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指的是明亡後繼續抗清的南明,即朝殘餘勢力先後在南方所建的幾個政權,包括福王、魯王、唐王、桂王等。明朝滅亡之後,北京雖為清軍所佔,但明朝之遺臣仍擁立部分宗室以抗清,其始末大致如下:
(一)福王弘光帝之始末(1644年一1645年)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思宗自縊於煤山。五月初一,清兵進佔北京。同月初三,馬士英(約1591一1646)等擁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監國位,族又稱帝,以明年為弘光元年。弘光係明神宗孫,光宗弟福王朱常洵之子,其父被李自成軍殺於洛陽,由崧襲其王位,至是乃稱帝建元。
福王即位後,昏庸荒淫,朝政操閹黨餘孽馬士英、阮大鋮(約1587一約1646)之手,賢臣史可法(1601一1645)雖然堅持抗清.卻遭到多方排斥。「帝既立,可法為首輔,亟召天下名流以收人心。而士英挾擁立功﹐立政府,內通中官,外結四鎮,出可法外為督師,士英遂為首輔。……文武離心,內外解體,可法疲於奔命,而國事日裂」。弘光元年(1645年)春,滿清皇叔多鐸(1614一1649)開始進攻南京的福王政權。四月,清軍圍揚州,史可法困守孤城。多鐸先後給史可法五封勸降信,均遭峻拒。城破,史可法被俘,不屈犧牲。五月,清軍佔領南京,福王被俘,於次年被殺於北京。
清軍在進攻江南時,曾遇到當地人民的強烈反抗。如清廷要漢民改變蓄髮的風俗,強迫薙髮,聲言「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而江南人民曾立下「頭可斷,髮不可薙」之誓,苦苦抵抗,至死不降。清軍每攻下一地,即對漢族民眾大肆殺戮,曾血洗揚州十天、在嘉定屠城三次,史稱「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其屠戮之摻,可於《揚州十日記》見之。
(二)魯王朱以海之監國(1645年一1653年)
弘光帝被俘後,明遺臣張國維、錢肅樂(1606一1648)及張煌言(1620一1664)等於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奉魯朱以海(1618一1662)監國於紹興。朱以海是太祖十世孫,朱元璋第十子魯王朱檀之後裔,世封兗州,明亡後移住於浙台州。「王令譽夙著,浙東義士輸誠於王者不少,黃宗羲兄弟投之,朱永佑、吳鍾巒亦來會」。但當時清兵已大舉南下,勢危殆。次年六月,兩浙被清兵所陷,張國維自殺,魯王隨張名振(?一1655)、張煌言等逃亡海上,繼續抗清。永曆七年(順治十年,1653年),魯王去監國稱號,後投奔鄭成功(1624一1662),老死於臺灣。永曆九年(1655年),張名振卒,遺言令部下屬煌言。張煌言一直在江、浙沿海一帶堅持戰,擁護魯王,後於康熙三年(1664年)被捕殺。
(三)唐王隆武和紹武帝(1645年一1646年)
在魯王稱監國於浙江紹興的同時,鄭芝龍(?一1661)﹑黃道周(1585一1646)等亦於弘光元午(1645年)閏六月,擁戴唐王朱聿鍵(1602一1646)於福州,初稱監國,旋即帝位﹐建元隆武。朱聿鍵是太祖九世孫,為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後裔。唐王、魯王在閩、浙的兩個政權之建立均為反清復明﹐但是彼此為了爭「正統」又互為水火,不免大大削弱了抵抗滿清之力量。
迎奉唐王的鄭芝龍為福建泉州南安縣人,幼習海事,為寇海上,後受明廷招撫。隆武二年(1646年)夏,清兵繼打敗浙江的魯王之後,又移師南下。鄭芝龍遂向洪承疇投降,撤除守衛閩浙界上之兵,使仙霞嶺空無一人,清兵得以長驅入閩。八月,隆武帝逃至汀州(治今福建長汀)被俘,解往福州而死。時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一1646)逃至廣州,為明臣蘇觀生等於同年十一月擁立為帝,建元紹武,唯在位不滿四十天廣州即為清兵所破,紹武帝被俘自殺。
當鄭芝龍降清時,其子鄭成功不從,始終忠於明室,先在閩、浙沿海,後至臺灣,堅持抗清至死不渝。
(四)桂王永曆帝之興亡(1646年一1662年)
桂王朱由榔(1623一1662)也是神宗之孫﹐思宗的堂弟,原封永明王,隆武時襲封桂王。隆武帝死後,瞿式耜 (1590一1650)、丁魁楚於同年十月擁桂王監國於廣東肇慶,至十一月乃即帝位,以明年為永曆元年(1647年)。桂王稱帝之初,勢亦頗孤,時廣州之紹武帝不受其節制.清將李成棟(?一1649)、金聲恆(?一1649)又率兵分路進逼,陷廣州,攻肇慶。永曆帝不得已而西逃,輾轉於兩廣之間。
永曆二年(1648年)﹐清將金聲恆、李成棟先後反正於江西、廣東,歸永曆帝節制。各地抗清隊伍此伏彼起,形勢一度大好。「於是永曆有雲、貴、兩廣、江西、湖南、四川七省之地,移居肇慶。且姜壤猖獗於山、陝,鄭成功、張名振出沒於閩、浙,皆遙相應和,勢頗張」。然好景不長,清兵又大舉進逼,永曆帝後來在張獻忠部將孫可望(?一1660)、李定國(1621一1662)等的支持下,活動於雲、貴一帶。未幾,孫、李內鬨,孫可望降清,帝乃於永曆十三年(1659年)走緬甸。
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1661年),漢奸吳三桂率清兵逼緬,緬人懾於兵威,遂執永曆帝交吳三桂。吳三桂以帝還雲南,次年四月﹐將帝及太子用弓絃絞於市,不久李定國亦悲憤而死。或謂「辛丑之冬……,緬人執帝獻於師。挾至雲南省城外草萍驛,吳三桂夜殺之,兩宮世子皆不免」,「時李定國尚駐安龍,聞之大怒,與文選揀精騎一萬,兩晝夜馳入緬甸,屠畿緬人幾盡。仰天大呼.力竭自刎!」。
按桂王「自起肇慶,往來桂林、武崗一年,還肇慶二年,往來梧州、南寧二年,在安隆四年,雲南三年,緬甸二年,立十五年而亡」。明朝自太祖開國至思宗殉國共二百七十七年,若算到永曆末年則為二百九十四年。
南明諸王抗清失敗大概有如下的原因:(1)宗室互為水火:在國難當頭之際,南明諸王不顧大局,往往為爭「正統」、謀繼位而互不見容,削弱了聯合抗清之力量。如魯王﹑唐王兩個政權並立相抗,紹武帝與永曆帝同室操戈。(2)諸王昏庸無能:南明諸王多係昏庸之輩,無中興復國之雄才氣度。如福王荒淫無恥,竟日縱情聲色,不思光復故國。其餘諸王或氣量短,或儒弱寡斷,均難成大事。(3)權奸當朝誤國:南明政權一如明末之朝庭。由閹宦或權奸擅政。如馬士英、阮大鋮操縱福王政權,極力排斥堅持抗戰的史可法。唐王政權為海寇出身的鄭芝龍所把持。桂王政權中的官僚馬吉祥千百計地挑撥李定國、孫可望之間的關係,致發生內戰、斷送江山。(4)內部紛爭不已:南明諸王不僅相互爭鬥,就是同一政權內部亦時起紛爭。如福王朝廷之黨爭激烈,江北四鎮總兵彼此大動干戈。桂王政權則有孫可望、李定國之間的內戰。(5)滿清實力雄厚:清兵入關以前,早已羽翼豐滿。入關後控制了北方廣大地區,而且不斷招降明朝的遺臣戰將,其勢力迅速膨脹,乃傾全力來撲滅南方的各個割據政權。以分裂、腐敗的南明政權來對抗強盛的清朝,不啻以卵擊石。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廿二章_明朝之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