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國之內外交通至為蓬勃,同四夷來往之陸、海交通要道空前地發達,並由貞元宰相賈耽所詳記。
賈耽(730一805),字敦詩,滄州南皮(今屬河北省)人。曾任鴻臚卿,主持各國往來朝貢,熟悉四裔山川風土,搜集資料甚勤,後官至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魏國公。他在任鴻臚卿期間,「凡四夷之使及使四夷還者,必與之從容,訊其山川土地之終始。是九州之夷險,百蠻之土俗,區分指畫,備究源流」。耽嘗用西晉地圖學家裴秀(224一271)之繪圖法,製成《海內華夷圖》,又撰《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皇華四達記》,然均久佚不得,唯《新唐書.地理志》撮記其所載唐代之國際交通要道。
《新唐書》稱「貞元宰相賈耽考方域道里之數最詳,從邊州入四夷,通譯於鴻臚者,莫不畢紀。其入四夷之路與關戍走集最要者七」,其中陸路五條、海路二條:
1.營州入安東道:自營州(治今遼寧朝陽)入安東都護府之轄區(今遼寧一帶),再抵高麗之平壤,以及渤海國(在今吉林、黑龍江一帶)。
2.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自登州(今山東蓬萊)發舶,海行至鴨綠江口,然後再分道至高麗、新羅以及渤海國。此道向東延長即可抵達日本。
3.夏州塞外通大同雲中道:自夏州(治今陝西橫山西面)向東北而至雲中(今山西大同)。
4.中受降城入回紇道:自中受降城(在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南)北上而通回紇(在外蒙古北部)。
5.安西入西域道:自安西都護府(治所位於今新疆之庫車)西行,直達於怛羅斯(原蘇聯之江布爾Dzhambul)。
6.安南通天竺道:自安南都護府(治今越南河內)出發,經諸葛亮城(在今怒江、龍川江間)分道而至印度的摩揭陀國(今巴特那一帶)。
7.廣州通海夷道:自廣州海行而至縛達城(今西亞伊拉克之巴格達),或渡印度洋至三蘭國(當在今東非坦桑尼亞Tanzania之達累斯薩拉姆Das es Salaam)。
以上七條區際﹑國際陸、海交通要道,包括了唐朝同東、北、西、南方各國往來之途徑,足見彼時中外交通興盛之一斑。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四編 隋唐時期中外交通之勃興_第二章 唐代中外交通興盛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