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自入關以後,對於西方國家一般均採取閉關自守的政策,通過提高入口關稅、限制出口商品、公行壟斷外貿以及其他海禁辦法,控制對外貿易,嚴禁外商與中國民眾直接接觸。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又下令封閉沿海各港口,只保留廣州一口與外人通商。另一方面,英國自工業革命以來,經濟發展迅速,極力在全球伸張勢力。地大物博人眾之中國成為其擴展海外市場的重要對象。乾隆年間,英國之東印度公司正式與中國通商,英國對華貿易逐漸凌駕於各國之上,英國人不僅圖謀奪取澳門,且望進一步打開中國關閉之大門。但是英使馬嘎爾尼、阿美士德先後兩次來華謀求改善通商關係均未果。由於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之抵制,英國的棉、毛紡織品無法暢銷,於是英商遂以大量鴉片輸入中國。
鴉片是英文Opium的音譯,由罌粟製成,又稱阿片、阿芙蓉,俗名大煙,含有大量的嗎啡和尼古丁,初作為藥物輸入中國,經英國東印度公司大力經營以後,成為吸上癮就不易戒絕之毒品。1765年(乾隆三十年)前,輸華的鴉片每年不過二百箱(每箱一百二十斤),及至1838年(道光十八年)竟超過四萬箱。從1798年(嘉慶三年)至1839年(道光十九年),英人通過輸入鴉片獲利達四億多元。
鴉片的大量輸入,對中國社會諸方面產生了極為嚴重之後果﹕(1)經濟方面:英商以鴉片換取中國之白銀,造成中國對外貿易逆差、白銀大量外流。鴉片戰爭前後的十餘年間,流出白銀總數達一億數千萬兩之鉅,不僅造成銀源枯竭,且使銀價急劇上漲,嚴重地影響了國計民生。「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十九世紀初,每兩白銀折合制錢略逾千支,至三十年代末漲至一千五、六百文,大大加重民眾的負擔。(2)政治方面:自乾隆中葉以還,清廷之政風已漸敗壞,鴉片之大量輸人更促使吏治病入膏肓。自皇族親貴、總督、巡撫以至差役兵丁,不僅自身吸食大煙,而且往往藉鴉片走私以自肥。(3)社會方面:隨著鴉片之大量輸入,國民及將士吸食者日眾,不下二百萬人。結果軍隊日益癱瘓,國民健康大受損害。
1838年(道光十八年)底,宣宗即道光帝(1820一1850)派林則徐(1785一1850)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禁絕大胭。林則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在湖廣總督任內,禁吸鴉片,卓著成效。他奉命於道光十九年春抵達廣州後,隨即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喻外商呈繳鴉片,並具結聲明「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時西方鴉片販子和英國駐華商務監督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 1801一1875)意存觀望,林則徐堅稱,「若鴉片一日末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結果林則徐於是年6月,將英美商人繳來的二萬多箱鴉片共二百三十萬餘斤,集中於虎門銷毀。銷煙之法乃「劈箱過秤,將煙土切碎拋入石池.泡以鹽鹵,爛以石灰,統俟戮化成渣,於退潮時送出大海」。
在林則徐開展禁煙運動之際,英方代表查理.義律一面阻撓外商繳煙和具結,一面又向英國政府報告,促其以武力解決。時恰發生英國水兵毆斃九龍尖沙咀村民林維喜一案,英方不肯交出兇犯,兩國關係益形緊張。1840年2月,英國政府決定對華用兵,以洞開中國之大門。中英之間的第一次戰爭﹐即1840至1842年鴉片戰爭遂起。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以喬治.懿律(George Elliot, 1784一1863)和查理.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又以喬治.懿律兼總司令率兵侵華。是年6月,喬治.懿律率領英國軍隊四千人、艦船四十餘艘抵廣東,為林則徐水師所拒。7月﹐英軍沿海犯廈門,又被閩浙總督鄧廷楨(1776一1846)所擊退,乃北上攻陷防禦薄弱的浙江定海。8月,英船進抵天津之大沽口,威脅京師。清廷為英軍的「船堅炮利」所震恐,道光帝遂派琦善到廣州與英人談判,並下令將林則徐、鄧廷楨革職。
琦善一抵廣州即撤去防備,並於1841年1月私自與英人查理.義律在穿鼻議訂《穿鼻草約》,包括開放廣州為通商口岸、賠款六百萬銀元、割據香港等條款。清廷不承認穿鼻草約,將琦善革職拿問,另以宗室奕山(1790一1878)為靖逆將軍督師赴粵。時英軍已於1841年1月先據香港,並於2月進攻虎門炮臺,水師提督關天培(1781一1841)英勇殉國。5月,英軍大舉進逼廣州,奕山與之訂立了休戰協定,允繳廣州「贖城費」六百萬元、賠償英商館損失三十萬元,是為《廣州和約》。廣州人民憤英軍之入侵,在該城西北郊三元里一帶,一百零三鄉的民眾遂聚集起來,於5月底痛擊英軍,殲敵二百餘人,打敗英軍司令臥烏古(Hough Congh,1779一1869),並豎起「平英團」之旗幟。英軍一度受圍不得脫,向奕山求救,奕山乃派廣州知府余保純為之解圍。
英國政府不滿足於《穿鼻草約》的條件,乃於1841年4月派遣高級官員璞鼎查(Sir Henry Pottinger,1789一1856)為新的全權代表,來華擴大戰事。8月,英軍攻佔廈門,不久又先後攻陷浙江定海、鎮海、寧波等城市,定海三總兵葛雲飛(1789一1841)、鄭國鴻(1777一1841)、王錫鵬(1786一1841)英勇戰死。駐鎮海的署兩江總督裕謙(約1795一1841)投水自盡。清廷改以素不諳兵的宗室奕經(1791一1853)為揚威將軍,到浙江主持軍事,屢戰皆北。1842年6月英軍進犯吳淞口,侵入毫無防備的長江,吳淞、上海、鎮江失陷,提督陳化成(1776一1842)在吳淞一役中血戰犧牲。
1842年8月初,英國軍艦直抵南京下關江面。時清廷一片驚慌,妥協求和之情緒佔了上風,道光帝令耆英(1790一1858)、伊里布(1772一1843)在南京與英人議和。1842年8月29日(道光廿二年七月廿四日),清廷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同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在英艦「康華麗號」(H.M.S.Cornwallis)上,簽訂了《江寧條約》亦即《南京條約》,1840一1842年的中英鴉片戰爭至此結束。
1843年6月26日(道光廿三年五月廿九日),中英雙方在香港交換《南京條約》的批准書。該約共有十三條款,其要點如下:(1)五口通商:清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埠為通商口岸,允英人攜眷居住、貿易通商和派設領事;(2)割讓香港:「今大皇帝准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君主暨嗣後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3)賠償款項:清賠償英國軍費、煙價、商欠等款項共計兩千一百萬銀元,分四年還完;(4)協定關稅:英人應繳之進出口貨稅、餉費,均由雙方「秉公議定則例」,按例交納;(5)自由貿易:英商在五口可同中國人自由貿易,不受阻礙。英貨一經入口,即可由中國商人遍運天下,不得加重稅例。
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難以估計的影響:
(一)中國大門洞開:中國對外原實行封閉之政策,鴉片戰爭-敗,清廷被迫簽訂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自此門戶大開。繼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之後,1843年(道光廿三年)中英雙方又訂立了《南京條約》的兩個補充條款:7月22日在香港公佈施行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0月8日在虎門簽訂的《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又稱《善後事宜清冊附粘和約》或《虎門續約》、《虎門附約》。到1844年(道光廿四年),美國、法國亦步英人之後塵,分別於7月3日在望廈村(澳門附近)、10月24日在停舶廣州黃埔的法艦上,迫使中國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取得與英國同樣的在華特權。接著其他歐洲強國也援例而來,使中國逐漸淪為列強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供應地。
(二)領土主權淪喪:
1.領土不完整:除割讓香港外,《虎門條約》規定英人得以在五口租地建屋,永久居住。後來在公元1845年(道光廿五年)又迫清廷簽訂《上海租地章程》,專門劃出供英人租借居留的地段,是為不受中國法律管理的租借地即「租界」之開端。
2.關稅失自主:繼《南京條約》規定進出口稅率由雙方議定,《五口通商章程》又具體規定為「值百抽五」,開中國同外國協定關稅的惡例。中國喪失了關稅自主權,使外貨大量傾銷本土,無力保護民族工業。
3.領事裁判權:據《五口通商章程》,英國僑民在華犯罪 (指l刑事案件),應交英國領事按英國法律辦理。中國之司法自主權被破壞。
4.最惠國待遇:《虎門附約》規定,將來中國如「有新恩施及他國,亦應准英人一體均霑」。後來列強均援引此種片面的最惠國待遇,掠得各種權益。
(三)國際地位驟降:鴉片戰爭之慘敗,使清帝國的弱點大為暴露。自此以後,中國這個所謂「天朝上國」在世界上之威信頓降,列強均存覬覦之心,每以兵戎相加。中國一戰敗,例必割地賠款,被目為「東亞病夫」。
(四)國計民生受損:鴉片戰爭後,進口貨猛增,1845年(道光廿五年)英國棉布輸華總數達到戰前之五倍,但清廷對洋貨所抽之關稅很低。鴉片走私更加盛行,戰後十餘年中,輸入之鴉片總數達七、八十萬箱,合三、四億銀元。因此,白銀繼續外流,銀價激升,巨額的賠款又完全轉嫁到老百姓身上,使民不聊生。
(五)自然經濟破壞:隨著外國商品的大量傾銷,使中國民間生產的土布、土棉受到很大打擊,中國固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被摧毀。與此同時,中國城鄉的商品經濟則受到空前的刺激,日益發展起來。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前所未有之劇變。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廿四章_近代之憂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