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鄭和之屢下西洋,明朝同馬來半島、馬來群島諸國之往來大通,彼此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日益密切。同明代有來往之南洋諸國頗夥﹐舉不勝舉,現據《明史.外國傳》諸書所列,略敘於下。

     1.大泥: 王宗載《四夷館考》謂暹羅 「 其國東連大泥, 南臨東牛,西接蘭場,北界大海」。此大泥即《海語》卷中所載之佛打泥:「片腦產暹羅諸國,惟佛打泥者為上」,即今馬來半島東北岸之北大年(Patani),其異稱有佛大泥、孛大泥、大宜、大年等等。但《東西洋考》誤將其混同於浡泥、渤泥,《明史》因襲其訛,謂浡泥「初屬爪哇,後屬暹羅,改名大泥」。明代之海寇林道乾曾一度佔據大泥,《明史》云「道乾……揚帆直抵浡泥,攘其邊地以居,號道乾港」,據《明實錄》則為.「海賊林道乾者,竊據海島中,出沒為患,將士不能窮追,而大泥、暹羅為之窟穴」,故道乾港不在浡泥即今加里曼丹島,而應為今泰國之北大年。

     2.急蘭丹: 又作吉蘭丹,在今馬來半島東岸的哥打巴魯 ( Kota Bahru ) 一帶。永樂九年(1411年)遣使入華朝貢。十年,成祖命鄭和齎敕獎其王,賚以錦綺、紗羅、綵帛。

     3.彭亨:又作湓亨、彭坑等,在今馬來西亞的彭亨 (Pahang)州一帶。其國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和永樂九年 (1411年)、十二年、十四年,均遣使入貢。永樂十年、十四年,鄭和奉令使其國。

     4.柔佛:即今馬來半島南部之柔佛(Johore)地區。《明史》云「華人販他國者多就之貿易,時或邀至其國」。

     5.滿剌加:即今馬來半島西南岸之馬六甲(Malacca)一帶。永樂元年(1403年)十月,遣中官尹慶使其地,賜以織金文綺、銷金帳幔諸物。後鄭和下西洋,屢經其地,並於此設立官倉,如《西洋番國志》所載「中國下西洋以此為外府,立擺柵墻垣,設四門更鼓樓。內又立重城,蓋造庫藏完備。大綜(舟宗)寶已往占城、爪哇等國,並先綜(舟宗)暹羅等國回還隻,俱於此國海濱駐泊,一應錢糧皆入庫內存貯」。明廷並詔封該國西山為鎮國之山。從永樂三年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該國前來朝貢計三十餘次:永樂三年(1405年)、五年、七年、九年至十四年、十六年至十九年、廿一年、廿二年,宣德元年(1426年)、六年、八年、十年,正統四年(1439年)、九年、十年,景泰六年(1455年),天順三年(1459年),成化四年(1468年)、五年、十年、十一年、十七年,正德三年(1508年)、十六年。

     6.古里班卒:或謂古里係馬來語giri的譯音,意為山,古里班卒為班卒的異名,指馬來半島南面的Panchor。其國在永樂三年(1405年)曾遣使入華朝貢。

     7,丁機宜:故地有二說,一謂即馬來半島東南岸之丁加奴(Trengganu),一謂即蘇門答臘島的英得臘其利(Indragiri)河流域一帶。《明史》云「丁機宜,爪哇屬國也,……華人往商,交易甚平」。

     8.淡巴:又作淡邦,或謂在馬來半島的丹帕(Dampar)湖一帶,一說位蘇門答臘島的甘巴(Kmpar)河流域。洪武十年(1377年),其王遣使上表、貢方物。

     9.三佛齊:三佛齊國在元代以來已漸式微,明代之三佛齊係指舊港,即今蘇門答臘島的巨港(Palembang)一帶。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遣行人趙述詔諭其國,明年其王遣使奉金葉表入貢。洪武四、六至十一年,其國入貢均稱三佛齊。 永樂四、五、十四、二十二,及洪熙元年,入貢則稱舊港。當時華人流寓其處者頗多,且往往起而據之,如粵人梁道明、陳祖義等。鄭和下西洋時,曾遣人招諭陳祖義,祖義詐降而潛謀邀劫,有施進卿者告於和,祖義來襲被擒殺,明廷乃於舊港設宣慰司,以進卿為使。後來嘉靖末年,海寇張鏈亦於舊港為蕃舶長。

   10.阿魯:故地在今蘇門答臘島東北岸的勿拉灣(Belawan)一帶。其國在永樂五年、九年、十七年、十九年、二十一年,均遣使入貢。

   11.蘇門答剌:又作須文達那,在今蘇門答臘島北部的洛克肖馬韋(Lhokseumawe)一帶。從洪武十六年(1383年)至成化十六年,該國入貢凡二十次:洪武十六年,永樂三年(1405年)、五年、七至十年、十三年、十四年、十六至二十一年,宣德元年(1426年)、六年、八年、九年,成化十六年(1480年)。

   12.黎代: 在今蘇門答臘島北部的梅雷杜 ( Meureudu ) 一帶。永樂年間﹐嘗隨蘇門答剌使臣入貢。

   13.那孤兒:又名花面國,在今蘇門答臘島北部的實格里(Sigli)一帶。《明史》云「永樂中,鄭和使其國。其酋長常入貢方物」。

   14.南渤利:又作南巫里(Lamuri),在蘇門答臘島北部的班達亞齊(Banda-Aceh)。永樂九年、十年、十三年、十四年、十六年、十七年、十九年、二十一年,均遣使入貢。

   15.亞齊:蘇門答臘島北部之古國,約崛起於十六世紀。明初載籍及《爪哇史頌》有蘇門答剌(Samudra)而無亞齊之名。《東西洋考》謂「啞齊即蘇門答剌國」,《明史》云蘇門答剌國經「篡弒後,易國名曰啞齊」。按啞齊王國雖據有從洛克肖馬韋到班達亞齊一帶的地區,與古蘇門答剌王國原有領地大同,但二國間之取代似非簡單的易名關係。據《順風相送》等針路記載,亞齊港口最初不在今班達亞齊,而是原來的蘇門答剌港口,位洛克肖馬韋一帶。

   16.番速兒:《明史.麻葉甕傳》末云「又有葛卜及速兒米囊二國,亦永樂三年遣使持璽書賜物招諭,竟不至」,此段文字大謬。按《明實錄》太宗卷三十八有載,「(永樂三年冬十月丁卯)遣使賚詔撫諭番速兒、米囊葛卜、呂宋、麻葉甕、南巫里、娑羅六國」,由此可見所謂葛卜及速兒米囊係將番速兒、米囊葛卜誤刪、誤拆、誤拼而成,實無其地。番速兒即中世紀阿拉伯人和馬可波羅行紀中的Fansur之譯音,故地在今蘇門答臘島西岸之巴魯斯(Barus)一帶。

   17.米囊葛卜:即《爪哇史頌》中古國名Menanabwa的譯音,故地在今蘇門答臘島中部至西海岸一帶,其中心則在巴東(Padang)附近,今或譯米南加保(Minangkabau)。

   18.失剌比: 或謂在今蘇門答臘島西岸的斯勒巴爾 ( Selebar ) 。永樂十六年(1418年)遣使來貢。

   19.覽邦:蘇門答臘島的古國,故地在今楠榜(Lampung)省一帶。洪武九年(1376年),遣使奉表來貢。永樂、宣德中,亦嘗附鄰國朝貢。

   20.麻葉甕:應即今印度尼西亞的勿里洞(Billiton)島。永樂三年十月,明廷曾遣使齋璽書賜物,招諭其國。

   21.爪哇:指爪哇島上的滿者伯夷(Madjapahit)古國。洪武二年,太祖曾遣使以即位詔諭其國,此後通使不絕。據《明實錄》及《明史》本紀所載,從洪武三年(1370年)至弘治十二年(1499年),爪哇來貢不下六七十次。

   22.思吉港:宋代《諸蕃志》所載蘇吉丹原在爪哇島中部或加里曼丹島西南部,明代《東西洋考》誤將蘇吉丹混同於思吉港,《明史》因之。故《明史.外國傳》之蘇吉丹應指思吉港,位於爪哇島東部梭羅(Solo)河下游地區,《明史》謂其「酋居吉力石」,即今錦石(Gresik),或謂思吉係錦石內陸Suchi村名之譯音。

   23.金貓里:《明實錄》太宗卷三十七載,「(永樂三年九月乙卯)爪哇國西王都馬板遣使八智陳惟達等奉表貢方物。時其旁近碟里、日夏羅治、金貓里三國,各遣人以方物同爪哇使者來貢,俱賜文綺襲衣」,《寰宇通志》卷一一八云「合貓里國……國朝永樂三年,國王遣其使臣回回道奴馬高等來朝,並貢方物」。金貓里、合貓里為同名異寫,所指係爪哇島上一伊斯蘭教小國,或即淡目(Demak)。《東西洋考》誤將合貓里混同於貓里務(在今菲律賓群島),《明史》亦沿襲其誤。

   24.碟里:與金貓里同時入貢,其地或在今爪哇島中部之諫義里(Kediri)。

   25.日夏羅治: 其名或又另作日羅夏治,與金貓里同時入貢。其地在爪哇島,一說位今錦石(Gresik)。

   26.百花:或謂又作百花園、白花園,在爪哇島西部的加拉璜(Krawan)一帶;一說指西爪哇的巴查查蘭(Pajajaran)王國,其都在茂物(Bogor)附近。洪武十一年(1378年),其王遣使奉金葉表來貢。

   27.千里達:或謂故地在爪哇島之井里汶(Cirebon)。永樂十六年(1418年)遣使貢方物。

   28.下港:《東西洋考》卷三提到「下港一名順塔,唐稱婆,……元稱爪哇」,「加留吧(玉巴),下港屬國也」。順塔即巽他(Sunda)之異譯,下港指爪哇島西北部一帶,或專指萬丹(Banten)。加留吧乃馬來語椰子(Kalapa)之音譯,作為地名指今雅加達(Jakarta)。

   29.浡泥:在婆羅洲(Borneo),即今加里曼丹島,一說專指其北部之文萊(Brunei),一說指西岸的坤甸(Pontianak)一帶。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命御史張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往使。永樂六年(1408年),其王麻那惹加那親率妃及弟妹子女陪臣泛海來朝,於是年1月卒於南京,葬之安德門外石子崗。後明廷又封其國後山為長寧鎮國之山。該國在洪武四年,永樂二、四、六、八、十、十三、十四、十五、十九年,洪熙元年(1425年)均遣使入貢。

   30.文萊:即婆羅洲北部之Brunei,但《東西洋考》、《明史》等書誤將它與唐代之婆羅國(在蘇門答臘島西北一帶)混同。永樂三年十月,成祖曾遣使者撫諭其國,五年、六年其國遣使入貢。

   31.文郎馬神: 《東西洋考》 、 《明史》 均著錄其國,該地應即加里曼丹島南岸的馬辰,為Bandjarmasin之對音。

   32.遲悶:《東西洋考》著錄其名,即今帝汶(Timor)島。

   33.美洛居:《東西洋考》、《明史》著錄其名,即今印度尼西亞之馬魯古(Maluku)群島。

   34.呂宋:即今菲律賓之呂宋(Luzon)。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其國遣使偕瑣里諸國來貢。《明史》載,永樂三年十月,遣官齎詔,撫諭其國,八年其國入貢。萬曆間復朝貢。另《寰宇通志》云,「國朝永樂三年,(呂宋)國王遣其使臣隔察老來朝並貢方物」,唯《明實錄》、《明史》等不之載。

   35.貓里務:《東西洋考》誤謂「貓里務即合貓里國也」,《明史》因之。其實二地不同,貓里務應在今菲律賓群島求之,當指明多洛(Mindoro)島一帶。

   36.馮嘉施蘭:在今呂宋島的班絲蘭(Pangasinan)一帶。永樂四年、六年、八年均來貢。

   37.古麻剌朗:在今菲律賓,故地有棉蘭老(Mindanao)島及呂宋島西面的Cabarruyan島等說。永樂十五年(1417年)九月,遣中官張謙齎敕撫諭其王幹剌義亦奔敦。賜之絨錦、紡絲、紗羅。十八年八月,王率妻子、陪臣隨謙來朝貢方物,明年正月辭還,卒於福州。

   38.沙瑤: 《 東西洋考 》 、 《 明史 》 著錄其名,該國故地或在今菲律賓棉蘭老島的達比丹(Dapitan)以南,一說為宿務(Cebu)島之Sayao。

   39.吶嗶:《東西洋考》、《明史》著錄其名。故地有棉蘭老的達比丹、宿務的Dapdap等說。

   40.蘇祿:即今菲律賓的蘇祿(Sulu)群島,或專指其中之和樂(Jolo)島。該國原有東、西、峒王,永樂十五年,東、西王及峒王之妻浮海朝貢,後東王卒於德州。永樂十八年、十九年、二十二年,復來貢。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七編  鄭和下西洋與明代之中西文化交流_ 第二章  明代同東亞、東南亞各國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