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時中國同日本之間的來往有了較大的進展。有隋一代前後雖僅三十八年,然見於中、日兩國史書記載的,倭國派出「遣隋使」來華朝貢約有五次,隋朝正式遣使至倭國一次。
《隋書.倭國傳》載,「開皇二十年(日本推古天皇八年,公元600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號阿輩雞彌,遣使詣闕」。此事日本史籍《日本書紀》失載。當時正是日本推古女皇在位的時侯,但阿每.多利思比孤(天足彥)應為男名,故一般認為該名係對天皇的泛稱。
到了煬帝時,倭國又屢派遣隋使來華。《隋書.倭國傳》載,「大業三年(推古天皇十五年,公元607年),其王多利思比孤遣使朝貢。……明年,上遣文林郎裴(世)清使於倭國。……於是(倭國)設宴享以遣清,復令使者隨清來買方物」。同書卷三煬帝紀則云「(大業四年三月)壬戌,百濟、倭、赤土、迦羅舍國並遣使貢方物」。關於這幾次使者往還,《日本書紀》亦有詳載,云倭使叫小野妹子,這同《隋書》可以相互印證。大約小野妹子(華名蘇因高)在大業三年七月離倭來隋,於大業四年三月方抵隋都,煬帝派裴世清隨同小野妹子在大業四年四月離隋赴倭,是年八月抵達大和朝廷(在今奈良Nara一帶),謁見倭王,並於同年九月動身返歸。當隋使回國時,倭王復以小野妹子為大使、吉士雄成為小使、鞍作福利為通事,連同學生、留學僧凡八人,隨裴世清一起赴隋,他們一行大概在大業五年九月前抵達隋都。
由上可知,第二次、第三次遣隋使均為小野妹子。此外,《隋書》和《日本書紀》還分別記載了其後兩次遣隋使之派。依《隋書.煬帝紀》載,大業六年(推古天皇十八年)春正月「己丑,倭國遣使貢方物」,這裡「六年」有可能是「五年」之誤,若然,則此番遣使應即小野妹子二度入隋之事。唯因無確切證據,不可隨意改動古籍,只好存疑。另《日本書紀》尚記,推古天皇廿二年(大業十年)六月,遣犬上君御田鍬、矢田部造入隋,次年返倭並有百濟使者陪同。
《隋書》和《日本書紀》不僅記載了隋、倭通使之事,而且在兩國交通途程方面也留下寶貴的文字。在述及裴世清出使倭國時,《隋書.倭國傳》明載:「上遣文林郎裴清使於倭國,度百濟,行至竹島,南望躭羅國,經都斯麻國,迥在大海中。又東至一支國,又至竹斯國,又東至秦王國,其人同於華夏,以為夷洲,疑不能明也。又經十餘國,達於海岸。自竹斯國以東,皆附庸於倭。倭王遣小德阿輩臺,從數百人,設儀仗,鳴鼓角來迎。後十日,又遣大禮哥多毗,從二百餘騎郊勞。既至彼都,其王與清相見,大悅」。若據《日本書紀》所載則為:「大唐(隋)使人裴世清,下客十二人,從妹子臣至於筑紫。遣難波吉士雄成召大唐客裴世清等。為唐客更造新館於難波高麗館之上。六月,壬寅朔,丙辰,客等泊於難波津。是日,以飾船卅艘迎客等於江口,安置新館。……秋八月,辛丑朔,癸卯,唐客入京。是日,遣飾騎七十五疋,而迎唐客於海石榴市衢」。
把上述兩段記載對照來看,裴世清等赴倭路線應由今山東半島泛海至百濟國,從其南面(朝鮮全羅南道)的竹島(今珍島Chindo)沿躭羅(今濟州島)以北的海道(今濟州海峽),東航至都斯麻(今對馬Tsushima島),又東經一支(今壹歧Iki島)而達竹斯。竹斯即九州福崗(Fukuoka)縣之筑 紫(Chikushi),其東之秦王國則諸說紛紜,或謂在周防(Suo)一帶。由秦王國又經十餘國而達海岸,一般認為順今瀨戶內海(Seto-naikai)而抵難波即今大阪(Osaka)。然後由倭王派人迎至京城,即飛鳥都(在奈良縣橿原市Kashihara和高市郡Takaichi一帶)之小墾田宮。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四編 隋唐時期中外交通之勃興_第一章 隋代之對外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