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述中西僧人由海路往返於中國、印度之間,以及廣州通海夷道之概敘.已可略見唐朝和馬來群島國家交通之一斑。此外《唐會要》卷一百尚有一段記載,可與義淨所記南海大洲相互對照,其文曰:「金利毗迦國,在京師西南四萬餘里,行經旦旦國(或作日國,誤。《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作丹丹,即義淨 《南海寄歸傳》之呾呾洲,在今馬來半島之吉蘭丹Kelantan一帶),訶陵國(在今爪哇島),摩訶國、新國(應如《寰宇記》作摩訶新,亦即 《寄歸傳》之莫訶信洲,在爪哇西部),多薩國(應如 《寰宇記》作多隆,或在今泰國的董里Trang一帶),者埋國(或在印度尼西亞,今地不詳),婆婁國(《寰宇記》作婆樓。或即 《寄歸傳》之婆魯師洲,在今蘇門答臘的巴魯斯Barus),多郎婆黃國(或即蘇門答臘島南部之都蘭把旺Tulangbawang),摩羅遊國(即《寄歸傳》的末羅遊洲,在蘇門答臘島的占碑Jambi一帶),真臘國,林邑國,乃至廣州。」金利毗迦,《太平寰宇記》、《太平御覽》均作金利毗逝,並載其方位四至為:「東去致物國(或在今加里曼丹島)二千里,西去赤土國(或在馬來半島之吉打Kedah一帶)千五百里,南去波利國(或即婆利,今印度尼西亞之巴厘Bali島)國三千里,北去柳瞿國(或在今泰國的洛坤Nakhon Srithamarat一帶)三千里」。「金」字似係「舍」或「室」之訛,則此金利毗逝即 《寄歸傳》的尸利佛逝,乃室利佛逝之異譯,治所位蘇門答臘的巨港(Palembang)。

茲再就南海諸國與唐朝之通交關係作一概述:

     1.單單:此即南北朝時期之丹丹國,又作呾呾、旦旦。在馬來半島之吉蘭丹(Kelantan)一帶,今又作哥打巴魯(Kota Bahru)。乾封元年(666年 )、總章三年(670年),該國均遣使入朝貢獻。
     2.多摩長:在今馬來半島,或位泰國高頭廊(Phatalung)府的塔莫特(Tamaut)一帶。也有的主張為墮婆登的同名異譯,在克拉(Kra)地峽。其國於顯慶四年(659年)遣使入貢。
     3.墮婆登: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入貢。故地有今馬來半島克拉(Kra)地峽,以及蘇門答臘島東岸外的巴塔姆(Batam)島或巴東(Padang)島、蘇門答臘東南岸的Betong、爪哇島西部的萬丹(Banten)等不同說法。
     4.殊奈:《唐會要》卷九八載,「殊奈,崑崙人也。在林邑南,去交趾海行三月餘日。……貞觀二年(628年)十月,使至朝貢」。或謂指馬來半島之塞諾伊人(Senoi),又稱沙蓋人(Sakai),一說在斯里蘭卡。
     5.室利佛逝:即印度尼西亞碑銘中梵文名Sri Vijaya之譯音(意為吉祥勝利),或簡稱為佛逝、佛誓,為唐代載籍所記之南海大國,該國都於巨港,最盛時不僅據有蘇門答臘全島,而且勢力東達爪哇、加里曼丹島,北至馬來半島,控制了整個馬六甲海峽之交通要道。其國在高宗咸亨年間即曾遣使入華,後武周長安元年(701年),玄宗開元四年(716年)、十五年又頻頻來貢。開元廿九年(741年)十二月,其國國王遣子來華,天寶元年(742年)正月,玄宗乃封佛逝國王為賓義王,授右金吾衛大將軍。
     6.占卑:義淨的 《求法高僧傳》等書載有末羅瑜、末羅遊、摩羅遊,一般認為即馬來人自稱Malayu之譯音,唯唐時末羅瑜之故地應在今蘇門答臘島占碑(Jambi),屬室利佛逝管轄。摩羅遊使者曾於貞觀十八年(644年)入華。至唐代後期,Jambi  本身之譯名亦已出現,《北戶錄》卷三云 「占卑國出偏核桃」,《唐會要》載:「大中六年(852年)十二月,占卑國佛邪葛等六人來朝」。
     7.三佛齊:唐代以後,室利佛逝一名在中國載籍中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三佛齊國。三佛齊或簡稱為佛齊,《舊唐書》卷二十上載:「(昭宗天祐元年六月)庚子,三佛齊國入朝使蒲訶粟可寧遠將軍」,《唐會要》卷一百作 「天祐元年(904年)六月,授福建道佛齊國入朝進奉使都番長蒲訶粟寧遠將軍」。或謂三佛齊與室利佛逝實即一國,後者是梵文Sri Vijaya之譯音,前者是爪哇語Samboja之譯音,三佛齊先都於巨港,宋以後遷至占碑。也有的認為應為兩國,室利佛逝都於巨港,三佛齊都於占碑,九世紀末以後室利佛逝為三佛齊所滅。
     8.訶陵:《新唐書》卷二二二下載,「訶陵,亦曰社婆,曰婆,在南海中。東距婆利,西墮婆登,南頻海,北真臘」。訶陵之名,一般認為源自梵文名Kalinga(《大唐西域記》作羯稜[食夌]伽),本指今印度的奧里薩(Orissa)邦一帶,後移用於東南亞地區。婆則與諸薄、社薄、葉調、耶婆提、閻摩那洲等均梵文名Yava或Yava-dvipa之對音。但唐以前耶婆提等之故地或在爪哇或在蘇門答臘,或兼指此二島,唐代之訶陵、婆應在爪哇島中部,或位今諫義里(Kediri)一帶。也有的認為宋以後之婆才位於爪哇島,唐或唐以前在馬來半島或中南半島。有唐一代,訶陵與中國之關係頗為密切,貞觀十四年(640年),乾封元年(666年),大曆二年(767年)、三年,元和八年(813年)、十年、十三年、十五年(作婆),太和五年(831年,作婆),均遣使入貢。
     9.甘畢:或誤為甘軍。在蘇門答臘島,今地不詳。龍朔二年(662年),遣使來貢。
    10.甘棠:或在蘇門答臘島,今地不詳。貞觀九年(635年)、十年遣使入華。
    11.多蔑:或誤名蔑,在蘇門答臘東部Tamiang河一帶,也有的認為在印度南部,為Tamil之對音。該國於龍朔元年(661年)遣使來貢。
    12.婆羅:《新唐書》卷二二二下云 「赤土西南入海,得婆羅」。或謂在蘇門答臘島西北部的巴魯斯(Barus)一帶,與明代之婆羅(Borneo,指加里曼丹島,舊稱婆羅洲)為同名異地。該國在貞觀十六年(642年)、總章二年(669年),兩度遣使來華。
    13.婆利:據 《舊唐書》所載,婆利國在訶陵之東,應即今印度尼西亞之巴厘(Bali)島,該國在隋代已遣使來貢,貞觀五年(631年)又遣使入華獻方物。
    14.致物:《唐會要》卷一百云 「(拘蔞蜜)在盤盤、致物國東南,海路一月行,南距婆利國十日行,東去不述國五日行,西北去文單六日行」,稽之他籍此文有誤.應作「致物國在盤盤東南,海路一月行……」。故地或在今加里曼丹島南部的馬辰(Bandjarmasin)一帶,另尚有帝汶(Timor)島、馬來半島東岸外的潮滿(Tioman)島等等說法。該國遣使入貢之時間為永徽六年(655年)。
    15.勃泥:此國在加里曼丹島(舊稱婆羅洲Borneo),宋以後之載籍又作渤泥、浡泥。唐時雖無其國與中國通交之記錄,然其名和幾個大國名並列而出現於 《蠻書》卻頗值重視:「銀生城(今雲南景東)……又南有婆羅門、波斯、婆、勃泥、崑崙數種外道」。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四編  隋唐時期中外交通之勃興_ 第四章  唐代與南海諸國之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