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係印度、中國高僧翻經求法盛況空前的時代,但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相比,彼時中西僧人之往來又另具特點。一方面,西域高僧東來翻經者漸稀,而中土高僧赴印求法者則激增。如唐代見於記載的外國譯經師約有三十四、五人(其中印度約二十餘人),中國赴印求法之高僧卻多至六十之數,這反映了當時佛教中國化的歷史事實。另一方面,唐代求法高僧大多採取海路前往印度,在赴印的大約六十人中有三十餘人遵海而行,幾佔總數的三分之二,這說明唐代海路交通之茂盛,已有逐漸超越陸路交通之趨勢。
茲將隋唐時代翻經求法高僧之較著名者作一大略之介紹。
隋代東來翻經者
1.那連提黎耶舍(Narendrayasas,517一589):意譯尊稱。北印度烏場國人。北齊天保七年(556年)至鄴都,在天平寺翻經。隋開皇二年(582年),住大興善寺,奉詔翻經,後移住廣濟寺為外國僧主。所譯經論凡一十五部,八十餘卷。
2.闍那崛多(Jnanagupta,523一600):意譯德志。犍陀羅國人。西魏後元年(即廢帝元年,552年)抵鄯州,初其東來同志共十人,過半亡沒,僅餘四人。後於北周明帝武成(559一560)年初至長安,止草堂寺。開皇二十年(600年)卒。崛多自來東華,凡譯經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
3.達摩般若(Dharmaprajna):意譯法智。本中印度人。隨父流滯東川,世習傳譯,先後在北齊、隋朝奉敕譯經。
4.達摩及多(Dharmagupta,?一619):意譯法密。南印度羅羅國(應即今之馬爾瓦Malwa)人。自開皇十年(590年)奉旨翻經,至大業末年,譯經不綴凡二十八載,共七部合三十二卷。彥琮曾隨岌多傳譯,因將其遊履見聞著成《大隋西國傳》。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四編 隋唐時期中外交通之勃興_ 第三章 唐朝與印度之往來_
第二節 唐代僧人翻經求法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