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旅葡華人)金國平   (澳門)吳志良

      [《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通訊》轉載者按:中國史料中自明清以來出現的Parsi一詞,是中外關係史研究中的常識問題。該詞有各種各樣的中文譯音。《明史》卷325作巴喇西,指薩珊朝的波斯;後來多指來自印度的原波斯祆 教徒。明代《四夷廣記》﹑《野史》及《續通典》﹑《續通考》中都有記載,中山大學蔡鴻生教授的高徒郭德焱先生的博士論文正是講Parsi商人的,另有多篇論文發表(他根據清代的譯音作“巴斯商人”)。在廣東,現在尚有Parsi商人的專用墓地。可是《人民日報》記者畢全忠先生卻將此名作為拉美的“巴西”了……孟席斯先生……將此作為他的鄭和發現拉美論點的證據。本刊節錄轉載本會副會長吳志良與旅葡華人學者金國平先生的文章,以正視聽……]

大陸記者畢全忠先生在《鄭和航海新說》一文中寫道:“英國退休潛艇指揮官孟濟斯(筆者案:通常譯作孟席斯)對中國明代鄭和航海的研究,引起很多人的興趣。他主張的鄭和船隊是人類第一支環球航行並首先到達南美洲的船隊這一見解,雖然還是一種推測,但卻不無道理。”不過,他也承認,“孟濟斯面對的最大難題是缺乏支持他的結論的文獻資料。”(《人民日報》,2002年4月16日),因此,畢全忠翻檢了一些中國史料,欲作為對孟席斯論點的支持。

他列舉了兩則,其一為明馮夢龍(1574一1646)《智囊》一書中“遠猶卷二劉大夏二條”…………《智囊》初編成於明天啟六年(1625)。實際上,比它更早的萬曆二年(1574)嚴從簡撰寫的《殊域周咨錄》卷八“瑣里﹑古里”就已詳記此事…………上述史料只是說明曾有過“王三保至西洋水程”或“鄭和出使水程”,但無法證明它們包含至美洲的水程,因此不能為孟席斯的理論提供任何佐證。

其二為明祝允明(1461一1527)所撰《野記》書中一段記載:
“正德辛未歲,巴喇西國遣使臣沙地白入貢,言其國在南海,甚遠。始領其王命,在洋舶行凡四年半,被風飄至西瀾海面,舶壞,唯存一腳艇。又在洋飄風八日,至得吉零國,住十一個月。又往地名秘得住八個月,乃遵路行二十六日至暹羅國。以情白王,王賜日給,又與婦女四人,住彼又四年。至今年五月,才附番人奈林船入廣。”《明史》亦採此說,記曰“巴喇西,……”。

畢全忠論證說:“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巴喇西’國。在參與鄭和航海的馬歡、費信所著的《瀛涯勝覽》和《星槎勝覽》中,均不見‘巴喇西’。使臣沙地白說其國‘在南海’,而不是在西洋。計算一下單程航行時間,他用了5年多,比鄭和船隊航行東非再返回的時間還要多一點。可見這‘巴喇西’極遠,離中國的距離相當於中國到東非距離的兩倍以上,這些就應該是美洲了。而‘巴喇西’應該就是巴西。今天‘巴西’的拉丁文是‘Brasil’,‘巴喇西’比‘巴西’發音更準確。這就可以解釋為甚麼沙地白說其國在‘南海’,而不是‘西洋’了,因為巴西在南半球,到中國來是向北航行。至此,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早在1511年,南美洲印地安人就已航行到了亞洲,到達斯里蘭卡(西瀾)、泰國(暹羅)、中國,巴西就已同中國有了外交聯繫。(〈有關鄭和航海新說的幾則史料探析〉,《鄭和研究》,2003年專刊(總第50期),第54頁。)”從航行時間來看,造成航行漫長的因素很多,尤其是帆船時代,風候是主要條件。周去非有言“又大食國更越西海,至木蘭皮國,其舟又加大矣。一舟容千人,舟上有機杼 市井。或不遇便風,則數年而後達,非甚巨舟,不可至也。今世所謂木蘭舟,未必不以至大言也。”因此,5年多的時間不能證明距離的遠近。

畢先生的論述難以令人信服,也缺乏基本的學術規範。上述地名在
史地學者案頭必備的《古代南海地名匯釋》一書中均有解釋,值得作出說明。

    1   南海
    “南海   先秦古籍早已載及該名,初或泛指我國南方,或兼指今之東海。後來除作為郡縣名稱外,約在在東漢時才逐漸用以專指我國以南的廣大海域。劉熙《釋名》,‘南海在海南,宜言海南。欲同四海名故言南海’。揚雄《交州箴》同。作為水域而言的南海,不同載籍所指範圍又很不相同﹕(一)今南海。(二)泛指今東南亞一帶及其海域(略當南洋一詞),甚至遠至印度洋的海域。(三)指爪哇島至澳大利亞洲一帶的海洋。”  
 
    2   西洋
    “西洋   《東西洋考》卷五,‘文萊即婆羅國,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明史》卷三二三因之,係以東經110°(相當我國雷州半島以及加里曼丹島西岸)為準來劃分東、西洋。但不同時期 的古籍中,西洋範圍所指不一:(一)元代載籍如《南海志》﹑《島夷志略》等的西洋,相當於今南海西部和印度洋。爪哇島和加里曼丹島南部一帶未包括在內。(二)明末以前西洋範圍大體同上,但有些古籍把爪哇島和加里曼丹島南部一帶也列入西洋。(三)明末以後多指今大西洋或歐美各國。(四)元、明部分載籍的西洋系國名,指今印度南部。”  

    3   巴剌西
    “巴剌西   《明史》卷三二五。指薩珊王朝統治下的波斯。又作波剌斯,參該條。另見《續通典》卷一四八;《續通考》卷二三九;《明續通考》卷二三六;《四夷廣記》;《裔乘》卷二;《野記》卷 四。”
    “波剌斯   《西域杞》卷一一波剌斯國。波斯語Parsa音譯,又作波斯,即今伊朗。”        
 
    4   西瀾海
    “西瀾海   《野記》卷四,‘正德辛未歲,巴剌西國遣使臣沙地白入貢,言其國在南海甚遠。始領其王命在洋舶行凡四年半,被風飄至西瀾海面’。即細蘭海,見該條。另見《明史》卷三二五。”
    “細蘭海   又作錫蘭海。《代答》卷三,‘(西天諸國)其地之南,有洲名曰細蘭國,其海亦曰細蘭海’。即今斯里蘭卡附近海域。”

    5   得吉零國
    “得吉零   《野記》卷四;《明續通考》卷二三六;《四夷廣杞》;《裔乘》卷二八;《明史》卷三二五;《續通考》卷二三九。一說即撻吉那,在今印度;一說指緬甸東南岸的丹那沙林(Tenasserim)。”
     畢全忠認為是“今孟加拉北部”,不知何據。   

    6   秘得
    “秘得   《野記》卷四;《明續通考》卷二三六;《四夷廣記》;《裔乘》卷二;《明史》卷三二五;《續通考》卷二三九。或指今緬甸中部的敏鐵拉(Meiktila),或指今泰國西北部的梅塔(Medha) 。”
      畢全忠認為是“今不丹”,不知何據。

  ……  ……  …… 

似乎可以結論說,“巴喇西”及“吧兒西”為Parsi的異譯。“吧兒西”更接近原文。

世界性的“鄭和熱”此起彼伏,蒸蒸日上。筆者絕不反對學術上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但最基本的學術規範化也是應該提倡和遵守的。

 (原載《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通訊》總第18期﹐2003年10月。
後刊〈鄭和研究的若干相關問題〉三﹐載《澳門研究》第21期﹐
2004年4月﹔《過十字門》﹐澳門成人教育學會﹐2004年5月版)

按﹕畢全忠學友對本文略有回應﹐見本網“學友來鴻”(2007年9月18日)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新增文章_評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