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元朝對安南﹑占城之經略
蒙元之三伐安南
從南宋末至明初,統治安南(今越南北、中部,該國自稱大越)的是陳朝(1225一1400年)。其首都仍設在升龍城(今河內),稱中都(後改為東都或東京)。在元朝正式建立之前,蒙古人於南侵的過程中己染指安南。蒙哥汗三年(1253年)﹐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1201一1272)隨忽必烈經略西南,征服大理。後忽必烈北還,兀良合台以大元帥留鎮雲南一帶,他曾遣使往諭安南前來歸順,被其王陳日煚即陳太宗(1225一1258)所拘。於是兀良合台乃於蒙哥汗七年(1257年)冬分道進兵,抵安南京北洮江(指越池Viet Tri北面紅河之一段)上,交趾人亦盛陳兵衛。兩軍交鋒,交人大敗,兀良合台破其陸軍,其子阿朮(1227一1280)則敗安南水軍,虜其戰艦。陳太宗逃竄海島,蒙軍遂入中都,屠其城。留九日,以氣候鬱熱,乃班師。此即蒙古第一次征伐安南之大略。
蒙軍撤走後,太宗即傳位於子光昺,是為陳聖宗(1258一1277)。聖宗畏懼蒙古,即位後不久遂遣其婿以方物入貢。及元世祖登基,乃於中統元年(1260年)十二月遣孟甲等持詔往諭安南,次年安南遣使詣闕獻書,乞三年一貢。世祖從其請,並封其為安南國王,旋又下詔諭以君長親朝、子弟入質、編民數、出軍役、輸納稅賦、置達魯花赤統治之等六事。安南雖屢請罷本國之達魯花赤及其他事款而不成,唯事元尚稱恭謹,彼自請三年一貢,然自中統四年到至元二十一午(1284年),幾無歲不貢,不啻為元朝之屬國。
至元十四年(1277年),聖宗卒,國人立其世子日烜,是為仁宗(1278一1293)。元世祖屢徵之親朝而不至﹐止令其叔陳遺愛入覲,故元廷乃於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月立安南宣慰司,又立遺愛代為安南國王。旋遣人帶兵送遺愛就國,而為安南所拒納。時元世祖正征討占城,派唆都率水軍浮海登陸,並令安南以兵糧助戰。復於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七月詔遣其子鎮南王脫歡統陸軍假道安南攻占城。安南乃諉稱其國至占城水陸非便,又發兵嚴守邊境。脫歡乃先攻安南,並命唆都引兵北上而夾擊之。於是第二次征伐安南之戰爭遂起。
至元二十一年十二月,脫歡自祿州(越南祿平Loc Bin)一帶攻入安南,在萬劫(即陸南Luc Nam河下游東岸之萬安Van Yen)等處打敗仁宗族兄興道王陳峻所率之陸、水兵。至元二十二年春,元軍進抵富良江(即紅河)北岸,兵臨安南城下。仁宗棄城遁去,脫歡入其都,宮室盡空。唆都也將兵自占城與大軍會合,後駐於長安(即華闆,在越南嘉遠Gia Vien縣)等地。越人雖兵敗逃亡,卻利用熟悉的地形不斷騷擾元軍。元軍曾追仁宗等至膠海口(紅河入海口)﹐不知所往。後聞彼等走清化府(即清化Thanh hoa省一帶),但追之亦杳無蹤影。時天氣炎熱,北軍又不服水土,疾疫大作,死傷頗重。脫歡支持不住,逕於是年五月渡江北撤,一路又逢越人截擊,力戰始得出境。唆都不及撤退,陷入重圍,所部全軍覆沒。
第二次征伐安南之失敗,使元世祖至為震怒,遂取消東伐日本之原議,集中主力以再度南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世祖置征交趾行省,復令鎮南王脫歡為統帥,率兵近十萬、船五百艘,運糧十七萬石,討伐安南。是年十一月,元軍分水、陸三道至安南,水師奪交趾舟百艘,斬首四千餘級,生擒百餘人,陸軍凡十七戰皆捷。十二月,鎮南王以諸軍渡富良江,次安南城下,敗其守兵,下之。至元二十五年正月,安南王復走入海,追之又不知所往。另元軍的糧船一部分至屯山(又作雲屯山,或指越南東北岸外的雲海Van Hai島)和綠水洋(指下龍Ha Long灣一帶)遇截而沉米於海,一部分漂至瓊州(今海南島)。大軍久等糧食不至,復屢遭敵軍襲擊,脫歡乃於三月下令撤退。途中安南之伏兵四起,元軍死傷枕藉,狼狽逃回。世祖對其子脫歡的再度慘敗勃然大怒,遂令其出鎮揚州,終身不許入朝。安南也不敢再輕啟戰端,乃遣使謝罪,於是雙方也就不了了之。
元世祖對屢征安南之失敗,一直耿耿於懷。至元三十年(1293年)又曾下令再征安南,後因次年四月成宗繼位下令罷征乃寢兵。安南方面,則從至元二十五年謝罪以後,對元朝執禮甚恭,自此一直到至順三年(1332)的四十多年間,其入元朝貢超過三十次。
綜觀蒙元之武功,在滅亡南宋之前,其西征、南侵所獲戰績較佳,而後來對日本、安南等之海外經略則多有敗績。論者究其後期失利之原因,或認為蒙軍不諳水戰、水土不服,或強調被侵國家之抵抗如何英勇云云,唯每失之片面。上述因素雖亦不可否認,然均非主要,若論起抵抗,姑不提漢族人民之鬥爭何等驚天地、泣鬼神,恐其他國家例如俄羅斯人反蒙古之英勇、其戰略戰術之高明大概不會在越南之下。至其何以會有勝有負,蓋時也勢也。蒙古人以遊牧民族而按軍事編制加以組織,慣於 「馬上得天下」,方其崛起之際銳不可當,而各國則有如散沙,故每戰每北。然馬上所得之天下不能在馬上治之,蒙古人佔領了亞、歐廣大地區後,就遇到如何管理文明比其發達的諸多民族的問題,這實在是難以卸掉之重負。元朝一統治全中國,就等於自己套上一副枷鎖,表面上它仍四外經略,但始終不敢過度用兵,一切均須以保持全國政權為要。再加以入主中原後,蒙古貴族耽於逸樂,軍士生活驕奢,昔日剛健刻苦、驕勇善戰之勇武精神漸失,故非由勝轉負、節節失利不可!
在元朝征安南時,有一批安南之王族、官吏歸附之,其中黎崱後來入朝授奉議大夫,居漢陽,於大約順帝元統(1333一1334)、至元(1335一1340)間撰成《安南志略》二十卷(《四庫全書》作十九卷,二十卷闕),所載安南歷史翔實而又詳瞻,是為現存安南人所著最早最重要之史籍。另元代一些奉派至安南的使者,也撰有見聞錄,唯均非全帙。例如徐明善之《天南行記》,明善至元中官隆興教授,又為江西儒學提舉。該書記其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隨同出使交趾之事,據 《元史》本紀及安南傳,則應即二十五年十一月所遣劉庭直、李思衍、萬奴等使安南的那一次。《說郛》宛委山堂本輯有其書(商務本作《安南行記》)。另至元八年和二十八年(1291年),禮部尚書張立道曾奉使安南, 《安南志略》 載有其行錄﹐ 或又稱張立道 《安南錄》。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六編 蒙古西征與元代中西交通之鼎盛_ 第二章 元朝對海外之經略_
第二節 元朝對安南﹑占城之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