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皇太極統治之清國雄踞東北的時候,明朝江山正被民變弄得七零八落,搖搖欲墜。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思宗統治的十七八年,就處於如此嚴重的內憂外患夾攻之中。或謂朱由檢之運氣太壞,雖想振發有為,卻偏遇兩個死對頭:一個是皇太極,繼位(1626年)和死(1643年)都比他早一年;一個是李自成,起事(1628年)和死(1645年)都比他遲一年。故崇禎帝雖自謂「朕非亡國之君」,然實則為亡國之君無疑,蓋彼時明室統治已病人膏肓,無可救藥。

                           明末角逐之「三雄」

姓   名      地  位        繼位或起事年代            逝世年代

皇太極      清太宗            1626年                 1643年
                                (天命十一年)            (崇德八年)
朱由檢      明思宗            1627年                 1644年
                                  (天啟七年)            (崇禎十七年)
李自成      大順帝            1628年                 1645年
                                  (崇禎元年)             (永昌二年)

明代中葉以後,君主昏庸,宦官亂政,黨爭激烈,故朝政日非。當時官府對民眾橫徵暴斂,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僅加派「遼餉」(對付滿清)、「練餉」、「剿餉」(對付民變)三項,年額即達白銀一千六百餘兩,超過正賦幾倍。「窮鄉僻壤,米鹽雞豖,皆令輸稅」,故民眾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貸,無以為生。天啟、崇禎間。又逢天災連綿,尤以陝西旱蝗之災最烈,農民生活陷於絕境。據載,老百姓除了「採山間蓬草而食」、「剝樹皮而食」外,「又掘其山中石塊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輒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民有不甘於食而死,始相聚為盜」。

明末大規模民變的序幕,是熹宗天啟七年(1627年)揭開的。是年陝西大旱,農民王二率饑民數百人起而攻打澄城縣,殺知縣,劫監獄。次年(思宗崇禎元年),王嘉胤(?一1631),王大梁(?一1629)、王左掛(?一1630)、高迎祥(?一1636)等紛紛在陝西各地起事。不久,陝西米脂人李自成(1606一1645)、延安人張獻忠(1606一1646)等亦起而響應之。一時間陝西各地「人人思亂,揭竿斬木,處處皆兵」﹐「所在蜂起,或掠秦,或東入晉,屠陷城堡。官兵東西奔擊,賊或降或死,旋滅旋熾」。

崇禎四年(1631年),由於官軍之剿討,民變隊伍由陝西向山西轉移,部眾至二十餘萬。八年(1635年),十三家、七十二營之民軍首領會合於河南滎陽,共商對付官軍之戰略,推高迎祥為盟主。高迎祥在起事後即自稱「闖王」,李自成投於其下稱「闖將」。滎陽大會後,高迎祥率所部轉戰於陝西、山西、河南各地,崇禎九年(1636年),高被明軍所殺,李自成代領其眾,繼稱「闖王」。這時,李自成、張獻忠乃成為明末最主要的兩支民變隊伍之領袖。

自從陝西民變爆發以來,崇禎帝前後以楊鶴、洪承疇(1593一1665)、楊嗣昌 (1588一1641)、熊文燦 (?一1640)、丁啟睿、孫傳庭(1593一1643)等人鎮壓之。民軍在對明作戰時,初多失利。後來李自成採用了李巖(?一1644)提出的「均田免賦」綱領,擁之者日眾,時有「迎闖王,不納糧」等民謠流行。崇禎十四年(1641年)至十五年,李自成先後攻下洛陽、南陽、襄陽、樊城等地,河南、湖北大部為其所佔。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改襄陽為襄京,自稱「新順王」。接著遂破潼關,下西安,攻佔全陝。同年,張獻忠率部攻下武昌,自稱「大西王」。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以西安為西京,立國號為「大順」,旋即攻入山西,進圍北京。三月,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攻城不已,京師亂成一團。崇禎帝乃下罪己詔,並徵調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等率兵入衛。三月十八日,太監曹化淳為李自成軍打開彰義門,是夕帝出宮登煤山,望烽火徹天,然歎曰「苦我民耳」,徘徊良久歸乾清宮。旋催皇后、貴妃自盡,自己則親手欲殺長平公主,時公主年方十六,牽帝衣哭,崇禎帝云「汝何故生我家」,遂以劍揮砍,公主左臂斷而昏絕(越五日復甦)。十九日天末明,皇城不守,鳴鐘集百官無至者,崇禎帝乃復登於煤山,書衣襟為遺詔,以帛自縊於側。同日,李自成「氈笠縹衣,乘烏駁馬入承天門」,明朝至是乃亡。

有明一代自朱元璋建國以來,凡歷二百七十七年,至思宗自縊於煤山乃亡。其衰亡之原因約有下列數端:
      (一)政治腐敗:明太祖廢宰相制度,使君主高度極權。 然明代中葉以後,國君多係昏庸無能之輩,只務享樂,不理政事,致朝綱不振,國無善政。
      (二)宦官禍國:有明一代,宦禍至烈。太監專擅朝政,欺君罔上,復掌廠衛特務機構,胡作非為,使社會暗無天日。
      (三)黨爭激烈:明代最後四五十年,朝廷之黨爭十分激烈,結果奸佞當朝,忠良盡去,邊將被禍,政局混亂而不可收拾。
     (四)國庫空虛:明代王室貴族揮霍無度,官吏貪贓不法甚盛,加以連年征戰,致國用衰竭。於是便加重對民眾賦稅之徵斂,使民不堪命。
     (五)外患深重:明朝除內憂之外,外患亦頗多。先有瓦剌﹑韃靼之侵擾,繼有沿海倭寇之為患,隨後關外滿清崛起,窮於應付,使國力大為消耗。
     (六)民變四起:由於政治腐朽黑暗,對人民竭力搜刮,遂造成明末大規模之民變,最終直接導致明之滅亡。

綜觀中國之歷史,漢、唐、明、清四代均係統一中央集權之大帝國,為文治武功興旺發達之盛世。其中東漢、唐、明等朝之衰亡原因也不無相似之處:(1)宦禍:東漢、唐、明三代,宦官之亂政均烈,造成中衰之勢,終不可收拾而覆亡。(2)黨爭:漢有黨錮之禍,唐則牛李相爭,明有東林黨與閹黨之爭,廷臣黨同伐異,互相傾軋,致朝政日非。(3)邊患:東漢長年對羌人作戰,又受匈奴、烏桓、鮮卑侵擾;唐代中葉以後,回紇、吐蕃、南詔等時時寇邊﹐使國力消耗甚鉅;明代有瓦剌、倭寇、滿清之患,使朝廷窮於應付、國勢衰頹。(4)民變:東漢末年之黃巾暴動延續十數年方完全平息,造成州郡割據、漢室江山名存實亡;唐末的王仙芝、黃巢民變長達十年之久,從根本上動搖了唐室之統治;明末之李自成、張獻忠等起事,連綿十來年,更直接導致京師陷落、明祚終結。

由明朝之亡於李自成入京,可見明末民變規模之大、影響之鉅。明末民變的影響及其結果大要有下列數端:(1)結束明朝國祚:自思宗一即位,大規模民變即生,延續了十餘年之久。農民軍的勢力席捲了大半個中國,最後終於推翻了明王朝。(2)招致清兵入關:農民軍滅亡了明朝,使原來明朝防禦滿清之力量瓦解。同時李自成等亦缺乏抗清之準備,故滿清得以乘機入關,入主中原。(3)民軍聯明抗清:明亡之後,其宗室在南方建立一些分散的政權,統稱為「南明」。而李自成、張獻忠死後,其餘部也改反明為聯明抗清。

                          漢、唐、明衰亡原因之此較

   亡因         東        漢                唐        朝            明        朝

宦官亂政   章帝後宦官與外戚      玄宗後宦官長期      永樂後宦官長期
               紛爭亂政,直至最      亂政﹐直到唐末      亂政﹐直到最後
               後的獻帝時止。         昭宗時止。            的崇禎時止。
朋黨之爭       黨錮之禍                  牛李黨爭              東林黨爭
外族侵擾    長年對羌人戰爭﹐       中葉後回紇、       瓦剌﹑倭寇與
                且受匈奴、烏桓          吐蕃、南詔          滿清之患,使    
                等侵擾。                   頻頻入侵。          朝廷窮於應付。
地方割據        漢末出現                安史之亂後           明代中期
                   州郡割據。              藩鎮割據。          藩王屢叛。
民變四起    漢末有黃巾暴動。       唐末有王仙芝、     明末有李自成、
                                              黃巢起事。          張獻忠等起事。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廿二章_明朝之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