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顯赴印度求法,是由陸道西行而循海路東歸的。在歷史上,晉、唐間有四個著名的高僧。他們皆赴印度取經,且均留下重要之紀傳,唯其所取陸、海路程恰又各各不同,大相異趣: (1)晉釋法顯赴印,陸去海回,歸撰《佛國記》;(2)唐釋玄奘赴印,陸去陸回,歸撰《大唐西域記》;(3)唐釋義淨赴印,海去海回,撰有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4)唐釋慧超赴印,海去陸回,撰有 《往五天竺國傳》。這實在是件十分有趣而且頗值研究的事情。

大約在義熙五年(409年)初冬,法顯乘印度東岸自東北而南的信風與海流,載商人大舶而離開多摩梨帝,經晝夜十四日抵達師子國,即今之斯里蘭卡。他在這裡留了兩年,約當義熙六年至七年(410一411年),住在王城(即今阿努拉達普拉Anuradhapura)的無畏山(Abhayagiri)僧伽藍 ,並到處訪經修法。

由於 「法顯去漢地積年,所與交接悉異域人,山川草木,舉目無舊,又同行分披,或留或亡,顧影唯己,心常懷悲」,有一次他見了晉地之白絹扇,不覺淒然淚下,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後來他在得到一些漢土所無的經律藏本後,即於大約義熙七年(411年)八月頃,乘信風載商人大船離師子國而東歸。

法顯所乘之大船載有二百餘人,才東下二日便值大風,船漏水入,後來大家將財貨擲入水中以減輕船重,拖了十三晝夜到得一島邊,方把船修補好。或謂此島應在今印度的尼科巴群島(Nicobar ls.),然亦不算確論。據法顯所記,「大海彌漫無邊,不識東、西,唯望日、月、星宿而進。若陰雨時,為逐風去,亦無準。當夜間時,但見大浪相搏,晃然火色,黿﹑水性怪異之屬,商人荒遽,不知那向。海深無底,又無下石住處。至天晴已,乃知東西,還復望正而進。若值伏石,則無活路。如是九十日計,乃到一國,名耶婆提」。

按耶婆提一名,中外注家多認為即古梵文名Yava-dvipa之省譯  。唯該名所指應包括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和蘇門答臘二島,故法顯所至之耶婆提故地,有的認為在爪哇島西岸,有的認為在蘇門答臘島東部。此外尚有馬來半島、中南半島、加里曼丹島等說,還有的主張應在菲律賓甚至美洲,真可謂言人人殊。不過 《佛國記》云,法顯在耶婆提停了五個月,又另搭一載有三百多人的商人大船 「東北行,趣廣州」,商人且言 「常行時正可五十日便到廣州」,以航向及當時航海水平言,耶婆提似在蘇門答臘島東部為宜。

法顯在義熙八年(412年)四月十六日離開耶婆提,本欲航向廣州。渠料海行多艱,中途又遇黑風暴雨,「經涉險難,憂懼積日」,結果在海中飄行了三個月,才於是年七月十四日駛抵東晉的青州長廣郡界牢山(今山東嶗山縣東)南岸登陸。法顯歸國後,在彭城(今江蘇徐州)逗留了一年。後於義熙九年(413年)七月下旬南下至晉都建康,在道場寺共外國禪師佛馱跋陀羅(即覺賢)合譯經律論六部、二十四卷,垂有百餘萬言。又記其旅行見聞而成 《佛國記》。後顯至荊州,卒於辛寺,春秋八十有六。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
第三編  三國兩晉南北朝之海陸對外交通_第三章  法顯之訪印及其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