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國人有關四裔的論述頗多,除《清實錄》、 《清史稿》、《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清朝續文獻通考》、《古今圖書集成.邊裔典》、《天下郡國利病書》、《讀史方輿紀要》、《大清一統志》、《嘉慶重修一統志》等大規模的史地著作外,綜述四裔之重要圖籍有陸次雲的《八紘譯史》﹑《譯史紀餘》﹑《八紘荒史》﹐覺羅滿保進呈的《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施世驃進呈的《東南洋海道圖》,陳倫炯的《海國聞見錄》,傅恆等的《皇清職貢圖》,謝清高口述、楊炳南筆受的《海錄》,等等。另尚有一些專著,如記述越南的有大汕廠翁的《海外紀事》、潘鼎珪的《安南紀遊》,記述印度尼西亞的有程遜我的《噶喇吧紀略》、《噶喇吧紀略拾遺》和王大海的《海島逸志》,記述菲律賓的有黃可垂的《呂宋紀略》和葉羌鏞的《呂宋紀略》、《蘇祿紀略》。至於周裕的《從征緬甸日記》、王昶的《征緬紀聞》和《征緬紀略》、傅顯的《緬甸瑣記》、師範的《緬事述略》,則專敘緬甸以及征伐緬甸的戰爭。

茲據《海國聞見錄》、《海錄》及其他一些著作,將清人所記的東洋、南洋諸國略述於下。

     1.朝鮮:《海國聞見錄》將朝鮮列於東洋之首,謂「朝鮮居天地之艮方,聯盛京,對天津,古箕子地。分郡縣,幅員里道,朝貢經由,歷代史典輿圖備紀,無容剿說」。滿清在入關以前,已先征服蒙古、朝鮮。順治元年(1644年),以平定中原遣其質子歸國,免其歲貢之半,並大赦其國中死罪以下。其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屢免貢額,僅存十之一。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聖祖諭曰「外藩惟朝鮮聲明文物近中國」,認為朝鮮雖外藩也,實同內服。

     2.日本:清代前期與日本之交通貿易甚為頻繁。自康熙元年(1662年,寬文二年)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天保十年)的一百七十八年間,赴日之「唐船」就有六千多艘,當然「唐船」之概念包括東南亞各國華僑之商船,但主要應是來自中國的船隻。後來由於嚴重的入超,故日本幕府對貿易總額及入口船隻作了限制,如規定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起,清人每年之貿易總額為白銀六千貫,荷蘭人為三千貫。過了兩年,限制每年入口的船隻為七十。當時除了由浙江前往日本外,福建廈門往長崎也甚方便,《海國聞見錄》云「廈門往長崎,乘南風。見臺灣雞籠山(即基隆),北至米糠洋、香洋,再見薩祠(山司)馬大山(即日本之薩摩Satsuma,在鹿兒島縣西部)、天堂(即天草Amakusa,在熊本縣西部),方合正針。糠、二洋者,洋中水面若糠粊,水泡若菌,呼之為米糠洋、香洋」。

     3.琉球:琉球即今日本之沖繩縣,然在清代前期乃清朝之藩屬國。《海國聞見錄》謂「薩祠(山司)馬而南,為琉球也,居於乙方,計水程六十八更,中山國是也。習中國字,人弱而國貧,產銅器、紙、螺甸、玳瑁,無可交易。其衣冠人物,貢由福州,久熟習見,故不詳載」。順治三年(1646年),琉球國使已向入閩之清軍投誠,被轉送北京,清廷遂以之為招撫使,命其返國招諭國王。此後,琉球國使頻繁來貢,清廷對其新王之封典亦未嘗或免。及至光緒五年(1879年)﹐琉球方為日本佔據。

     4.呂宋:清代部分載籍稱今菲律賓之呂宋島(Luzon I.)或馬尼拉(Manila)為小呂宋,稱佔據菲律賓之西班牙為大呂宋。《海錄》云「小呂宋,本名蠻哩喇 (Manila),在蘇錄 (Sulu)、尖筆闌(應指印度尼西亞之淡美蘭Tambelan群島)之北,亦海中大島也,周圍數千里。為呂宋所轄,故名小呂宋」。《海國聞見錄》將臺灣列於東南洋之首,接著就敘及呂宋,其對菲律賓群島所載頗詳,謂「呂宋……下接利仔苃(ˊ即呂宋東南之黎牙實比Legaspi),水程十二更。至甘馬力(即呂宋東南之甘馬Camarines),水程二十一更。二處漢人從呂宋舟楫往彼貿易。利仔苃(ˊ友)之東南,隔海對峙有五島:班愛(即班乃Panay島),惡黨(即班乃西南之奧頓Oton),宿務(即Cebu島),貓務煙(應即棉蘭老島之三寶顏Zamboanga省),網巾礁腦(應即棉蘭老Mindanao島),中國俱有洋艘往通」。
   
     5.蘇祿:今菲律賓之Sulu群島。雍正四年(1726年)、六年、十一年,乾隆八年(1743年)、十一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其國均遣使入貢。

     6.文萊: 今加里曼丹島北部之 Brunei。《海錄》云 「文來國,在細利窪 ( Celebes,即今印度尼西亞之蘇拉威西Sulawesi島 ) 西北,由細利窪東南入小港,向西北行,順風約五六日可至」。

     7.崑甸:即今加里曼丹島西部之Pontianak。《海錄》載,「崑甸國,在吧薩(在加里曼丹島西岸之曼帕瓦Mampawa)東南,沿海順風約日餘可到」,「乾隆中有粵人羅方伯者貿易於此,…… 華夷敬畏,尊為客長 」。此即指羅芳伯所建的 「蘭芳公司」, 又稱「蘭芳大總制」(1777-1886年),係華僑開礦、貿易和自衛的組織,其首領稱「大唐客長」。

     8.馬辰:又作馬神,今加里曼丹島南岸之Bandjarmasin。《海錄》云「馬神在崑甸南少東,由崑甸沿海順風東南行約二日,經戴燕(即加里曼丹島西部之塔延Tajan)國境,又行二三日到此」。

     9.地問: 即今帝汶 ( Timor)。《海錄》云「地問,在唵門 (今印度尼西亞安汶Amboina島上之Amboin)東(西)南海中,別起一大島,周圍數千里。島之西南為地問 ( 應指島東北之帝力 Dilly ),歸西洋  (指葡萄牙) 管轄。島之東北為故邦 ( 應為島西南之古邦 Kupang ), 歸荷管轄」。

   10.安南:《海國聞見錄》以安南列於南洋之首,謂「就安南接聯中國而言,海接廉州,山繞西北而環南,直至占城,形似半月,名曰廣南灣(又稱交趾洋、東京灣,指今北部灣)。秦象郡,漢交趾,唐交州,宋安南,明交趾。陸接兩粵、雲南。風土人物,史典備載」。安南原指今越南的北部、中部,十九世紀初建立的阮朝改國號為越南,後將越南的中部地區叫做安南。

   11.廣南:《海國聞見錄》謂「安南……後以淳化(即順化Hue)、新州(指今越南之歸仁Qui Nhon)、廣義(Quang Ngai)、占城(該國在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被安南國所滅,此指其最後的都城藩朗Phan Rang一帶)為廣南」,「自淳化而南至占城,為廣南國,亦稱安南,王阮姓,本中國人氏,古日南郡」。此廣南國在今越南之中南部,指以順化為都的阮氏割據政權,後被西山三兄弟所取代。

   12.祿賴:《海國聞見錄》載,「廣南沿山海至占城、祿賴,繞西而至柬埔寨」。《海錄》云「順化……又南行約二三日到新州,又南行約三四日過龍奈,又謂之陸奈,即《海國聞見錄》所謂之祿賴也,為安南舊都」。祿賴或龍奈、陸奈、農耐在今越南南部,當指堤岸(Cholon)及西貢(Saigon)一帶,該處原屬真臘國,後為安南所併。阮福映在建立阮朝前,曾據有西貢一帶,故謂其地為安南舊都。

   13.港口: 《清通典》、 《清文獻通考》、 《嘉慶重修一統志》 等書均載有該地, 《清通典》卷九八云「港口,在西南海中,安南、暹羅附近國也。王鄭姓。名天賜。……本朝雍正七年(1729年)以後通市不絕」。按港口即《海國聞見錄》之崑大嗎,又作尹代瑪等,在今越南西南部越、柬交界之河仙(Ha Tien)一帶,當地土名作Banteay Meas或Pontameas。文中之鄭天賜應為鄚天賜之訛。

   14.柬埔寨:又稱本底、勘明、高蠻,《海錄》云「本底國在越南西南,又名勘明,疑即占城也,國小而介於越南、暹羅二國之間」。本底即Cambodia之略譯,勘明、高蠻係柬埔寨 ( Khmer ) 族名之對音,均指今之柬埔寨,而非占城。該國在歷史上曾以扶南、真臘之名而盛極一時,後漸衰落。《海國聞見錄》云 「 柬埔寨雖另自一國,介在廣、暹二國之間,東貢廣南,西貢暹羅,稍有不遜,水陸各得並進而征之 」。 《清史稿》 曾載越南、暹羅對柬埔寨之蠶食,謂 「 (乾隆) 六十年,暹羅破柬埔寨,取阿可耳 (即吳哥Angkor) 及破丁篷(即馬德望Battambang)二地」,另越南阮朝皇帝「福皎改元明命,在位二十一年,嘗以兵奪高蠻國河仙一帶地」。

   15.南掌:指今老撾(Laos)。明代之《南詔野史》謂 「老撾,南掌國夷類,……」。南掌應即Lan Chang之譯音,泰語意為百萬象之國。元、明於其地設土司,入清後朝貢不絕。據《清史稿》所載,從雍正八年(1730年)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南掌國入真凡十五次。

   16.暹羅:清初,暹羅的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年)頻頻來朝,如康熙四年(1665年)、七年、二十三年、六十一年,雍正二年(1724年)、七年,乾隆元年(1736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均遣使入貢。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緬甸的甕籍牙王朝攻破暹羅的大城,阿瑜陀耶王朝滅亡。華裔鄭昭(Phraya Taksin)擁兵抗緬,光復暹羅,於吞武里(Thon Bury)建鄭昭王朝(1768-1782年),並遣使向清廷朝貢。據《清史稿》載,「 (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 ) 七月……暹羅頭目鄭昭進貢」, 「 ( 四十六年六月 ) 庚申,暹羅國長鄭昭遣使齎表貢方物」。乾隆四十七年 (1782年) ,鄭昭部下弒昭自立,創曼谷王朝 (又稱卻克里 Chakri 王朝,都於曼谷Bangkok),是為拉瑪一世(Rama I﹐中國史籍稱鄭華)。從乾隆四十年(1784年)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曼谷王朝入清朝貢計三十餘次,雙方交往頗繁。

   17.宋腒:《清朝通典》卷九八載,「宋腒在西南海中,屬暹羅……其國距廈門水程一百八十更,旁有(土)赤仔(泰國之柴也Chaiya)、六昆(泰國之洛坤Nakhon Srithamarat)、大呢(今泰國之北大年Patani)諸國」。 宋腒, 《海國聞見錄》 作宋腳,《海錄》作宋卡,即今泰國的宋卡 (Songkhla) 一帶。按閩南語「腳」 讀若「卡」,故譯為宋腳。

   18.烏土:《海錄》云「烏土國在暹羅蓬牙(即攀牙Phang Nga府一-帶)西北,疆域較暹羅更大。由蓬牙陸路行四五日,水路順風約二日,到佗歪(今緬甸士瓦Tavoy),為烏土屬邑,廣州人有客於此者。又北行百餘里到媚麗居(或今緬甸之墨吉Mergui,一說為比魯君Bilugyun島),又西北行二百餘里到營工(今緬甸仰光Rangoon),又西行二百餘里到備姑(或今緬甸之勃固Pegu),俱烏土屬邑。王都在盎畫(即阿瓦Ava),由備姑入內河,水行約四十日方至」。此烏土顯即緬甸,清初之中緬關係前已略介,清代載籍又稱緬甸為烏肚(《嘉慶重修一統志》)、烏圖(《清史稿》)、花肚(《大清一統志》)。據王昶之《征緬紀略》云,「花肚番即緬人以膝股為花故云」,此似係附會之說。蓋烏肚、烏土、烏圖等應為音譯,即《島夷誌略》烏爹、《本草綱目》烏丁或烏疊之異譯,古時印度東部之鳥荼(Uda)人多遷徙至緬地﹐或以此命其國。

   19.邦項:《海錄》云「邦項在丁咖囉(Trengganu,在馬來半島東岸)南,古志多作彭亨」,《海國聞見錄》謂「由暹羅而南,斜仔(Chaiya)、六坤(Nakhon Srithamarat)、宋腳,皆為暹羅屬國。大哖(Patani)、吉連丹(Kelantan)、丁噶(Trengganu)、彭亨諸國﹐沿山相續」。邦項即今馬來西亞之彭亨(Pahang)。

   20.柔佛:《海國聞見錄》云「又沿海繞山之背過西,與彭亨隔山而背坐為柔佛」,「而柔佛一國,山雖聯於彭亨,其勢在下,水程應到崑崙(Condore I.),用未針取茶盤(即馬來半島東洋外之潮滿島Tioman I.),轉西至柔佛,計廈門水程一百七十三」。柔佛即今馬來西亞的柔佛(Johore)州一帶。

   21.新州府:《海錄》載,「由邦項東南行,約日餘,復轉西入白石口(指新加坡海峽,或專指其東口),順東南風約日餘則到舊柔佛。舊柔佛在邦項之後,陸路約四五日可到,疆域亦數百里,……本柔佛舊都,後徙去,故名舊柔佛。嘉慶年間,(口)利於此闢展土地,……遂為勝地矣。番人稱其地為息辣(馬來梧Selat,意為海峽),閩粵人謂之新州府」。論者或以此新州府為新加坡,按舊柔佛原指Johore Lama,位馬來半島南部柔佛河上游,十六世紀柔佛王國建立後即都於此,後遭葡萄牙人所毀而屢屢遷都,今哥打丁宜(Kota Tinggi)等處及印度尼西亞的賓坦(Bintan)島、林加(Lingga)島都一度成為該國建都之所。唯新加坡似未聞為柔佛王國的郡城,況據《海錄》所記自彭亨有陸路可達,故此處舊柔佛或新州府雖非指Johore Lama,恐亦非專指新加坡,而尚應包括新山(Johore Bahru)一帶。

   22.麻六:《海錄》云「麻六在舊柔佛西少北,東北與邦項後山毗連,陸路通行。由舊柔佛水陸順東南風半日過琴山徑口(應指新加坡海峽,尤指其西口),又日餘到此,……閩粵人至此採錫及貿易者甚眾」。麻六即今馬來西亞之馬六甲(Malacca)。

   23.亞齊:亞齊為蘇門答臘島北部之古國,據《海錄》所云,又有大、小之分。「大亞齊國在錫哩(或指實格里Sigli)西北」,指今亞齊(Aceh)特區一帶,又名哥打拉夜(Kuta Raja)。「小亞齊國,一名孫支,在大亞齊西」,或在多巴 (Toba)湖西面之Singkil。

   24.舊港: 《海錄》 載, 「 舊港國即三佛齊也,在茫咕嚕 ( 今蘇門答臘島西岸之明古魯Bengkulu)東,疆域稍大。由茫咕嚕東南行約三四日,轉北入噶喇叭峽口(應指巽他Sunda海峽),順風行半日方出峽。峽東西皆舊港國疆土,峽西大山名網甲(今邦加Bangka島),別峙海中山麓有文都(即邦加島上之文島Muntok)、上盧寮、下盧寮(上下盧寮或指利阿Liat與累帕Lepar二島)、新港(疑為Sungailiat之省譯)等處。山南復有二小島,一名空殼檳榔(即檳港Pangkalpinang),一名朱麻哩(即都保里Toboali),皆產錫,閩粵人到此採錫者甚眾」。舊港在蘇門答臘島東南部,今作巨港(Palembang)。

   25.噶喇吧: 噶喇吧指今印度尼西亞之首府雅加達 ( Jakarta ), 或泛指爪哇島,其名為馬來語椰子 ( kalapa ) 的音譯,據 《海島逸志》云 「椰名曰噶喇吧,吧國地多椰,華人因稱曰噶喇吧」。除《海國聞見錄》、《海錄》外,《噶喇吧紀略》、《海島逸志》都是記述該地之專門著作。《噶喇吧紀略》云 「 環南溟之外,皆水鄉澤國也,其城池之固、守備之嚴,為諸邦統領者,則荷蘭之噶喇吧稱重鎮焉」。 《海錄》則云, 「 噶喇叭,在南海中,為荷蘭所轄地。……中華人在此貿易者,不下數萬人。有傳至十餘世者」。另《清朝文獻通考》載,「噶喇巴,本爪哇故地,巫來由(Malayu,馬來人自稱)種也,後屬荷蘭」。

   26.萬丹:《海錄》云「萬丹國,在噶喇叭南,疆域甚小,與噶喇叭同一海島」,萬丹在雅加達西面,為爪哇島西北岸上之Banten。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八編  清代前期之中外關係_ 第二章  清代前期同亞、非各國之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