辛亥( 宣宗一O五︰2341)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52上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下
《外國竹枝詞》P.14上
《八紘譯史》卷二‧大小葛蘭(28)、柯枝(30)
《古今圖書集成》邊三‧邊裔總部匯考三(引《明會典》︰柯支,參見占城條);邊八五‧西洋古里部匯考︰“《明外史‧古里傳》︰……。 《瀛涯勝覽》︰……。《廣東通志》‧西洋國……南距柯枝” ;邊八六‧小葛蘭部匯考(引《明外史‧小葛蘭傳》)︰柯枝 ,‧甘巴里部匯考︰(引《明外史‧甘巴里傳》)︰柯枝,‧急蘭丹部匯考︰(引《明外史‧急蘭丹傳》)︰柯枝 ;邊九七‧爪哇部匯考一︰(引《明外史‧爪哇傳》︰柯枝 );邊九九‧狼牙修部匯考︰ “按《廣東通志》︰錫蘭山疆域在西洋,與柯枝國對峙”,‧柯枝部匯考︰“《明外史‧柯枝傳》︰……。《瀛涯勝覽》︰……。《明一統志》︰柯枝國,前代無考,……《明會典》︰柯枝國,永樂間,使臣各六人,三日下程……”。
《明史》卷六‧成祖二︰“(永樂)九年……柯枝入貢”;卷七‧成祖三︰“(永樂十三年)柯枝入貢” ,“(十四年)柯枝入貢” ,“(十九年)柯枝入貢” ,“(二十一年)柯枝入貢”;卷九‧宣宗︰“(宣德八年)柯枝入貢”;卷三O四‧鄭和︰“所歷……、柯枝、……,凡三十餘國”;卷三二四‧外國五‧爪哇︰“(正統元年)閏六月遣……、柯枝、……使臣偕爪哇使臣郭信等同往”;卷三二六‧外國七‧柯枝︰“柯枝,或言即古盤盤國。宋、梁、隋、唐皆入貢。自小葛蘭西北行,順風一日夜可至。……王,瑣里人,……其國與錫蘭山對峙,中通古里,東界頭山,三面距海。”(另見古里條),‧古里、小葛蘭︰“其國與柯枝接境”。
《明會要》卷七十八‧外蕃二‧柯枝︰“柯枝或言即古盤盤國。……” (另見小葛蘭條)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槃槃之後為柯枝”(1999上),‧柯枝︰“或言即古槃槃國”(2005中)。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七‧古里( 1上);四二四之八‧柯枝( 1上);四二四之十‧西洋瑣里( 1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八‧古里( 1上);卷五五九‧柯枝( 1上)、西洋瑣里( 1上)
《海錄》卷上P.30馮生(參見固貞條)
《粵海關志》卷四29下

柯東央
《順風相送》‧萬丹往池汶精妙針路︰“居邦……吧哪匏滴……脩脩……啞媽魯班……柯東央……匏洛”。*向注︰在帝汶島,今地無考。

柯任山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鶴頂山︰……若往柬埔寨,由此分路,用單庚四更取柯任山”,“柯任山︰自赤坎沿山而行,因風應變,外任尋港,用庚申針開……看風讓高,收毛蟹州”。*書局︰在今越南南部沿海,今地不詳。

可剌 可剌細馬(焉)
《四夷館考》卷下P.21-22︰可剌細馬
《四夷館考》卷下P.21-22︰可剌細馬
《圖書編》卷五九︰可剌細馬
《東西洋考》卷二‧暹羅︰“形勝名蹟︰其國有……皮細祿、倒腦細、可剌諸司”。*書局︰今泰國尖噴府與拉廊府間的克拉地峽。
《四譯館考》卷三︰可剌細馬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七‧暹羅︰“庫司九,曰暹羅、可班細馬、足曹本、……”。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三之三‧暹羅︰“其國有大庫司九,……一曰暹羅,二曰可剌細焉,三曰足曹本,……”。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二‧暹羅︰(文同上,作可剌細馬)
《粵海關志》卷廿一7上︰可剌細馬

可丐里 可馬里 可里
《廣輿圖》卷二︰可丐里
《皇輿考》卷十二︰可馬里
《圖書編》卷五九︰可丐里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河與里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河與國
《武備志》卷二二三︰可馬里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可里

可縷城
《交阯總志》卷二:可縷城
《安南志略》卷一
《越嶠書》卷一,“越王城:…城中宮址尚存,俗名可縷城”。*或謂即越南北部東英縣西南面的古螺(Co Loa)。

可只國
《異域志》卷上‧可只國︰“西番出寶物處,境與撒毋耳干相鄰”。

可兒納答
《元史》卷十七‧本紀十七‧世祖十四︰“(至元三十年冬十月)己丑,遣兵部侍郎忽魯秃花等使閣藍、可兒納答、信合納帖音三國……”。

克車部
《清史稿》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西黑特居阿薩密南,為印度孟加東北境,過此即克車部,英人所保護也”。

克迭迷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克迭迷在緬甸八都馬(Martaban)北,今地無考。

克曼廷
《清史稿》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英軍遂登陸攻仰光,克曼廷村寨”。
《緬甸史》下575

克瓦答兒
《鄭和航海圖》*向注︰“據圖,克瓦答兒與木克郎毗連,木克郎為伊朗所屬之Makran,克瓦答兒必為位於巴基斯坦西部與伊朗毗連之Gwadar,在對音上亦至為相近”。

客實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客實在新得之西,與木克郎甚近。二地即《馬可波羅行紀》中之Kesmacoran。Kes 與Macoran為二地,古代曾併為一。Kes即今圖之 Kachchi ,一作Kach Gondava,在印度河西岸,今屬巴基斯坦。

犺人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八‧南方未詳諸國部匯考二︰“《廣東通志》犺人︰犺,《海語》︰犺人屬,出於暹羅之崛巃,短小精悍,圓目而黃睛……”。

空殼檳榔
《海錄》卷中︰“舊港國,即三佛齊也。……由茫咕嚕……轉北入噶喇峽口,……。峽西大山名網甲,……山南復有二小島,一名空殼檳榔,一名朱麻哩,……”。( P.42)

孔格(沙丹格)
《清史稿》卷五二八‧屬國三‧暹羅︰“法藉口暹羅侵越南,出兵占孔格沙丹格、托倫格二地”。(*按:標點誤,應為孔格、沙丹格托倫格 (Khong) (Stung Treng)

孔明城
《海錄》卷上P.20︰“備姑郷中有孔明城,周圍皆女墻,參伍錯綜,英知其數,相傳為武侯南征時所築,入者往往迷路,不知所出云”。

口蘭丹
《(大德)南海志》卷七︰“單馬令國管小西洋,……口蘭丹”。

苦碌麻剌
《鄭和航海圖》*向注︰“據圖,苦碌麻剌在忽魯謨斯以東,今地無考。”

苦思答兒
《鄭和航海圖》*向注︰“據圖,苦里答兒在克瓦答兒、查實之西,忽魯謨斯以東,今地無考。”

堀倫(掘倫) 堀頭隴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良為掘倫,初至交廣,遂使總喚崑崙國焉。唯此崑崙,頭捲體黑,自餘諸國,與神州不殊”, “南海諸州有十餘國……(從西數之,有婆魯師州、末羅遊洲即今尸利佛逝國是、莫訶信州、訶陵洲、呾呾洲、盆盆洲、婆里洲、掘倫洲、佛逝補羅洲、阿善洲、末迦漫洲,又有小洲,不能具錄”;卷三︰“兩色丁香咸生掘堀倫國”。
《一切經音義》卷八一832中︰“( 堀倫)上群鬱反,即崑崙語訛轉也”。
《島夷志略‧文老古》*藤注︰ “又案《南海寄歸內法傳》三云,……堀倫國,《本草》云,丁香生東海及崑崙國。堀淪殆即崑崙之異譯”。(另見堀頭隴條)
《順風相送》‧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 “六坤……用丙午針取角奴猫山,孫姑那港口,即堀頭隴”;‧磨六甲回暹羅︰ 堀頭壠,*向達注︰堀頭隴,即孫姑那港口。

窟察尼 窟察泥 屈察尼
《廣輿圖》卷二︰窟察泥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圖叙、地圖)︰窟察尼
《皇明鴻猷錄》卷六︰屈察尼
《圖書編》卷五九︰窟察泥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七︰窟察尼(26上)
《四夷廣記》98冊︰窟察尼
《名山藏‧王享記》三29上︰窟察尼
《華夷風土記》卷四60上︰窟察泥
《皇明象胥錄》卷五‧順哈︰“《會典》載永樂中朝貢又有︰……窟察尼國……”。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窟察泥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五‧剌泥部(引《明外史‧剌泥傳》,見剌泥條)
《明史》卷三二六‧剌泥︰“刺泥而外,有數國︰……曰窟察尼……,永樂中嘗遣使朝貢”。
《續通典》卷一四九‧邊防三‧刺泥(2012中)︰窟察泥

庫六 庫赤
《廣輿圖》卷二︰庫六
《皇輿考》卷十二︰庫赤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庫六
《圖書編》卷六十︰庫六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庫六
《武備志》卷二二三︰庫六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麻六

夸魚海口
《安南圖說》安南國圖︰夸魚海口

快路 快州
《元史》卷六三‧志十五‧地理六‧安南邵縣附錄︰“快路”。
《安南志略》卷一︰快路
《越嶠書》卷一5下︰快路
《交阯總志》︰快州
《四夷廣記》安南︰快州(99冊)
《東西洋考》卷一‧交阯︰“海潮江︰在建昌府快州”。*書局︰今越南海興省快州。
《明史》卷三二一‧外國二‧安南︰“其他奸宄,……阮特起快州……”。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 4上)︰快路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 17下)︰快路
《越南歷代疆域》371

款細灣
《四夷館考》卷下21-22:款細灣
《圖書編》卷五九
《東西洋考》卷二‧暹羅︰“形勝名蹟︰其國有款細灣、細辭滑、沾奔諸府,皮細祿、倒腦細、可剌諸司”。 *書局︰在今泰國。
《四譯館考》卷三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七‧暹羅︰“府十四,曰……細辭滑、采欲、款細灣、沾奔、魁山”。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三之三‧暹羅︰“府十四,……十一曰采欲,十二曰款細灣,十三曰沾奔,十四曰魁出”。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二‧暹羅(文同上)
《粵海關志》卷廿一7下

魁山 魁出
《四夷館考》卷下21-22︰魁山
《圖書編》卷五九︰魁山
《四譯館考》卷三︰魁山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七‧暹羅︰魁山(見款細灣條)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三之三‧暹羅︰魁出(見款細灣條)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二‧暹羅︰魁出(見款細灣條)
《粵海關志》卷廿一7下︰魁山

坤邊
《順風相送》( P.45)︰“佛嶼︰……杜板在灣中,有門。 紫嶼︰蓉所、坤邊、嘴哪三個地方。胡椒山……吉里悶……”。

坤朗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驃︰“驃︰……屬國”。(另見大、小崑崙條)
《續通志》卷六四O‧四夷傳六(6748中)

昆俞
《廣輿圖》卷二︰昆俞
《皇輿考》卷十二︰昆俞
《圖書編》卷五九︰昆俞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昆俞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昆俞
《武備志》卷二二三︰昆俞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昆俞

昆陵港
《越嶠書》卷十P.4上︰“朝使送占城陪臣還,以兵劫之於昆陵港口,罪十八。” (參見尸毘奈條)
《平定交南錄》P.3︰昆陵港口(參見尸毘奈條)
《越南歷代疆域》389︰嵩陵(州?)

昆宋嶼
《四夷廣記》滿剌加回暹羅針路(101冊)︰昆宋嶼

昆下池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昆下池港在馬來半島東岸孫姑那( Songkla)與吉蘭丹之間。

崑甸國
《海錄》卷中︰“崑甸國,在吧薩東南沿海,順風約日餘可到……”( P.49)。*馮注︰“崑甸,今Pontianak,在Kapuas河或崑甸河口”;卷下‧哶哩干國︰“凡船來中國,……北經馬神、崑甸,西至茶盤,……”( P.75)

崑崙
《山海經》卷二‧西山經︰“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鍾山,其子曰皷,其狀如人面而龍身,是與欽王鳥殺葆江於崑崙之陽,帝乃戮之” (18全) ,“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邱(﹝畢﹞沅曰山在今甘肅之州南八十里……)”(21上);卷三‧北山經︰“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泑澤,出於崑崙之東北隅實惟河原”(5下;卷六‧海外南經︰“崑崙虛在其東虛四方( 虛,山下基也。沅曰︰此東海方丈山也。《爾雅》云︰三成為崑崙邱,是崑崙者,高山皆得名之,此在東南方……)”(4上);卷十一‧海內西經︰“……西行又南行崑崙之虛,西南入海” ,“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卷十二‧海內北經︰“……龜山……在崑崙虛北”;卷十三‧海內東經︰“鉅燕……在崑崙虛東南”;卷十六‧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邱,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南溟子抄注,南海崑崙諸義:(1)泛指中南半島南部、馬來半島、馬來群島一帶的人、國、語言;(2)上述地區官號;(3)泛指黑色之人與物;(4)真臘;(5)緬、泰:(6)馬魯古群島;(7)越南崑崙島;(8)文萊。
《水經注》卷十四︰“《林邑記》曰︰……謙之手射楊邁拖工,船敗縱橫,崑崙單舸接得楊邁,彌之以風溺之餘,制勝理難,自此還渡壽冷……。)”;
卷三十六︰“《林邑記》曰︰屈都,夷也。朱吾浦內通無勞湖,無勞究水通壽冷浦。元嘉元年,交州刺史阮彌之征林邑,楊邁出游不在,奮威將軍阮謙之……手射楊邁柁工,船敗縱橫,崑崙單舸接得楊邁” 。
《高僧傳》卷五‧釋道安︰“神性聰敏。……事(佛圖)澄為師,澄講,安每復述,眾未之愜,咸言須待後次當難殺崑崙子,……。時人語曰漆道人,驚四鄰”。
《宋書》卷七六‧王玄謨傳︰“(孝武)又寵一崐崘奴子,名白主” 。
《藝文類聚》卷七六‧內典上‧內典︰“《扶南記》曰︰頓遜國,屬扶南,西出海中,國主名崑崙,有天竺胡五百家……”。
《晉書》卷三十二‧孝武文李太后︰“時后為宮人,在織坊”中,形長而色黑,宮人皆謂之崑崙”。
《隋書》卷八一‧列傳四六‧東夷‧流求國︰“初(陳)稜將南方諸國人從軍,崑崙人頗解其語,遣人慰諭之,流求不從,拒逆官軍”。
《南史》卷七七‧恩倖‧孔範傳︰“(陳)後主多出金帛,募人立功,範素於武士不接,莫有至者,唯負販輕簿多從之,高麗、百濟、崑崙諸夷並貢督” 。
《續高僧傳》卷二‧釋彥琮傳︰“新平林邑所獲佛經,合五百六十四夾,一千三百五十餘部,並崑崙書……”;卷四‧那提三藏傳︰“顯慶元年,敕往崑崙諸國採取異藥,既至南海,諸王歸敬為別立寺……”。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運期師……旋迴南海十有餘年,善崑崙音,頗知梵語”;卷下︰“又貞固弟子一人,……至佛逝國,解崑崙語,頗學梵書”,“大津師……汎舶月餘達尸利佛逝洲,停斯多載,解崑崙語頗習梵書”。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良為掘淪,初至交廣,遂使總喚崑崙國焉,唯此崑崙,頭捲體黑,自餘諸國,與神州不殊,赤腳敢曼,總是其式”。
《朝野僉載》補輯( P.170)︰“(留仇國)人形短小,似崑崙” (載《廣記》四八二)。
《龍筋鳯髓判》卷上(11上)︰“波斯、崑崙等舶到,擬給食料,已前隐沒不付,有名無料,虛破官物,請停”。
《慧超往五天竺國傳》︰[*藤田豐八案︰《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上卷,閣蔑,《音義》云,眠鄨反,崑崙語也,古名邑心國,於諸崑崙國中,此國最大,亦敬信三寶也。閣蔑《唐書》作吉蔑,云,真臘一曰吉蔑,《舊書》云,南方人謂真臘國為吉蔑(Komar,Khmer),即甘孛智(Kamboja)是也。]“……唯除迦葉彌羅、大孚(力)、小孚(力)、楊同等國,即此建馱羅國,乃至五天、崑崙等國,總無蒲桃、口口、甘蔗”。*藤案︰《舊唐書》林邑國傳云,自林邑已南,皆卷髮黑身,通號為崑崙;真臘國傳云,南方人謂真臘國為吉蔑國。《新唐書》云,真臘一曰吉蔑。慧琳《一切經音義》此傳上卷,閣蔑注,眠鄨反,崑崙語也,古名邑心國,於諸崑崙國中,此國最大,亦敬信三寶也。《音義》邑心,一本作林邑,但林邑與真臘,各自為國。《新唐書》云,環王本林邑,一曰占不勞,亦曰占婆,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云,驩州之南至占波,即是臨邑,臨邑即林邑。占不勞、占娑、占波,《元史》又作占八、醮八,竝同名(Champa)異譯,亞剌伯人或作Sanf,則其訛也。真臘一曰吉蔑,閣蔑即吉蔑,亞剌伯人稱Komar,Khmer竝同。《音義》云崑崙語,蓋土名也,後世曰甘孛智,曰甘破蔗,曰柬埔寨,則其梵名Kamboja也。然則閣蔑非林邑,《音義》誤矣。依《舊唐書》,林邑已南通稱崑崙,真臘傳又云崑崙之類。《音義》云,於諸崑崙國中,此國最大,《南海寄歸傳》云,良為掘倫初至交廣、遂使總喚崑崙國焉。惟此崑崙,髮捲體黑。然則從掘倫至林邑,總稱崑崙。掘倫殆今文老古(Moluccas),《寄歸傳》列諸婆里州之東,又云兩色丁香咸生掘倫國。當時從交廣至南洋諸國,總稱崑崙,後世舟人稱崑德爾島(Pulo Condore)曰崑崙山,海曰崑崙洋,唐時稱此島曰軍突弄山(《唐書》地理志)。其稱崑崙,殆屬後世;(波斯)“常於西海汎舶,入南海,向師子國,取諸寶物,所以彼國云出寶物。亦向崑崙國取金,亦汎舶漢地,直至廣州”。*藤案︰《鑑真東征傳》云,端州太守迎引送至廣州,江中有婆羅門、波斯、崑崙等舶,不知其數。
《初學記》卷十九‧奴婢︰“《晋書》曰︰烈宗之母本織坊中婢,形色長黑,宮人謂之崑崙”;卷二九‧獅子︰“《十洲記》曰︰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地面各方三千里,北接崑崙二十六里,有獅子……之獸” 。
《唐大和上東征傳》P.74︰“(廣州)江中有婆羅門、波斯、崑崙等舶,不知其數;並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其舶深六、七丈。師子國、大石國、骨唐國、白蠻、赤蠻等往來居住,種類極多。” P.85︰崑崙國人軍法力
《通典》卷一八六‧邊防二‧琉球︰“……至琉球。初(陳)稜將南方諸國人從軍,有崑崙人頗解其語,連人慰諭之,琉球不從……” ;卷一八八‧邊防四‧扶南︰“其國王姓古龍,諸國多姓古龍,訊耆老,言崑崙無姓氏,乃崑崙之訛” ,‧槃槃︰“其大臣曰孛(攵)郎索濫,次曰崑崙帝也,次曰崑崙孛(攵)和(胡臥反),次曰崑崙孛(攵)帝索甘,且其言崑崙、古龍聲相近,故有謂為古龍者”;卷一九二‧邊防八‧于闐(或云阿耨達即崑崙山)” 。
《一切經音義》卷四七619上︰“船舶︰……大船也,今江南凡汎海舡謂之舶,崑崙及高麗皆乘之”;卷六一712上︰“崑崙舶;卷八一832中︰崑崙船(見掘倫條),835下︰崑崙語︰上音昆,下音論,時俗語便亦曰骨論。南海洲島中夷人也,甚黑,裸形,能馴服猛獸犀象等。種類數般,即有僧祗、突彌、骨堂、閤蔑等,皆鄙賤人也。國無禮義,抄劫為活,愛啖食人,如羅剎惡鬼之類也,言語不同,異於諸蕃,善入水,竟日不死” ;卷一百926下(見閣蔑條)。
《白孔六帖》卷六二‧琵琶︰“﹝孔﹞撥為舞(崑崙狀而彩飾之)”;九一‧叛亂︰“﹝孔﹞玄豈正色,白亦不分(《登房相文》︰玄豈正色,白亦不分,培塿滿地,崑崙無群)”;九七‧師子︰“﹝ 白﹞在西海︰《十洲記》︰聚窟在西海中申未地面各三千里,北接崑崙二十六里,有師子……)”。
《萍州可談》卷二︰“廣中富人多畜鬼奴,絕有力,可負數百斤,言語、嗜欲不適,性惇,不逃徙,亦謂之野人,色黑如墨,唇紅齒白,髮卷而黃,……。有一種近海野人,入水眼不眨,謂之崑崙奴” (20) 。
《嶺表錄異》卷下P.18︰“故李太尉德裕貶官潮州,經鰐魚灘,損壞舟船,平生寶玩、古書、圖畫,一時沉失,遂召舶上崑崙取之,但見鰐魚極多,不敢輙近,乃是鰐魚窟宅也” 。
《蠻書》卷一︰高黎共山 *向達注︰“《正德雲南志》卷十三金齒……︰‘高黎共山本名崑崙岡,夷語訛也。……’又《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十三雲南一高黎共山條︰‘高黎共山……一名崑崙岡,夷語訛為高良公山……’”;
卷六‧雲南城鎮第六︰“量水川西南至龍河,又南與青木香山路直,南至崑崙國矣。”“銀生城在撲賧之南,去龍尾城十日程。東南有……又東南至大銀孔。……又南有婆羅門、波斯、闍婆、勃泥、崑崙數種外道。”“管柳追和都督城。又威遠城、奉逸城、利潤城,內有鹽井一百來所。……陸路去永昌十日程,水路下彌臣國三十日程。南至南海,去崑崙國三日程”;卷十‧南蠻疆界接連諸蕃夷國名第十:“崑崙國正北去蠻界西洱河八十一日程……”。*向達案:“《御覽》曾兩引此條。雖詳略不同,而俱可校正本書……卷789崑崙國條引《南夷志》‘崑崙國正北去西洱河八十一日程……’又卷982青木條引《南夷志》云:‘崑崙國正北去蠻界西洱河八十一日程……’。又案崑崙一名,載籍所指,範圍甚廣,往往因時而異。《舊唐書》卷197林邑傳謂自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為崑崙。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云:‘良為堀倫初至廣州,遂使總喚崑崙國焉。唯此崑崙頭捲體黑,自餘諸國與神州不殊。赤腳敢曼,總是其式。廣如《南海錄》中具述。’慧琳《一切經音義》卷81《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崑崙語音義云: ‘上音昆下音論,時俗語便亦曰骨論,南海洲島中夷人也。……種類數般,即有僧祇、突彌、骨堂、閣蔑等,皆鄙賤人也。……’ 云云。故就廣義而言之,凡印度支那半島南部以及南海諸島,拳髪黔膚之居民,皆是崑崙也。關於崑崙之考證,說者甚多。費瑯之《崑崙及南海古代航海考》裒集所有文獻,曾加討論。伯希和《交廣印度兩道考》二六崑崙國及崑崙語條討論亦甚詳盡。彼指《蠻書》中之崑崙國在於Tena-sserim求之,此即六朝時之頓遜也。伯希和文繁不能具引,茲唯刺取其釋《蠻書》一段錄之備考。文云: ‘《新唐書》卷222下驃國傳曾著錄當時緬甸之諸屬國,中有彌臣一國,經余所考訂,在祿郫江口者也。又有磚羅婆提一國,似即《西域記》卷十室利差呾羅(Çriksetra) 之東伊賞那補羅(Içanapura) 之西之墮羅鉢底(Dvaravati)國,亦為《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之杜和鉢底國。《舊唐書》卷197謂此國與水真臘接界,則此國在湄南江流域。《新唐書》又云:「繇彌臣至坤朗又有小崑崙部……繇坤朗至祿羽有大崑崙王國……繇崑崙小王所居半日行至磨地勃(Martabon?) 柵。海行五月至佛代國。……越海即闍婆也。……經多茸補邏川至闍婆,八日行至婆賄伽盧……」右文之闍婆若洵為唐代其他史文所志之訶陵,則必為今之爪哇。蓋除其所言之壯麗,只宜於大食人所言之Zabedj,皇帝一証外,即如婆賄伽盧之域名,亦可証之。《新唐書》卷二二二下訶陵傳曰:「王居闍婆域,其祖吉延東遷於婆賄伽斯城。」茲二城名雖異,其一名經緬甸南詔之重譯,其一名直接來自南海。余以為闍婆八日行至之婆賄伽盧,應為訶陵王祖東遷之婆賄伽斯。若以驃國傳之闍婆為即《新唐書》別有傳之訶陵或闍婆,若以余考訂闍婆即爪哇之說為是,則從緬甸南方之彌臣國起點之行程方向大致可考。雖不顧磨地勃為今Martaban之假定,亦應位置崑崙國於怒江之口附近。是亦《蠻書》卷十壹文推究之結果。其文曰,「崑崙國正北去蠻界西洱河八十一日程,出青木香。」按此蠻界乃指南詔之大理一帶。又卷六曰……卷十又志自南詔與崑崙國之戰事云……。此居住怒江口者為何種民族歟?余以其必為Tenasserim無疑,緣其為較特別的孟種國家也。此種漸為緬人驅出白古之外,未流徙於暹羅者,人口聚合頗為稠密。則處東亞貿易假道Kra之時,此地峽之孟種,首至交廣,由是以其崑崙之名代表其他崑崙諸國,廣言之越南半島南部與夫馬來半島是已。’今案伯希和以崑崙國專屬之於緬甸南部怒江之口今毛淡棉及Tenasserim一帶。小崑崙王居半日行即至磨地勃柵,即今毛淡棉,由此再至大崑崙。故伯希和對於《新唐書》大小崑崙之考訂,大致可信。然《蠻書》本處之崑崙國明云正北去蠻界西洱河八十一日程,換言之即崑崙國在南詔國都今大理正南八十一日程。由大理正南行只能至今泰國,而由Tenasserim正北行亦絕不能至大理。是以竊疑伯希和所云適用於《新唐書》,而《蠻書》中之崑崙國,則只能位置於今泰國境內。若如伯氏說,則難於索解矣。”
*南溟子抄注,南海崑崙諸義:(1)泛指中南半島南部、馬來半島、馬來群島一帶的人、國、語言;(2)上述地區官號;(3)泛指黑色之人與物;(4)真臘;(5)緬、泰:(6)馬魯古群島;(7)越南崑崙島;(8)文萊。
《舊唐書》卷二三‧志三‧禮儀三︰“(開元十三年)……崑崙、日本、……之侍子及使,……咸在位”;卷二九‧志九‧音樂二︰“……歌《太平樂》,舞以足,持繩者服飾作崑崙象”;卷一九七‧列傳一四七‧南蠻西南蠻‧林邑︰“自林邑以南,皆卷髮黑身,通號為‘ 崑崙 ’”, “真臘國,在林邑西北,本扶南之屬國,‘ 崑崙’之類。”
《唐會要》卷七三‧安南都護府︰ “前經略使裴泰時,驩、愛城池被環王、崑崙燒燬並盡。”;卷九八‧殊奈國︰“殊奈,崑崙人也”;卷九九‧甘棠國︰“甘棠,在大海之南,崑崙人也” 。
《嶺表錄異》卷下P.18︰“故李太尉德裕貶官潮州,經鰐魚灘,損壞舟船,平生寶玩、古書、圖畫,一時沉失,遂召舶上崑崙取之,但見鰐魚極多,不敢輙近,乃是鰐魚窟宅也” 。
《酉陽雜俎》卷一P.5︰“梁正旦,使北使乘車到闕下,入端門……,馬道南近道東有茹崑崙客,道西近道有高句麗、百濟客及其升殿之官三千許人”; 卷十八P.151︰“紫(金)非樹出真臘國,真臘國呼為勒伭,亦出波斯國,……崑崙國者善,波斯國者次之”;卷十九P.158︰“紫茄……又一名崑崙瓜”。
《酉陽雜俎續集》卷九P246︰“安南有人子藤……,崑崙燒之集象”。
《太平廣記》卷十六‧張老︰崑崙奴(《續玄怪錄》);卷八一‧梁四公︰“南至火洲之南,炎崑山之上,其土人食蝑蟹髯蛇以辟熱毒,洲中有火木,其皮可以為布……” (出《梁四公記》);卷一九四‧崑崙奴(出《傳奇》);卷二三三‧崑崙觴︰“魏……以釀酒,名崑崙觴……” (出《酉陽雜俎》);卷三二四‧山都︰“山都,形如崑崙人,通身生毛,……” (出《廣古今五行記》);卷三四O‧盧瑣︰崑崙奴 (出《通幽錄》);卷四OO‧宇文進︰“嘗於田間得一崑崙子,洗拭之,乃黃金也” (出《異聞》);卷四O七‧人子藤︰“安南有人子藤……其子如人狀,崑崙燒之集象,南中亦難得” (出《酉陽雜俎》)”;卷四O八‧醉草︰“尸子,赤縣洲為崑崙之墟,其東則滷子島……” 。 (出《文樞鏡要》);卷四一一‧崐崘紫瓜︰“隋煬帝大業末,改茄子為崑崙紫瓜” 。(出《述異錄》),‧茄子故事︰“又一名崑崙瓜,嶺南茄子” 。(出《酉陽雜俎》);卷四一四‧紫(金)非︰“出真臘國,……亦出波斯國。……,崑崙國者善,波斯國者次之” (出《酉陽雜俎》);卷四六四‧鰐魚︰“李德裕……遂召舶上崑崙取之……”。(出《嶺表錄異》);卷四七O‧謝二︰“魏王池中有一黿窟,……使擊射之,得崑崙數十人” (出《廣異記》);卷四八二‧留仇國︰“……人形短小,似崑崙”(出《朝野僉載》)。
《太平御覽》卷七八六‧扶南國︰“《扶南異物志》曰︰扶南國在林邑西三千餘里,自立為王,諸屬皆有官長,及王之左右大臣皆號為崑崙” , “《隋書》曰︰扶南國……其王姓古龍,……崑崙之訛”;卷七八七‧槃槃國︰“《梁書》曰︰……其大臣曰……,次曰崑崙帝也,次曰崑崙勃和,次曰崑崙勃帝索甘,且其言崑崙、古龍聲相近,故或有謂為古龍者”;卷七八八‧頓遜國︰“竺芝《扶南記》曰︰頓遜國屬扶南,國主名崑崙”;‧殊奈、甘堂︰“崑崙人也”;卷七八九‧四夷部十‧崑崙國︰“《南夷志》曰︰崑崙國正北去西洱河八十一程,出象及青木香、旃檀、檳榔、琉璃、水精、犀牛等物。”另見卷九八二‧香部二‧青木。
《太平寰宇記》卷一五七‧廣州︰“土產︰……藥有崑崙犀” (4下),“金鎖潭,在(清遠)縣東撒三十里,秦時崑崙貢犀牛,帶金鎖走入潭中。晋時有漁人周仲寀者釣得金鎖,牵之,見犀牛,掣之不得,忽斷,得金鎖一尺” (10下);卷一六七‧容州︰“崑崙水︰水中有石,似崑崙” (4上);卷一七五‧流求國︰“(陳)稜將南方諸國人從軍,有崑崙人頗解其語”(9下);卷一七六‧扶南國︰“又 《隋書》云,其扶南國王姓古龍,諸國亦多姓古龍,訊耆老,言崑崙無姓氏,乃訛矣” (8下),‧槃槃國︰“其大臣曰……,次曰崑崙帝也,次曰崑崙勃和,次曰崑崙勃帝甘,或謂古龍,蓋其言崑崙、古龍名相近耳” (13上);卷一七七‧殊奈國︰“崑崙人也” (12下),‧甘棠國︰“在大海之南,崑崙人也” (12下)。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外臣部‧國邑一(參見甘棠條)( P.11261上);卷九六O‧外臣部‧土風二︰ “斯調國有火洲,在南海中……(崑崙之墟有炎火之山,山上有鳥獸,草木皆生於炎火之中,故有火浣布……)”( P.11292下) , “正西崑崙狗國……”( P.11293下);卷九六一‧外臣部‧土風三︰
“吐蕃國……有氂牛河濶一里岸峻,流入蠻西洱河合流,東號為漾臭(鼻)水,又東南出會川為瀘水焉,有藏河去邏些三百里,東南流,眾水湊焉,南入崑崙國”( P.11308下);卷九七O‧外臣部‧朝貢三︰“(貞觀)十二年……六月,獨和羅國遣使貢方物,南方荒外崑崙之類也”( P.11398下),“(景龍二年)三月,崑崙國……遣使貢方物” ( P.11404上)。
《宋高僧傳》卷一‧釋不空傳︰“( 開元)二十九年十二月,附崑崙舶離南海,至訶陵國界遇大黑風……”;卷二十九‧釋慧日傳︰“……誓遊西域,始者泛舶渡海自經三載,東南海中諸國崑崙、佛誓、師子洲等,逕過略徧乃達天竺”。
《新唐書》卷二二一上‧列傳一四六上‧西域上︰“甘棠,在海南,崑崙人也”;卷二二二下‧列傳一四七下‧南蠻下︰“盤盤……其臣曰勃郎索濫,曰崑崙帝也,曰崑崙勃和,曰崑崙勃諦索甘,亦曰古龍。古龍者,崑崙聲近耳。”“驃……樂工皆崑崙,……”。(另見大、小崑崙條)
《華夷圖》︰海南之國︰……崑崙、…… 。
《證類本草》卷六︰“青木香《唐本注》云,此有二種,當以崑崙來者為徍” ( 42下),崑崙舶(43上);卷九‧阿魏︰“《圖經》曰︰阿魏出西蕃及崑崙……。《海藥》云︰謹按《廣志》云,生石崑崙國,……” ( 18下) ,‧肉豆蒄︰“《海藥》云︰謹按《廣志》云,生大秦國及崑崙……”( 34上);卷十二‧丁香︰“《海藥》︰按《山海經》云生東海及崑崙國……”( 46上),“《圖經》曰︰……又鷄舌香出崑崙及交、愛以南……。真紫檀……蘇恭云出崑崙、盤盤國”(47下);卷十三‧檳榔︰“《唐本注》云……生交州、愛州及崑崙”( 14上),‧紫(金)非︰“《酉陽雜俎》……崑崙者善” (18下);卷十四‧蘇方木︰“《唐本注》云……出南海崑崙”( 25下) ,“益智子……按《山海經》云生崑崙國。……《圖經》曰︰益智子生崑崙國” (34下);卷十六︰“《海藥》:……崑崙諸國有象……”( 10上);卷十八‧腽肭臍︰“《海藥》︰謹按《臨海志》云,出東海水中,狀若鹿形,類似狗,長尾,每遇日出即浮在水面,崑崙家以弓矢而採之,……” 。 (此指蜒民?);卷廿三‧甘蔗︰“蔗有兩種,赤色名崑崙蔗”(28上)。
《通志》卷一九四‧四夷一‧流求(文同《隋書》);卷一九四‧四夷三‧于闐(文同《通典》);卷一九八‧四夷五‧槃槃(文同《通典》)
《輿地紀勝》卷八九‧廣南東路︰“金鎖潭:《寰宇記》云,……” (14下),“王琳︰字方慶,《唐書》本傳云,方慶拜廣州都督,廣州地際南海,每歲有崑崙以珍物與中國交,而舊都督冒貨,崑崙懷刃殺之,……” (19上);卷一O四‧容州︰“崑崙水︰《寰宇記》云,在陸川縣,水中有石似崑崙” (6下);卷一O六‧邕州︰崑崙山(6上)、崑崙關(7下、8下);卷一O七‧昭州︰崑崙城(7下);一一O‧潯州︰崑崙岡(6上);卷一二一‧鬱州︰“崑崙家住海中州,蠻客將來漢地遊,言語解通秦吉了,波濤初過鬱林州(張籍《崑崙兒詩》)”(8下)。
《萍州可談》卷二︰“廣中富人多畜鬼奴,絕有力,可負數百斤,言語、嗜欲不適,性惇,不逃徙,亦謂之野人,色黑如墨,唇紅齒白,髮卷而黃,……。有一種近海野人,入水眼不眨,謂之崑崙奴” (20) 。
《香譜》卷上‧白松香︰“《唐本草》云,……,出崑崙、盤盤之國” (P.2),‧鷄舌香︰“《唐本草》云,生崑崙及交、愛之南”( P.3),‧丁香︰“《山海經》曰,生東海及崑崙國”( P.3)。
《諸蕃志》卷上‧闍婆國︰“東至海,……泛海半月至崑崙國。”‧注輦國︰“果有……、崑崙梅、波羅蜜之類。”*馮承鈞注︰“自《島夷志略》始,名Poulo Condore曰崑崙山,本條之崑崙在爪哇東,應非後之崑崙山,疑指Gurung島。蘇吉丹條有牛論,證以同條注錄賊國之故論,與《島夷志略》爪哇條之巫崙,牛論應是午論之誤。參看《崑崙及中國南海古代航行考》”。
《南海百詠》P.26︰“沉犀潭︰昔傳崑崙奴獻犀於此,犀忽沉入海中,百計購之,終不復出,後有漁者,得金鎖一尺餘以進” 。
《事類賦》卷二十3下︰“則有束刃於鼻︰《三國典略》曰,周軍通江陵,梁人出戰,梁以二象披之以甲束刃於鼻,令崑崙奴馭之以戰,楊忠射之,象反走”。
《方輿勝覽》卷三四︰“牛潭︰……唐時,崑崙貢犀牛……”。
《夢粱錄》卷十二︰“自古舟人云︰‘ 去怕七洲 ,回怕崑崙。’亦深五十餘丈” 。
《宋會要輯稿》第一九七冊︰“( 蒲端)又獻崑崙奴一” ( 7761上);一九九冊︰“天禧元年四月二日,三佛齊……貢……崑崙奴” ( 7850上)
《宋史》卷四八九‧外國五‧闍婆︰“東至海一月,泛海半月至崑崙國”,‧三佛齊、注輦︰“(三佛齊)崑崙奴踏曲為樂”, “注輦……果有……、崑崙梅、婆羅密等”;卷四九O‧外國六‧大食︰“太平興國二年,遣使……貢方物。其從者目深體黑,謂之崑崙奴。”
《群書集事淵海》卷四七76下︰崑崙虛有炎火之山(引《魏書》),81上︰崑崙國(引《宋史‧闍婆傳》)
《文獻通考》卷三三一‧四裔八‧扶南︰“隋書,其國王姓古龍,諸國多姓古龍,訊耆老言古龍無姓氏,乃崑崙之訛”,‧槃槃(文同《通典》);卷三三二‧四裔九‧闍婆︰“其國東至海一月,汎海半月至崑崙國”,‧三佛齊︰“崑崙奴踏曲為樂” ,“天禧元年,遣使奉金字表,貢珍珠、象牙、梵夾經、崐崘奴、使還,賜禮物奬慰之,‧注輦︰“果有……、崐崘梅、婆羅蜜之類”;卷三三七‧四裔十四‧于闐(文同《通典》);卷三三九‧四裔十六‧大食︰“太平興國二年,遣使貢方物,其從者目深體黑,謂之崑崙奴” 。
《元一統志》卷十‧湖廣等處行中書省‧鬰林州‧宦績︰“張籍︰唐詩人,宦遊嶺嶠至此州,與崑崙兒詩云︰‘崑崙家住海中洲,蠻客將來漢地遊。言語解通秦吉了,波濤初過鬱林州。 ’(《永樂大典》二三四二梧字引《元一統志》)” 。
《癸辛雜熾續集》卷下(15下)︰“黑如崑崙”。
《島夷志略》‧文老古*藤注︰“又案《南海寄歸傳》三云,兩色丁香Cloves,咸生堀淪國,《本草》云,丁香生東海及崑崙國,堀淪殆即崑崙之異譯” 。‧崑崙*藤注︰“軍突弄山即此崑崙山,又名軍屯山,謂今Pulo Condore也。《諸蕃志》及《文獻通考》、《宋史》闍婆條云,泛海半月至崑崙國,或以為崑崙山,但稱黑人曰崑崙,崑崙國殆謂黑人國,未必崑崙山也。”
《大明一統志》卷七九‧廣州府︰“金鎖潭︰……” (8下);八四‧梧州府︰“崑崙水︰……” (20下)。
《野記》卷一P.16下︰“南極入地三十六度,北極出q地三十六度,皆以地盡處言,今南京乃入十二度,至蘇殆十五度,北京出十五度( 即南之南,北之北,視此九州不啻各有三之二,海內之小可知,然二極如許,二十八舍何以只臨內九州,又崑崙為數度之中,四際相若亦應近此,即佛氏所談亦未可縣決為誕。又吾里有鄧老,宣德中下西洋,為予言歷數國,至極遠處,仰視三光大小次第,一切與中國不異,斗柄亦只如此,予又知舊以二十八宿只隸內九州者殊非)”。
《南詔野史》卷上︰“徽宗癸未崇寧二年,……緬人、波斯、崑崙三國進白象及香物。”
《交阯總志》卷二P.157︰“高正平,唐代宗時人,初為武定校尉,以兵援張伯儀於龍編,破崑崙闍婆軍於朱鳶,拜為都護。”卷三P.178︰“大曆二年,崑崙闍婆復入寇。”
《殊域周咨錄》卷八‧真臘︰“海島村僻,人物醜黑,號為崑崙” 。
《本草綱目》卷六568下︰“李時珍曰︰……南荒有厭火之民(國近黑崑崙,人能食火炭)”;九 638下︰“﹝梁陶弘景(《神農本草經》注曰)﹞今雌黃……出扶南、林邑者,謂之崑崙黃……”;十一702下︰“石硫黃﹝梁陶弘景曰﹞今第一出扶南、林邑,色如鵝子初出殼者,名崑崙黃。﹝李珣《海藥》曰﹞《廣州記》云,生崑崙及波斯國西方明之境,……。(按︰大觀、政和本草卷四石琉璜條《海藥》引《廣州記》俱無此‘ 及波斯國西方明之境 ’九字,此乃太清服煉靈砂法文,作‘ 出波斯國南明之境 ’。)﹝蘇頌《圖經本草》曰﹞……鵝黃者名崑崙黃,……”;十一707上︰“﹝時珍曰﹞黑矾,鉛矾也,出晋地,其狀如黑泥者,為崑崙矾”;十四806上︰“﹝唐蘇恭(《唐本草》)曰﹞(木香)此有二種,當以崑崙來者為佳”,814上︰“﹝陳藏器(《本草拾遺》)曰﹞益智出崑崙及交距(趾)國” , 816下︰“(肉豆蒄)﹝李珣曰﹞生崑崙及大秦國”;十八1033下︰“白蘞︰(《名醫別錄》作)崑崙。﹝時珍曰﹞崑崙,言其皮黑也”;廿八1230上︰“茄︰﹝釋名﹞……崑崙瓜。(《御覽》)”;卅一1305下︰“檳榔︰﹝蘇恭《唐本草》曰﹞生交州、愛州及崑崙”;卅三1336上︰“甘蔗[(唐孟)詵(《食療本草》)曰]蔗有赤色者,名崑崙蔗”;卅四1364上︰“( 蘇)恭曰︰鷄舌香……出崑崙及交州、愛州以南”,1366上︰“﹝恭曰﹞紫真檀出崑崙盤盤國”, 1375下︰“(蘇合香)今從西域及崑崙來”, 1379上︰“﹝恭曰﹞阿魏生西番及崑崙……。(李)珣曰︰按《廣志》云,生崑崙國”;卅五1419下︰“﹝恭曰﹞蘇坊木自南海崑崙來”;卅九1510︰“紫鉚︰……崑崙出者善,波斯次之”;
五一1766上︰“﹝(唐) 甄權(《藥性》)曰﹞西域重象牙,用飾床座,中國貴之,以為笏。象每蛻牙自埋藏之,崑崙諸國人以木牙潛易取焉”;五一1798上︰“腽肭獸﹝李珣曰﹞按《臨海志》云,出東海水中,狀若鹿形頭似狗,長尾,每日出即浮在水面,崑崙家以弓矢射之,取其外腎陰乾,百日味甘香美也”。
《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卷一24下︰崑崙。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一‧雲南︰“高黎共山為西嶽(在今騰衝,一名崑崙隅,東臨濃江,西臨龍川” (24上),“波斯、崑崙諸國來貢大理者,皆先謁相國焉” (29下)。
《福建市舶提舉司志》P.2上︰“(唐)南海歲有崑崙舶市外區琛琲……”。
《咸賓錄》卷六‧三佛齊(28下),卷八‧蜒人(37下)︰崑崙奴
《四夷廣記》‧三佛齊︰崑崙奴( 102冊)
《裔乘》卷二‧三佛齊(39下),卷七‧蘇門答剌(4下)︰崑崙奴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16上︰崑崙奴
《(包見捷)緬略》︰崑崙國
《東西洋考》卷四‧彭亨︰“毛思賊者,婆羅屬夷也,劫掠海上生人,至彭亨賣之,代作崑崙奴。”
《皇明象胥錄》卷四‧三佛齊︰“天禧中,奉金字表,貢真珠、象牙、梵夾經、崑崙奴……”。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20上︰崑崙奴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O四‧廣東八(70上)︰“鬼奴者,番國黑小厮也,廣中富人多畜……,生海外諸山中,……有一種近海者,入水眼不眨,謂之崑崙奴,唐時貴族大族多畜之。永樂四年,婆羅國東王、西王各遣人來朝,以黑小厮充貢物。” ;卷一一二2上(文同《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九33下‧扶南︰“民色甚黑,號為崑崙” ,35下‧爪哇︰“《宋史》︰東至海一月,汎海半月至崑崙國,……”。
《肇域志》廣東︰崑崙奴。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占城(31下)︰“崑崙國,《唐志》︰在林邑南,去交趾海行三十餘日,習俗、文字與婆邏門同,武后時來貢,文明初,廣州都督路元叡為崑崙商胡所殺,入海而去” ;卷一一九‧緬甸︰“崇寧四年,緬、波斯、崑崙俱入貢。”
《八紘譯史》卷三‧三佛齊︰崑崙奴(57)
《八紘荒史》‧厭火國︰“近黑崑崙”(20)
《東南洋海道圖》︰崑崙(指大、小崑崙,今昆倫島)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八‧大食部匯考一︰“《宋史‧大食傳》︰太平興國二年遣使……等貢方物,其從者目深體黑,謂之崑崙奴……”;邊九七‧爪哇部匯考一︰“按《廣東通志》︰……《宋史》東至海一月,汎海半月至崑崙國”;邊九八‧三佛齊部匯考一(引《宋史‧三佛齊傳》);邊九九‧柯枝部部匯考:“《唐書‧南蠻傳》︰盤盤……,其臣曰孛(攵)郎索濫、曰崑崙帝也、曰崑崙勃和、曰崑崙孛(攵)諦索甘,亦曰古龍,古龍者,崑崘聲近耳……”;邊一百‧琉球部匯考一︰“按《隋書‧琉球傳》︰……初(陳)稜將南方諸國人從軍,有崑崙人頗解其語……”;邊一O八‧南方未詳諸國部匯考二︰“《廣東通志》鬼奴(黑小厮、崑崙奴)︰鬼奴者,番國黑小厮也……有一種近海入水眼不眩,謂之崑崙奴,唐時貴家大族多畜之……”。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外國五︰“賓童龍,……有崑崙山,節然大海中,與占城及東、西竺鼎峙相望。其山方廣而高,其海即曰崑崙海。諸往西洋者,必待順風,七晝夜始得過,故舟人為之諺曰︰‘ 上怕七州,下怕崑崙,針迷舵失,人船莫存’。”
《皇清職貢圖》卷一P.41︰“(大西洋)夷人所役黑鬼奴,即唐時所謂崑崙奴” 。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六‧四裔四‧安南︰“(康熙)十二年四月,莫元清奏言︰黎維禧所歸高平四州外,尚有保樂、七源二州,崑崙、金馬等十二總社未還,……” (7451上)。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三之一‧琉球(引《隋書》)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一‧琉球(引《隋書》)
《粵海關志》卷二8下︰“王方慶拜廣州都督,廣州地際南海,每歲有崑崙乘舶以珍物與中國交市……”。(引《舊唐書》本傳)
《清史稿》卷五二五‧藩部八‧西藏︰“山之大者,曰岡底斯山,即崑崙,為東半球眾山眾水之祖”;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因奏請黎維禧所歸土地,尚有保樂、七源二州,崑崙、金馬等十二總社未還。” “( 乾隆五十二年)遂訂法越同盟之約,割崑崙島之茶麟港……” 。

崑崙山 崑崙頭 崑崙島 崐(山)屯 崐(山)屯山
《冊府元龜》卷七六O‧外臣部‧土風二(參見崑崙條)
《島夷志略》‧崑崙︰“古者崑崙山,又名軍屯山(*藤注︰軍,丁本作渾),山高而方,根盤幾百里,截然乎瀛海之中,與占城、西竺鼎峙而相望(西上疑奪東字,《星槎勝覽》云,與占城、東西竺鼎峙相望),下有崑崙洋,因是名也。舶販西洋者必掠之,順風七晝夜可渡。諺云,‘ 上有七州,下有崑崙,計(針)迷舵失,(人)舟就(莫)存’ ……”。*藤田豐八案︰《新唐書》地理志引賈耽《道里記》,自奔陀浪洲兩日行有軍突弄山,即此崑崙山,又名軍屯山,謂今Pulo Condore也。《諸蕃志》及《文獻通考》、《宋史》闍婆條云,泛海半月至崑崙國,或以為崑崙山,但稱黑人曰崑崙,崑崙國殆謂黑人國,未必崑崙山也。 ‧萬里石塘︰“原其地脈歷歷可考,一脈至爪哇,一脈至勃泥及古里地悶,一脈至西洋遐崑崙之地”;‧勾欄山條,藤注︰《元史》橄欖嶼乃崑崙山。
《鄭和航海圖》︰崑崙山*向達注︰崑崙山古作軍突弄山、軍屯山、昆屯,即Pulo Condore,在越南南端東面海上。中古時代海舶往來東西洋,此為必經之地,亦為最險之地。宋吳自牧《夢果錄》卷十二即·有“去怕七洲,回怕崑崙”之文,明代相傳“上怕七洲,下怕崑崙;針迷舵失,人船莫存。”可以相見。
《星槎勝覽》前集‧崑崙山(Pulo Condore)︰“其山節然瀛海之中,與占城及東西竺鼎峙相望。山高而方,根盤廣遠,海人名曰崑崙洋……”。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占城國第一︰“與占城鼎峙而望者有崑崙之山,盤礡千里,其北有弓鞋之嶼,山之下曰崑崙洋”;卷中‧暹羅國第一︰“……又過羅灣見赤坎之山,又取崑崙之山,又七更過真王之嶼……” 。
《海語》卷上‧風俗‧暹羅︰“……坤未針至外羅,坤申針四十五程至占城舊港,經大佛靈山……,又未針至崐(山)屯山,又坤未針至玳瑁洲、玳瑁名(頁)及於龜山, 酉針入暹羅港”,‧滿剌加︰“……星盤與暹羅同道至崐(山)屯,直子午收龍牙門港,二日程至其國” ;卷下‧畏途‧崐(山)屯山︰“山在大佛靈南,凡七嶼七港,是謂七門,其旁洲嶼皆翼然環列,適諸國者此類標也” 。
《東夷圖說》P.13上‧滿剌加︰“自東莞縣放洋,至崑(山)屯,收龍牙門港,二日程至其國”;P.16下‧崐(山)屯山︰“山在大佛靈南,凡七嶼、七港,是謂七門(《唐書》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或疑即此山,計之道里不同,恐非也)”;另,P.26下。
《圖書編》卷六十︰崑崙山
《四夷廣記》琉球國船往暹羅針路(94冊、福建安民鎮往滿喇咖國針路等、崑崙往暹羅、滿喇咖等針位(101冊)︰崑崙山;廣東莞縣至暹羅針路︰崑(山)屯山(101冊)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赤坎山︰……崑崙山……小崑崙”‧ 歌47,福建往暹羅針路51、回針(崑崙頭),浯嶼往大泥吉蘭丹53、大泥回針,太武往彭坊針路54、回針,廣東往磨六甲針55、滿喇咖回廣東針路,赤坎往彭亨針60、回針,羅灣頭往六甲針63、回針,赤坎往舊港順塔64、回針,柬埔寨往烏丁礁林82、回針,暹羅往馬軍、回針83。
《順風相送》‧呂宋往文萊(89)“聖山︰……崑崙山……長腰嶼”;‧文萊回呂宋90,‧泉州往勃泥即文萊92。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又從赤坎山︰單未十五更取崑崙山。崑崙山︰此非河源之崑崙,然自海中一大名勝。《星槎勝覽》曰……。用單庚及庚酉三更取小崑崙” ,“又從崑崙山︰用坤申及庚酉針三十更取吉蘭丹” ,“又從崑崙山︰取真嶼” ,“又從崑崙山︰用坤未針三十更取斗嶼” *書局︰今越南南端東部海上之崑崙島。 ;卷九‧東洋針路︰“聖山︰……用單未及坤未針,五更取崑崙山。崑崙山︰此又別一崑崙,是舶人強名之耳,用坤未針,取長腰嶼”。 *書局︰在今馬來西亞沙巴州西北岸。
《皇明象胥錄》卷五‧滿剌加︰“或云自東莞放洋至崐(山)屯,收龍牙門港二日程” 。
《指南正法》‧大明唐山並東西二洋山嶼水勢(120):“羅灣頭︰……坤未五更取赤坎。舡身恐犯玳瑁洲。坤未五更取崑崙(*向注︰此處之坤未五更取崑崙,當指從坎出發。《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又從赤坎山條作單未十五更取崑崙山,與此亦異)” ,“玳瑁州……玳瑁鴨……崑崙山、小崑崙……真糍(*向注︰崑崙山之名已見於《夢粱錄》卷十二,有去怕七洲,回怕崑崙之稱。今圖猶名崑崙島,在越南南端東南海上,西名Pulo Condore。《星槎勝覽》前集崑崙山條云,……。又據《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自崑崙山用單庚及庚酉三更取小崑崙)”。‧大担住暹羅針171、回唐針,暹羅往長崎日清181(崑崙頭),咬(口)留吧回長崎日清182,長崎往咬(口)留吧日清184,咬(口)留吧往台灣日清186,太武往大泥針路190,大泥回浯嶼191,浯嶼往麻六甲針路192、麻六甲回浯嶼針路、太武往彭亨193,彭亨回太武針、太武往咬(口)留吧針193、咬(口)留吧回太武針路,咬(口)留吧澳回唐194。*向注︰崑崙山一作崑崙頭,古作軍突弄山(賈耽書)、軍屯山(《志略》)、昆屯(《聞見錄》),即Pulo Condore,在越南南端東面海上。崑崙山為東西二島對峙,西大東小,故有大崑崙山、小崑崙山之稱。中古時代海舶往來東西洋,此為必經之地,亦為最險之地。是以宋代己有“去怕七洲,回怕崑崙” (《夢粱錄》之諺,相傳至於明、清。
《指南正法》‧往汶來山形水勢︰164“聖山……五嶼……崑崙山……長腰嶼”。*向注︰由呂宋至文萊途中亦有一崑崙,今地無考。
《海國聞見錄》‧東南洋記︰“朱葛礁喇必從粵南之七州洋,過崑崙、茶盤,向東至……” ;‧南洋記︰“厦門至暹羅,水程過七洲洋,見外羅山,向南見玳瑁洲、鴨洲,見崑崙” , “柔佛一國,山雖聯於彭亨,其勢在下,水程應到崑崙,用未針取茶盤,轉西至……” , “就中國往噶喇吧而言,必從崑崙、茶盤,純用未針,西循萬古屢山而至……” , “茶盤一島居崑崙之南”。‧崙崙(又呼崑屯)︰“崑崙者,非黃河所繞之崑崙也,七洲洋之南,大小二山,屹立澎湃,呼為大崑崙、小崑崙,山尤甚異,上產佳果,無人蹟……”。‧南澳氣︰“西洋呷板從崑崙、七洲洋東,萬里長沙外,過沙馬崎頭門,而至閩、浙、日本”。
《外國竹枝詞》P.7上︰崑崙山。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七‧南方未詳諸國部匯考一(引《明外史‧賓童龍傳》)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外國五(參見崑崙條)︰崑崙山(另見軍屯山、軍突弄山條))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九‧四裔三4748下(引《明史‧賓童龍傳》︰崑崙山)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十三‧占城(1上)(引《明史‧賓童龍傳》︰崑崙山)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九‧占城(3上)(引《明史‧賓童龍傳》︰崑崙山)
《海錄》卷上︰“邦項……以上數國,閩粵人多來往貿易者,內港船往各國,俱經外羅山南行,順風約一日過煙筒大佛山,又日餘經龍奈口,過崑崙海,日餘見崑崙山,至此然後分途而行,往宋卡、暹羅、大呢、咭蘭丹各國,則用庚申針轉而西行矣,由邦項東南行約日餘,復轉西入白石口,……”。(P.14);卷中︰“噶喇叭,……,海舶由廣東往者,走內溝則出萬山後向西南行,經琼州、安南至崑崙,又南行約三日日到地盆山……”。(P.44)
《粵海關志》卷廿四11下︰崑崙山(見海峙山條);三十18下‧崑崙(引文用《海國聞見錄》)。
《清史稿》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崑崙島(參見崑崙條)

崑崙海 崑崙洋
《夢粱錄》第十二‧江海船艦︰ “若欲船泛外國買賣,則自泉州便可出洋,迤邐過七洲洋。舟中測水,約七十餘丈。若經崑崙、沙漠、蛇龍、烏豬等洋,神物多於此中行雨,上略起朵雲,便見龍現全身,目光如電,爪角宛然,獨不見尾耳,頃刻大雨如注,風浪掀天,可畏尤甚。但海洋近山礁則水淺,撞礁必壞船,全憑南針,或有少差,即葬魚腹。自古舟人云︰‘去怕七洲,回怕崑崙。’亦深五十餘丈。又論舟師,觀海洋中日出日入,則知陰陽;驗雲氣則知風色逆順,毫髮無差;遠見浪花則知風自彼來;見巨濤拍岸,則知次日當起南風;見電光則雲夏風時閃;如此之類,略無少差。相水之清渾,便知山之近遠,大洋之水碧黑如澱,有山之水碧而綠,傍山之水渾而白矣。有魚所聚必多礁石,蓋石中多藻苔,則魚所依耳。每月十四、二十八日,謂之大等日分,此兩日若風雨不當,則知一旬之內多有風雨。凡測水之時,必視其底,知是何等沙泥,所以知近山有港。若商賈止到台、温、泉、福買賣,未嘗過七洲、崑崙等大洋。若有出洋,即從泉州港口至岱嶼門,便可放洋過海,泛往外國也。”
《宋會要輯稿》第一九七冊︰ “(真里富)欲至中國者,自其國放洋五日抵波斯蘭,次崑崙洋,經真臘,數日至賓達椰國,數日至占城……” 。
《真臘風土記》總敍︰崑崙洋 *伯希和注“(按崑崙一名,廣義乃指馬來群島;狹義乃指崑崙山(Poulo Condor)諸島。觀此文可見崑崙山以北之海,亦名崑崙洋。”
《島夷志略》(參見崑崙山條)︰崑崙洋 ;‧勾欄山,*藤注︰“混沌大洋疑是此書之崑崙洋” 。
《星槎勝覽》前集‧崑崙山(參見該條)︰崑崙洋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占城國第一(參見崑崙條)︰崑崙洋
《前聞記》下西洋︰“( 宣德八年)五月十日回到崑崙洋” 。
《殊域周咨錄》卷八‧真臘︰“( 按……《真臘風土記》言……自真蒲行,坤申針過崑崙洋入港)” 。
《東夷圖說》P.9下︰崑崙洋
《四夷廣記》‧真臘(102冊)︰崑崙洋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九七27上、一二O 1下︰崑崙洋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5下︰崑崙洋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真臘部匯考二(引《真臘風土記》);邊一O七‧南方未詳諸國部匯考一︰“按《明外史‧賓童龍傳》︰……有崑崙山、節然大海中,……其海即日崑崙洋……” 。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外國五(參見崑崙條)︰崑崙海
《海國聞見錄》‧崑崙︰ “凡中國洋艘由崑崙者,……到崑崙洋,天時極晴霽……” 。
《海錄》卷上︰崑崙海( P.14) 參見崑崙條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九‧四裔三︰(4748-4749上。引《明史‧賓童龍傳》︰崑崙洋)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十三‧占城︰(1上。引《明史‧賓童龍傳》︰崑崙洋)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九‧占城︰(3上。引《明史‧賓童龍傳》︰崑崙洋)

崑崙仔
《順風相送》‧柬埔寨往大泥回針︰60“真糍山……崑崙仔,取柬埔寨南港” 。
《指南正法》‧對座圖︰132“大崑崙南勢額尾共崑崙仔為卯酉對座” 。*向達注︰崑崙仔,即小崑崙,參看該條。

崑大嗎
《海國聞見錄》‧南洋記︰“廣南……南轄祿賴、柬埔寨、崑大嗎,……” 。
《粵海關志》卷三十20下‧崑大嗎(引《海國聞見錄》)

崑宋嶼
《四夷廣記》福建安民鎮往滿剌咖國針住等︰崑宋嶼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吉里門……崑宋嶼……(*向達注︰《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亦作崑宋嶼,為今Pulo Pisang,故應依《鄭和航海圖》作毘宋嶼)滿喇咖。”‧滿喇咖回廣東針路56、磨六甲回暹羅62、瞞喇咖往舊港85、回針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吉里問山︰……用乾亥針三更取崑宋嶼。
崑宋嶼︰打水二十五托,用單亥針五更取箭嶼。” *書局︰或作毘宋嶼,在馬六甲海峽中,今地不詳。
《指南正法》‧浯嶼往麻六甲針路、麻六甲回浯嶼針路︰“吉里門……崑宋嶼……射箭嶼”*向注︰崑宋即毘未,參見毘宋嶼條。

崑崙層期(斯)
《嶺外代答》卷三‧崑崙層期國︰“西南海上有崑崙層期國,連接大海,島常有大鵬飛蔽……海島多野人,身如黑漆,拳髮,誘以食而擒之,動以千萬,賣為蕃奴。”
《諸蕃志》卷上‧海上雜國︰“崑崙層期國,在西南海上,連接大海島,常有大鴫飛……西有海島,多野人,虯髮,誘以食而擒之,轉賣與大食國為奴,獲價甚厚,託以管鑰,謂其無親屬之戀也。”*馮承鈞注︰“譯注以崑崙為阿剌壁語Kanbalu之對音,而以Pemba小島當此崑崙層期,應誤。層期與僧祇皆是Zangi之同名異譯,應無疑義。《唐書》、《宋史》中之僧祇奴,殆皆來自非洲東岸,然不能確定為何地也。至若崑崙,代表之名稱甚多,此處崑崙疑對Komr是為Madagasca島之土名,則崑崙層期似言Madagascar島之僧祇,可參看費瑯《崑崙及南海古代航行考》。
《事林廣記》卷五方國類‧崑崙層期國︰“常有大鴫飛,則遮日,能食駱駝,有人拾得其翅,截其管作水桶,海島內有野人,身如漆,國人誘捉賣與蕃商作奴。”
《異域志》卷上‧崑崙層期國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七‧南方未詳諸國部匯考一︰“按《三才圖會》︰崑崙層斯國在西南海上,有大鴫,飛則蔽日,能食駱駝……”。

濶里抹思
《(大德)南海志》卷七︰濶里抹思

拉歇山嶺部
《清史稿》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
“北緬地區部為六︰曰北部,曰中部,曰拉歇山嶺部,曰……”。

拉德乃奇黎島
《清史稿》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英……由印度派兵進攻,入蠻得勒,擒其王,流之於印度孟買海濱拉德乃奇黎島”。
《緬甸史》下527︰Ratnagiri

剌嘇
《四夷廣記》舊港回爪哇針路(101冊)︰剌嘇(當即那參)

剌泥
《明實錄》︰剌泥,朝貢︰永樂元年十月甲戌(太宗二四︰0447)
《圖書編》卷六十︰西洋剌泥國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五‧剌泥部匯考(引《明外史‧剌泥傳》)
《明史》卷六‧成祖二︰“(永樂元年)剌泥入貢”;卷八一‧食貨五︰“永樂初,西洋剌泥國回回哈只馬哈没奇等來朝,附載胡椒與民互市”;卷三二六‧外國七‧剌泥︰“剌泥,永樂元年,其國中回回哈只……等來貢方物。……剌泥而外,有數國︰曰夏剌比,曰奇剌泥,曰窟察泥,曰捨剌齊,曰彭加那,曰八可意,曰烏沙剌踢,曰坎巴,曰阿哇,曰打回。永樂中,嘗遣使朝貢。其國之風土、物產,無可稽。”
《明會要》卷十五‧禮十‧蕃使入貢︰“永樂元年,……西洋瑣里、剌泥諸國來貢。”
《續通典》卷一四九‧邊防三‧剌泥(2012中)
《粵海關志》卷四19上︰剌泥

剌撒
《鄭和航海圖》*向注︰“據圖,剌撒在佐法兒西,阿丹以東,頗疑其為Ras Sharwein對音。舊以波斯灣西岸之El-Hasa當之,非是”。
《星槎勝覽》前集‧剌撒國(al-Ahsa?)︰(*馮注︰ “舊考謂即波斯中之al-hsa,伯希和(通報第三十卷)云對音屬未盡合,比附頗有可能”。 )“倚海而居,土石為城,……”。
《圖書編》卷六十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古里班卒(12下)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咸賓錄》卷六‧剌撒(44下)
《裔乘》卷二‧剌撒(51上);七‧古里班卒(36上)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25上
《四夷廣記》98冊、102冊
《名山藏‧王享記》三29下
《皇明象胥錄》卷五‧順哈︰“《會典》載永樂中朝貢又有︰……剌撒……。”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52上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下
《八紘譯史》卷二‧木骨都束(31);三‧剌撒(62)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六‧剌撒部匯考︰“《明外史‧剌撒傳》剌撒,自古里順風二十晝夜可至……。”
《明史》卷七‧成祖三︰“(永樂十九年)剌撒入貢” ,“(二十一年)剌撒入貢”;卷三O四‧鄭和︰“所歷……、剌撒、……,凡三十餘國”;卷三二六‧外國七‧古里︰“(永樂)十四年又偕……、剌撒、……入貢,‧祖法兒︰“永樂十九年……偕阿丹、剌撒諸國入貢”,‧剌撒︰“自古里順風二十晝夜可去……。國傍海而居……。居室、悉與竹步……同”。
《續通典》卷一四九‧邊防三‧剌撒(2011下)
《粵海關志》卷四29下

剌兒可束
《鄭和航海圖》*向注︰“據圖,剌兒可束當是奧曼灣中一島,今地無考”。

剌思那呵
《鄭和航海圖》*向注︰“據圖,剌思那呵在非洲東北部木骨都束之北,今地無考”。

剌池塔州府
《四夷廣記》跤趾回暹羅針路(101冊)︰剌池塔州府

喇喇
《海錄》卷中︰“咕噠國︰……其山多金,內山有名喇喇者,有名息邦者,又有烏荷及新呢黎多名,皆產金,……。” ( P.48)

臘撒 臘戍 蠟戍
《入緬路程》P.253上︰臘撒
《征緬紀聞》P.237上︰蠟戍;P.246下︰臘戍
《清史稿》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重英恐緬書繙譯誤,乃譯清、漢字各一通,蓋以木邦臘戍頭目苗温之書。苗温者,緬人守土官之稱。臘戍在木邦南。木邦殘破,而臘戍城在嶺下,險可守,故苗温徙居於此。”
《入緬路程》P.253上︰臘撒

臘伐尼園
《大唐西域記》卷六‧劫比羅伐窣堵國:臘伐尼園。又作臨兒國、論民園、藍毗尼園,為梵文Lumbini譯名,釋迦牟尼誕生處,今尼泊爾南部羅美德(Rummindei)附近一帶。

辣島
《坤輿全圖》︰辣島(今卽尼蘇拉群島)

辣皮 (羊)束皮
《圖書編》卷五九︰辣皮
《四夷館考》卷下21-22︰辣皮
《四譯館考》卷三9上︰辣皮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七‧暹羅︰“府十四……、東板魯、(羊)束皮、疋皮里、……”。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三之三‧暹羅︰“府十四……四曰東板魯,五曰(羊)束皮,六曰疋皮里……”。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二‧暹羅︰( 文同上)
《粵海關志》卷廿一7上︰辣皮

辣波巴島
《坤輿全圖》︰辣波巴島(今印尼東南群島一帶)

來來
《島夷志略》日麗條*藤注︰“理論(又作來來,殆Lata之對音,疑明時之黎代是也)”。
《元史》卷十四‧世祖十一︰“(至元廿三年)九月乙丑朔,……、來來、……十國,……貢方物。”卷二百一十‧外夷三(參見南無力條)︰來來。
《群書集事淵海》卷四七40上︰來來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馬八兒諸國︰來來(15上)
《裔乘》卷二‧馬八兒諸國(54上)︰來來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五‧馬八兒部匯考︰“按《元史‧馬八兒傳》,……。”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馬八兒諸國(2002下)

來納
《四夷館考》卷下21-22︰來納(另見采納條)

來野
《圖書編》卷五九︰來野(另見采野條)

賴散坑 賴敢坑
《真臘風土記》屬郡︰“賴敢坑”
《殊域周咨錄》卷八‧真臘︰“領部郡九十餘處,曰……、曰賴散坑”。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真臘部匯考二:“《真臘風土記‧屬郡》︰屬郡九十餘,曰……賴敢坑……”。
《四夷廣記》‧真臘國︰“賴敢坑” (102冊)

藍波 藍婆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19下︰藍波;卷五14上︰藍婆

藍里
《嶺外代答》卷二(外國門上)‧故臨國︰“故臨國與大食國相邇,廣舶四十日到藍里住冬,次年再發舶,約一月始達其國”;卷三(外國門下)‧大食諸國︰“有麻離拔國,廣州自中冬以後發船乘北風行約四十日,到地名藍里,博買蘇木、白錫、長白藤,住至次冬再乘東北風,六十日順風方到此國”。
《諸蕃志》卷上‧故臨國︰“故臨國……,泉舶四十餘日到藍里住冬,至次年再發,一月始達。” *馮承鈞注︰“藍無里……大食語名Lamuri之對音也,大食語亦名Ramni,故《嶺外代答》譯名作藍里……” (藍無里條注),“《嶺外代答》卷二故臨條云,‘故臨國與大食國相邇,廣舶四十日到藍里住冬,次年再發舶,約一月始達其國……”。卷上‧大食國︰“大食在泉之西北……自泉發船,四十餘日至藍里博易住冬,次年再發,順風六十餘日方至其國”。 *馮注︰“藍里即藍無里(Lamuri)”。
《宋史》卷四百九十‧外國六‧大食︰“其國在泉州西北,舟行四十餘日至藍里,次年乘風颿又六十餘日,始達其國”。
《文獻通考》卷三三九‧四裔十六‧大食︰“其國在泉州西北,自泉州發船四十餘日至藍里,博易住冬,次年再發,順風六十餘日方至其國”。
《島夷志略》‧喃巫哩 * 藤注︰藍里、藍無里、南巫里、南無力,保羅之Lambri是也。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二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十八‧大食部匯考一(引《宋史‧大食傳》);邊一O七‧南方未詳諸國部匯考一︰“按《三才圖會》︰麻離拔國,自廣州發舶,乘北風行四十日到地名藍里,……,至次年冬乘風六十日方至”。

藍摩
《大唐西域記》卷六︰“劫比羅伐窣堵國,……從此東行……至藍摩國(中印度境)”。
《釋迦方志》卷上︰“劫比羅伐窣堵國(中印度,古云迦毘羅也)……從此東行二百餘里,荒林中至藍摩國(中印度)”。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6下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四‧藍莫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藍莫
《法顯傳》︰“迦維羅衛國,……從佛生處東行五由延,有國名藍莫……”。*足立喜六︰藍莫,又名藍摩、羅摩、阿羅摩,梵言Ramagrama。
《水經注》卷一︰“(恒水又東逕藍莫塔邊有池……)”。
《藝文類聚》卷九十五‧獸部下‧象︰“法顯記曰︰迦維羅衛國,從佛生處東行五由延,有國名藍莫……”。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四‧藍莫部匯考(引釋法顯《佛國記》)

藍無里 南巫里
《諸蕃志》卷七‧三佛齊國︰“其屬國”。*馮承鈞注︰“藍無里,《島夷志略》作喃巫哩,《瀛涯勝覽》作南浡里,《明史》兩傳之,一作南渤利,一作南巫里,《大食人行記》作Lamuri,地在蘇門答剌島西北。”卷上‧藍無里國︰ “藍無里……,北風二十餘日到南毗管下細蘭國”;‧卷上‧海上雜國︰“晏陀蠻國,自藍無里至細蘭國……。”*馮注︰“藍無里在蘇門答剌島之西北角,其同名異譯見本書三佛齊條注二十,大食語名Lamuri之對音也,大食語亦名Ramni,故《嶺外代答》譯名作藍里,《嶺外代答》卷三大食諸國條云,‘ 有麻離拔(Malabar)國 ,廣州自中冬以後發船,乘北風行,約四十日,到地名藍里(Ramni),博買蘇木、白錫、長白藤。住至次冬,再乘東北風,六十日順風方到此國 ’。”
《事林廣記》卷五方國類‧晏陀蠻國︰“自藍無里國去細蘭國,如風不順飄至一所,地名晏陀蠻……”。
《明史》卷三百二十六‧外國七‧南巫里︰“南巫里,在西南海中”。

藍勃盧山
《大唐西域記》卷三︰“觀自在菩薩像,西北百四五十里,至藍勃盧山……”。

藍牟那河
《翻梵語》卷九1044中︰“(藍牟那河)應云播牟那,亦搖無那

蘭場
《四夷館考》卷下P.21-22
《四譯館考》卷三8上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三之三‧暹羅︰“東連大泥,西接蘭場,北界大海” (1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二‧暹羅(1上‧文同上)
《粵海關志》卷廿一6下

蘭章
《馭交記》卷八‧蘭掌。即南掌,今老撾。
《明史》卷三一五:“(嘉靖)四十四年,土舍怕雅蘭章遣人進舞牌牙象二”。*或謂即南掌。
蘭掌
《馭交記》卷八P.109︰ “先是黎灝……破哀牢,繼進老撾地方,殺宣慰刀板雅蘭掌父子三人”。
《武備志》卷二三八︰ “……攻殺老撾宣慰使刀板雅蘭掌父子,為八百敗歸”。

蘭白道
《坤輿萬國全圖》蘭白道(柬埔寨南部︰北13度,東118度)

蘭鳩江
《清史稿》卷二三六‧愛星阿︰ “師次舊晚坡,去其庭六十里,緬甸使詣軍前請遣兵除城,當以桂王獻。愛星阿遣……進,次蘭鳩江濱……。” 卷二五四‧畢力克圖︰ “次舊晚坡,去緬城六十里。緬人謀獻桂王,請大軍留駐,以百人進蘭鳩江備捍衛,……。”卷四七四‧吳三桂︰ “師次舊晚坡,距緬甸都六十里。緬甸使告請遣兵進次蘭鳩江濱扞衛。”

蘭無里
《異域志》卷下‧蘭無里國。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七‧南方未詳諸國部匯考一:“按《三才圖會》︰晏陀蠻國,自蘭無里國順風而去,其國周圍七千里……。”

欄山
《順風相送》‧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佛嶼……欄山……塘山……蘇梅山” 。*向達注︰欄山,在暹羅往大泥途中,今地無考。

覽邦
《皇明四夷考》卷下‧覽邦︰“覽邦,洪武九年遣使奉表來貢……。其國去西域遠甚”。
《廣輿圖》卷二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圖敍、地圖)
《皇明鴻猷錄》卷六
《咸賓錄》卷四‧覽邦︰“即漢疏勒國”。(9下)
《圖書編》卷五九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七‧覽邦︰(29下)
《裔乘》卷七‧覽邦(13上)
《名山藏‧王享記》卷三15下︰“漢·踈勒國也”;五51上。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四夷廣記》102冊
《順風相送》‧赤坎往舊港順塔︰“都橫港口……林麻塔港口……覽邦港口外有二個小嶼,名曰奴沙牙……奴沙剌……類旦港口大山……石旦港口……順塔港”。*向達注︰覽邦,即覽傍、南傍。 蘇彝士運河未通以前,海舶去西洋,俱取道巽他海峽。故覽邦、舊港曾一度繁榮。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都麻橫港口︰……用單午針十更取覽邦港口。覽邦港口︰覽邦夷人好食人,故舶無維纜者,外有小嶼,名奴沙牙,近嶼打水八九托,用丁午三更,取奴沙剌,打水十四托,又用丁午針三更,遠望錫蘭山”。 *書局︰今蘇門答臘南部南傍,首府名直落勿洞。 《方輿勝略‧外夷》卷三21下
《華夷風土記》卷四60上
《武備志》卷二二三,二三五
《皇明象胥錄》卷首:“祖訓不征諸夷……,右凡十五國,職掌所載又有……、覽邦、……諸國”;卷五‧覽邦︰“覽邦國,地多沙礫,麻麥外無它穀,……覽邦港口舶無維纜者,外有小嶼名奴沙牙……”。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40下
《明實錄》︰覽邦,朝貢︰洪武九年八月己亥(太祖一O八︰1799)
《八紘譯史》卷二‧覽邦︰“漢疏勒國也,……”。(24)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五‧覽邦部匯考(引《明外史‧覽邦傳》)
《明史》卷二‧太祖二︰“(洪武九年)覽邦入貢”;卷三二五‧外國六‧覽邦︰“覽邦,在西南海中”。
《明會要》卷七十八‧外蕃二‧覽邦︰“覽邦在西南海中。其地多沙礫,麻麥之外無他種。商賈鮮至。洪武九年,王昔里馬哈扎的剌扎遣使奉表來貢。宴賜如判。永樂、宣德中,嘗附鄰國朝貢”。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覽邦︰(2005上)

覽彼 覽波
《慧超往五天竺國傳》︰“又從此建馱羅國,西行入山七日,至覽彼國,此國無王,有大首領,亦建馱羅國所管” ,“又從此覽波西行入山,經於八日程,至罽賓國”。*藤田豐八案︰羅君札記云,至覽彼國,彼,宜從下文作波,疑即《西域記》二之濫波國。案《西域記》二云,從此(濫波)東南行百餘里,踰大嶺,濟大河,至那揭羅曷(Nagarahara)國,又從此東南山谷中,行五百餘里,至犍馱邏國,然則從濫波至健馱邏,東南越山,約六百餘里。此傳西行,乃西北行,略與《西域記》合。此地今稱濫恒(Langhan),梵名濫波迦(Lampaka)之省文,玄奘時地屬迦畢試,後突厥滅迦畢試代之,此使所謂建馱羅王是也。

覽傍山 覽旁 覽房
《順風相送》‧加里仔蠻回萬丹︰“浮呂忽系……浮呂上香順覽旁邊仔盡了,……”。
《指南正法》‧浯嶼往咬(口)留吧︰“東西竹……取羅山,制覽傍大山,離牙十里之地一條老古線是沙地。” *向達注︰在今印度尼西亞南蘇門答臘南部,覽旁今作南傍,即Lampong,首府名直落勿洞(Telokbetong)。覽傍大山當在境內,南臨巽他海峽。
《海島逸志》卷一10下︰覽房(見爪亞條);卷三4上、卷首地圖︰覽房

覽內 (目兜、目投)覽內
《噶喇吧紀略拾遺》︰“爪鴉雖屬荷蘭,然其眾尚數十萬,立國於目兜覽內,……”。
《海島逸志》卷首地圖︰覽內;卷一P.2上︰“爪亞之魁處於山中,地名覽內”;三P.1下、4上;卷三︰“目投夷,華人呼為噶喇吧國……”。(見噶喇吧條)
《海島逸志》(舟車所至本)︰“君亞之魁在三寶壠,稱巡欄(猶曰君長也),處山中地名覽內(猶曰國都也)”;卷三︰ “(爪亞番)俱尊三寶壠覽內為巡欄,其餘各處但稱史丹而已”。(見爪哇條)

攬章
《明史》卷一三五:攬章。*或謂即南掌,見該條。

攬邦港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攬邦港,亦作覽邦、覽傍,今稱南榜(Lampong),為南蘇門答臘一省。首府名直落勿洞(Tolokbetong)。古代三佛齊國即在此,為當時東西貿易要地。

纜掌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O 4下︰ “嘉靖間,緬人破其東之纜掌,蓋老撾屬部地之最荒遠云”, 6上︰“(緬甸)東破纜掌即老撾”。
《滇繫》十之一‧屬夷系4下,6上(見土啞條)

欖邦
《(大德)南海志》卷七︰欖邦

濫波
《大唐西域記》卷一;卷二︰“濫波國,周千餘里,北背雪山,三垂黑嶺,國大都城周十餘里……” 。
《續高僧傳》卷四‧釋玄奘傳︰“……又東南七百至濫波國,即北度之北境矣” 。
《釋迦方志》卷上︰“又從龍池東行六百餘里,越雪山度黑嶺,至北印度界,已前諸邑並名胡國,至此方合中間道也,其地名曰濫波國(北印度所攝地,入天竺婆羅門地也)”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12下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三‧濫波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爛泥尾
《海國聞見錄》‧南洋記︰“蓋柬埔寨南面之海,一片盡屬爛泥,故名爛泥尾……。”
《清朝通典》卷九八‧邊防二‧柬埔寨(2737下)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七‧四裔五‧柬埔寨(7463下)
《粵海關志》卷三十26上(引《海國聞見錄》)

朗湖 郎湖 狼湖
《水經注》卷十四︰“(……鬱水南逕廣州南海郡西,浪水出焉,又南右納西隨三水,又南逕四會浦水,上承日南郡盧容縣西,右朗究浦內漕口,馬援所漕水東南屈曲通朗湖,湖水承金山朗究,究水北流左會盧容、壽泠二水……)” “(壽泠水自城南,東與盧容水合,東注郎究,究水所積,下潭為湖,謂之狼湖,浦口有秦時象郡墟域猶存,自湖南望外,通壽泠從郎湖入四會浦,……。(元嘉)二十三年,楊旌從四會浦口入郎湖,軍次區粟……)”。
《越南古代史》下528-529

郎崑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三‧緬甸︰“咸豐年間,又以怒江口通商埠頭之土官抽稅繁重,英人復以兵船至郎崑,再割北沽全土畀英” 。(10734上)。

郎迦戌 郎迦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義朗律師……掛百丈陵萬波,越舸扶南綴纜郎迦戌,蒙郎迦戌國王待以上賓之禮”,“義輝論師……到郎迦戌國,嬰疾而亡” ;卷下︰“道琳法師……越銅柱而届郎迦,歷訶陵而經裸國” 。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東裔諸國雜行四部(從那爛陀東行五百驛,皆名東裔,乃至盡窮,有大黑山,計當土蕃南畔,傳云,是蜀川西南,行可一月餘,便達斯嶺,次此南畔,逼近海涯,有室利察呾羅國,次東南有郎迦戌國,次東有社和鉢底國,次東極至臨邑國……)” 。
《一切經音義》卷八一835中︰“届郎迦︰……,届,至也。朗迦,梵語,海中山名也(引《西域求法高僧傳》下)” 。
《島夷志略‧龍牙犀角》*藤注(參見狼牙修條)

郎家嶼
《順風相送》‧舊港往杜蠻回針︰“三麥嶼……彭家山……郎家嶼……舊港”。*向達注︰在蘇門答臘島東彭家山(Banka)附近。

郎梅嶼
《順風相送》‧泉州往彭家施闌︰“三嶼密雁港口……幞頭門,即殺牛坑……十六兒山……郎梅嶼……麻里荖”。*向達注︰當在今呂宋島西密雁港(Vigan)與品亞詩蘭(Pangasinan)之間,今地無考。*中大︰郎梅嶼指托馬斯(Tomas)港(呂宋島)。
《東西洋考》卷九‧東洋針路︰“密雁港……六藐山……郎梅嶼……麻里荖嶼”。

郎木山
《島夷志略‧重迦羅》*藤注︰郎木山Lombok
《順風相送》萬丹往池汶精妙針路︰“麻離大山……郎木山……三巴哇大山”,‧大泥往池汶針路︰“猫里大山……郎木大山……山下便是三巴哇大山”。*向達注︰當在今小巽他群島之三巴哇島附近。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磨里山︰……用單乙三更取郎木山。 郎木山︰山下有三吧哇嶼,嶼前有老古淺,用單卬五更取重迦羅”。*書局︰在今印尼小巽他群島松巴哇島附近。

郎卑野州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訶陵︰“山上有郎卑野州,王常登以望海”。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訶陵︰“山上有郎卑野州,王常登以望海”。
《東西洋考》卷三‧下港︰“郎卑野州︰《唐書》曰,王常登之以望海,夏至立八尺表景,在表南二尺四寸”。 *書局︰在今爪哇島,今地不詳。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七‧爪哇部匯考一(引《唐書‧訶陵傳》)

郎婆露斯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室利佛逝︰郎婆露斯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二‧室利佛逝部匯考(引《唐書‧南蠻傳‧室利弗逝》)
《續通志》卷六四O‧四夷傳六︰“室利佛逝,……有城十四,以二國分總,西曰郎婆露斯”(6751中)。

狼賓
《東西洋考》卷四‧彭亨︰“形勝名蹟︰……狼賓。” *書局︰在今馬來亞彭亨附近。

狼(月)荒 狼臙
《三都賦》(參見夫南條)︰狼(月)荒
《文選》卷五17上︰左思《吳都賦》、劉逵注引《異物志》(見夫南條)︰狼(月)荒
《水經注》卷十四(參見徐狼條)︰狼(月)荒
《藝文類聚》卷八三‧寶玉部上‧金︰“《異物志》曰,狼(月)荒民與漢人交關,常夜為市,以鼻嗅金,知其好惡”。
《太平御覽》卷八一一‧珍寶部‧金下︰“《異物志》曰,狼(月)荒民與漢人交關,嘗夜市,以鼻嗅金,知其好惡”;卷七九O‧狼臙國︰“《異物志》曰,狼臙國男無衣服,女橫布帷,出與漢人交易,不以晝市,普夜會,俱以鼻嗅金,則知好惡”。
《事類賦》卷九2上︰狼(月)荒(引《異物志》)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33上︰“扶南即狼(月)荒躶國”。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五‧安南部雜錄(參見徐狼條)︰狼(月)荒

狼揭羅
《大唐西域記》卷十一:“阿點媻翅羅國……,從此西行,減二千里,至狼揭羅國(西印度境)。……國大都城周三十餘里,號窣(少)兔黎濕伐羅。……臨大海濱,入西女國之路也,……役屬波剌斯國” 。
《釋迦方志》卷下︰“阿點婆翅羅國(西印度)……又城西減二千里,至狼揭羅國(西印度)”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12上︰狼揭羅
《新唐書》卷二二一下‧列傳一四六下‧西域下︰“迦摩縷波……又南歷三十二種,有狼揭羅者,地大數千里,其君治窣莵黎濕伐羅城。西北即波剌斯” 。
《四夷廣記》‧狼揭羅國︰“西北距拂菻,西南際海” 。(98冊)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七‧狼揭羅部匯考︰“《唐書‧西域傳》︰迦摩縷波南歷三十二種,有狼揭羅者,地大數千里,其君治窣莵黎濕伐羅城 《大唐西域記》︰…… ” 。

狼跡山
《一切經音義》卷卅二523中︰“(狼跡山)接梵本言屈吒播陀山” 。

狼奴兒
《明史》卷三百二十六‧外國七‧古里︰“北距狼奴兒國” 。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五‧西洋古里部匯考︰“按《明外史‧古里傳》……
《廣東通志》︰西洋國……北接狠奴兒。《瀛涯勝覽》︰西洋古里……北距狼奴兒” 。

狼西加
《島夷志略‧龍牙犀角》*藤注(參見大泥條)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狼西加在孫姑那與吉蘭丹之間,或謂此應作狼牙西加,為Langka-suka對音,即為大泥地方。

狼牙須
《隋書》卷八十二南蠻‧赤土:狼牙須(參赤土條)
《北史》卷九十五‧赤土
《太平御覽》卷七八七‧赤土國(引《隋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赤土國
《冊府元龜》卷六六二(P.7926下)
《殊域周咨錄》卷八‧暹羅(引《北史》、《隋書》之文);卷九‧錫蘭︰“錫蘭國,古狼牙須也” 。
《東夷圖説》P18下
《四夷廣記》‧暹羅(101冊)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20下
《名山藏‧王享記》卷三22下
《皇明象胥錄》卷五‧錫蘭山(見狼牙修條)
《皇明世法錄》卷八三39下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暹羅(49下)、錫蘭山(50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上‧《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暹羅部匯考(引《隋書‧赤土傳》)

狼牙 狼牙脩 狼牙修 狼犽修
《職貢圖》︰《玉海》卷五六引;原圖:“狼牙修國使”。
《梁書》卷二‧本紀二‧武帝中︰“( 天監十四年九月)狼牙脩國遣使獻方物”;卷三‧本紀三‧武帝下︰“( 普通四年)十二月……狼牙脩國遣使獻方物”,“(中大通三年九月)戊寅,狼牙脩國奉表獻方物”;卷五十四‧諸夷‧海南:“狼牙脩國,在南海中。其界東西三十日行,南北二十日行,去廣州二萬四千里。……” 。
《陳書》卷四‧本紀四‧廢帝︰“(光大二年九月)景午,狼牙脩國遣使獻方物”。
《南史》卷六‧梁本紀上六︰“(天監)十四年……狼牙脩國各遣使朝貢”;卷七‧梁本紀中七︰“(普通四年十二月)狼牙脩……貢”,“(中大通三年)九月,狼牙脩……貢” ;卷九‧陳本紀上九︰“(光大二年)九月,林邑、狼牙脩……貢”;卷七十八‧夷貊上‧海南諸國︰“狼牙脩國,在南海中。其界東西三十日行,南北二十日行,北去廣州二萬四千里。……”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狼牙修︰“狼牙修國,梁時通焉,在南海中,其界東西三十日,南北二十行……”。(另參見赤土條)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南蠻西南蠻‧盤盤:“其國與狼牙修國為鄰”。
《唐會要》卷九九‧盤盤國︰狼牙脩
《太平御覽》卷七八七‧四夷部八‧狼牙脩國︰“《南史》曰︰狼牙脩國在南海中,……”,‧槃槃國(引《(梁)唐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六‧狼牙修國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外臣部‧國邑一︰(P.11260上)“狼牙修國在南海中,其界東西三十日行,南北二十日行,去廣州二萬四千里”;卷九六O‧外臣部‧土風二︰(P.11291下)“狼牙修國在南海中,……土氣、物產與扶南略同……”;卷九六八‧外臣部‧朝貢一︰P.11383下、11385全)“(天建十四年)九月,狼牙修國王婆伽達多遣使阿撒多奉表曰……”,“(普通)四年十二月,狼牙脩國王遣使獻方物”;卷九六九‧外臣部‧朝貢二︰(P.11387上)“(光大二年)九月,林邑國、狼牙脩國並遣使獻方物”。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六‧狼牙修國
《華夷圖》:狼牙修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盤盤︰“盤盤……北距環王,限少海。與狼牙脩接”。
《歷代地理指掌圖》:狼牙修
《通志》卷四一‧都邑略︰“狼牙修在南海中,其界東西三十日行,南北二十日行,北去廣州二萬四千里”;卷一百九十八‧四夷五‧狼牙脩︰“狼牙脩,梁時通焉,……”。(另見赤土條)
《山堂群書考索》卷六一11下︰狼牙修
《玉海》卷一五二33下︰狼牙修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一‧四裔八‧狼牙脩國︰“狼牙脩國,在南海中,其界東西三十日行,南北二十日行……”。(另見赤土條)
《島夷志略‧龍牙犀角》*藤注︰“案《梁書》有狼牙脩國,義淨《南海寄歸傳》、《求法高僧傳》並有朗迦戌國,略在馬來半島。《諸蕃志》……淩牙斯加國又作凌牙斯……《事林廣記》……淩牙蘇家……,此書龍牙犀角亦然。《鄭和海圖》……有狼西加,殆是狼牙西加而奪牙字也。其地略當後世之大泥,即《海語》之佛打泥Patani。據Nagara-Kretagama所傳門遮把逸Mojobahit之屬國有Leng Kasuka,即《諸蕃志》之淩牙須加,此書之龍牙犀角,則當在大泥。”
《異域志》卷下‧般番國︰狼牙
《圖書編》卷五九︰狼牙修
《嶺海輿圖》P.60︰狼牙修
《咸賓錄》卷六‧淡巴︰“即古狼牙修國” (32上)
《裔乘》卷七‧淡巴(43上)︰狼牙修
《名山藏‧王享記》三15下︰狼牙修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錫蘭山港口︰即梁時所通狼牙修也,今訛為石旦……”。*書局︰在今泰國南部北大年附近。此處誤為錫蘭。
《皇明象胥錄》卷五‧錫蘭山︰“錫蘭山……或曰即古狼牙須國” (見狼牙須條)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47上︰狼牙修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51上,一二O 5下︰狼牙修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0下︰狼牙修
《八紘譯史》卷二‧淡巴︰“古狼牙修國也” (27)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九‧南方諸國總部匯考︰“《廣東通志‧外志》︰宋、齊至者,……、狼牙修、……等蓋有十餘國”;邊九九‧狼牙修部匯考︰《梁書‧武帝本紀》︰天監十四年九月、普通四年十二月、中大通三年九月貢。《梁書‧狼牙修傳》︰……”,“《廣東通志》︰錫蘭山國,古狼牙修也……” ,‧柯枝部匯考(引《唐書‧南蠻傳‧盤盤》);邊一O一‧暹羅部匯考︰“按《廣東通志》︰隋時常駿自南海……獅子石……望見狼牙修國之山……” 。
《明史》卷三百二十六‧外國七‧錫蘭山︰“錫蘭山,或云即古狼牙修”。
《明會要》卷七十八‧外蕃二‧錫蘭山︰“錫蘭山或言即古狼牙修”。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狼牙修之後為錫蘭山” (1999上),‧錫蘭山︰“或言即古狼牙修” (2005中)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狼牙修(6737下)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九‧錫蘭山(1上)︰狼牙修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九‧錫蘭山(1上):狼牙修
《海錄》卷上P.7-8 *馮注︰“案大泥確在宋卡東南,《武備志‧航海圖》……有狼西加、昆下池港、西港三名,藤田豐八《東西交涉史之研究(南海篇)》‘狼牙修國考’以大泥當古之狼牙脩,即本於此,其文歷引《梁書》狼牙脩,《隋書‧赤土傳》狼牙須,《南海寄歸內法傳》郎迦戌,《諸蕃志》淩牙斯加,《島夷志略》龍牙犀角諸名,並鈎稽其他載籍之文,互證而博考之,惟遺《高僧傳》拘那羅陀傳之棱伽脩,Tanjore城,Tamil文碑者錄之Langacoka雖有小疵,大致可取伯希和舊考以馬來半島西岸之古Kedah城當狼牙脩,亦能與藤田之說相合。蓋古之狼牙脩得跨有馬來半島之東西岸,昔時滿剌加海峽一帶土人多尚寇掠,《島夷志略》龍牙門(Linga)條記載甚詳,古時航海者嘗以此為畏途,故多泊舟馬來半島東岸,波斯大食人泊舟地名Kalah得為此Kedah……古時殆與宋卡、大泥合為一國,故元以後無狼牙脩,而有大泥,至《明史》謂錫蘭山為古狼牙修,蓋為奉合附會之說。”

浪泊
《後漢書》卷二十四:浪泊
《水經注》卷十四︰“(……又東逕浪泊,馬援以其地高,自西里進屯此,……)”。
《白孔六帖》卷三‧霧︰“﹝白﹞浪泊西(馬援在浪泊、西里間,……)”。
《事類賦》卷三6上
《方輿勝覽》卷三四
《安南志略》卷一、四
《交阯總志》卷二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安南(5下)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安南(6上)
《越嶠書》卷一19下;九12上。
《安南傳》卷一8“水六,……曰浪泊”。
《廣輿圖》卷二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16上)
《安南圖說》疆域(5下)
《皇明四夷考》卷上‧安南︰“境內有越王城,天使館,浪泊,(銅)柱,銅鼓”。
《殊域周咨錄》卷五‧安南︰“(按誌載,馬援既平交趾,謂官屬曰︰……吾在浪泊、西里間……)”;卷六‧安南︰“建武中,馬援南征,深歷浪泊而還……” ,“浪泊(在交州府東關縣,一名西湖)”。
《圖書編》卷五九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安南(26下)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
《安南圖志》安南圖
《四夷廣記》安南(100冊)
《東西洋考》卷一‧交阯︰“浪泊︰……在交州東關縣,一名西湖,馬援平交阯,謂官屬曰︰……吾在浪泊西里間……”。*書局︰一名西湖,在今河內東北、河北省西南部。
《武備志》卷二二三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26下
《外國竹枝詞》P.3
《明史》卷二O三‧唐冑︰“冑上疏諫曰︰……臣考馬援南征,深歷浪泊……”。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六‧四裔四‧安南︰(7454下)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4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18下)
《清史稿》卷四五八‧徐延旭︰“並簡銳扼浪泊湖北岸,為山西聲援”;卷四六三‧劉永福︰“法軍攻左域,守忠失同章不守,諸軍敗挫,永福退浪泊”
《越南歷代疆域》371

浪沱州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占城(31下)︰“《新唐書》︰林邑有浪沱州,其南大浦,……”。

琅瑯山
《四夷廣記》‧占城(100冊)︰“參政吳惠正統間為行人,與舒給事中使占城,海中遙見青山一抹,時風浪大作,頃之忽至其下,蓋琅瑯山也,其山稜利如劍,鋒下白骨無數。”

老告 老抓
《元史》卷三九‧本紀三九‧順帝二︰“(至元四年八月)甲申,雲南老告土官八那遣姪那賽齎象馬來朝,為立老告軍民總管府”。
《異域志》卷下‧潦查,‧紅夷︰“去交州不遠,在其境,與老抓、占城皆交州唇齒之國”。

老街
《清史稿》卷一五五‧邦交三‧法蘭西︰“……各大臣等商議先由老街勘到龍膊河……”。

老無
《圖書編》卷五九:老無
《四夷館考》卷下21-22︰老無(參見無老條)
《四譯館考》卷三9上︰老無(參見無老條)
《粵海關志》卷廿一7上

老撾 老檛
《平定交南錄》卷一
《安南棄守本未》P.2上、3上、4上、13上、49下、52下、56下、57全、58上、81下
《馭交記》卷一;.四44、51、61;五66、72、74、75、76;六80、83;七93、102;八109、115;九117、118
《交趾總志》卷一至三
《安南志(原)》卷一‧總要
《寰宇通志》卷一一一‧雲南府(1上);一一三‧老撾(26上);一一八‧安南(3上)
《大明一統志》卷八六‧雲南布政司(1下);八七‧八百大甸(36下)、老撾(37上)
《南詔野史》下卷︰“老撾,南掌國夷類,……”。
《西南夷風土記》P.1、3、4、8、9、10
《越嶠書》卷一3下,二41上,六4上,十一18下,十二22下,十三13下,十四8下,十五10下。
《皇明四夷考》卷上‧安南︰“(永樂)七年二月,敕輔總兵討賊,言晟出師失律致賊猖獗,今聞鄧悉死,而八百媳婦、老檛猶供饋者何人……。” (P.10)
《殊域周咨錄》卷五‧安南︰“(永樂)十一年十二月,張輔等大敗賊兵……,季擴走,追擒之於老檛,餘黨悉降。” (P.7下);卷六‧安南︰“黎氏之後見在老撾” , “西至雲南老撾宣慰司”(P.16上,22上);卷七‧占城:“《嬴蟲集》中亦載老撾國人鼻飲水……” (P.17下);卷九‧雲南百夷:“今其地……宣慰司六,曰……,曰老老檛,餘黨悉降”, “初其地止設五宣慰司……後白撾家生夷酋備方物入貢,置老老檛宣慰四司” 。
《安南傳》卷一20,二47
《安南雜記》(見哀牢條)
《廣輿圖》卷一、二
《古今形勝之圖》
《本草綱目》卷七583上
《圖書編》卷五九、六十
《四夷考》卷一安南考(6上)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地圖,P.16下)
《荒徼通考》安南
《安南圖說》安南考(4下、8上),疆域(12上 )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二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一‧雲南(16下);二三五‧安南(19上、20下)
《三才圖會‧人物》卷十二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安南圖志》安南圖、安南考(4上)
《咸賓錄》卷六‧安南(6上),七‧南中諸夷(15上)、老撾(28上)
《裔乘》卷二‧安南(5上)
《名山藏‧王享記》二2下、12下
《方輿勝略》總目‧輿地總圖;卷十四‧雲南輿圖、P.15下
《四夷館則》卷十三16下
《四夷館考》卷下18上
《四夷廣記》安南(99冊)
《四夷廣記》安南(99冊)
《東西洋考》卷一‧交阯︰“利表言,前國王遺嗣暠,今在老撾,請嗣封……”;卷九‧西洋針路︰“交阯東京︰《一統志》曰︰東至海,西至老撾……”。
《坤輿萬國全圖》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5下,六6上
《華夷風土記》卷四36下
《(包見捷)緬略》
《武備志》卷二O三2下、3下、5上︰老撾;二二三︰老拑(當即老撾);老褐(當即老撾);二二三︰老撾;二二八︰老撾。
《皇明象胥錄》卷三‧安南︰“……老撾宣慰司護送前安南王孫……”“ ……(莫)登庸……率兵攻譓清化,譓敗走乂安及葵州,復窮追,走入哀牢國,哀牢即老撾也”。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7上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O三92上,一O七1上,一一O 4上,一一二3上,一一八16上。
《肇域志》雲南︰老撾軍民宣慰使司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69上,一一二23下,一一三5上,一一九52上。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一(5063);二(5463);四
《四譯館考》卷八2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三‧安南部匯考四︰“《明一統志》︰安南東至海三百二十里,西至雲南老撾宣慰司界五百六十里”“《明外史‧安南傳》︰……會老撾送陳天平至……”;邊九四‧安南部匯考五(引《明外史‧安南傳》);邊一O三‧占城部匯考一(引《明外史‧占城傳》)
《明史》卷七‧成祖三︰“(永樂十二年)三月癸未,張輔俘陳季擴於老撾以獻,交阯平” ,“(十八年)冬十月庚申,李彬……敗黎利於老撾”;卷十四‧憲宗二︰“(成化十七年)安南黎灝侵老撾宣慰司,賜敕諭之”;卷四六‧地理七︰“老撾軍民宣慰司︰永樂二年四月置。東南有三關,與安南界。西北距布政司六十八程”;卷一二六‧沐紹勛︰“是時老撾、木邦、……相仇殺”;卷一五四‧張輔︰“故王之孫陳天平自老撾來奔……”,“季擴走老撾,遣指揮師祐以兵索之,破其三關”,‧李彬︰“黎利走老撾”;卷一七八‧朱英︰“(成化)十六年,交趾攻老撾……”;卷一八二‧劉大夏︰“汪直好邊功,以安南黎灝敗於老撾,欲乘間取之”;卷一九八‧汪文盛︰“盛……乃奏言︰老撾地廣兵眾……”;卷一九九‧李承勛︰“交阯世子流寓老撾……”;卷三一五‧雲南土司三:“老撾,俗呼為撾家,古不通中國。成祖即位,老撾土官刀綫歹貢方物,始置老撾軍民宣慰使司。……其地東至水尾,南至交阯,西至八百,北至車里,西北六十八程至雲南布政司”。‧車里︰“宣德三年,……弄棄地投老撾”,‧八百︰“又慮老撾乘車里空虛,或發兵掩襲……”;卷三二一‧外國二‧安南︰“會老撾送陳天平至,……”,“灝既破占城,……攻破哀牢,侵老撾……” ,“安南……西接老撾”;卷三二四‧外國五‧占城︰“古來乃自老撾挈家赴崖州……”。
《皇清職貢圖》卷一28
《清乾隆內府輿圖》
《滇繫》九之一‧土司系上33上、36下;九之二‧土司系下40上;十之一‧屬夷系4上、6上、20下(見西洋條)
《續通典》卷一四六‧州郡二十六(1990下)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安南(6738上)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輿地七(4719上);二三九‧四裔三‧安南(4746上、4747下);二四三‧四裔七‧木邦( 老撾附)(47867下)。
《清朝通典》卷九八‧邊防二‧南掌︰“本老撾之部屬……”。(2737中)
《清朝通志》卷二七‧地理略‧水道四(6898下)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六‧四裔四‧南掌(7455上)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1上);四二三之六‧南掌(1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2下);五五五‧南掌(1下)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二五‧輿地二十一(10653下);三四五‧外交九︰“惟查南掌即老撾之轉音,……”。(10878上)
《清史稿》卷二八八‧鄂爾泰︰“滇邊西南界以瀾滄江,江外為車里、緬甸、老撾諸境”;卷五一二‧土司一‧湖廣︰“滇邊西南界以瀾滄江,江外為車里、緬甸、老撾諸土司”;卷五一四‧土司三‧雲南︰“……於思茅、橄欖壩各設官戍兵,以扼蒙緬、老撾門戶” ,“老撾、景邁二國皆來貢象”;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時安南疆域,東距海,西接老撾”,“黎維(礻)正子孫逃居老撾深山中”,“……奏︰‘……別用奇兵由車里趨老撾,走哀牢,以暗襲順化……”;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光緒九年,法蘭西由下安南進踞北圻,暹羅亦命官分駐老撾土酋各部”;,“蒒福戊……奏言︰‘……果能將南掌與撣人牧為屬國……。惟查南掌即老撾之轉音。臣閱外洋最新圖說,似老撾已歸暹羅……’”,‧暹羅︰“法……復進據老撾之加核蒙隆拍拉朋”,‧南掌︰“舊稱老撾”。

老勃薩
《白孔六帖》卷十六‧蜜︰“﹝孔 ﹞刻廬(西域自拂茠西南度磧二千里,有國曰磨鄰,曰老勃薩,刻石蜜為盧,如轝狀)”;卷一百‧蒲桃︰“﹝孔 ﹞鷄卵(磨鄰、老勃薩歲獻……)”。
《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卷五31下

老官屯
《清朝通典》P.2738上
《清朝文獻通考》P.7455下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六‧緬甸(2下)
《緬略》
《滇繫》九之二‧土司系下31下
《清朝續文獻通考》P.10732上
《清史稿》卷十三‧高宗四︰“(乾隆三十四年四月)壬申,傅恒進兵老官屯,阿桂進兵猛密”,“(三十五年十月)甲午,阿桂等奏老官屯緬目遣使致書……”;卷三O一‧傅恒(三五10449);卷三一一‧哈攀龍(三五10644);卷三一三‧阿里袞(三五10678);卷三一八‧阿桂︰“傅恒出萬仞關,由大金沙江西經猛拱、暮魯至老官屯”;卷三二七‧明瑞(三六10889);卷三三一‧海蘭察(三六10935)、額森特(10948);卷三三二‧彰寶(三六10969);卷三三三‧常青(三六10988);卷三三四‧達蘭泰(三六11008)‧王玉庭(11013),‧張朝龍(11017),‧李化龍(11018);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沿海富魚鹽,緬人載之,溯江上行十餘日,抵老官屯、新街、蠻暮粥市,邊內外諸夷皆賴之”。

老古禹(隹)山
《四夷廣記》爪哇回廣東︰老古禹(隹)山(101冊)

勞爾
《職方外紀》卷一地圖︰勞爾(奧里薩之西北);五地圖︰勞爾

荖維
《順風相送》‧宿霧回雙口︰“太武、浯嶼……苧盤……偏舵嶼……仙丹山……旗嶼……荖維”。*向達注:今地無考。

荖沃
《指南正法》‧東洋山形水勢︰“刣牛坑……荖沃港口……銅鼓嶼”。*向達注︰呂宋島西最北一港,今圖仍作荖沃,華僑亦作拉烏,即Laoag。*中大︰指呂宋島西北角的拉奧(Laoag)港。

荖降頭
《順風相送》‧浯嶼往荖維︰“竹嶼 ,荖降頭,里呂大山……”。*向達注︰在菲律賓宿霧回雙口途中,今地無考。*中大︰在班乃島至民都洛島航道間,今地無考。

嘮東山
《指南正法》‧雙口往惡黨回針︰“惡黨……筆架山……嘮東山……以寧山……呂帆”。*向達注︰在雙口(呂宋港)至惡黨途中,今地無考。*中大︰指班乃島西部的勞詹(Lauajan)。(P.239、254)

嘮呥哖
《海島逸志》卷一5上(見三寶壠條)︰嘮呥哖(另作囉呥哖)

磊江
《交阯總志》卷三:“ (官軍)直窮海隅,追擒賊首。……師過清花府磊江”。*在越南清化省,即指馬(Ma)江。作為縣名屬清化府,約當今永祿(Vinh Loc)、錦水(Cam Thuy)一帶。
《安南棄守本末》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
《大明一統志》卷九0
《平定交南錄》
《越嶠書》卷一、一0
《安南傳》卷二
《安南圖說》
《東西洋考》卷一0
《明史》卷七,一五四,三二一。

羸婁
《宋書》卷三八。即羸(阝)婁,見該條。

羸(阝)婁
《漢書》卷二八下:“交阯郡……縣十:羸(阝)婁〔有羞官〕,……”。
《後漢書》志二三。
《南齊書》卷一四。
《水經注》卷三七:“中水又東徑羸(阝)婁縣南,《交州外域記》曰,縣本交阯郡治也”。
《元和郡縣志》卷三八:,“宋平縣:……羸(阝)婁〔音蓮(阝)婁〕故城在縣西七十五里,本漢縣,屬交州郡,有(阝)婁官,後漢交趾刺史理於此,後徙龍編”。*羸(阝)婁縣在今越南的北部,其轄境約當河山平省東北部一帶,縣治在河內市西北部的慈廉(Tu Liem)附近。此外,《後漢書》志二三注引王範《交廣春秋》也提到“交州治羸(阝)婁縣,元封五年移治蒼梧廣信縣,建安十五年治番禺縣”,《水經注》卷三七引該書之文略同。故一般認為西漢時交阯郡的郡治設在羸(阝)婁縣,即河內市西北部一帶。也有的認為羸(阝)婁縣轄境在河北省西南部,縣治位順城(Thuan Thanh)附近,西漢初交阯郡治應在麊泠,後來才移至羸(阝)婁。
《舊唐書》卷四一。
《安南志略》卷一。
《越嶠書》卷一。

雷翥海
《水經注》卷一︰“河水又西逕月氏國南,又西逕安息南,河水與唲羅跋褅水同注雷翥海……( 其水至安息注雷翥海……)”。
《讀史方輿紀要》卷六五58上︰“《水經注》︰雷翥海即西海也”。

類旦
《順風相送》‧赤坎往舊港順塔︰“覽邦……奴沙牙……奴沙剌……。離了用丁午三更遠看見類旦港口大山。單午五更取石旦港口……順塔港”。*向達注︰類旦疑為石旦之訛,在今巽他海峽內,參看石旦條。*中大︰在班乃島至民都洛島航道間,今地無考;‧苧盤往舊港並順塔針路︰“奴沙喇……遠望見類旦大。……取石旦港口。有五嶼在馬戶邊……”。

類人
《太平御覽》卷七九O‧類人︰“《南州異物志》曰︰扶南海隅有人如獸……”。

楞伽國
《翻譯名義集》卷九19上︰“楞伽︰正言(馬)夌(力鄧切)迦,佛住南海濱,入楞伽國摩羅耶山而說此經”。

楞伽山
《續高僧傳》卷四‧釋玄奘傳︰“曾往執師子國,又東南上楞伽山”。
《一切經音義》卷卅一511上︰楞伽山
《翻譯名義集》卷七18上︰楞伽山
《宋高僧傳》卷一‧金剛智傳︰“次復遊師子國,登楞伽山”。

楞伽修
《續高僧傳》卷一‧拘那羅陀傳︰“陳武永定二年七月,……遂欲汎舶往楞伽修國”。

楞伽洲
《翻梵語》卷九1045下︰“(楞伽洲)譯曰邑也(《歷國傳》第四卷)”。

稜伽山
《唐會要》卷九十九‧婆利國︰“貞觀四年,使至婆利界,有羅剎國……其國出大珠……。其年,林邑國來獻,云羅剎得之,或云出獅子國,國在西南海中,有稜加山,出奇寶……”;卷一百‧師子國︰“師子,在西南大海中洲,……其洲中山,名稜加,多奇寶……”。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下西域下‧師子
《太平寰宇記》卷一八三‧師子國
《玉海》卷一五四19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六‧師子部匯考(引《唐書‧西域傳》)

(馬)夌迦山
《大唐西域記》卷十一︰“僧伽羅……國東南隅有(馬)夌迦山”。
《釋迦方志》卷下︰“僧伽羅國……國洲東南隅有(馬)夌迦山”。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10上
《一切經音義》卷卅一511上,七七809下。
《翻譯名義集》卷七18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六‧師子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哩伽塔
《島夷志略‧哩伽塔》︰“國居遼西之界,乃國王海之濱……” 。*沈證︰“哩當作嘿。《內府圖》西海之濱有馬斯哈特地,《厰圖》俄芥灣東南有謀斯刻特,《魏國》作母士甲都,即嘿伽塔地也。《瀛寰志略》亞拉伯通商海口在東方曰木甲商富所萃。” *藤注︰“案《事林廣記》云,黙伽臘國有國王海,出珊瑚樹……。《諸蕃志》黙伽獵條云,……。黙伽臘與黙伽獵,同音異字。希氏以為Magreb(elaksa)之對音,阿剌伯語極西之義(Chao-jukwa 154),謂亞非利加西北端面地中海之地方。此書云國居遼西之界,與黙伽臘義同,且均瀕國王海,出珊瑚,則哩伽塔之為黙伽臘可決。哩,一本作嘿,塔殆臘若獵之譌也。國王海出珊瑚,其為地中海無疑矣。 ”

犁軒
《魏書》卷一0二‧西域傳:“大秦國一名犁軒,都安都城”。*即大秦,見該條。

犁靬
《漢書》卷九六上:“ (烏弋山離國)西與犁靬、條支接”。*即黎軒、犁鞬、犁軒,見該條。
《三國志》卷三0注引《魏略》西戎傳。

犁鞬
《後漢書》卷八八‧西域傳:“大秦國一名犁鞬”。*即大秦,見該條。
《晉書》卷九七。

犂頭山
《鄭和航海圖》︰犂頭山( P.45)
《四夷廣記》安南國回暹羅針路(100冊)
《指南正法》‧大担往暹羅針、回唐針︰171“筆架……陳公嶼及犂頭山……烏頭淺……竹嶼”。*向達注︰犂頭山,一作黎頭山(《東西洋考》),在暹羅港東南八更,今地無考。

黎城 黎都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乾隆)五十二年,廣南土目阮惠即阮光平……攻破黎城”(5下,另6全)。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六:“(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丙申,收復黎城”;卷三三O‧福康安:“(乾隆五十四年),安南阮惠攻黎城,孫士毅師退”,‧孫士毅‧“師再進至富良江,江南即黎城”;卷三三二‧徐嗣曾:“安南阮光平據黎城……”;卷三三四‧許世亨:“師次富良江,南岸即黎城。黎城”者,安南國都,以王姓名其城也”,‧尚維昇、張朝龍、李化龍;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孫永清奏言:‘廣南距黎都又二千里,用兵萬人,設糧站需運夫十萬,與鎮南關至黎城等’”。

黎代
《島夷志略》日麗 *藤注︰“ 理倫(又作來來,殆Lata之對音,疑明時之黎代是也) ”,‧須文答剌 *藤注︰“ 黎代Lide ”。
《瀛涯勝覽》‧蘇門答剌︰“北是大海,東亦是大山,至阿魯國界,正西邊大海,其山連小國二處,先至那孤兒琾,……又至黎代(Lide)王界”,‧黎代國(Lide)︰“黎代之地,亦一小邦也(*馮注︰上九字從吳本補),在那孤兒地界之西,此處南是大山,北臨大海,西連南浡里國為界,國人三千家…”。
《西洋番國志》‧蘇門答剌國︰“其地有二小國相連,先至那孤兒界,次至黎代界(*向注︰黎代為Litai對音,下有專條)”,‧黎代(小邦)︰“黎代亦小邦也,又在那孤兒之西。其地南距大山,北臨大海,西連南浡里國界……”。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蘇門答剌國第十二︰“西連那孤兒、黎代國” ,“其國之西曰那孤兒……,又西曰黎代,戶二千餘,其都倚山臨海多野犀牛,二國皆羈事於蘇門”。
《圖書編》卷六十︰黎代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黎代、那哈(18下)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黎代
《八紘譯史》卷二‧黎代(33)

黎伐(代?)
《皇明四夷考》卷上‧蘇門答剌︰“東南大山,西北距海,山連阿魯、那孤兒、黎伐三國”;‧卷下‧黎伐︰“黎伐小國,南連大山,北際海,西距南泥里,東南連那孤兒,居民一二千家”。
《圖書編》卷六十
《咸賓錄》卷三‧蘇門答剌(29上)
《名山藏‧王享記》三28下
《裔乘》卷七‧蘇門答剌(9上)、那哈(60上)、黎伐(65上)
《方輿勝略‧外夷》卷三17上
《四夷廣記》(102冊)
《皇明象胥錄》卷四‧南巫里︰“東距黎伐,西北距海……”;‧卷五‧蘇門答剌︰“有山連阿魯、那孤兒、黎伐三國”,‧黎伐︰“黎伐,小國,南連大山,北際海,西距南泥里,東南連那孤兒……”。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24下、38上
《武備志》卷二三六
《八紘譯史》卷二‧蘇門答剌(26)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八‧大食部匯考一︰“按《瀛涯勝覽》︰蘇門答剌……西距海,山連二小國那孤兒、黎伐( 代?)”;‧邊八六‧黎伐部匯考︰“《明外史‧黎伐傳》︰……,《瀛涯勝覽》︰黎伐,小國也,南連大山,北濟海,西距南浡里國,東南連那孤兒國……”;‧邊一O六‧南渤利部匯考︰“按《瀛涯勝覽》︰南浡里國際海,東距黎伐國,西北距海……”。
《明史》卷三O四‧鄭和︰“所歷……、黎伐、……,凡三十餘國”;卷三二五‧外國六‧黎伐︰“黎伐,在那弧兒之西。南大山,北大海,西接南渤利” ,“隸蘇門答剌”。
《明會要》卷七十八‧外蕃二‧黎伐︰“黎伐在那弧兒之西。南大山,北大海,西南接南渤利,隸蘇門答剌,聲音風俗多與之同。永樂中,常隨其使臣入貢。”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黎伐( 2005中)
《粵海關志》卷四29下

黎軒
《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黎軒。*又作犁軒,即大秦,見該條。

黎人山 黎母山
《安南圖志》福建往安南國針路(30下)︰黎母山
《四夷廣記》暹羅往交趾針路等(101冊)︰黎母山
《皇明象胥錄》卷四‧占城(見阿本喇補條)︰“(成化二十年)明年復遣給事中李孟陽、行人葉應封古來為王。按古來奏,初王見虜,王弟槃羅荼悅潛匿,比封使至,復為交人所執,後(懼)天朝訪本國子孫,撥還敕土,自邦都郎至占臘地界五處,立齊亞麻勿庵為王,無何死,弟古來序當立,愿遣使諭還全境二十七處、四府、一州、二十二縣,東至海,南至占臘,西至黎人山,北至阿木喇補,凡三千五百餘里。”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6下︰黎人山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三‧占城部(引《明外史‧占城傳》)︰黎人山
《明史》卷三百二十四‧外國五‧占城(參見赤坎邦都郎條)︰黎人山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九‧四裔三‧占城(4748中)︰黎人山

黎頭山 黎頭嶼
《四夷廣記》跤趾回暹羅針路(101冊)︰黎頭山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龜山……黎頭山……苧盤山……東竹山……西竹山”,‧福建往暹羅針路︰51“筆架山……陳公嶼及黎頭山……竹嶼”;‧柬埔寨南港往筆架並彭坊西︰81“筆架山……陳公嶼及黎頭嶼……彭坊西”。*向達注︰黎頭山,一作黎頭嶼,在暹羅灣內,今地無考。
《東西洋考》卷二‧暹羅︰“形勝名蹟︰……黎頭山”。 *書局︰在今泰國暹羅灣內島嶼,今地不詳;卷九‧西洋針路︰“筆架山……陳公嶼……黎頭山……圭頭淺”。

籬木州 籬木
《島夷志略‧真臘》*藤注︰“又案《東西洋考》……籬木州,……。《鄭和海圖》真臘之南有竹里木,殆今Phnompenh,漢人客寓者此城者最多,一名Chidor-muc,竹里木乃Chidor-muc之對音,而籬木乃其省稱也。”
《東西洋考》卷三‧柬埔寨︰“籬木州︰以木為城,是華人客寓處”。 *書局︰在今柬埔寨,今地不詳。
《皇明象胥錄》卷四‧真臘︰“賈舶止抵海隅籬木州,以柴為城,華人率寓居,市道甚平”。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11上︰籬木州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九56上︰籬木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九三25下︰木木

里漢
《諸蕃志》卷上‧麻逸國:“三嶼、白蒲延、蒲里嚕、里銀東流新里漢等,皆其屬也”。*按:後數地名諸家標點不一﹐一作里銀、東流,新里漢;一作里銀東、流新、里漢。里漢今地有菲律賓呂宋島的八打雁(Batangas)或馬洛洛斯(Malolos)、盧邦(Lubang)島、民都洛(Mindoro)島等說。

里駡 里馬山 里嗎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重迦羅……取火山。火山︰內是里馬山,有真里馬,假里馬,過火山門,甲辰巽針二更取大急水”。 *書局︰在今印尼小巽他群島中,今地不詳。
《噶喇吧紀略》︰里嗎
《海島逸志》卷三4下︰里駡(見無來由條)︰“其種類很多……把東、望久里、馬辰、里駡、知汶、把實之屬,皆其類也”。9上︰“里駡(駡字平聲)在望加錫之東,無來由所居”。

里麻
《西南夷風土記》:里麻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0:“里麻長官司:東與茶山接,西北寨野人,有整冬、冬溫二山”。*在今緬甸的邁立開(Mali Hka)江流域一帶。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九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二
《明史》卷四六、三一五
《滇繫》卷九

里銀 里銀中邦 里銀大山 里仁大山
《諸蕃志》卷上‧麻逸國︰“三嶼、白蒲延、蒲里嚕、里銀、東流、新里漢等,皆其屬也”。(*或斷︰里銀東、流新、里漢)
《島夷志略‧三島》*藤注︰“希氏……讀里銀東流新里漢為里銀東(Ling-ayan)、流新(Luron)、里漢(Lubang)非也。此書有東流里,又《東西洋考》有里銀中邦,則里銀為一地,東流里為一地,新里漢亦為一地。但東流、東流里之為今何地,不可知耳。”
《順風相送》‧太武往呂宋( P.88)“麻里荖表山……里銀大山(*向注︰銀字原本作艮。《東西洋考》卷五呂宋條紀自玳瑁灣再進有里銀中邦,是海中一片高嶼,云云。里銀大山、里銀中邦當即一地。銀字俗寫作艮,故原本誤作里艮耳)……頭巾礁”;‧松浦往呂宋( P91)“麻里荖表……東樓山……里銀山……里安山”;‧呂宋回松浦( 91)“里安山……里仁大山……東樓山”;‧浯嶼往麻里呂、回針( 93)“麻里荖……里銀並陳公大山……里安大山”;‧泉州往杉木( 94)“三嶼……里銀大山(*向注︰呂銀大山原本作里安艮大山,艮當作銀,已見上文,因為改正。又據下文回針只及里銀大山,則安字必是衍文,因為刪去)……呂宋”;‧杉木回浯嶼( 95)“巴頭漢山……里銀山……麻里荖表”。
《東西洋考》卷五‧呂宋︰“玳瑁港︰……再進為里銀中邦,是海中一片高嶼”;卷九‧東洋針路︰“玳瑁港︰……取表山。表山︰山甚高,為濤門之望,故表。用丙午及單午五更取里銀中邦。里銀中邦︰丙巳五更取頭巾礁。 頭巾礁︰用單午五更取呂宋國”。
《指南正法》‧東洋山形水勢(138)“麻里荖……白(土)表仔……里銀中邦……雙口”;‧浯嶼往雙口針(165)“刣牛坑……投門……里銀大山……白表仔”。*向注︰里仁大山在呂宋,當即里銀大山,亦即今仁牙因(Lymgaen)。里銀中邦當亦今仁牙因。*中大︰里銀中邦、里銀大山指三描禮士(Zambales)省的馬辛洛克(Masinloc)港。

里安山
《順風相送》‧松浦往呂宋︰“東樓山……里銀山……里安山……覆鼎安山”;‧呂宋回松浦︰“鷄嶼……里安山……里仁大山”;‧浯嶼往麻里呂︰
“里銀……里安大山……呂蓮山”。
《指南正法》‧三岳貌山︰“東邦大山, 里安大山 ,中邦里銀”。 *向注︰在呂宋港北,今地無考。*中大︰在三描禮士省南端,疑即頭巾礁。( P.233、252)

里八阿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里八阿(見黑八阿條)

里擺翰
《東西洋考》卷九‧東洋針路︰“以寧港︰山尾十更,西邊取里擺翰,至高藥港”。*中大︰指帕馬里坎(Pamalican)島。

里達那
《島夷志略》‧馬八兒嶼︰“次曰……,曰里達那,曰……,皆屬此國之節制焉。”

里高耀
《指南正法》‧往網巾礁荖萬荖膏︰“三寶顏山尾︰……單卯五更取里高耀。 網巾礁荖︰里高耀沿山使盡四更,大彎即網巾礁荖。”*向注︰在菲律賓棉蘭荖三寶顏正東五更,疑即Liguosun。*中大︰指棉蘭老島西南面的奧盧丹牙(Qlutanga)島。( P.241、252)

里猫柔
《海島逸志》卷首地圖︰里猫柔;卷三8上‧里猫柔︰“居於馬辰之西處山中,無立國屬……其狀略似爪亞,遍身剌紋”;卷四10上‧有尾番︰“里猫柔之別種”;卷五8下︰里猫柔

里呂大山
《指南正法》‧宿霧回雙口(161)“竹嶼,荖降頭, 里呂大山,五虎下山”。*向注︰在呂宋,今地無考。*中大︰在班乃島至民都洛島航道間,今地無考。( P.252)

里沙大山
《順風相送》‧泉州往杉木︰“……里銀大山……呂宋……芒烟大山……里沙大山……麻安大山”。*向注︰在呂宋,今地無考。*中大︰指班乃島西面的馬拉利珊(Maralisan)島。( P.235、252)

理倫
《元史》卷十三‧本紀十三‧世祖十︰“(至元二十一年十一月)癸卯,福建行省遣使人八合魯思招降南巫里、別里剌、理倫、大力等四國,各遣其相奉表以方物來貢” 。
《島夷志略》‧日麗*藤注︰“理倫(又作來來,殆Lata之對音,疑明時之黎代是也)”‧急水灣*藤注︰“理倫Lida” 。

禮司
《諸蕃志》卷上‧南毗國︰“國都號篾阿抹,唐語曰禮司”。

禮金務
《島夷志略‧大佛山》藤注︰禮金務Negombo。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禮金務在錫蘭島西,高郎務(科倫坡)之北,即今圖之Negambo,一譯內崗坡。

禮惟特 禮維特
《三國志》卷三十‧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注引《魏略‧西戎傳》︰“車離國一名禮惟特,一名沛隸王……”。
《通典》卷一百九十三‧邊防九‧車離︰禮惟特
《太平寰宇記》卷一八三‧車離國
《通志》卷一百九十六‧四夷三‧車離︰禮惟特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八‧四裔十五‧車離(禮維特)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十‧車離部匯考(引《魏志》注《西戎傳》)

鯉魚塘 鯉塘嶼 鯉魚嶼
《順風相送》‧呂宋往文萊、文萊回呂宋︰“長腰嶼。丁未討鯉塘嶼,丁未便是文萊勃泥港也”; ‧泉州往勃泥即文萊︰“長腰嶼,……丁午取鯉魚嶼(上文作鯉塘嶼,《東西洋考》卷五文萊條作鯉魚塘)收毛花蠟,是勃泥也,即文萊”。
《東西洋考》卷五‧文萊︰“形勝名蹟︰……鯉魚塘”;卷九‧東洋針路︰“長腰嶼︰舶過嶼門,用單午針五更取鯉魚塘。鯉魚塘︰收毛花蠟,即文萊港口”。
《指南正法》‧往汶萊山形水勢︰ “崑崙山……長腰島, 鯉魚塘, 渤黎”。*向達注︰鯉魚塘(《東西洋考》)—作鯉魚嶼,即鯉塘嶼,在文萊(Brunei)港口,今地無考。 *中大︰指文萊灣外的納閩(Labuan)島。

漦漦澗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七下:漦漦澗(參見文單條)
《古今圖書集成》邊二‧邊裔總部匯考(引《唐書‧地理志》)

歷灣
《梁書》卷五十四‧諸夷‧海南:歷灣(參見投拘利條)
《通志》卷一百九十六‧四夷三‧天竺(參見投拘利條)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八‧四裔十五‧天竺(參見投拘利條)
《古今圖書集成》邊五八‧天竺部匯考(引《梁書‧天竺傳》)

利得
《宋會要輯稿》第一九七冊︰“又有婆羅門僧永世……自言本國名利得,……” (7758上)
《宋史》卷四九O‧列傳二四九‧外國六‧天竺︰“雍熙中……又有婆羅門僧永世與波斯外道阿里烟同至京師。永世自云。本國名利得,國王姓牙羅五得,名阿喏你縛,……。其國東行經六月至大食國,又二月至西州,又三月至夏州”。
《文獻通考》卷三三八‧四裔十五‧天竺(《宋史》)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六‧榜葛剌(1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八‧榜葛剌(4上)

利州
《隋書》卷三一‧志二六‧地理下︰“日南郡︰……、金寧(梁置利州。開皇十八年改為智州,大業初州廢)、……”;卷五六‧列傳二一‧令狐熙︰“熙……奏改……利州為智州……”。
《北史》卷六七‧列傳五五‧令狐熙
《明史》卷三一九‧廣西土司三︰“利州,漢屬交阯,號阪麗莊。宋建利州,隸橫山寨,元因焉。……”
《越南歷代疆域》374

利吉蠻
《文昌雜錄》卷一P.3︰利吉蠻國(見層檀條)

利馬翰
《坤輿全圖》︰利馬翰島(菲律賓民都洛島西南岸外)

利仔叐 利仔叐海
《海國聞見錄》‧東南洋記︰
“呂宋……下接利仔叐,水程十二更。……利仔叐之東南,隔海對峙有五島︰班愛、惡黨、宿霧、猫務烟、網巾礁腦,……水程必由呂宋之利仔叐海而南……” 。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七‧四裔五‧呂宋︰“呂宋大山從宰牛坑延繞東南至利仔叐,水程十二更……” 。(7465上)
《粵海關志》卷廿四3上,三十17上︰利仔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