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係清聖祖(1661一1722)即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他是清世祖(1643-1661)即順治皇帝的第三子,繼位時年僅八歲,親政後乃平定三藩之亂,攻滅臺灣鄭氏政權,完成了全國之統一。康熙帝死後,四子胤禛奪得帝位,是為清世宗(1722-1735),年號雍正。後來,世宗四子弘曆又繼父位,是為清高宗(1735-1796),年號乾隆。

從康熙初年至乾隆末年的一百多年間,算是清之盛世,通常並稱 「康雍乾時代」。茲將這三代政績之較著者分述於下:

(一)聖祖康熙年間(1662-1722年)
     1.懲治貪污,節約開支:聖祖認為「治天下以懲貪獎廉為要」,在位期間曾將貪贓枉法之大學士明珠(1635-1708)﹑索額圖革職查辨,另又懲治了山西巡撫木而賽、兩江總督噶禮等貪官。他自奉甚儉,六次南巡察訪民情時,往返供應悉發內帑,擾民較少。
     2.廢止圈地,輕徭薄賦:康熙八年(1669年),下詔停止圈地,改變入關後圈民田為旗地的作法。在親政的五十餘年中,曾免天下錢糧三次、漕糧兩次。康熙五十一年宣佈以上年的丁銀額為準,以後額外添丁不再多徵,名之曰「聖世滋丁,永不加賦」。
     3.獎勵墾荒,與修水利:即位後令地方官在五年之內墾完境內荒田,並規定凡民間所墾田畝 「自後永不許圈」。另用十年時間使「淮黃故道,次第修復,而漕運大通」,又大力修浚永定河及其他地區之河渠,以發展農業生產。
     4.擴充科學,提倡學術:除一般科舉外,特設博學鴻詞科、經濟特科、孝廉方正科等,廣泛籠絡士子。另提倡理學,刊行《朱子全書》、《性理大會》,復組織編修 《明史》、《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韻府》、《淵鑒類函》等巨著。
     (二)世宗雍正年間(1723-1735年)
     1.加強君權,抑制宗室:雍正帝通過奪位而登上皇位後,一面大殺滿洲親貴,一面削弱八旗旗主的權力,禁止宗室、旗主和外吏交結,以加強皇帝對旗主和八旗軍之統治。
     2.設軍機處,改土歸流:為加強君權,於雍正七年(1729年)設立軍機處,使之成為在皇帝裁決下處理全國軍政大事的核心機構。此外,在西南邊族地區,廢除世襲的土司制度,改為由臨時任命的流官治理,以消除土司的割據狀態。
     3.整飭吏治,改革財政:以嚴法為施政之本,派親信官員督察地方,嚴懲貪官污吏。規定 「火耗」(明代以來正糧外的額外加徵)每兩不過二錢,不准地方官飽私囊,由政府統一收歸入庫,然後另發給官員「養廉錢」。
     4.攤丁入畝,奴婢入籍:在全國遍行「地丁合一」、「攤丁入畝」,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銀平均攤入各地田賦銀中,一體徵收。另放免「賤民」,規定 「年代久遠,文契無存」之奴婢一律改入「民籍」。
     (三)高宗乾隆年間(1736一1795年)
     1.減免賦稅,繁榮經濟:乾隆即位之初即免除蘇州、松江一帶之浮糧,裁禁部分苛捐雜稅,以後還多次豁免天下錢糧。由於乾隆之世上承康熙、雍正治績,天下承平已久,故經濟繁榮,國勢頗為隆盛。
     2.特科取士,優禮儒臣:開設博學鴻詞、經學等特科,網羅山林隱逸之士。在巡幸各地時,乾隆往往親自召試儒生,予以錄用。
     3.發展學術,編纂圖籍:乾隆帝本人喜歡書法、詩畫,故對學術亦大力倡導。執政時,集眾多學者編出中國古代最大之叢書﹕《四庫全書》。此外,又纂修 「續三通」、「清三通」以及《大清會典》、《大清一統志》等大型圖書。

總而言之,清初幾個皇帝均實行寬嚴並施、高壓與懷柔相結合的統治手法,取得了各自的政績。然因每人致治之時勢有別,側重點亦略有差異,因而表現出不同的施政特色:(1)康熙之世:康熙初年,因明政權甫滅,人心未定。另全國久經戰亂,社會殘破,經濟蕭條。故除繼續用兵、平定三藩之亂和臺灣以外,施政重在恢復發展經濟、收買漢族人心,雖寬猛兼施而以寬為主。(2)雍正之世:雍正即位時,滿清統治趨於鞏固,為排除反對自己登基的異己勢力,削弱逐漸跋扈的八旗旗主,遂加強君主權力、大力整飭吏治。對於漢人中的反滿思想、言行,亦厲加鎮壓。故雍正之治,施政嚴苛,以「猛」糾康熙之「寬」。(3)乾隆之世:鑒於雍正朝之政令苛繁擾民,乾隆帝乃欲示寬大,以矯救時弊,他以「寬」濟雍正之「猛」﹐而又寬嚴並施,一張一弛。

倘若就由治致盛、盛極而衰來加以比較,則清初之康、雍、乾三代頗類唐初的太宗、武后、玄宗三朝,康熙治世有如貞觀之治,雍正治世類似武后之治,乾隆盛世則相當於開元之治。按玄宗一朝乃唐代由盛變衰之轉折點,乾隆時代亦不例外,係清朝由盛入衰的過渡期。乾隆執政六十年,因天下承平已久,好大喜功、舖張奢靡之風滋長,他曾六次南巡,勞民傷財,所過之地供應煩苛,百姓深以為苦,「東南財力竭矣」。乾隆帝又寵信權臣和珅(1750-1799),和珅仗著機巧善佞,由三等待衛擢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累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封一等公,實可謂位極人臣。從乾隆四十一年至六十年,和珅一直擔任軍機大臣,執政凡廿載,乾隆帝對其倚任極專。而和珅則植黨營私、招權納賄、無惡不作。乾隆帝退為太上皇後,於嘉慶四年駕崩,朝廷內外群起而攻和珅,列其大罪二十條,嘉慶帝乃以之宣示天下,賜令自盡。所抄財產共編109號,估價的有26號,值銀2億2千多萬兩。不計其餘83號,和珅已估價的部分財產即抵得全國二午的總收入。故時人有云 「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和珅可算得上中國歷代的頭號貪官,李林甫、楊國忠之流實難望其項背矣。隨著嘉慶繼位、和珅之死,清代之盛世也就結束了,從此開始了內憂外患交織的衰落峙期。

康雍乾時期除文治外﹐武功亦頗有可觀之處。清是中國歷史上大力對外擴張、疆域逐步增大的一個王朝。建立清朝的滿洲人猶如建立元朝的蒙古人一樣,以其驃悍驍勇的遊牧民族之風,大力發揮 「馬上得天下」的優勢,不僅長驅直入地進主中原,而且在統一中國本土之後,立即馬不停蹄地向四裔進侵,終於用武力征服了邊疆各族。

茲將清初對邊疆用兵之大略概述如下:
     (一)康熙之世:
     1.設臺灣府: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派施琅率水師攻臺灣,鄭成功之孫鄭克塽出降。清廷遂置臺灣府,屬福建省管轄。
     2.安外蒙古:明清之際,蒙古分為漠南蒙古(內蒙古)、漠北之喀爾喀蒙古(外蒙古)、漠西之厄魯特蒙古(新疆北部)等三大部。入關前,漠南蒙古已附清。後厄魯特蒙古之準噶爾部侵喀爾喀蒙古,康熙三次出兵漠北,敗準噶爾部,其首領噶爾丹自殺,喀爾喀蒙古遂定。
     3.綏靖西藏:西藏即唐時吐蕃之地。明末清初,其前藏、後藏分別由達賴、班禪掌權。康熙時,西藏一度陷入準噶爾之手,聖祖遂於五十七至五十九年(1718-1720年)出兵擊敗之,並派員協助西藏地區之管理(雍正時稱駐藏大臣)。
     (二)雍正之世:
     1.平定青海:十七世紀末期,移居青海的厄魯特蒙古之和碩特部臣服於準噶爾。康熙戰敗噶爾丹後,和碩特部首領降清。雍正元年(1723年),和碩特部首領羅布藏丹津反清,出兵大掠西寧等地。清廷遣年羹堯、岳鍾琪(1686-1754)率軍平之,後改西寧衛為西寧府,設置西寧辦事大臣。
     2.鎮撫西南:清初,對西南地區的苗、瑤、彝等族,沿舊制設土司治理。雍正四年(1726年),改置流官,實行大規模的 「改土歸流」,後在雲南西南邊地設立普洱府。。
     (三)乾隆之世:
      清高宗時,對邊疆地區大規模用兵,戰事迭起,他親自書記其事,誇稱為 「十全武功」,自稱為 「十全老人」。所謂 「十全武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二次受廓爾喀降,合而為十。茲分述如下:
     1.兩定準噶爾:準噶爾部長期與清為敵,乾隆時其在喀爾喀蒙古、青海、西藏等地的勢力已被肅清,準噶爾自身又發生內亂。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十二年,清廷兩次出兵討之,遂平定天山北路,在伊犁(今新疆霍城一帶)等地分駐將軍、參贊大臣、領隊大臣。
     2.一次平回疆:回疆指天山南路維吾爾族住區,因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回教),故稱之為 「回部」,其地則曰「回疆」。準噶爾部平定後,原被準部所俘之回部首領大、小和卓木逃返回疆,旋反清,平之,遂以天山南路歸伊犁將軍統屬。
     3.兩度征金川:大、小金川在四川西北部,為藏族住區。乾隆十二年(1747年)及三十一年(1766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清兵兩次發動大、小金川戰役,方平息該處土司之反抗,並以其地由四川省統轄,實行改土歸流。
     4.一次靖臺灣: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臺灣天地會首領林爽文(?-1788)聚眾反清。清廷派兵剿平之。
     5.兩討廓爾喀:廓爾喀為尼泊爾的王朝和尼泊爾人之稱。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爾喀出兵侵入後藏,清廷連續兩年遣兵討伐之,後廓爾喀乞和,西藏遂安。
     6.一次征緬甸:乾隆卅三年(1768年),派傅桓(?一1770年)率兵征緬甸,未果。後緬甸遣使納頁。
     7.一次伐安南:乾隆五十三年(1788午),清廷遣孫士毅率兵攻伐安南,入東京(今越南河內)﹐旋退兵。不久安南亦上表稱臣。

綜上所述,可見清代前期武功之鼎盛,其版圖幅員之廣,遠超漢、唐,僅次於元。中國之疆域範圍至清代業已大定,北至恰克圖,西抵巴爾喀什湖和蔥嶺,南及海南島和南海諸島,東北達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南包臺灣及釣魚島。此外,朝鮮、琉球、安南、暹羅、緬甸、尼泊爾、不丹等周鄰各國,率皆入貢稱藩。

鑑於清初諸帝不斷經略四方,使今日中國之版圖大定,故有些人乃從目前的大一統國家的定局出發,對康熙、雍正、乾隆的對外擴張加以美化,視之為參加奠立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大功臣。誠然,我們不能完全否定康、雍、乾諸帝的文治、武功及其歷史作用,唯對其邊疆用兵及向外擴張則須具體分析,不可一味肯定。倘若我們譴責沙皇俄國之四處侵略和歐美列強之海外擴張,就必須同時譴責漢族統治者歷史上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進侵,以及滿清貴族的西侵中原和對邊裔民族之征服。是否因為西藏、新疆、蒙古等地今日已屬中國,則歷史老賬均可一筆勾銷,過去的民族征服戰爭都成了「大家庭」內部的兄弟爭吵?事情恐非如此簡單,否則原蘇聯為沙俄時代的對外侵略及近現代的領土吞併進行辯護亦屬情理中事,這豈非 「強權即公理」之翻版?!不可忘記,玉門關外的西域之名曰「新疆」,正說明它乃清代新擴充的疆域,而伴隨這些邊疆地區的歸附,不知有多少「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因此,清代以來征服戰爭的禍害仍長久流毒,令西藏、新疆、蒙古諸地存有離心傾向。大概只有將民族自主權、自治權或自決權真正賦予各民族,邊疆問題才能獲得真正之解決。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廿三章_清初之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