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美商船之來華
前已述過,歐洲殖民勢力之東來,以葡萄牙、西班牙人為早,隨後是荷蘭人。不久英國漸取葡、西、荷而代之,接著法、美等國也紛至沓來。
繼荷蘭人之後積極向中國擴展的是英國。英國在東方的殖她民機構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0年(萬曆二十八年),它不僅壟斷了印度貿易,而且霸佔了對華貿易之專利權。早在明崇禎十年(1637年),英國的商船已來到廣州海岸。後來英國曾取得鄭成功之子鄭經(1643-1681)的同意,在安平、廈門等地進行貿易。清朝平定臺灣後,海禁略鬆,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英舶「防禦號」來到廣州,是為清廷開放海禁後英人在華貿易的開始。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英國在廣州設立商館,英商船則經常往來於廣州、澳門和定海、寧波之間。因當時海關索費過重,英人屢屢請求清廷裁減稅收,廣東官員有云「粵東紅毛有英圭黎諸國,最為奸宄亢」(《中西紀事》)。
十八世紀時﹐英國的紡織業飛躍發展,其對中國之貿易很快便達居首席之地位。如康熙二十九年(1764年),歐洲國家通過海上貿易,對華輸人總值銀一九一萬兩,英國佔63.3%(一二一萬兩);自華輸出總值三六四萬兩﹐英國佔46.7%(一七○萬兩),足見英國已執對華貿易之牛耳。到十八世紀末,英國對華輸入值及自華輸出值分別佔歐美國家兩項總值的90%和70%。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英國駛往廣州之商船計六十二艘,及至道光六年(1826年)竟達八十五艘。
法國在順治十七年(1660年)也已派商船來華。它的東印度公司組織於康熙三年(1664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法船「安菲德里蒂號」來華,兩國正式貿易開始。雍正六年(1728年),法國在廣州設立了商館。不過法國在商業上之勢力遠不及荷蘭與英國,它更注重於傳教方面,故《中西紀事》謂「佛郎西貨船之至中國者少,而私赴各省之傳教者為多」。
早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美國同中國已發生貿易關係。是年,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發自紐約,繞道非洲好望角而駛抵廣州,是為第一艘抵達中國的美國船。在十九世紀初期,它每年之對華貿易總值高達一千五六百萬元,每年抵華之商船約有三四十艘,在各國對華貿易中,美國已佔了第二位。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八編 清代前期之中外關係_ 第三章 清代前期同歐、美各國之關係_
第三節 鴉片戰爭前中國同英 、美等國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