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加魯北會議的 “ 蓬萊派 ”四友1993年10月相逢於昆明
(左起為﹕朱鑒秋﹐陳佳榮﹐席龍飛﹐謝方)
席龍飛教授《中國造船通史》2013年3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
http://www.world10k.com/blog/?p=2357
勤奮愉快 放熱閃光
- 席龍飛教授十年退休生活側記
武漢理工大學離退休工作處
席龍飛教授,1930年4月出生于吉林梅河口市,滿族。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畢業于大連理工大學造船工程系。先後執教于大連海事大學和武漢理工大學。曾長期從事船舶設計、船型技術經濟論證和中國造船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湖北省交通發展戰略》的研究中曾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在《中國交通運輸技術政策》的研究中曾獲國家科委頒發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3年起獲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10月退休。
席龍飛教授在十年退休生活中,在船舶史和造船考古學領域的工作勤奮而富有成效,充實而更有樂趣。
一、出版論著
(1)1998年12月,陳建禮主編的《科學的豐碑–20世紀重大科技成就縱覽》,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該書誠邀全國198位知名學者撰稿。席教授著有:“古老交通工具的新家族–船舶在20世紀的發展。”
(2)1999年3月,白壽彝任總主編的《中國通史》共十二卷22冊,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席龍飛教授在第十一、第十二卷(近代史前編和後編)中,著述了中國近代造船技術史。
(3)2000年1月,席龍飛教授的造船通史性專著《中國造船史》,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共28萬字。《湖北日報》2000年3月26日在頭版顯著位置對該書出版座談會作了重點報導。標題是:“席龍飛提出我國造船術四大發明:指南針、船尾舵、水密艙壁和車輪舟。”《光明日報》2000年12月7日,以通欄標題:“舟船:承載中華文明七千年”,用一個整版,發表了記者對席龍飛教授訪談錄,還有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教授何友聲等知名專家的書評和短評。對《中國造船史》的出版表示讚揚與肯定。
(4)2000年3月,吳熙敬主編的《中國近代現代技術史》,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全書上下卷64章共226.7萬字。席龍飛教授作為11人編委之一,負責交通領域包括機車、鐵路、汽車、公路、船舶、港口與航道、航空、通訊等八章的編審和加工工作,共約28萬字。他還撰寫了“第十四章船舶”的書稿。
(5)2004年1月,盧嘉錫任總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交通卷》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共112萬字。席龍飛教授等三人為主編,他撰寫和主編的造船技術史共8章51萬字。
(6)2004年,席龍飛作為第1作者,與英國學者恰爾默斯合作的論文“中世紀中國造船業的興衰”,在英國皇家造船工程學會年鑒(2004)上發表。2005年4月,榮獲英國皇家造船工程學會銅獎。
(7)2005年4月,季羨林主編的《長江文化議論集》上下卷,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全書誠邀海內外學者撰稿64篇。席龍飛教授應邀撰寫的“長江的舟船文化”共2.5萬字。
(8)2006年11月,盧嘉錫任總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年表卷》,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席教授是該卷12位編委和19位撰寫人之一。他提供的文稿5.2萬字。
二、參與古船和船廠遺址考察、測繪和復原研究
(1)2000年4月,自費赴淮北考察隋唐大運河遺址的一批唐代古船。2001年4月,應邀赴淮北柳孜對出土的一批唐船進行測繪並合作研究。由席教授參與撰寫和署名的“淮北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一批唐船的發掘、測繪和復原研究”,是發掘報告的組成部分。《淮北柳孜–運河遺址發掘報告》,由科學出版社於2002年5月出版發行。
(2)2002年12月,應考古隊長之邀,赴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對出土的八千年前的獨木舟進行考察。2003年1月,應邀出席“跨湖橋遺址獨木舟及遺址保護方案論證會。”席教授發言:跨湖橋獨木舟在中國和亞洲是唯一的,僅見荷蘭有一例西元前6300年的獨木舟可與之相比美。依據文物的不可破壞性原則,不同意分段後異地保護方案,建議建館就地保護。這一學術見解受到多數代表的支援,會議採納了就地保護並建館方案。
(3)2003年至2004年,多次到南京寶船廠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考察。2004年9月,應邀出席“南京龍江寶船廠遺址考古發掘評審會”。席教授在肯定發掘工作成績的同時,質疑會議的名稱。他發言說:南京有個龍江船廠,位於秦淮河與城壕之間,建于洪武初,廠區很小。這有《龍江船廠志》為憑。南京還有個寶船廠,位於長江之濱,建于永樂初,廠區很大。這有《武備志》第240卷的《鄭和航海圖》和您們的發掘工作為憑。您們要突破將龍江船廠與寶船廠混為一談的悖論。這一建議為會議採納。2006年6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寶船廠遺址–南京明寶船廠六作塘考古報告》,揚棄了“龍江寶船廠”的稱謂。
(4)2005年4月和12月,兩次赴寧波和義路宋代古船出土現場和保護處所進行考察。還與寧波文物考古研究所簽訂了“寧波和義路出土宋代古船復原研究協議書”。2006年4月,圓滿完成復原研究任務,並將報告書和有關圖紙呈交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5)2005年7月至11月,在蓬萊水城發掘清理出3艘古船並定名為2號、3號、4號古船。第4號古船隻有幾塊厚重的龍骨板。席龍飛教授于2005年8月和11月,兩次來蓬萊古船發掘現場考察。11月更與蓬萊市文物局簽訂了承擔第2號、第3號古船的復原研究協議書,同時又承擔參與將船體構件拆禦和日後重行裝配的技術指導的任務。第2號船的船體構造與施工工藝特點,與早在1984年在同一地點發掘的第一號古船基本相同。惟第3號古船板材厚重,底部的三塊龍骨板用10多個木栓連拼。外板的連接主要用木釘。無論船體結構和施工工藝特點,在國內諸多出土古船中都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這使席教授十分困惑。為了破解這個難題,75歲高齡的老教授,在北方11月的寒風中,在發掘工地上,親自逐一測繪拆卸下來的每一塊船板。一則是便於日後裝配,二則是想解開這古船之謎。在11月底返回武漢家中之後,在4本朝鮮文的船史著作中找到了第3號古船的答案。從結構到工藝,這第3號古船正是典型的韓國古船。在中國的古港中發現外國的古船,這還是第一次。席教授的喜悅之情是難於用語言表達的。2006年春,我們武漢理工大學收到蓬萊市文物正式邀請函。2006年8月將在蓬萊市召開“蓬萊古船國際學術研討會”,由山東省文化廳主辦,擬委託武漢理工大學為第一承辦單位,與蓬萊文物局共同承辦此次國際會議。我校復函表示同意,提出由席龍飛教授全權代表我校處理相關學術問題。席龍飛教授作為會議組委會第一副主任兼會議執行主席,廣泛向海內外學者發出邀請,徵集學術論文。會前編印出中英對照的《蓬萊古船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和會議日程。國際會議於2006年8月22-24日在蓬萊舉行。到會的除國內學者40人之外,來自英、法、荷、韓、日和港、澳、臺地區的海外學者20多人,文集收入論文45篇。我武漢理工大學共提出5篇論文並在會上宣讀。我們對第3號古船是韓國古船的研究,受到韓、日學者的支援。席龍飛教授及其學術團隊出色的組織工作和高水準論文受到與會學者和山東文物考古界朋友的一致好評。
三、積極撰寫論文活躍在國際學術論壇
(1)1999年8月,”近代科技傳播與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武漢華師大召開。席教授在會上發表了論文“中西文化交流與中國近代造船業”。
(2)2004年7月,“鄭和遠航與世界文明”國際學術會議,在北京大學召開。席龍飛發表了“鄭和遠航最本質的概括當是開放、交流和發展”。論文收入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06年出版的《鄭和遠航與世界文明》。
(3)2004年8月,“第十屆中國科學史國際會議”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召開,席龍飛及其學術團隊3人共發表4篇論文均收入文集。其中一篇論文“隋唐大運河及其船舶的復原研究”被選登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ISSN 1009-1971)2004(6)首篇。
(4)2005年7月4~6日,“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在南京召開。席龍飛教授發表了新作“鄭和寶船的文獻文物依據”。會前編入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論文集》。
(5)2005年7月12~15日,“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香港大學舉行。席教授發表了新作“南京寶船廠與鄭和寶船”。
(6)2005年12月,“寧波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在寧波召開。席龍飛以“寧波的造船業與海上絲綢之路”與會。文章編入2006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寧波與海上絲綢之路》。
(7)2006年8月,“蓬萊古船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蓬萊召開。席龍飛作為會議執行主席成功地主持了該項會議,他參與撰寫的4篇論文收入中英對照的《蓬萊古船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還有3篇論文被編入發掘報告《蓬萊古船》,2006年8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8)2006年11月,“新安沈船打撈30周年紀念暨東亞陶瓷貿易國際學術會議”在韓國木浦舉行。在韓國海事博物館館長主持的討論會上,席教授提出:要考究這船瓷器的窯址是在甌江上游而不在甬江,大多數瓷器可以由閩江上游順利到達福州。出航港應是福州。此議得到與會學者和金館長的重視,2009年還將專門探討。
席龍飛及其學術團隊已接受歐洲學者的邀請,正擬由考古學和船舶結構力學的有限元法相結合,探討鄭和寶船的問題。將於2008年3月赴里斯本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光明日報》記者在2005年7月4日在該報發表對席龍飛教授的長篇專訪,題目是:“鄭和寶船:疑雲重重,終有定論”。這表明在學術爭鳴中媒體對席教授學術研究的關注和支援。
四、為海內外博物館研究和復原各型古船
在席教授十年退休期間,他和他的團隊先後為澳門海事博物館、嘉興船文化博物館、山東威海港務局的“定遠艦”、南京寶船廠遺址公園、淮北市博物館等單位,復原設計一批古艦船圖紙,已由模型廠製成船模在各館展出。其中有:春秋大翼戰船、漢代樓船、三國赤壁大戰的斗船、晉代的八槽艦、隋代的五牙艦、唐代的大運河船、北宋的汴河客船、貨船、南宋的車輪戰船、明代的鄭和寶船、抗倭大福船、清代的抗俄雅克薩戰船、民國時期的中山艦以及現代的各型艦船等等。在這一系列工作中,學術團隊中的中青年教師也受到了船史研究與古船復原設計相結合的鍛煉。
五、熱心於關心下一代的工作
2005年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席龍飛應聘為國家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領導小組顧問,為策劃各項紀念活動和編輯出版《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1405~2005)》,還到中央電視臺、雲南台、香港鳳凰衛視和澳門台作嘉賓或接受訪談,活動十分繁忙。但是在2005年4月至7月,仍協助省科技館策劃和籌辦了《航海與艦船–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科普展》。
這樣一位學識淵博、桃李遍佈海內外的知名教授,仍是熱心於關心下一代工作。他積極為各校從大學生到小學生進行演講和科普講座。曾先後在本校馬房山校區、余家頭校區的交通學院、航運學院作中國造船技術對世界造船業的貢獻和鄭和下西洋的科普報告和講座;為武漢航海技術職業學院和武漢船舶技術職業學院作鄭和航海與鄭和寶船的專題報告;在本校交通學院的博導論壇上為全體研究生作《鄭和下西洋與鄭和寶船》的報告;在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的組織下,還為余家頭小學全校小學生作了“鄭和下西洋”的科普演講,在編輯學會的《會刊》中以《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為題,寫下了科普報告活動紀實;“席教授語言生動、形象,極具趣味性,因此深受孩子們的歡迎。”“孩子們聽了高興地說:‘鄭和真了不起!’”許多孩子在演講完不斷向席爺爺提出各種問題,還要求席爺爺簽名留念。該紀實寫道:“今天的孩子,明天的太陽。讓我們共同舉雙手托起明天的太陽吧。”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席教授積極參加各項活動,並把關心下一代落實和體現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與在校大學生黨員開展“銘記黨史,珍重黨性”座談,以事實比對談自己自覺擁護共產黨,自覺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為發教育青年大學生。席龍飛教授為關心下一代開展各種演講、報告、座談有10多次,很受廣大青少年的歡迎。
我們預祝席龍飛教授身體健康、精神愉快,繼續為教育和科學事業放熱閃光。
(2006.4.30初稿,2006.6.13修改 )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新增文章_學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