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s the “Mongol’ Atlas of China” by Qing Jun ?) 

[本文網絡版作者按]
    本文作者於2007年9月由香港大學圖書館,看見了明代葉盛《水東日記》“四庫全書”版、嘉靖版卷十七所刊嚴節摹繪的元代清濬《廣輪疆里圖》兩種,復蒙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歷史研究所現主任張素玢教授協助,找到了《水東日記》弘治版卷十七所刊另一種同樣的地圖,並就此於2007-2009年在《海交史研究》發表了數篇文章。後由網頁資訊獲悉,名古屋大學宮紀子教授早有專著介紹以上圖幅。若然,自己撰寫上述文章時雖完全沒有看過宮女士的大作,畢竟屬於資訊不達或孤陋寡聞,實在未敢掠美。
    近由香港大學圖書館閱得宮紀子教授的兩部大作(圖書館均2010以來始編目上架),證實她早在2006年已出版專著,披露了《水東日記》三種不同版本的清濬《廣輪疆里圖》摹繪圖。現將其出處刊載如下:宮紀子《モンゴル時の出版文化》,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6,pp.487-651;宮紀子《モンゴル帝国が生んだ世界図(地図は語る)》,東京: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2007,pp.1-65。
                                                  [2013年12月22日]

           
                                   一﹑《大明混一圖》引起的轟動                                    
                                   二﹑由中﹑朝地圖而搜索清濬《混一疆理圖》                      
                                   三﹑清濬《廣輪疆里圖》現存《水東日記》                       
                                   四﹑《混一疆理圖》並非《廣輪疆里圖
                                   五﹑清濬或應為《大明混一[疆里]圖》作者
清濬疆圖今何蹤﹖
嘉靖水東日記中。
當年揮毫繡混一﹐
地理探索融西東﹗

                                            清濬“疆圖”今安在﹖

                                                                                      南溟子   
2007年9月11日初稿                                 
2007年9月22日修訂

自繪出非洲南端地形的《大明混一圖》逐漸為世人所知以來﹐學術界紛紛探索其與朝鮮《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的淵源﹐並跟蹤已佚的元代李澤民《聲教廣被圖》及清濬《混一疆理圖》。論者或以為《水東日記》所述的清濬《廣輿[輪]疆里圖》即《混一疆理圖》﹐然因未見其圖﹐實難以判斷並確認。

筆者近日忙於校訂《歷代中外行紀》(由香港海外交通史學會譚廣濂策劃﹐陳佳榮﹑錢江﹑張廣達合編)﹐由於其中設有“《大明混一圖》已載非洲南端”的專題﹐遂努力蒐證各種資料的版本。孰料竟在2007年9月1日(星期六)於香港大學圖書館﹐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的《水東日記》版﹐發現有清濬《廣輪疆里圖》的摹本﹐當時箇中之驚喜實難以名狀﹔不久﹐復於同年同月22日在同地﹐由《水東日記》嘉靖癸丑刻本﹐看到另一張更為詳細的《廣輸[輪][疆]里圖》原圖摹本﹔雖然這兩張圖均由後人模擬﹐部分問題尚待研究﹐唯許多長期積壓的疑團亦豁然為解﹐頓萌生盡快獻諸世人之熱望﹐乃有是篇一再修訂的拙文之出籠。

                                    一﹑《大明混一圖》引起的轟動

大明混一圖》是明初彩繪世界地圖﹐為現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一千多萬件明清歷史檔案之一。原來德國學者W. 福克司曾披露過圖片並作過探討[注1]﹐但許多研究者均未見過原圖。文物出版社在1990﹑1995年先後出版了《中國古代地圖集‧戰國至元代》﹑《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在後者中除刊出《大明混一圖》縮小版外﹐並由觀察過原圖並作專門研究的汪前進﹑胡啟松﹑劉若芳撰寫文章予以探索 [注2]。根據其介紹﹐該圖長347cm﹑寬453cm (另一說長386cm﹑寬475cm)[注3]﹐絹底彩繪。全圖原為漢文注記﹐後清人在原注記上貼上相應的滿文標簽。圖上既未畫上方格﹐又未標大小比例﹐至於作者﹑繪製年代及參考圖源亦付闕如。

按照該文作者推斷﹐此圖應繪製於洪武廿二年(公元1389年) 六月至九月之間。鑒於該圖從未在國內公佈﹐很難展開廣泛的研究﹐在繪圖年代等問題上只能依從其說。《大明混一圖》的重要特點是繪出準確的非洲南端三角地形﹐載及許多非洲乃至歐洲的地名。它比鄭和首次開始下西洋早了16年﹐比狄亞士抵達好望角則整整領先100年。

鑒於中國政府曾將《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等贈送南非國民議會議長金瓦拉女士﹐後者即要求中國為2002年的一次地圖展提供《大明混一圖》的複製件。2002年11月12日﹐“南非國民議會千年項目地圖展”在開普敦隆重開幕。一幅與原圖同大﹑繪有南非尖端的《大明混一圖》﹐在會場上引起了轟動[注4]。許多人認為﹐歐洲人“發現”好望角的“歷史”﹐應該重新予以評鑒。

                             二﹑由中﹑朝地圖而搜索清濬《混一疆理圖》

在“南非國民議會千年項目地圖展”上同時參展﹐並且同樣繪有南非尖端的﹐有朝鮮的《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該圖繪於明建文四年(1402年)﹐但原圖早佚﹐後日本龍谷大學圖書館保有1500年的摹製圖。對此﹐日本﹑朝鮮及部分其他國家學者早有研究與介紹﹐中國羽離子(錢健)在1986年也著文予以探討﹐並且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己見[注5]。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下方的線以下﹐有朝鮮權近的題跋﹕

             天下至廣也﹐內自中邦﹐外薄四海﹐不知幾千萬里也。約而圖
        之于數尺之幅﹐其致詳難矣。故為圖者皆率略。惟吳門李澤民《聲教
        廣被圖》﹐頗為詳備﹔而歷代帝王國都沿革﹐則天台僧清濬《混一疆
        理圖》備載焉。建文四年夏﹐左政丞上洛金公[士衡]﹐右政丞丹陽李
        公[茂]燮理之暇﹐參究是圖﹐命檢校李薈更加詳校﹐合為一圖。其遼
        水以東﹐及本國之圖﹐澤民之圖亦多缺略。今特增廣本國地圖﹐而附
        以日本﹐勒成新圖。井然可觀﹐誠不出戶而知天下也。……”[注6]

依照權近的跋語等資料﹐李澤民《聲教廣被圖》﹑清濬《混一疆理圖》是在建文元年(1399年)由朝鮮使者金士衡等帶回其本國的﹔而成於建文四年的《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除朝鮮﹑日本部分外﹐其餘係由此二圖加以綜合繪製。

現存明代繪有南非尖端的地圖﹐先後有《大明混一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及朱思本原繪﹑羅洪先增纂的《廣輿圖》﹐而且三者極為相似。據元朱思本〈輿地圖自序〉所云﹐“至若漲海之東﹑南﹐沙漠之西﹑北﹐諸番異域﹐雖朝貢時至﹐而遼絕罕稽。言之者既不能詳﹐詳者又未必可信﹐故於斯類﹐姑用闕如”[注7]﹐則羅洪先《廣輿圖》域外部分應祖承明初之圖。又鑒於李澤民﹑清濬兩圖均佚﹐清濬圖既詳於“歷代帝王國都沿革”﹐故許多人推論《大明混一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的域外底圖應源自元代李澤民的《聲教廣被圖》等。

為了進一步展開研究﹐學者們多跟蹤追擊尋覓李澤民﹑清濬二人的生平事業。然元人李澤民之生平﹑地圖﹐迄今仍渺無蹤影﹔而天台僧人清濬因由元入明﹐故其事跡乃至繪圖資料﹐則不無可考。據羽離子所云﹐他最早注意了清濬繪有另一幅地圖的記載﹕“筆者在對古代中國的定量製圖學作了多年探索後﹐從明代著作《水東日記》中發現了與此有關的重要史料。《水東日記》是明代官至吏部侍郎兼文史學家葉盛所作。……該書第十七卷中記述了他見到的清濬所繪另一幅地圖─《廣輿疆理圖》”[注8]。此後﹐許多學人亦繼之展開探究﹐如張江華及汪前進等均先後撰文﹐談及《水東日記》與清濬地圖的關係[注9]。

                              三﹑清濬《廣輪疆里圖》現存《水東日記》

《水東日記》有關清濬資料的披露﹐成了探索《大明混一圖》等源泉的關鍵之一。下面全文載錄其相關內容―(明) 葉盛《水東日記》卷十七(據中華書局校點本)﹕

             “袁伯長謂唐僧一行陋周畿漢志之陿﹐始定南北兩戒﹐而山川之肇源
        止伏﹐一覽可盡。且言其身至開平﹐見所謂衍迆平曠﹐靡有紀極﹐始謂
        視兩戒之說倍蓰不足議也。予近見《廣輿疆里》一圖﹐其方周尺僅二尺
        許。東自黑龍江西海祠﹐南自雷﹑廉﹑特磨道站至歹灘﹑通西﹐皆界
        為方格﹐大約南北九十餘格﹐東西差少。其陰則清濬等二詩﹐嚴節一跋﹐
        因悉錄之﹕‘萬里山川咫尺中﹐江河迢遞總朝東。當時漢帝曾披此﹐鄧
        禹因之立大功。’(沙門清濬) ﹔‘夷夏都歸掌握中﹐眼空南北與西東。此
        圖畫就非容易﹐為問沙彌幾日功。’(武林王逵)﹔‘此圖乃元至正庚子台
        僧清濬所畫﹐中界方格﹐限地百里﹐大率廣袤萬餘。其間省路府州﹐別
        以朱墨﹐仍書名山大川水陸限界。予喜其詳備﹐但與今制頗異﹐暇日
        因摹一本﹐悉更正之﹐黃圈為京﹐朱圈為藩﹐朱豎為府﹐朱點為州﹐縣
        繁而不盡列。若海島沙漠﹐道里遼絕﹐莫可稽考者﹐略敘其槩焉。時景
        泰壬申正月﹐嘉禾嚴節貴中謹識。(郡邑間有仍舊名者﹐既不盡列﹐不復
        改也)’。”[注10]

對於上文的引用﹐許多文章均有矛盾之處。例如﹐“ 歹灘﹑通西” 作“ 歹灘通” 或“ 夕灘﹑通西”﹔“嚴節貴中”作“嚴節貫中”。而最重要的一點﹐是諸家引用者均按《水東日記》的文字敘述﹐來分析﹑探索清濬的《廣輿疆里》圖﹐而未見提及原圖或嚴節臨摹圖的存在。上引中華書局1980年校點本係以清康熙刻本為底本﹐用明弘治徐氏刻本通校﹐但全書未見附有地圖﹐也無片言隻語提及其圖是否附在原書。其因在它所據底本(康熙刻本)並無附載地圖。

為了核查《水東日記》內文的正訛﹐除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的魏中平點校本外﹐筆者又盡量搜查其他版本以求訂正﹔無意間在香港大學圖書館﹐發現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的《水東日記》版﹐其卷十七有關清濬地圖(原文作《廣輪疆理》)記載的文字後面附有一張地圖(現予掃瞄並上網)﹐圖後還附有一行字﹕“右《廣輪疆里圖》”[注11]。查《元詩紀事》也引有上面所載清濬的詩及《水東日記》相關文字的大略﹐其中圖名均作《廣輪疆里》。

不久﹐筆者進一步在港大圖書館查閱《水東日記》的嘉靖癸丑(卅二年﹐1553年)刻本[注12]﹐結果又看到更為詳盡的清濬原圖摹本(亦予掃瞄並上網)。其十七卷一開始就印有該圖﹐內文敘述與上引中華書局校點本大同﹐唯圖名及所附位置作﹕“予近見《廣輸[輪][疆]里》一圖﹐如右”(明人《紀錄彙編》本所載《水東日記摘抄》也有“如右” 兩字﹐但已不附圖)﹔另其中地名﹐“西海祠”作“西海桐”(圖上則標“西河洞”)。

目睹該二圖﹐筆者固然興奮﹐然亦不忘校閱。初以嘉靖本《水東日記》文﹑圖比對﹐應可知此非清濬原圖﹐而為明人的摹畫圖。首先﹐圖無方格﹐當為描摹者省去﹔圖中用方框標示的北京﹑南京等名﹐亦應為明人所添改﹔另嚴節所云“若海島沙漠﹐道里遼絕﹐莫可稽考者﹐略敘其槩焉”﹐實不知被刪略的海外部分又如何。至於《四庫全書》本的地圖﹐顯然更比嘉靖本圖省略許多﹐連“特磨道站”﹑“歹灘”等都不見了。誰人刪節則未可知。《水東日記》最早版本是明弘治常熟徐氏刻本﹐僅有三十八卷﹔《四庫全書》所收未標版本出處﹐但亦只有三十八卷。二者是否同一﹐需作進一步比對﹐以弄清《四庫》地圖是初刻時所附﹐或嚴節以後的明人或清人所簡化。
 
儘管仍有許多問題值得探討﹐但此兩圖之存在還是頗為珍貴的﹐可為元明之際中國地圖的比較研究﹐增加一些重要的資料。

*下面圖一與圖二﹐分別為嘉靖刻本與四庫全書本所收《水東日記》卷十七的清濬地圖摹本。

圖一﹕嘉靖刻本所收《水東日記》卷十七的清濬地圖摹本﹐其原文曰“予近見《廣輸[輪][疆]里》一圖﹐如右”﹕

4.JPG

圖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水東日記》卷十七的清濬地圖摹本﹐其原文曰“右《廣輪疆里圖》”﹕

1.jpg

 

(圖片掃瞄﹑上載﹕麥嚳之)

                                四﹑《混一疆理圖》並非《廣輪疆里圖》

過往因未見到清濬在元順帝至正二十年(庚子﹐公元1360年) 所繪的這幅《廣輿[輪]疆里圖》﹐故部分研究者認為它與朝鮮權近提到的《混一疆理圖》可能為同一物。如據現存的《廣輪疆里圖》摹本分析﹐此種結論應不能成立。

雖然嚴節摹畫圖去除了底圖的方格﹐但由他自己所云的“中界方格”﹐及《水東日記》作者葉盛所見的“皆界為方格”﹐可見清濬此圖大致繼承了宋代以來的優良繪圖法。自《禹跡圖》首創“計里畫方”﹐南宋﹑元代至明代前期的的地圖繪製大體因之﹐不過隨時代不同而不斷略有改善。《廣輪疆里圖》屬南宋至元代的畫法﹐嘉靖版地圖較接近南宋的《禹貢九州及今州郡之圖》(載蔡沈《書集傳》﹐該書成於嘉定二年即公元1209年)﹐而四庫本圖則與南宋《禹貢山川總會之圖》(載傅寅《禹貢說斷》﹐繪於淳祐元年即公元1241年前﹐現藏北京圖書館)﹑元代的《奉元州縣之圖》風格相類。數圖中的河流均用雙線勾繪。

至於《大明混一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顯然屬於另一風格﹐其勾劃的天下諸洲及海岸﹐已趨向近代地圖的實際繪法。雖然明初大地圖的域外部分﹐可能靠的是已佚的李澤民《聲教廣被圖》或其他阿拉伯人的成果﹐但並無確證。而按《水東日記》的介紹﹑所附原圖摹本及其尺寸﹐僅靠《廣輪疆里圖》恐難成就《大明混一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的偌大規模﹐更遑論繪出印度﹑南非那些特有的三角形了。當然﹐這仍待將《廣輪疆里圖》詳圖所載地名與《大明混一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認真比對﹐才能作出進一步的分析。

筆者認為﹐蒙古人入主中原時間不長﹐其優點是當時難得的“全球化”﹐可以拿到東西各種成果而為己所用。但其留下的地圖可謂寥寥﹐繪製技術並無太大的突破。朱思本的輿地圖屬個人傑作﹐唯難窺全豹﹐未可作過於肯定的結論﹐因許多屬羅洪先的增纂。鄙意明代建立之初﹐朱氏朝廷銳意革新﹐各方面均欲展示大一統之架勢﹐而《大明混一圖》的出籠即為其表現之一。當時朝廷肯定匯集了元室所擁有的李澤民﹑清濬乃至阿拉伯人的繪圖成果﹐並且在其基礎上繪製天下一統大圖。它應非元圖照般﹐而是明初的一番再創造。

更有進者﹐筆者又萌生一種大膽的假設﹕《大明混一圖》就是所謂的清濬《混一疆理圖》﹐亦即朝鮮《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的重要依據﹔清濬是《大明混一圖》(原稱《混一疆理圖》)的主要作者﹐或繪製工程的主持人。下面試從清濬入明後的經歷﹐再作進一步的分析。

                              五﹑清濬或應為《大明混一[疆里]圖》作者

筆者提出上述假設﹐並非憑空捏造﹐而是分析清濬處於元明之際的生平﹐及其與朱氏王朝尤其是明太祖的密切關係﹐所作的一番推論﹐亦屬拋磚引玉﹑任人撻伐之舉。下面擬分若干細目以析之。

(一) 清濬於明初大受太祖寵遇

清濬(1328-1392)﹐號天淵﹐生逢元末﹑明初之際﹐十三歲即出家﹐長期掛錫於江南青山綠水間﹔甫逾而立之年﹐已繪製了《廣輪疆里圖》。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1328-1398)恰與清濬同齡﹐並在十七歲時當了和尚﹐立國前又長期在江南一帶經營。因此﹐明太祖登基後﹐對佛教事業特別關注﹐以“專家”身分大加指導﹐設立僧錄司加強管理﹔同時也提攜﹑獎掖一大批有道高僧﹐而清濬即其中之一。

據有關清濬的傳記所載﹐“[洪武]四年﹐太祖高皇帝有旨﹐於鍾山設普度大會。驛召有道沙門十人﹐師居一也。事竣還山﹐賜賚甚優。十五年﹐肇開僧錄司﹐召師職覺義。十九年﹐被旨即靈谷大齋會說法﹐祥光發現﹐照曜林谷﹐萬目咸睹﹐歎未曾有。適靈谷住持羲物先以疾辭退﹐太祖命師補處﹐親製詩十二章以寵其行。”[注13] 由專召赴會﹑授左覺義﹑賜詩命和及親授首都靈谷寺住持﹐在在可見太祖與清濬關係之非同一般。

(二) 明廷深知清濬繪地圖才能

明室在開國之初﹐既欲繪製表現一統的大地圖﹐清濬自是主持者的最佳人選。他在明朝立國前約十年早已繪有《廣輪疆里圖》﹐本人出身﹑職業又為太祖所信賴﹔以朱元璋建國前的經歷﹐沒有理由不了解清濬在這方面的才具。不過因無可靠的證據﹐不敢隨便妄斷。

近查朱元璋御用文官宋濂(1310-1381)與清濬的關係﹐可見明廷對清濬繪畫地圖能力的認識。宋濂長期為太祖編纂御製詩文﹐他對清濬才識讚譽有加﹐認為其詩文絕佳。但宋濂首先知道的﹐竟是清濬繪畫地圖的才能。他在〈送天淵禪師濬公還四明序〉中寫道﹕“余初未能識天淵﹕見其所裁《輿地圖》﹐縱橫僅尺有咫﹐而山川州郡彪然在列﹐余固已奇其為人﹐而未能知其能詩也﹔已而有傳之者﹐味沖澹而氣豐腴﹐得昔人句外之趣﹐余固已知其能詩﹐而猶未知其能文也﹔今年春﹐偶與天淵會於建業﹐因相與論文。”(載《宋學士文集》) 所謂“輿地圖”自然就是《廣輪疆里圖》。宋濂後被貶斥而死於1381年﹐《大明混一圖》既完成於1389年﹐則在其前至少十年﹐明室已知清濬的繪圖業績。

(三) 清濬何時主持大地圖繪製

據上引資料﹐明朝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肇開僧錄司﹐召[清濬]師職覺義”。僧錄司是管理全國佛教事務的機構﹐工作繁忙﹐清濬如承擔其職﹐如何兼顧或於何時主持大地圖的繪製呢﹖這裡首先要訂正某些史實﹐即僧錄司正式建立據《明太祖實錄》確在洪武十五年﹐但在其前已開始以其名行事及任命僧官。清濬被任命為左覺義﹐當在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待到僧錄司正式建立時﹐公佈的左覺義名卻是來復[注14]。

由上可見﹐清濬在洪武四年參加鍾山普度大會後﹐一度回四明說法或歸隱他處﹐至十二年被任為左覺義才重新赴京。如由其主持皇家地圖繪製﹐應在此後至受命擔任南京靈谷寺住持間。至於擔任靈谷寺住持時間也有出入﹐一說庚午年即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但他為人撰寫〈松隱禪院建華嚴塔記〉(洪武二十二年歲次己巳五月吉日立)﹐所用的銜頭已是“僧錄司左覺義靈谷禪寺住持清濬”。另有以此事繫於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或者可作如下之推測﹕清濬在1379年任左覺義時﹐開始從事地圖的編繪﹐1382年僧錄司正式成立後﹐他仍兼左覺義之銜而不事其他公務﹔1386年﹐他雖開始被任為靈谷寺住持﹐但因在首都﹐仍可繼續完成地圖未竟之事﹐到1389年地圖完成後﹐才專門負責靈谷寺的工作﹐當時以此為名的奉賀應酬事也漸多。這樣﹐皇家輿圖的編繪工作﹐大約也耗費了其十載光陰。

(四) 混一圖作者何以佚名缺載

以上淺見﹐多屬推測﹐不足為憑。最大的詰難之一﹐可能是﹕繪製皇家輿圖這等大事﹐何以未見記載﹖現存《大明混一圖》作者佚名﹐焉知其必為清濬﹖對此亦只能依常理來分析推敲﹐從朝鮮地圖提到的清濬《混一疆理圖》追溯及《水東日記》所載的清濬《廣輪疆里圖》。

在高度專制集權的國度﹐繪製全國地圖一類工作﹐通常由中央政府壟斷﹐受皇帝及其寵臣親自掌管﹐屬於高度保密的機要事務﹐一般閑雜人等均不得與聞。而其成果通常都供皇帝或元首御覽﹐並歸功於最高領導人。不僅地圖﹐諸如《永樂大典》﹑《康熙字典》及乾隆乃至後世領導人的一些詩文﹐也多由御用文人或秘書操筆而冠以元首之名。只不過《大明混一圖》之類﹐更被奉為皇宮御覽的專品﹐不可出大內禁外。

人們可能會問﹐既屬機密禁品﹐為何卻會傳至朝鮮﹖這又要從古代中國朝廷那種”寧贈友邦﹐勿予家奴”的陋規來觀察了。《大明混一圖》在廿世紀九十年代前﹐一向只為朝﹑日及少數西方學者所推介﹐後來雖複製給南非等﹐一般中國學者是無權問津的。有明一代﹐中﹑朝關係甚是密切﹐使者往還頗為頻繁﹐皇帝往往親自接見﹐賜書贈圖屢見不鮮。以權近而言﹐就曾數度奉使﹐如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十一日入朝﹐明太祖曾敕留文淵閣﹐命游觀三日並賦詩﹐同時又御賜詩三篇[注15]。此外﹐歷史上凡屬官家擁有物﹐常經戰亂而失傳或被掠﹔反而民間流傳的﹐較易保存下來。譬如﹐清濬在元代所繪《廣輪疆里圖》﹐到明代至少經宋濂﹑王逵﹑嚴節﹑葉盛幾代文人閱過﹐並一直流傳至今。《大明混一圖》長期不見天日﹐差點繼續埋沒於一千萬件檔案中﹐即使有幸略加披露﹐仍是一樁聚訟不休的無頭公案。

(五) 混一疆里圖後改大明混一圖

另一可能的詰難是﹕朝鮮權近跋文明言該國所得的是清濬《混一疆理圖》﹐為何轉換為《大明混一圖》﹖此乃基於當時皇家輿圖應由清濬主持編繪﹑朝鮮使者帶走的應即由明廷複製的皇家輿圖﹐以及下列另一推測﹕姑不論《大明混一圖》的底圖如何﹐而《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的底圖除李澤民的《聲教廣被圖》外﹐最主要的參考資料即清濬所主持編繪的《大明混一圖》(亦即《混一疆里圖》)。換言之﹐那獨一無二的南非”金三角”﹐朝鮮圖是抄自《大明混一圖》的。至於朝鮮圖未畫出印度﹐那是傳抄者的問題﹐不能反過來懷疑《大明混一圖》的正確布局及其可能性。

承上而來的推論是﹕在永樂以前﹐明廷皇家輿圖的名稱原叫《混一疆里圖》。因自建文元年朝鮮使者攜回地圖複製件﹐至建文四年繪出《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他們一直稱其底圖是清濬的《混一疆理圖》。而對清濬來說﹐由元代的《廣輪疆里圖》或《廣輿疆里圖》﹐到大明的《混一疆里圖》﹐從內容增廣﹑繪法提高到圖名變化﹐都是符合邏輯而順理成章的事。不過﹐也許永樂以降﹐令御圖改名更能體現皇明混一海宇(鄭和所立《天妃之神靈應記》碑文)的氣魄﹐及七下西洋的空前規模了﹗

[注釋] 凡正文中[  ] 內字為本文作者所加

[1] 可參見Walter Fuchs, The “Mongol’ Atlas” of China by Chu Ssu-pen and the
    Kuang-yü-t’u, Fu Jen University, Peiping, 1946; Walter Fuchs:北京の明代世界
    にっへて﹐地理學史研究會編《地理學史研究》第二集﹐柳原書店昭和三十七年(1962)。
[2] 汪前進﹑胡啟松﹑劉若芳〈絹本彩繪大明混一圖研究〉﹐載《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
    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
[3] [4] 見張文〈了解非洲誰佔先﹖ ─ 《大明混一圖》在南非引起轟動〉所引的中國第一歷史
    檔案館館長邢永福介紹﹐載http://www.chinamap.com/qikan/2003-3/asp/
[5] 小川琢治早於1910年﹐已發表〈近世西洋交通以前的支那地圖學的成就〉﹐披露了該圖﹐
    載Journal of the Tokyo Geographical Society。青山定雄先後於Tokyo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1938年第8期﹑1953年第5期﹐發表了〈關於元代之地理學〉﹑
    〈古地志地圖等之調查〉。另前引福克司著作﹐及李約瑟《中國科技史》第五卷‧地學
     (中譯本由科學出版社1976年出版)也有相關評介。羽離子〈元代杰出地圖學家清濬
     大師〉發表於《法音》1986年第3期(總31期)。
[6] 織田武雄﹑室賀信夫﹑海野一隆《日本古地図大成‧世界図編》﹐講談社1972年版。
[7]《貞一齋詩文稿》﹐宛委別藏錄叢書堂鈔本。
[8] 羽離子〈元代杰出地圖學家清濬大師〉﹐載《法音》1986年第3期(總31期)。作者另以
    錢健之名發表〈關於中國古代定量製圖學的新史料〉﹐載《重慶師範學院學報(哲社)》
    1987年第3期。羽離子所見《水東日記》未知何種版本﹐唯台灣學生書局在1965年已出
    版了該書的康熙刊本影印本﹐中華書局則於1980年初出版了魏中平的校點本。
[9] 見張江華〈《水東日記》中元僧清濬地圖的記載與系統圖例符號的使用年代問題〉﹐
    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2年第1期。另見前引汪前進﹑胡啟松﹑劉若芳〈絹本彩繪
    大明混一圖研究〉。該兩文亦均未提所引《水東日記》的版本。
[10]明葉盛《水東日記》卷十七﹐中華書局1980年魏中平校點本﹐第169頁。該書係以康熙
    十九年葉氏賜書樓印本(四十卷)為底本﹐又用明弘治間常熟徐氏刻本(三十八卷)進行了
    通校。唯據康熙刻本影印版(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出版台灣大學藏賜書樓板)觀之﹐該
    版並未附圖﹐也絲毫未提及有附圖一事。
[11]明葉盛《水東日記》卷十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十二‧小說家類一‧雜事
    之屬。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出版﹐子部三四七(小說家類)﹐1041-100至1041-
    102頁(三十八卷本)。
[12]明葉盛《水東日記》卷十七﹐嘉靖癸丑(卅二年﹐公元1553年)刻﹐國會圖書館攝製北平
    圖書館善本書膠片。該書係由葉盛玄孫葉恭煥以家藏本補刻﹐由三十八卷而成四十卷。
[13]明文琇《增集續傳燈錄》卷五‧靈谷天淵清濬禪師﹐《續藏書》本。下面引用史料﹐
    凡“附錄二‧部分相關資料”已載錄﹐出處注釋酌情從略。
[14]明釋大聞《釋鑑稷古略續集》卷二﹐山東圖書館藏明崇禎十一年刻本影印本。
[15]參見《韓國文集中明代史料》(一) ﹐權近《陽村集》編者介紹﹐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年版﹐

附錄一    清濬生平略表

1328年  元泰定帝致和元年﹐是年清濬出生於浙江台州黃巖
1330年  元文宗至順元年﹐約是年李澤民完成《聲教廣被圖》
1340年  元順帝至元六年﹐約是年清濬出家為僧﹐時十三歲﹔旋為徑山古鼎銘公之入室弟子。
              後在四明育王佛照祖庵五載﹐復掛錫於東湖青山
1360年  元順帝至正二十年(庚子)﹐清濬繪出《廣輪疆里圖
1368年  明太祖洪武元年。清濬於明初出為四明萬壽寺住持﹐旋於東錢湖東的二靈山修葺
              寺宇[恕中無慍禪師曾撰〈光明室〉詩(為二靈天淵和尚作)]
1371年  明太祖洪武四年﹐在蔣山(鍾山)設普度大會﹐驛召十高僧赴京﹐清濬為其中之一。
              此後說法於萬壽寺﹐旋又歸隱清雷峰中﹐宋濂(1310-1381)曾撰〈送天淵禪師
              濬公還四明序〉贈別
1379年  明洪武十二年﹐御製授清濬左覺義誥文
1386年  明洪武十九年﹐奉旨即金陵靈谷寺大齋會說法﹔旋任該寺住持﹐太祖有〈山居詩十二
              首賜靈谷寺左覺義清濬〉
1389年  明洪武廿二年﹐約是年《大明混一圖》(前身或即《混一疆里圖》)繪成﹔清濬為
             〈松隱禪院建華嚴塔記〉撰文
1390年  明洪武廿三年﹐清濬為釋無慍《山庵雜錄》題詞
1391年  明洪武廿四年﹐清濬為釋心泰《佛法金湯編》作序
1392年  明洪武廿五年﹐五月三十日﹐清濬寂化於靈谷寺。其徒遵囑收遺骨陪葬乃師雙徑
              妙明塔左﹐蘇伯衡為其撰塔銘
1399年  明惠帝建文元年﹐朝鮮使者金士衡等入朝﹐並攜回李澤民《聲教廣被圖》﹑
              清濬《混一疆理圖》(後或改名《大明混一圖》)
1402年  明惠帝建文四年﹐朝鮮金士衡﹑李茂﹑李薈﹑權近等據李澤民《聲教廣被圖》﹑
              清濬《混一疆理圖》﹐輔以本國及日本資料﹐繪成《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
1452年  明代宗景泰三年(壬申)正月﹐嘉禾嚴節(貴中)摹畫清濬《廣輪疆里圖》並作跋
1474年 明憲宗成化十年﹐《水東日記》作者葉盛卒﹐該書於明孝宗弘治間(1488-1505年)
             由常熟徐氏首刻。其十七卷記載清濬作《廣輪疆里圖》事﹐並附嚴節或後人的該圖
             摹畫件(嘉靖刻本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各附一圖﹐保存迄今﹐詳略不同)

附錄二    部分相關資料

(朝鮮)《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權近題跋﹕
       ”天下至廣也﹐內自中邦﹐外薄四海﹐不知幾千萬里也。約而圖之于數尺之幅﹐其致詳難矣。故為圖者皆率略。惟吳門李澤民《聲教廣被圖》﹐頗為詳備﹔而歷代帝王國都沿革﹐則天台僧清濬《混一疆理圖》備載焉。建文四年夏﹐左政丞上洛金公[士衡]﹐右政丞丹陽李公[茂]燮理之暇﹐參究是圖﹐命檢校李薈更加詳校﹐合為一圖。其遼水以東﹐及本國之圖﹐澤民之圖亦多缺略。今特增廣本國地圖﹐而附以日本﹐勒成新圖。井然可觀﹐誠不出戶而知天下也。……”
                                      (織田武雄﹑室賀信夫﹑海野一隆《日本古地図大成‧世界図
                                       編》﹐講談社1972年版)

(元)朱思本〈輿地圖自序〉﹕
       “至若漲海之東﹑南﹐沙漠之西﹑北﹐諸番異域﹐雖朝貢時至﹐而遼絕罕稽。言之者既不能詳﹐詳者又未必可信﹐故於斯類﹐姑用闕如。”
                                       (《貞一齋詩文稿》﹐宛委別藏錄叢書堂鈔本)

(明) 葉盛《水東日記》卷十七﹕
      “[首載地圖]袁伯長謂唐僧一行陋周畿漢志之陿﹐始定南北兩戒﹐而山川之肇源止伏﹐一覽可盡。且言其身至開平﹐見所謂衍迆平曠﹐靡有紀極﹐始謂視兩戒之說倍蓰不足議也。予近見《廣輪疆里》一圖﹐如右。其方周尺僅二尺許。東自黑龍江﹑西海桐[河洞]﹐南自雷﹑廉﹑特磨道站至歹灘﹑通西﹐皆界為方格﹐大約南北九十餘格﹐東西差少。其陰則清濬等二詩﹐嚴節一跋﹐因悉錄之﹕‘萬里山川咫尺中﹐江河迢遞總朝東。當時漢帝曾披此﹐鄧禹因之立大功。’(沙門清濬) ﹔‘夷夏都歸掌握中﹐眼空南北與西東。此圖畫就非容易﹐為問沙彌幾日功。’(武林王逵)﹔‘此圖乃元至正庚子□僧清濬所畫﹐中界方格﹐限地百里﹐大率廣袤萬餘。其間省路府州﹐別以朱墨﹐仍書名山大川水陸限界。予喜其詳備﹐但與今制頗異﹐暇日因摹一本﹐悉更正之。黃圈為京﹐朱圈為藩﹐朱豎為府﹐朱點為州﹐縣繁而不盡列。居海島沙漠﹐道里遼絕﹐莫可稽考者﹐略敘其槩焉。時景泰壬申正月﹐嘉禾嚴節貴中謹識。(郡邑間有仍舊名者﹐既不盡列﹐不復[改]也)’。”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葉恭煥補刻本)

(明) 葉盛《水東日記》卷十七﹕
      “袁伯長謂唐僧一行陋周畿漢志之狹﹐始定南北兩戒﹐而山川之肇源止伏﹐一覽可盡。予近見《廣輪疆理》一圖﹐其方周尺僅二尺許。東因黑龍江﹑西海桐﹐南自雷﹑廉﹑特磨道站至歹灘﹑通西﹐皆界以格﹐大約南北多﹐東西差少。其陰則清濬等二詩﹐嚴節一跋﹐因悉錄之﹕‘萬里山川咫尺中﹐江河迢遞總朝東。當時漢帝曾披此﹐鄧禹因之立大功。’(沙門清濬) ﹔‘夷夏都歸掌握中﹐眼空南北與西東。此圖畫就非容易﹐為問沙彌幾日功。’(武林王逵)﹔‘此圖乃元至正庚子僧清濬所畫﹐大率廣袤萬餘。其間省路府州﹐各以次列﹐仍書名山大川水陸限界。予喜其詳備﹐因摹一本﹐置之坐隅﹐凡城郭山川道里遼絕者﹐悉在掌握焉。時景泰壬申正月﹐嘉禾嚴節貴中謹識。[末附地圖]右《廣輪疆里圖》。”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十二‧
                                              小說家類一‧雜事之屬) 

(明) 葉盛《水東日記》卷十七﹕
       “袁伯長謂唐僧一行陋周畿漢志之陿﹐始定南北兩戒﹐而山川之肇源止伏﹐一覽可盡。且言其身至開平﹐見所謂衍迆平曠﹐靡有紀極﹐始謂視兩戒之說倍蓰不足議也。予近見《廣輿疆里》一圖﹐其方周尺僅二尺許。東自黑龍江西海祠﹐南自雷﹑廉﹑特磨道站至歹灘﹑通西﹐皆界為方格﹐大約南北九十餘格﹐東西差少。其陰則清濬等二詩﹐嚴節一跋﹐因悉錄之﹕萬里山川咫尺中﹐江河迢遞總朝東。當時漢帝曾披此﹐鄧禹因之立大功。’(沙門清濬) ﹔夷夏都歸掌握中﹐眼空南北與西東。此圖畫就非容易﹐為問沙彌幾日功。’(武林王逵)﹔此圖乃元至正庚子台僧清濬所畫﹐中界方格﹐限地百里﹐大率廣袤萬餘。其間省路府州﹐別以朱墨﹐仍書名山大川水陸限界。予喜其詳備﹐但與今制頗異﹐暇日因摹一本﹐悉更正之﹐黃圈為京﹐朱圈為藩﹐朱豎為府﹐朱點為州﹐縣繁而不盡列。若海島沙漠﹐道里遼絕﹐莫可稽考者﹐略敘其槩焉。時景泰壬申正月﹐嘉禾嚴節貴中謹識。(郡邑間有仍舊名者﹐既不盡列﹐不復改也)’。”
                                             (中華書局1980年魏中平校點本﹐
                                              據康熙十九年葉氏賜書樓印本)

陳衍輯《元詩紀事》卷十五﹕
“《廣輪疆里圖》﹕‘萬里山川咫尺中﹐江河迢遞總朝東。當時漢帝曾披此﹐鄧禹因之立大功。’(《水東日記》﹕予近見《廣輪疆里》一圖﹐如右﹐其方周尺僅二尺許﹐皆界為方格﹐大約南北凡九十餘格﹐東西差少。其陰則清濬等二詩云云。此圖乃元至正庚子僧清濬所畫)。”
                                                (清光緒鉛印本)

《明太祖實錄》卷一四四﹕
       “洪武十五年夏四月……置僧﹑道二司﹐在京曰僧錄司﹑道錄司﹐掌天下僧﹑道﹔在外府﹑州﹑縣設僧綱﹑道紀等司﹐分掌其事。俱選精通經典﹑戒行端潔者為之。僧錄司左﹑右善世二人﹐正六品﹔左﹑右闡教二人﹐從六品﹔左﹑右講經二人﹐正八品﹔左﹑右覺義二人﹐從八品。”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62-1966年校本)

(明)葛寅亮《金陵梵剎志》第一卷‧御製集‧授清濬左覺義敕﹕
       ”夫僧者﹐立身於物表﹐以化人初﹐不可煩以官守也。然而聚廬以居﹐合眾而食﹐錢穀有出納﹐簿籍有勾稽﹐不有所司﹐何以能治。故僧官之設﹐歷代不廢。今命爾僧清濬為僧錄司左覺義。爾其往慎乃職﹐勿怠以私﹐使彼學道之徒安居飽食﹐而不懈於進修﹐以稱朕興隆爾教之意﹐欽哉﹗”
                                       (民國廿五年金山江天寺影印明萬曆三十五
                                        年南京僧錄司刻﹑天啟七年印本)

(明)釋大聞《釋鑑稷古略續集》卷二﹕
      洪武五  年﹕命僧道錄司造周知冊﹐頒行天下寺觀
           十一年﹕御製授了達﹑德瑄﹑溥恰僧錄司
           十二年﹕御製授仲羲闡教誥文﹔御製授清濬左覺義誥文
           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禮部為欽依開設僧道衙門事……
           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准吏部咨除授各僧道錄司……
           廿二年﹕天淵禪師  慧日禪師  季芳禪師
                                       (山東圖書館藏明崇禎十一年刻本影印本)

(明)宋濂〈送天淵禪師濬公還四明序〉﹕
       “文辭之美者﹐見之於世﹐何其鮮哉﹖非文辭之鮮也﹕作之者雖精﹐而知之者未必真﹔知之者固審﹐而揚之者未必至。此其每相值而不相成。唐有柳儀曹﹐而浩初之文始著﹔宋無歐陽少師﹐而秘演之名未必能傳至于今。蓋理勢之必然﹐初不待燭照龜卜而後之也。嗟夫﹗浩初﹑秘演﹐何代無之﹖其不白於當時﹐卒隨煙霞變滅而無餘者﹐豈有他哉﹗由其不遇夫二公故然爾。此余讀天淵師之所作﹐其有感於中矣乎﹗
      天淵﹐名清濬﹐台之黃岩人﹐古鼎銘公之入室弟子。嘗司內記雙徑﹐說法於四明之萬壽﹐近歸隱於清雷峰中﹐蓋法筵之龍象也。余初未能識天淵﹕見其所裁《輿地圖》﹐縱橫僅尺有咫﹐而山川州郡彪然在列﹐余固已奇其為人﹐而未能知其能詩也﹔已而有傳之者﹐味沖澹而氣豐腴﹐得昔人句外之趣﹐余固已知其能詩﹐而猶未知其能文也﹔今年春﹐偶與天淵會於建業﹐因相與論文。其辯博而明捷﹐寶藏啟而琛貝焜煌也﹐雲漢成章而日星昭煥也﹐長江萬里﹐風利水駛﹐龍驤之舟藉之以馳也。因徵其近製數篇讀之﹐皆珠圓玉潔而法度謹嚴。余愈奇其為人﹐傳之禁林﹐禁林諸公多讚賞之。
      余竊以謂天淵之才﹐未必下於秘演﹑浩初。其隱伏東海之濱而未能大顯者﹐以世無儀曹與少師也。人恆言文辭之美者蓋鮮﹐嗚呼﹗其果鮮乎哉﹖方今四海會同﹐文治聿興﹐將有如二公出荷斯文之任﹐倘見天淵所作﹐必亟稱之﹐浩初﹑秘演當不專美於前矣。或則謂曰﹕”天淵。浮屠氏也。浮屠之法﹐以天地萬物為幻化﹐況所謂詩若文乎﹖”是固然矣。一性之中無一物不該﹐無一事不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誠不可離而為二。苟如所言﹐則性外有餘物矣。人以天淵為象為龍﹐此非所以言之也。
      天淵將東還﹐賢士大夫多留之。留之不得﹐詠歌以別之。以余與天淵相知尤深也﹐請序而送之。”
                                       (《宋濂全集》‧宋學士文集‧鑾坡前集卷八﹐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明)袁應祺輯《黃巖縣志》卷之七‧外志‧僊釋﹕
       “清濬﹕字天淵﹐邑李氏子。母夢異僧而孕﹐七歲穎悟異常﹐十三歲出家﹐于明之寶陀﹐隱然已負時望﹐後益研窮諸經﹐究其指歸。洪武初﹐驛召至京﹐為十高僧之一﹐引見勞問﹐賜賚還山。繼復召補左覺義﹐命主靈谷。上每製詩﹐賜之﹐日益親任。其應制詩文﹐動盈卷帙﹐太史宋濂﹑危素嘗敘其集﹐咸加推許。示寂靈谷﹐蘇伯衡銘其塔。”
                                             (寧波天一閣藏明萬曆刻本﹐
                                              上海古籍書店1963年影印本)

(清)釋德鎧《靈谷禪林志》卷八﹕
      清濬﹐字天淵﹐黃巖李氏子。幼穎敏﹐依徑山古鼎銘禪師﹐得受印可諸方爭以得師為重。洪武間﹐召入京﹐設普度大會﹐陞座說法﹐感佛放光﹐補右[左] 覺義﹐太祖親製詩十二首以賜之。”
                                              (光緒十二年重刻本)

(明)明河《補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五‧天淵濬﹑季芳聯二公﹕
      清濬﹐字天淵﹐台之黃巖人。具戒游參﹐見古鼎銘公有所入﹐命司內記﹐說法於四明之萬壽。未幾﹐棄眾歸隱清雷峰中。薦紳先生﹐挽留不可得。宋公濂作文送之﹐其略曰﹕余初未能識天淵。見其所裁輿地圖﹐縱橫僅尺有咫﹐而山川州郡﹐彪然在列﹔余固已奇其為人﹐而未知其能詩也。已而有傳之者﹐味沖澹而氣豐腴﹐得昔人句外之趣﹔余固已知其能為詩﹐而猶未知其能文也。今年春﹐偶與天淵會於建業﹐因相與論文﹐其辯博而明捷……。余益奇其為人﹐傳之禁林﹐禁林諸公多歎賞之。余竊以為﹐天淵之才未必下於秘演﹑浩初。其隱伏東海之濱﹐而未能大顯者﹐以世無儀曹與少師也。……天淵將東還﹐士大夫多留之。留之不得﹐詠歌以別之。以予與天淵相知尤深﹐請序而送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高僧傳合集》本)

(明)文琇《增集續傳燈錄》卷五‧靈谷天淵清濬禪師﹕
       “應天府靈谷天淵清濬禪師﹐別號隨庵。俗黃巖李氏﹐父益母應。師幼學鄉校﹐穎悟特異。然不甘處俗﹐年十三依妙明於明之寶陀。逾年薙髮受具。明遷中竺延師居侍司。及升雙徑﹐又處以記室。師益奮勵坐究行參﹐弗忘向上事。……師復日閱楞嚴﹑圓覺﹑楞伽﹑維摩等經﹐皆深究義趣。既而還四明﹐留育王佛照祖庵五載。愛東湖青山境致清絕﹐往掛錫焉。
      洪武改元﹐始應郡守出世萬壽。甫三載﹐又卜二靈和庵主故山﹐縛茅而居﹐扁曰隨庵。四年﹐太祖高皇帝有旨﹐於鍾山設普度大會。驛召有道沙門十人﹐師居一也。事竣還山﹐賜賚甚優。十五年﹐肇開僧錄司﹐召師職覺義。十九年﹐被旨即靈谷大齋會說法﹐祥光發現﹐照曜林谷﹐萬目咸睹﹐歎未曾有。適靈谷住持羲物先以疾辭退﹐太祖命師補處﹐親製詩十二章以寵其行。仍敕僧錄司﹐官弘道夷簡守。仁宗泐﹐翰林學士劉三吾﹑董倫咸屬和以贈師。尋和進﹐太祖覽之稱善。時天大雪﹐太祖御几筵﹐復為〈冒雪來朝詩〉以褒嘉之﹐有”佛日增輝萬象開﹐全身又入夢中來”之句。自是﹐太祖侍遇益隆﹐屢奉制賡和。一日欽和〈思親懷故詩〉進﹐太祖嘉歎﹐賜寶鈔二千五百。師不己有﹐就奏為萬工池費。而尤為諸親王禮待﹐賜予手書﹑詩偈及珍異物。道風遠播﹐四方參學之士雲屯水匯﹐師皆隨其根器以加策勵﹐多所成就。……
      洪武壬申五月三十日入滅。其先五日﹐斥服玩﹐散交游﹐誡諸徒﹐別同僚。書偈而化﹐春秋六十五﹐夏五十一。闍維其徒收遺骨﹐陪葬雙徑妙明塔左。”
                                                      (《續藏經》本)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閏集第二‧天淵濬公(二首)﹕
       “天淵﹐名清濬﹐黃岩人。古鼎銘公之入室弟子。嘗司內記雙徑﹐說法四明之萬壽﹐歸隱清雷峰中。洪武中﹐應召為天界僧官左覺義。庚午歲﹐命住持靈谷寺﹐御製詩十三首賜之。年六十五﹐示疾留偈而化。公初遊金陵﹐宋景濂嘗有文送還四明﹐極稱其詩文﹐以為其才不下于秘演﹑浩初。其隱伏東海之濱﹐未能大顯者﹐以世無柳儀曹與歐陽少師也。
      〈上命欽和山居詩〉(二首)
老來一住岩幽﹐塵境無心得自繇。空裡每看花滿眼﹐鏡中漸覺雪盈頭。
吟餘月照千峰夜﹐定起雲生萬壑秋。身世已知渾是夢﹐百年光景水東流。

白髮山僧住翠蘿﹐餘生身事任蹉跎。倦從石上支頤坐﹐閒向雲中拍手歌。
設利現時光煜煜﹐伽梨披處影娑娑。鍾山咫尺城東地﹐草木偏承雨露多。
                                                 (清順治九年毛氏汲古閣刻本)

(清)錢謙益撰﹑錢陸燦編《列朝詩集小傳》﹕高僧二十一人‧天淵濬公
       “天淵﹐名清濬﹐黃岩人。古鼎銘公之入室弟子。嘗司內記雙徑﹐說法四明之萬壽﹐歸隱清雷峰中。洪武中﹐應召為天界僧官左覺義。庚午歲﹐命住持靈谷寺﹐御製詩十三首賜之。年六十五﹐示疾留偈而化。公初遊金陵﹐宋景濂嘗有文送還四明﹐極稱其詩文﹐以為其才不下于秘演﹑浩初。其隱伏東海之濱﹐未能大顯者﹐以世無柳儀曹與歐陽少師也。”
                                                (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
                                                  學林類九﹐明文書局印行)

陳垣《釋氏疑年錄》卷十﹕
       “應天靈谷天淵清濬(黃巖李氏)                        一三二七生
        明洪武二十五年卒  年六十五(《增集續傳燈錄》五) ”
                                                        (廣文書局1975年版)

清濬題記及同儕詩文目錄﹕
      〈松隱禪院建華嚴塔記〉(洪武二十二年歲次己巳五月吉日立)﹕
          僧錄司左覺義靈谷禪寺住持清濬撰文”
       天台沙門釋無慍《山庵雜錄》題記﹕
          洪武庚午[二十三年] 靈谷住山清濬拜題”
       會稽沙門釋心泰《佛法金湯編》序﹕
          時洪武二十四年歲在辛未五月望日僧錄司左覺義靈谷禪寺住持沙門清濬序”
       居頂等編無慍禪師《恕中和尚語錄》卷第四﹕
           無慍禪師〈光明室〉(為二靈天淵和尚作)
       戴良〈二靈山房記〉﹕
          里邑之人﹐慕天淵之學者往游矣﹔四方之人﹐聞天淵之名皆往矣。”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新增文章_神州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