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忽必烈創立的。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之子。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汗國原來並未採取漢族的長子繼承和確立太子之制度。依蒙古族之傳統慣例,幼子最親,父親死後由正妻所生最小兒子繼承財產、管理家務。所以成吉思汗在第一次西征後,把蒙古本土分封給四子拖雷。成吉思汗臨崩時,因長子朮赤已死,他想讓三子窩闊台繼承大汗之位。但當時蒙古大汗產生須通過「忽里勒台」之選舉,方為合法。窩闊台又末隨侍在側,視父親之殮葬,故成吉思汗死後乃暫由拖雷(後稱元睿宗)監國。兩年以後,才由貴族大會正式推窩闊台為大汗
(1229一1241),亦即後來所稱的元太宗。
繼成吉思汗於1227年之滅亡西夏,窩闊台在即位後又進一步南侵,於1234年滅亡了金朝。1235年.他把首都定於和林(今蒙古之哈爾和林),並遣拔都率兵西征。1241年,窩闊台汗死,由其妻乃馬真后攝政。四年以後,「忽里勒台」選窩闊台汗之長子貴由為大汗(1246一1248),即後來所稱的元定宗。貴由死後,其妻海迷失后攝政了三年,最後朮赤次子拔都不顧察合台、窩闊台兩家後裔的反對,於1251年舉行「忽里勒台」,擁立拖雷之長子蒙哥為大汗(1251一1259)。此後,蒙古大汗之位即由拖雷一系所襲。
拖雷原有子十一,長子即蒙哥,四子忽必烈,六子旭烈兀,七子阿里不哥。蒙哥即大汗位後,遣忽必烈開拓南部漢地,令旭烈兀遠征西域,以阿里不哥留守和林看管蒙古本土,自己則親將大軍伐宋。渠料蒙哥汗竟於1259年在合州城下陣亡,忽必烈為爭奪汗位匆匆北返。按規矩,大汗之確定須由「忽里勒台」推舉,由於阿里不哥在和林頗受諸王公之擁護,忽必烈返至開平(今內蒙古多倫西北之石別蘇木)乃自行即位為大汗,建年號為中統,並詔告中外。同時阿里不哥則在和林召集「忽里勒台」,亦稱大汗,於是兄弟拔刀相向,內戰長達四年之久。中統五年(1264年),阿里不哥敗降,忽必烈汗改是年為至元元年,改燕京為中都,以開平為上都,「忽里勒台」制從此被廢。
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汗定都於中都。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次年以中都為大都,蒙古人稱為「汗八里」,意即汗城。這樣,忽必烈終於在中國的北方創立了一個新的王朝﹕元朝(公元1271年一1368年),使蒙古人正式入主中原。忽必烈也就成了後來尊稱的元世祖。接著,世祖乃派元軍大舉南下,於1276年陷宋都臨安.1279年攻下厓山,滅亡南宋王朝,使全中國統一在元朝的統治之下。
總之﹐蒙古自崛起後,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南下滅夏覆金亡宋,又屢屢服高麗、征日本、攻占城、打安南、平緬甸、伐爪哇,大力經略海外,其武功之盛為亙古所未有。蒙古大帝國極盛時的版圖古今無與倫比,大致東起朝鮮、西至地中海、北抵西伯利亞、南達南海及印度洋,包括幾乎整個亞洲及歐洲東部。大帝國之組成,又分成兩部分:(1)元朝轄區:包括中國、蒙古本土、朝鮮及南洋部分地區,名義上為大帝國之統治中心:(2)四大汗國:欽察、察合台,窩闊台、伊兒諸汗國,形式上奉元帝為宗主,實際上各自獨立。
茲略述四大汗國之概況:
1.欽察汗國:成吉思汗在第一次西征凱旋歸來,把領土進行分封,以花剌子模及欽察故地分給長子朮赤。後朮赤次子拔都進行第二次西征,在班師時更以新擴充之地,建立了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該國轄有今裡海、黑海及歐洲東北部之地,其版圖西到歐洲多瑙河下游,東到今額爾齊斯河,南達高加索,北到原蘇聯貝加爾地區。俄羅斯諸公國幾乎都成了其附庸。1243年,該國建都於薩萊(今伏爾加河下游之阿斯特拉罕)。當時拔都曾將鹹海東北地方分給其兄鄂爾達,稱白帳汗;把鹹海以北地方分給其弟昔班,稱藍帳汗,但均在其統轄之下。直到元朝滅亡一百多年後,欽察汗國才在1480年被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所滅。
2.察合台汗國:成吉思汗以西遼故地(在今新疆)屬次子察合台,後以此為基礎形成察合台汗國,都於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縣水定鎮西北)。1310年,吞併了窩闊台汗國,乃兼有天山南北路及阿姆河以東地方。後分裂成東西二部,西部於1370年被十四世紀中期興起的帖木兒帝國所滅,東部則又分裂為若干小國,先後滅亡。
3.窩闊台汗國:由成吉思汗分給三子窩闊台的乃蠻部故地而形成。該國領有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方,即今新疆北部之阿爾泰山一帶,都於也迷里(今新疆額敏縣)。窩闊台被推為蒙古大汗後,汗國由其子孫繼承。後窩闊台之孫海都(?一1301)和忽必烈爭帝位失敗,該國亦趨於衰弱,並於1310年被察合台汗國所併。
4.伊兒汗國: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初受封於蒙古本土。後拖雷之子蒙哥、忽必烈先後即大汗之位,另一子旭烈兀在第三次西征時,於1258午攻入報達之後建立伊兒汗國,都於大不里士。其疆域以波斯和小亞細亞為中心,東自阿姆河,西瀕地中海,北起高加索,南到印度洋。1388年,該國為帖木兒帝國所併。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廿一章_元朝之高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