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朝鮮戰爭
明朝建立時,高麗國王為王顓,明太祖曾於即位之年遣使賜璽書,顓亦奉表賀、貢方物。其後雙方信使往還,高麗歲時貢獻不絕。洪武七年(1374年),王顓為權相所弒。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大將李成桂(1335-1408)篡位自立,王氏高麗亡。李成桂遣使赴明,請更國號,帝命仍古號曰朝鮮,史稱李氏朝鮮(1392-1910年),定都於漢城(Seoul)。
朝鮮既受明朝冊封,對明廷之態度頗為和順,但鄰近之日本對朝鮮每存覬覦之心。十六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日本「關白」(輔政大臣)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結束了一百多年來的軍閥混戰局面,為了滿足貴族與商人之貪慾,遂積極向外擴張。朝鮮成了日本侵略的頭一個目標,而日本還想藉侵朝而進一步窺圖中華之土。豐臣秀吉曾致書朝鮮國王云,「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足見其醉翁之意不僅在酒。
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日軍十萬越過對馬(Tsushima)海峽,在釜山(Pusan)登陸,很快就逼近朝鮮京城。朝鮮國王李昖乃奔平壤(Pyongyang),走義州(Euijoo),並遣使向明朝求援。不久,日軍攻入王京,陷開城(Kaesong),抵平壤,朝鮮 「八道幾盡沒」,情況十分危急。
明朝聞日本侵朝之訊,即舉行廷議。朝臣以為朝鮮係中國藩屬,兩邦猶如唇齒,「倭得朝鮮以為巢穴,退可以守,進可以寇.中國從此無息肩之期」,故均主張派兵入朝。萬曆二十年年底,明朝以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率大軍赴朝。次年(1593年)春,明軍擊敗了日本最精銳的小西行長部隊,光復了平壤,繼而又克服開城,但攻打上京最初沒有成功。不久,李如松焚燬了日軍之儲糧,日軍被迫放棄王京而退據釜山,漢江以南千餘里之土地復歸朝鮮所有。平壤大捷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中、朝士氣為之一振。
豐臣秀吉侵朝雖遭挫折,但野心未泯,徐圖東山再起、捲土重來,乃假意與明議和,誘明撤兵。時明廷以兵部尚書石星為首的主和派得勢,亦主張對日妥協,以求暫時之和平。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和議破裂。日軍再度大舉侵朝,明朝復以邢玠為薊遼總督,與備倭大將軍麻貴同率兵入朝,中日戰事再起。第二次之中日戰事,起初雙方互有勝負。時日軍盤踞朝鮮已有七年之久,曠日持久的戰爭使「人民怨秀吉者多之」,責其「興無故之師,以殘異域」。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豐臣秀吉死,日軍紛紛撤退,明軍加緊進攻。明將陳璘率水師邀擊日兵於釜山南海,大敗敵軍,殲敵萬餘人,並最終取得援朝抗日戰爭之勝利。明將鄧子龍與朝鮮將領李舜臣在是役中英勇捐軀。
日本原想藉侵朝戰爭進 一步染指中土,然經此一敗,一蹶不振,長期不敢輕啟戰端。明廷援朝之戰爭獲勝,使朝鮮在亡國之危厄中得以解救,從此中、朝兩國的關係益形密切。但明廷在是役中亦損失鉅大,得不償失,誠如《明史.朝鮮傳》所云,「自倭朝鮮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中朝與屬國迄無勝算,至關白死而禍始息」。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七編 鄭和下西洋與明代之中西文化交流_ 第二章 明代同東亞、東南亞各國之關係_
第一節 明代同日本 、朝鮮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