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濬《廣輪疆里圖》略析

                                                                     香江南溟齋  陳佳榮

[摘要]元代疆域之廣袤﹐歷代罕有其匹。然在目前刊行的各種古代地圖集中﹐元代不僅圖幅甚少﹐而且於全國輿地總圖幾付闕如。不久前﹐筆者自明代葉盛《水東日記》的嘉靖等版中﹐發見其卷十七所附元末天台僧人清濬的《廣輪疆里圖》摹本﹐並有詳略多種圖幅。該圖既是現存最詳盡﹑準確的元代疆里總圖﹐又是明初《大明混一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等的重要底圖﹔在中國古代地圖史上佔有一席顯要的地位﹐可補其缺失的﹑中間而關鍵的一環。本文在簡略交代寫作緣起後﹐即對《廣輪疆里圖》的編製背景﹑版本保存﹑全圖內容及其價值﹐展開進一步的分析。文末又附錄該圖可辨正的路﹑州名﹐並與《元史‧地理志》乃至《大元一統志》﹐進行初步的比較及研究。

                            Brief introduction to Guang-lun Jiang-li Tu,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Mongol atlas of China to date

The Guang-lun Jiang-li Tu (〈廣輪疆里圖〉), a Mongol map of China drawn by a Buddhist monk named Qing-jun (清濬, 1328-1392) , is an atlas of immense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aps.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has found a copy of it in the Ming’s Jiajing edition of Shui-dong Diary (《水東日記》) , which was written by Ye Sheng (葉盛, 1420-1474). According to Quan-jin (權近), one of the authors of the Hun-yi Jiang-li Li-dai Guo-du zhi Tu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 published in Korea in 1402, he based his work on two maps, one of which being the Guang-lun Jiang-li Tu, which provided details on the names of places in Mongol Empire. The Guang-lun Jiang-li Tu is also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Mongol atlas of China to date. This article looks into the making of such a historically important map, and its various editions,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Comparison with the Da-Yuan Yi-tong Zhi (《大元一統志》) and the Yuan Shi Dili Zhi (《元史地理志》) is also made at the end.

一  本文寫作之緣起

中國古代地圖繪製的歷史雖然甚古﹐但早期保存下來的全國疆域圖不過宋﹑元數幅。晉裴秀(224-271)《地形方丈圖》﹑唐賈耽(730-805)《海內華夷圖》均已不傳﹐唐李吉甫(758-814)的《元和郡縣圖志》在宋後亦有志無圖。只有到宋代﹐才存有幾幅尚稱詳細的全國圖﹐較重要的有《九域守令圖》﹑《禹跡圖》﹑《華夷圖》﹑《墜理圖》﹑《輿地圖》﹑《古今華夷區域總要圖》﹑《禹貢九州及今州郡之圖》﹑《歷代輿圖》等[1]。

至於元代﹐文獻記載有幾幅頗為馳名的重要地圖﹐但迄今均未存留下來。是故在目前刊行的各種古代地圖集中﹐元代不僅圖幅甚少﹐而且於全國輿地總圖幾付闕如。例如﹐據稱參與策劃﹑主編元《一統志》的札馬魯丁(生卒年不詳)﹐曾編繪有《天下地理總圖》﹐然已無蹤影。朱思本(1273-1333﹖)於約1320年完成了《輿地圖》兩卷﹐內含〈輿地總圖〉﹐唯該書原稿已佚﹔幸賴明羅洪先(1504-1564)增纂為《廣輿圖》而可窺測其祖本及藍圖﹐然現今所見究非元朝地圖之全豹[2]。

此外﹐由明初部分地圖及記載﹐人們也知道元代尚有兩幅地圖﹐是為《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乃至《大明混一圖》的重要底本﹐它們即李澤民(生卒年不詳)的《聲教廣被圖》及清濬(1328-1392)的《混一疆理圖》。事緣明初朝鮮《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的作者之一權近(1352-1409)跋文謂“吳門李澤民《聲教廣被圖》﹐頗為詳備﹔而歷代帝王國都沿革﹐則天台僧清濬《混一疆理圖》備載焉。建文四年夏﹐左政丞上洛金公﹐右政丞丹陽李公﹐燮理之暇﹐參究是圖﹐命檢譯李薈﹐更加詳校﹐合為一圖”云云[3]。因《大明混一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及《廣輿圖》先後均畫出非洲南部的大三角形﹐所以大家對其元代底圖懷有濃烈的興趣。

關於李澤民及《聲教廣被圖》﹐向來無考﹐或謂該圖作於公元1330年左右[4]。但朝鮮使者在明初同時帶走李澤民及清濬兩人之圖﹐而元末明初烏斯道(1314-1390?)在〈刻輿地圖序〉中也同時提及兩種地圖云﹕“地理有圖﹐尚矣。本朝李汝霖《聲教被化圖》最晚出。自謂考訂諸家﹐惟《廣輪圖》近理。”[5]。故“李澤民《聲教廣被圖》”與“李汝霖《聲教被化圖》”是否同一﹐乃至李澤民成圖年代均值探討。《廣輪圖》應即清濬的《廣輪疆里圖》﹐該圖是否就是《混一疆理圖》﹖如非﹐二者關係如何﹖亦均待考。

廣輪疆里圖》原來已由明代葉盛的《水東日記》卷十七略知其繪製大概情形﹐唯未見全圖。筆者近來有幸從《水東日記》的嘉靖版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下子看到了該圖的詳﹑略兩種摹本﹐於是立即公之於眾﹐並草寫短文一篇﹐以供大家共同研究﹔復蒙台灣師範大學張素玢教授鼎力相助﹐蒐羅﹑影印了該書弘治版卷十七所附的最早的詳圖摹本﹐令此項研究別開生面﹑更上一層樓[6]。

在對比元代部分載籍及《廣輪疆里圖》之後﹐發現該圖竟是中國現存最詳盡﹑準確而且幾乎是唯一的元代全國疆里總圖。因此﹐自覺有義務對之略加探討﹐以盡自己的心願與責任﹐於是再提拙筆另書此文﹐望博雅君子有以教我。

二  清濬元朝地圖的編製與保存

清濬(1328-1392)是元明之際的天台僧人(見本文資料一〈清濬《廣輪疆里圖》相關史事年表〉)。他於元泰定帝致和元年(戊辰﹐1328年)出生於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浙東道台州路黃巖州﹐十三歲出家[7]。他繪製《廣輪疆里圖》的時間﹐據明人《水東日記》所載嚴節的附記(詳見下述)﹐是元至正庚子(二十年)即1360年﹐時年卅三。關於他的志趣或何以繪成此圖﹐史無明載。不過據該圖成山角附近的兩行說明﹕“辛卯前行北路﹐二月至成山﹔壬辰前行北路[圖中箭頭指至今渤海灣一帶]”﹐可見他在元順帝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年)前﹐由江浙沿海路北行﹐於是年二月至成山﹐然後又繼續北上抵達大都一帶。當時清濬只有二十四歲﹐已如此愛好於遊歷﹐而十年後終於繪成全國輿地總圖。這說明其成就絕非偶然所致。

清濬及他編繪《廣輪疆里圖》一事﹐似未見諸元代的載籍。其生平包括製圖的相關資料﹐均賴明人方得以流傳。首先是明初的大學問家宋濂(1310-1381)﹐他在〈送天淵禪師濬公還四明序〉曾云﹕“天淵﹐名清濬﹐台之黃岩人。……余初未能識天淵﹐見其所裁輿地圖﹐縱橫僅尺有咫﹐而山川州郡彪然在列﹐余固已奇其為人”[8] 則清濬地圖在明代初以《輿地圖》名世。其次提及該圖的是烏斯道(1314-1390?)﹐其〈刻輿地圖序〉作“《廣輪圖》”。不過﹐對該圖傳播於世影響較大的﹐則是上述《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的權近(1352-1409)跋﹐他親自目覽“天台僧清濬《混一疆理圖》”﹐其中歷代帝王國都沿革“備載焉”。

上述明初諸人的文章雖均提到清濬的地圖﹐但語焉不詳。到了明代中期﹐才有另一批文人對之繼續予以關注﹐或吟詩讚其繪圖之功力﹐或高度評價其繪圖技巧﹐或摹描其圖助其傳世﹐或在自己的書中加以刊載﹐使清濬元代地圖能夠長期流存下來。原來清濬曾為該圖自作一詩﹕“萬里山川咫尺中﹐江河迢遞總朝東。當時漢帝曾披此﹐鄧禹因之立大功。” 而武林王逵則加以奉和﹕“夷夏都歸掌握中﹐眼空南北與西東。此圖畫就非容易﹐為問沙彌幾日功。”繼之嘉禾嚴節(貴中)將清濬的地圖予以摹繪﹐而略加改動﹐並於景泰壬申(三年﹐公元1452年)正月留下記載﹕“此圖乃元至正庚子台僧清濬所畫﹐中界方格﹐限地百里﹐大率廣袤萬餘。其間省路府州﹐別以朱墨﹐仍書名山大川水陸限界。予喜其詳備﹐但與今制頗異﹐暇日因摹一本﹐悉更正之。黃圈為京﹐朱圈為藩﹐朱豎為府﹐朱點為州﹐縣繁而不盡列。居海島沙漠﹐道里遼絕﹐莫可稽考者﹐略敘其槩焉。(郡邑間有仍舊名者﹐既不盡列﹐不復[改]也)”。今日吾人所見的應即嚴貴中的摹本﹐但畫圖方格被去除﹐若干地名被改用明制之稱。

若論明人中對清濬地圖流傳貢獻最大的﹐當推葉盛(1420-1474)。他在《水東日記》卷十七中﹐對清濬的功績給以評價﹕“袁伯長謂唐僧一行陋周畿漢志之陿﹐始定南北兩戒﹐而山川之肇源止伏﹐一覽可盡。且言其身至開平﹐見所謂衍迆平曠﹐靡有紀極﹐始謂視兩戒之說倍蓰不足議也。予近見《廣輸[輪]畺[疆]里》一圖﹐如右。其方周尺僅二尺許。東因黑龍江﹑西海桐[河洞]﹐南自雷﹑廉﹑特磨道站至歹灘[難]﹑通西﹐皆界為方格﹐大約南北九十餘格﹐東西差少。其陰則清濬等二詩﹐嚴節一跋﹐因悉錄之。”葉盛不但刊載了上述清濬﹑王逵﹑嚴節的詩文﹐而且把《廣輪疆里圖》附於書中﹐於是一幅重要的元代全國輿地總圖﹐終能在六百多年後重現於世人面前[9]。

葉盛的《水東日記》並不難覓﹐而且台北﹑北京都在20世紀60-80年代﹐出過各類版本的影印本或校注本﹐為何在探討朝鮮《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底圖時﹐諸文長期均謂清濬圖已失傳呢﹖原來並非所有版本都附有清濬地圖的。據筆者所知﹐《水東日記》較重要的版本系統有五﹕(1)明弘治間(1488-1505)常熟徐氏刻本﹐38卷(原北平圖書館藏善本﹐台灣國家圖書館有藏本)﹔(2)明嘉靖癸丑(三十二年﹐1553)葉盛玄孫葉恭煥以家藏本補刻本﹐40卷﹐原為北平圖書館善本﹐現只見美國國會圖書館攝製膠片(香港大學﹑新加坡圖書館均有藏)﹔(3)明萬曆間崑山葉重華刊本﹐卷一標明“崑山葉盛著﹐六世孫重華較梓”﹐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台灣國家圖書館有善本。該本應據嘉靖刻本重刊印﹔(4)明末葉重華賜書樓刻﹑清康熙十九年葉方蔚重修本﹐或謂清康熙十九年葉氏賜書樓印本(葉盛七世孫方蔚據舊抄本及弘治﹑嘉靖等版校勘刻本)﹐40卷﹔(5)清乾隆四十三年《四庫全書》文淵閣本﹐38卷﹐標為兩淮鹽政採進本﹐置子部十二‧小說家類一‧雜事之屬。

上述版本中﹐康熙本葉方蔚跋稱明末本刻版因乙酉(1645年)兵災長期擱置塵閣中﹐後以原書版再加舊抄本及弘治﹑嘉靖等本詳校而重新刻印。台灣學生書局於1965年出過其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出了魏中平校點本﹐據校點者云係以康熙十九年葉氏賜書樓印本(40卷)為底本﹐另用明弘治間常熟徐氏刻本(38卷)進行了通校。值得注意的是﹐康熙本及中華書局1980年版(用弘治本參校)《水東日記》卷十七﹐均未附刻清濬的《廣輪疆里圖》摹本﹐其相關介紹亦無片言隻字提及附圖之事。只有弘治本﹑嘉靖本等明代刻本各附有詳圖(標明“予近見廣輪疆里一圖﹐如右”)﹐四庫本附有簡圖(標明“右廣輪疆里圖”)。看來康熙本等不但未載該圖﹐且略去相關文字﹔四庫本之圖則甚簡陋﹐錯字亦多。因此﹐為《水東日記》弘治本﹑嘉靖本卷十七附錄的《廣輪疆里圖》兩種摹本﹐是我們研究元代全國疆域圖的最佳參考資料。
    
三  《廣輪疆里圖》的內容分析

清濬的《廣輪疆里圖》雖為元時所繪﹐但現存圖樣係明代嚴節等人甚至是清初人的摹本。究竟如何對其內容的時代性作出判斷呢﹖首先要看看嚴節等究竟對清濬原圖改了甚麼﹐哪些地名是後人所加。據嚴節自己所云﹐他改了路府州的顏色﹐方格也應為其所去除。至於地名﹐筆者將清濬地圖摹本與《元史‧地理志》(參見本文所附資料二〈清濬《廣輪疆里圖》可辨正的路州名〉) 以及《大元混一方輿勝覽》[10]詳加比對﹐發現在全圖約六百個地名中﹐除北京﹑開平﹑曲阜﹑青(州)﹑武定﹑太原﹑平陽﹑開封﹑鳳陽﹑荊(州)﹑西安﹑漢中﹑雲南﹑蘇(州)﹑嚴(州)﹑寧波﹑金華﹑南京﹑南昌﹑長沙﹑桂林等二十來個路府州名(尤其是加方框的路府名)外﹐其餘絕大部分都大致同《元史‧地理志》所載路﹑府﹑州之名。可見目前所看到的清濬《廣輪疆里圖》﹐基本上可以當成有元一代的輿圖成果來加以研究。

在認真對比《元史‧地理志》資料後﹐我們可發現﹐清濬地圖上的路﹑府﹑州﹑司諸名與之非常地接近。清濬雖對輿圖繪製有特別的興趣﹐但以其職業﹑地位﹑身分等言﹐如未充分利用前人尤其是官方圖志的成果﹐是難以畫出如此全面的全國性輿圖的。

這裡我們要略略回顧其前的元代地理圖志成就﹕首先是《大元大一統志》﹐原由札馬魯丁﹑虞應龍於世祖至元卅一年(1294年)修成初稿﹐傳札馬魯丁繪有《天下地理總圖》但已亡佚﹔至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三月﹐孛闌盻(月兮)﹑岳鉉完成《大元大一統志》共1300卷奏進。雖然該志現已大部分散佚[11]﹐但後來明初宋濂修《元史‧地理志》主要是利用《大元大一統志》的資料﹐其政區基本上反映大德七年前的情況﹐也有小部分增補至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

其次﹐對清濬繪圖事業影響較大的﹐是約於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完成的朱思本《輿地圖》。該圖雖然已佚﹐但由明羅洪先增纂成《廣輿圖》﹐其中〈輿地總圖〉保存了元圖風貌﹐另分省地圖均頗詳細﹐當年應為元代許多類書附圖及清濬繪圖所參考和利用過。再者﹐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趙世延﹑虞集《經世大典》的修成﹐順帝至正六年(1346年)《大元大一統志》在杭州之刻版﹐都使清濬得以充分利用官方的準確文獻和資料。

還有兩書值得注意﹐一是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劉應李所編的《大元混一方輿勝覽》初次刊印﹐其資料約至大德七年底﹐不過其行政區域名稱比較不同﹐不如《元史‧地理志》與《廣輪疆里圖》之間的契合。該書的泰定元年(1324年)改編本附有〈混一諸道之圖〉及元代行省分圖共十四幅[12]。此外﹐至順間(1330-1332年)建安椿莊書院刻印了經修訂的南宋陳元靚之《新編纂圖增類群書類要事林廣記》﹐內除〈歷代國都之圖〉﹑〈歷代輿圖〉﹑〈大元混一圖〉外﹐另有元代行省分圖六幅[13]。

眾所周知﹐《元史‧地理志》主要利用了《大元大一統志》的政區資料﹐反映了蒙元初期至大德中的狀況﹐但內中提到“文宗至順元年﹐戶部錢糧戶數一千三百四十萬六百九十九”(《元史》志第十‧地理一)。其若干路府州縣的改變﹐截止於該年。在《元史‧地理志》中﹐提到大德八年到至順元年新資料的只有十六﹑七條。後來的《新元史‧地理志》變化也不大﹐故謂“舊志實本於《大一統志》與《經世大典》﹐……今為〈地理志〉亦仍前史之舊﹐訂其舛訛﹐補其奪漏而已。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卷四十七‧志第十四‧地理一)。清濬地圖雖成於1360年﹐但其路﹑州﹑府名主要是採用大德七年前的資料(包括元貞元年大批新建州)﹐亦即依據了《大元大一統志》。至於大德八年到至順元年間的變化﹐也略有涉及﹐如至大元年英德之降路為州﹑延祐三年建龍慶州﹑延祐六年改建懷慶路﹑泰定元年改建南寧路等﹐在圖中似均有反映。這些可能兼採朱思本的輿地圖或其他地圖資料。

除了地志外﹐清濬的《廣輪疆里圖》自應充分利用了前人的地圖繪製成就。但所謂《天下地理總圖》只成傳言﹐朱思本《輿地圖》已非原豹﹐故欲斷定清濬以何為底圖並非易事。我們通過對比﹐可看到今《廣輿圖》中的〈輿地總圖〉在處理山川的手法及府﹑州的排列上﹐與《廣輪疆里圖》有些類似之處﹐想見彼此必有淵源關係。不過﹐〈輿地總圖〉只列出府與直屬州之名﹐而《廣輪疆里圖》則列出幾乎所有路及大﹑小州名﹐詳略判然有別。

至於《大元混一方輿勝覽》的〈混一諸道之圖〉﹐和《新編纂圖增類群書類要事林廣記》的〈大元混一圖〉﹐更是極為簡陋﹐與清濬地圖不可同日而語。不過二書所載的元代分省地圖卻值得研究。這兩本書刊圖的時間﹐前者自泰定元年(1324年)改編本起方插圖﹔後者現存版本最早為至順間(1330-1333)﹐但原作者為宋人﹐而有學者認為可能在元世祖前至元時已有修訂的元刻本[14]。是故兩書之圖雖極相似﹐但孰先孰後﹑誰抄誰圖一時難以判決。《大元混一方輿勝覽》附圖較多﹐因以一省為一圖﹔《新編纂圖增類群書類要事林廣記》附圖較少﹐但每圖內容頗多﹐因係兩省合為一圖。

敝人認為﹐《大元混一方輿勝覽》和《新編纂圖增類群書類要事林廣記》的元代行省分圖﹐應均參考過朱思本的《輿地圖》集﹐而將各省內容略加簡化﹐或在各省分合上自作主張。而清濬的《廣輪疆里圖》則在前人基礎上﹐將各省所轄的路府州名均羅列在一張全國地圖上。讀者可以看到﹐《廣輪疆里圖》在小小紙張上竟包容了大約六百個全國路﹑府﹑州乃至山﹑川之名﹐作為有元一代的輿地總圖﹐其詳盡之處自不待言。

廣輪疆里圖》不僅詳盡﹐而且尚稱準確。本來一張全國圖如地名過多﹐難免顧此失彼﹐方位容易錯漏。清濬地圖的可貴之處在於﹐與六百多年後今人所繪《中國歷史地圖集》或《中國史稿地圖集》相較﹐就其地名之多而言﹐其準確度竟也不遑多讓[15]。也許無論《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史稿地圖集》或《廣輪疆里圖》﹐其元代地區名主要均同源於《元史‧地理志》等基本載籍﹐並皆以至順元年左右為準﹐故各種圖﹑志比對竟呈相當一律的情景﹐益發證明《廣輪疆里圖》作為元朝全國輿地總圖的寶貴。筆者目前已辨認出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名及文字記載﹐假以時日再經諸家考訂﹐或可全部還原並將地名全部標定在今日中國地圖上﹐進一步表現清濬此圖的詳盡與準確。

四  清濬《廣輪疆里圖》的價值

下面再列點論述清濬所繪元代全國地圖的可貴價值。

首先﹐《廣輪疆里圖》保存了一些元代的地名資料。由於《大元大一統志》及相關圖幅已佚失﹐《元史‧地理志》匆忙成書﹐許多當年的地理資料也很不完全﹐故《新元史‧地理志》已未能多加增訂。因此﹐許多地名真訛乃至今地均難以考證。清濬地圖的好處是補充了當年地名之原貌。僅舉“歹難”一名來說﹐此名標在地圖西南角﹐鄰近“通西”及“江頭城”。一些有關《水東日記》的文章﹑版本標成“歹灘”或“夕灘”﹐甚至將其與通西相連而輾轉標點為“‘歹灘通’西”。一些元代基本資料也各各不同﹕《大元混一方輿勝覽》卷中‧雲南等處行中書省作“歹難路”﹐該書整理者注引覆大德本作“歹難甸總管府”﹐《纂圖增新群書類要事林廣記》癸集卷上‧地輿類作“大難甸總管府”[16]﹔《廣輿圖》的〈輿地總圖〉作“可難”﹐其〈雲南輿圖〉作“可灘”﹔《元史‧地理志》作“六難路甸軍民府”﹔《新元史‧地理志》作“歹羅甸路軍民府”。由歹難﹑大難二名同音分析﹐諸名似以“歹難”為宜﹐可見《廣輪疆里圖》之作用。唯其今地﹐則又需一番考訂。
   
其次﹐該圖含有邊裔地理或中外交通的可貴史料。例如在東北和東面﹐記載了高麗的北京﹑東京﹑南京﹑唐城﹑耽羅及三韓等﹐倭國的徐福祠及毛人等﹐還有大流球及小流球。在西北方面﹐注明“自西寧西北五十餘里至金山﹐其西二百里即陰山也。其間皆崇峻嶺深絕澗。又西北數千里至鐵門”。在西南方面提到“自特摩(道站)入交趾界”﹐標出占城和(緬國的)江頭城﹐提到由西南“北接西域天方諸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東南的福建海岸外﹐明確記及“自泉州風帆﹐六十日至爪哇﹐百二十八日至馬八兒﹐二百餘日至忽魯沒思”﹐這是當時由海外與東南亞﹑南亞﹑西亞交通的明確記錄﹐也是泉州作為元代對外航海交通貿易大港地位的佐證[17]。

再次﹐該圖保有元代佚圖痕跡﹐可與失落的一統志﹑現存地理圖志互相比校。鑒於札馬魯丁《天下地理總圖》之有無及下落均成問題﹐《大元大一統志》﹑《元經世大典》也大部散失﹐朱思本《輿地圖》集已無復當年原貌﹐故後世編繪《中國歷史地圖集》者只能參考《元史‧地理志》﹐並輔以部分類書或地方志。清濬的《廣輪疆里圖》既是元圖又較詳盡﹐正可與《大元混一方輿勝覽》和《新編纂圖增類群書類要事林廣記》的元代地理圖志資料﹐一併作為恢復﹑輯佚元代一統志等時的重要參考。

復次﹐該圖承前啟後﹐成為《大明混一圖》等的重要底圖。清濬地圖一方面可與《廣輿圖》相比對﹐供後人了解朱思本原圖的部分奧秘﹔另方面﹐據《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權近跋明言﹐清濬《混一疆理圖》與李澤民《聲教廣被圖》共為該圖的底圖。現李圖既已不存﹐清濬圖的重要性更為顯著。這涉及諸圖與《大明混一圖》的關聯﹐中國人為何能在十四世紀的明初繪出南非的大三角﹐鄭和下西洋前是否已掌握了明廷所控制的全部世界地理資料﹐等等。

當然﹐清濬所繪的《廣輪疆里圖》也不免有些缺陷﹐如部分地名的訛略或位置的錯標﹐但瑕不掩瑜﹐尤其經後人描摹亦成無頭公案。總之﹐該圖彌補了元代地圖的缺頁﹐補充中國古代地圖史的中間﹑缺失﹑關鍵一環﹐是為中國地圖史上值得重視的新頁。

注釋

[1]《華夷圖》據考保留了賈耽《海內華夷圖》的精要。上述諸圖的圖版及介紹﹐《禹貢九州
     及今州郡之圖》參見《中華古地圖珍品選集》﹐哈爾濱地圖出版社1998年版﹔其餘可見
     曹婉如﹑鄭錫煌﹑黃盛璋﹑鈕仲勳﹑任金城﹑鞠德源編《中國古代地圖集(戰國至元)》﹐
     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2] 朱思本的《輿地圖》約完成於元至大四年至延祐七年(1311-1320)。羅洪先增纂的
    《廣輿圖》完成於明嘉靖二十年(1541)﹐嘉靖卅四年(1555)印。其版本眾多﹐1997年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曾據首都圖書館藏明萬曆七年刊本影印﹐名為“朱思本繪﹑羅洪先
     增纂《廣輿圖全書》”。
[3] 《大明混一圖》可參見汪前進﹑胡啟松﹑劉若芳〈絹本彩繪大明混一圖研究〉﹐載《中國
     古代地圖集‧明代》﹐ 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可參見織田武
     雄﹑室賀信夫﹑海野一隆《日本古地図大成‧世界図編》﹐講談社1972年版﹔至於該圖
     的權近跋全文﹐可參見筆者的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 擊入“新增文章”―
     “ 最新文章”的〈《廣輪疆里圖》作者清濬資料補充〉一文。
[4] 參見(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地學〉﹐香港﹕中華書局1978年中文本﹐
     第152頁。
[5] 該文載烏斯道《春草齋集‧文集》卷三﹐見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版《景印文
     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六‧別集類五﹐第1232冊226頁。該詩文集有宋濂(1310-1381)
     原序。筆者的南溟網 (http://www.world10k.com) “ 新增文章 ”― “ 最新文章 ”的
     〈《廣輪疆里圖》作者清濬資料補充〉一文已轉載。
[6] 詳見拙文〈清濬“疆圖”今安在﹖〉(登載於《海交史研究》2007年第二期)﹐另
     可見筆者的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新增文章”―“最新文章”。
     有關弘治版﹑嘉靖版等《水東日記》卷十七載錄清濬地圖的詳情﹐可參見〈《水東
     日記》版本及載錄清濬〈廣輪疆里圖〉情形
〉(亦載上述網頁)。
[7] 關於清濬的生平資料﹐可參考敝人前揭文章及網上刊布資料﹐詳見注[5]﹑[6]。
[8]《 宋濂全集》‧宋學士文集‧鑾坡前集卷八﹐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9] 見《水東日記》弘治三十八卷本﹐台灣國家圖書館藏。另可參見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
     葉恭煥補刻四十卷本﹐美國國會圖書館攝製北平圖書館善本書膠片﹔中華書局1980年魏中
     平校點本﹐第169頁﹐該書係以康熙十九年葉氏賜書樓印本(四十卷)為底本﹐但未見附圖。
[10]《大元混一方輿勝覽》﹐(元)劉應李原編﹑詹友諒改編﹐郭聲波整理﹐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3年版。
[11] 關於元一統志的輯佚﹐《玄覽堂叢書續集》有殘本35卷﹐丁謙﹑金毓黻等均作過考證。
     中華書局1966年出版了趙萬里的《元一統志》輯本。該書係據《元史‧地理志》恢復
     《大元大一統志》的目錄﹐並大致據其序而排列。
[12] 《大元混一方輿勝覽》中的附圖包括〈混一諸道之圖〉﹑〈腹裡〉(兩幅)﹑〈遼陽〉﹑
     〈陝西〉﹑〈四川〉﹑〈汴梁〉﹑〈江浙〉﹑〈福建〉﹑〈江西〉﹑〈湖廣〉﹑〈左
     右江溪洞〉﹑〈雲南〉﹑〈甘肅〉﹐見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郭聲波整理本上冊,
     卷上正文前。
[13]《事林廣記》的附圖包括〈大元混一圖〉﹑〈中書省所轄〉﹑〈遼陽行省﹑汴梁河南
     所轄〉﹑〈陝西行省﹑甘肅行省所轄〉﹑〈四川省﹑雲南省所轄〉﹑〈江浙行省﹑江
     西行省所轄〉﹑〈湖廣行省所轄﹑兩江溪峒〉。但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的至順間建安椿
     莊書院刻本(《新編纂圖增類群書類要事林廣記》)﹐與1999年影印的後至元六年鄭氏積
     誠堂刻本(《纂圖增新群書類要事林廣記》)﹐兩種版本的附圖內容雖同﹐而圖名﹑版式略
     異。至於日本元祿十二年(1699年)京都今井七郎兵衛的刻本《新編群書類要事林廣記》
     (1976年日本東京汲古書院影印﹐中華書局1999年與上述鄭氏積誠堂刻本一併影印) 則
     只有簡略重描的《歷代國都圖》﹑《華夷一統圖》(相當《大元混一圖》)各一幅﹐完全
     未見元代各省分圖。
[14] 見日本奈良大學森田 憲司〈關於在日本的《事林廣記》諸本〉﹐原載1992年8月河北
     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選集》﹔上述中華書局1999年《事林廣記》
     兩種版本影印本附錄該文﹐見該書572頁。
[15] 參見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元明時期》中的〈元時期全圖(二)〉﹐地圖出版社
     1982年版﹔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下冊的〈元代形勢〉﹐中國地圖出版社
     1990年版。
[16]《大元混一方輿勝覽》﹐(元)劉應李原編﹐詹友諒改編﹐郭聲波整理﹐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3年版﹐頁483﹐492(注六四)。
[17] 參見拙文〈清濬元圖記錄泉州對伊斯蘭地區的交通〉﹐為 2008年11月25-27日在
     泉州海外 交通史博物館舉行的“海上交通與 伊斯蘭文化”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海外交通
     研究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而作﹔後刊於《海交史研究》2009年第一期。另上載於筆
     者的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新增文章”―“最新文章”一欄。
 

                資料一  清濬《廣輪疆里圖》相關史事年表

1285乙酉  元世祖至元廿二年    札馬魯丁﹑虞應龍主修元《一統志》
1294甲午  元世祖至元卅一年    元《一統志》初稿完成﹐共755卷﹐傳札馬魯丁繪有《天下
     地理總圖》(已佚)
1303癸卯  元成宗大德七  年    三月﹐孛闌盻(月兮)﹑岳鉉主修《大元大一統志》奏進﹐
     共1300卷﹑600冊(已大部散佚)
1307丁未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    劉應李編《大元混一方輿勝覽》初刊(資料約至大德七年底)
1320庚申  元仁宗延祐七  年    朱思本《輿地圖》完成(已佚﹐明羅洪先增纂成《廣輿圖》。
     其中〈輿地總圖〉保存元圖風貌﹐可與清濬《廣輪疆里圖》對照﹔朱繪分省地圖應為元﹑
     明諸書地圖所宗﹔〈西南海夷圖〉時代待考﹐唯所繪南非三角形可與《大明混一圖》﹑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作比較研究
1324甲子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    詹有諒改編劉應李的《大元混一方輿勝覽》﹐並附有
     〈混一諸道之圖〉及各行省分圖十三幅
1328戊辰   元泰定帝致和元年    是年清濬出生於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浙東道台州路黃巖州
1330庚午   元文宗至順元  年    《元史‧地理志》政區以此年為準(此志據《元一統志》﹑
     《經世大典》﹐而略加增補)﹔傳李澤民約是年完成《聲教廣被[披]圖》[著作年代未必
     準確。明初烏斯道(1314-1390﹖)〈刻《輿地圖》序〉提及“本朝李汝霖《聲教被化圖》
     最晚出”﹐兩人兩圖關係待考]
1331辛未  元文宗至順二  年    趙世延﹑虞集《經世大典》修成(1329-1331)﹐880卷
     (已佚。《元史》各志多採之﹐唯其〈都邑〉多以《元一統志》為據)﹔其西北〈地里圖〉
     名與《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錄》大同)
1332壬申  元文宗至順間(1330-1332年)﹐建安椿莊書院刻印了被修訂的南宋陳元靚《新編
     纂圖增類群書類要事林廣記》﹔後順帝至元六年(庚辰﹐1340年)另有建陽鄭氏積誠堂刻
     本。該書內有〈大元混一圖〉及元代諸行省圖六幅
1340庚辰   元順帝至元六  年    大約是年清濬出家為僧﹐時十三歲﹔旋為徑山古鼎銘公之入室
     弟子
1346丙戌  元順帝至正六  年    《大元大一統志》在杭州刻版﹐許有壬作序
1351辛卯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    清濬於是年前北行﹐二月至成山﹐時年廿四
1352壬辰  元順帝至正十二年    清濬於是年前繼續北行至渤海區(是次北行據《廣輪疆里圖
     所載)
1360庚子  元順帝至正二十年    清濬繪出《廣輪疆里圖》﹐時年卅三
1368戊申   明太祖洪武元  年    明朝立國後不久﹐清濬出為四明萬壽寺住持﹐旋於東錢湖東
     的二靈山修葺寺宇
1369己酉  明太祖洪武二  年    宋濂主持修撰《元史》﹐次年完成﹔其〈地理志〉多據《元
     一統志》﹑《經世大典》﹐內提及“至順元年”事
1371辛亥   明太祖洪武四  年    在蔣山(鍾山)設普度大會﹐驛召十高僧赴京﹐清濬為其中之
     一。此後清濬說法於萬壽寺﹐旋又歸隱清雷峰中[宋濂(1310-1381)曾撰〈送天淵禪師
     濬公還四明序〉贈別﹔另烏斯道(1314-1390﹖)〈刻《輿地圖》序〉提及“李汝霖《聲教
     被化圖》”﹑“《廣輪圖》”]
1379己未  明太祖洪武十二年    御製授清濬左覺義誥文
1382壬戌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    僧錄司正式建立﹐清濬仍兼左覺義
1386丙寅  明太祖洪武十九年    清濬奉旨即金陵靈谷寺大齋會說法﹔旋任該寺住持﹐太祖有
     〈山居詩十二首賜靈谷寺左覺義清濬〉
1389己巳   明太祖洪武廿二年    約是年《大明混一圖》繪成(前身或即《混一疆里圖》﹐
     清濬或與其事)
1392壬申  明太祖洪武廿五年    五月三十日﹐清濬寂化於靈谷寺﹐時年六十五。其徒遵囑
     收遺骨陪葬乃師雙徑   妙明塔左﹐蘇伯衡為其撰塔銘
1399己卯   明惠帝建文元  年    朝鮮使者金士衡等入朝﹐並攜回李澤民《聲教廣被圖》﹑
     清濬《混一疆理圖》
1402壬午   明惠帝建文四  年    朝鮮金士衡﹑李茂﹑李薈﹑權近等據李澤民《聲教廣被圖》﹑
     清濬《混一疆理圖》﹐輔以本國及日本資料﹐繪成《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
1452壬申  明代宗景泰三  年    正月﹐嘉禾嚴節(貴中)摹畫清濬《廣輪疆里圖》,並作跋
1474甲午   明憲宗成化十  年    《水東日記》作者葉盛卒﹐該書於明孝宗弘治間(1488-
     1505年)由常熟徐氏首刻。嘉靖間再版。其卷十七記載清濬作《廣輪疆里圖》事﹐並附
     嚴節等詩﹑跋(嘉靖刻本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各附一後人摹繪圖﹐保存迄今﹐詳略
     不同)
1541辛丑  明世宗嘉靖二十年    朱思本繪﹑羅洪先增纂《廣輿圖》完成﹐嘉靖卅四年
     (1555年)印

 

               資料二  清濬《廣輪疆里圖》可辨正的路州名

            說明﹕ 1﹑下文按《元史‧地理志》的省路府州等序排列
                      2﹑[  ] ﹑(  )中的是《元史‧地理志》內的名稱
                      3﹑“  ”中名是明代摹圖者所改﹐其餘均元代名

[中書省(腹裡)]

    “北京”(大都路)﹕涿(州)    霸(州)    通(州)    薊(州)    郭(漷州)    順(州)    檀(州)   
          東(安州)    固安(州)    龍(慶州)﹕懷來
    “開平”(上都路)﹕宣(德府)﹕蔚(州)
          興(州)    松(州)    桓(州)    雲(州)
      興和(路)
      永平(路)﹕灤(州)
      德寧(路)
      靜(淨州路)
      應昌(路)
      金(全)寧(路)
      保定(路)﹕雄(州)    安(州)    遂(州)    (安)肅(州)    完(州)
  [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
      真定(路)﹕中山(府)    趙(州)    冀(州)    深(州)    蠡(州)
      順德(路)
      廣平(路)﹕磁(州)    威(州)
      彰(德路)﹕林(州)
      大名(路)﹕開(州)    滑(州)
      懷慶(路)﹕孟(州)
      衛(輝路)﹕淇(州)
      河間(路)﹕滄(州)    景(州)    清(州)    獻(州)    莫(州)    陵(州)
      東平(路)﹕東阿
      東昌(路)
      濟寧(路)﹕濟(州)    “曲阜”(兗州)    單(州)
      曹(州)
      濮(州)
      高唐(州)
      泰安(州)
      德(州)
      恩(州)
  [山東東西道宣慰使司]
    “青(州)”(益都路)﹕濰(州)    膠(州)    密(州)    莒(州)    沂(州)    嶧(州)
  [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
      濟南(路)﹕“武定”(棣州)    濱(州)
      般陽(路)﹕萊(州)    登(州)
      寧海(州)﹕成山
  [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
      大同(路)﹕弘(州)    渾源(州)    應(州)    朔(州)   武(州)    東勝(州)    雲內(州)   
          豐(州)﹕東受降城  中受降城  西受降城
  [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司]
    “太原”(冀寧路)﹕汾(州)    石(州)    忻(州)    平定(州)    臨(州)    保德(州)   
          崞(州)    管(州)    代(州)    臺(州)    興(州)    堅(州)    嵐(州)
    “平陽”(晉寧路)﹕岳陽    絳(州)    潞(州)    澤(州)    陽城   解(州)    霍(州)    隰(州)   
          沁(州)    遼(州)   吉(州)﹕壺口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統和寧路總管府]
      和寧(路)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

      遼陽(路)﹕蓋(州)    懿(州)
      廣寧(府路)
  [山北遼東道肅政廉訪司]
      大寧(路)﹕義(州)    興中(州)    瑞(州)    高(州)    錦(州)    利(州)    川(州)    建(州)   
          豪(州)
      東寧(路)都護府﹕高麗北京    耽羅(海路通倭﹑大流求)
            定遠(府)﹕朔(州)   
          雲(州)    鐵(州)    撫(州)    成(州)   愛    安    西河洞
      瀋陽(路)﹕臨鎮
      開(元路)
    “黑龍江”﹕秦城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
  [河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
    “開封”(汴梁路)﹕鄭(州)    許(州)    陳(州)    鈞(州)    睢(州)
      河南(府路)﹕洛陽    陝(州)
      南陽(府)﹕鄧(州)    唐(州)    嵩(州)    汝(州)    裕(州)
      汝寧(府)﹕潁(州)    信陽(州)
      歸德(府)﹕徐(州)    宿(州)    邳(州)    亳(州)
      襄(陽路)﹕房(州)
      蘄(州路)
      黃(州路)
      廬(州路)﹕和(州)    無為(州)    六安(州)
    “鳳陽”(安豐路)
      安慶(路)
  [淮東道宣慰使司]
  [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
      揚(州路)﹕真(州)    滁(州)    泰(州)    通(州)
      淮安(路)﹕海寧(州)    安東(州)
      高郵(府)
  [荊湖北道宣慰司]
  [山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
    “荊(州)”(中興路)
      峽(州路)
      安陸(府)
      沔陽(府)
      荊門(州)
      德安(府)﹕隨(州)    雲夢

[陝西諸道行御史台]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

    “西安”(奉元路)﹕同(州)    華(州)    耀(州)    乾(州)    商(州)
      延安(路)﹕鄜(州)    綏德(州)    葮(州)
    “漢中”(興元路)﹕鳳(州)    洋(州)    金(州)
  [陝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司]
      鳳翔(府)
      邠(州)
      涇(州)
      開成(州)﹕廣安(州)
      鞏昌[等處總帥府]
      平涼(府)
      臨洮(府)
      古洮
      慶陽(府)
      秦(州)
      隴(州)
      寧(州)
      定西(州)
      鎮原(州)
      西和(州)
      環(州)
      金(州)
      蘭(州)
      會(州)
      徽(州)
      階(州)
      成(州)
      金洋(州)
  [土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雅(州)
      黎(州)
      貴德(州)
      (文)扶(州萬戶府)
      松(潘宣撫司)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
  [西蜀四川道肅政廉訪司]
      成都(路)﹕彭(州)    漢(州)    安(州)    威(州)    簡(州)
      嘉定(府路)﹕眉(州)    邛(州)
      廣(元路)﹕劍(州)    龍(州)    巴(州)    沔(州)
      順慶(路)﹕廣安(府)    蓬(州)    渠(州)
      潼川(路)﹕遂寧(州)    綿(州)
      永寧(路)﹕筠連(州)
  [四川南道宣慰司]
      重慶(路)﹕瀘(州)﹕江安  納溪    忠(州)    合(州)
      紹慶(府)﹕
      懷慶(府)﹕來寧(州)    柔遠(州)    酉陽(州)
      夔(路)﹕施(州)    達(州)    梁山(州)    萬(州)    雲陽(州)
          大寧(州)    開(州)
  [敘南等處蠻宣撫司]
      (敘州路)﹕富順(州)    高(州)
      馬湖(路)﹕長樂(寧軍)    上﹑下羅計(長官)司

[甘肅等處行中書省]
  [河西隴北道肅政廉訪司]
      甘(州路)
      永昌(路)
      西涼(州)
      肅(州路)
      亦集(乃路)
      寧夏(府路)﹕寧(州)    鳴沙(州)    應理(州)    “夏州”   “銀州”
      西寧(州)
      積石(州)

[雲南諸處行中書省]
  [雲南諸路道肅政廉訪司]
    “雲南”(中慶路)
      (威楚開南等路)﹕鎮南(州)    南安(州)    開南(州)    威遠(州)
      雲遠(路軍民總管府)﹕徹里(軍民總管府)
      麗江(路軍民宣撫司)﹕永寧(州)    蘭(州)
      茫部(路軍民總管府)﹕益良(州)
      普安(路)
  [羅羅蒙慶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建昌(路)﹕永寧(州)    瀘(州)    邛部(州)
      德昌(路軍民總管府)﹕昌(州)    德(州)    普濟(州)
      (會川路)﹕武安(州)
  [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大理(路軍民總管府)﹕蒙化(州)    趙(州)    姚(州)
      鎮西(路)
      烏撒烏蒙(宣慰司)
      南甸(軍民府)
      歹(六)難(路甸軍民府)
      通西(軍民總管府)﹕
          (鄰)江頭城﹐北接西域天方諸國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
  [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
      杭(州路)﹕海寧(州)
      湖(州路)﹕長興(州)
      嘉興(路)﹕海鹽(州)    崇德(州)
    “蘇(州)”(平江路)﹕崑山(州)    常熟(州)    吳江(州)    嘉定(州)
      常(州路)﹕宜興(州)
      鎮江(路)
    “嚴(州)”(建德路)
      松江(府)
      江陰(州)
  [浙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
    “寧波”(慶元路)﹕昌國(州)
      衢(州路)
  [浙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
    “金華”(婺州路)﹕蘭溪(州)
      紹興(路)﹕餘姚(州)    諸暨(州)
      溫(州路)﹕瑞安(州)    平陽(州)
      台(州路)﹕黃岩(州)
      處(州路)
  [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
      寧國(路)
      徽(州路)﹕婺源(州)
      (饒州路)﹕鄱陽    餘幹(州)    浮梁(州)    樂(平州)
  [江南諸道行御史台]
    “南京”(集慶路)﹕溧水(州)    溧陽(州)
      太平(路)
      池(州路)
      信(州路)
      廣德(路)
      鉛山(州)
  [福建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司]
      (福州路)﹕福清(州)    福寧(州)
      建寧(路)
      泉(州路)﹕(接小流球﹐海路通爪哇﹑馬八兒﹑忽魯沒思)
      興化(路)
      邵武(路)
      延平(路)
      汀(州路)
      漳(州路)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司]
    “南昌”(龍興路)﹕富(州)
      吉安(路)﹕吉水(州)    安福(州)    太和(州)    永新(州)
      瑞(州路)
      (袁州路)﹕萍鄉(州)
      臨江(路)﹕新淦(州)    新喻(州)
      南康(路)﹕建昌(州)
      贛(州路)﹕寧都(州)    會昌(州)
      建昌(路)
      南安(路)
      南豐(州)
  [廣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海北廣東道肅政廉訪司]
      廣(州路)﹕南海祠
      惠(州路)
      南雄(路)
      潮(州路)
      德慶(路)
      肇慶(路)
      英(德州)
      梅(州)
      南恩(州)
      封(州)
      新(州)
      桂陽(州)
      連(州)
      循(州)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
  [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司]
      武昌(路)
      岳(州路)﹕平江(州)
      常德(路)﹕桃源(州)
      灃(州路)﹕慈利(州)    柿溪(州)    安定(州)
      辰(州路)
      沅(州路)
      興國(路)
      漢陽(府)
      歸(州)
      靖(州路)
  [湖南道宣慰司]
  [嶺北湖南道肅政廉訪司]
    “長沙”(天臨路)﹕攸(州)    益陽(州)    湘陰(州)
      衡(州路)
      道(州路)
      永(州路)
      郴(州路)
      全(州路)
      寶慶(路)
      武岡(路)
      桂陽(路)
      茶(陵州)
      新(州)
      耒陽(州)
  [廣西兩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司]
    “桂林”(靜江路)
      南寧(路)
      梧(州路)
      潯(州路)
      柳(州路)
  [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
      慶遠(府)
      平樂(府)
      鬱林(州)
      容(州)
      象(州)
      賓(州)
      橫(州)
      融(州)
      藤(州)
      賀(州)
      貴(州)
      田(州路軍民總管府)
  [海北海南道宣慰司]
  [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司]
      雷(州路)
      化(州路)
      高(州路)
      欽(州路)
      廉(州路)
    “瓊(州) ”(乾寧軍民安撫司)
    “儋”(南寧軍)   
      萬(安軍)   
    “崖”(吉陽軍)
  [八番順元蠻夷官]
      (順元等路軍民安撫司)﹕思(州軍民安撫司)    鎮遠(府)
  [沿邊溪洞宣慰使司]
      播(州軍民安撫司)
      黃平(府)
  …………
      特磨道站(自此入交趾界)

[以上正文及資料一﹑二﹐於2008年11月
11日完成初稿﹐2009年8月10日修訂 ﹔
後刊載於《海交史研究》2009年2期。本
文英文提要承蒙張嘉慧小姐(Ms. Agnes
Chang)斧正及潤飾﹐特致衷心謝忱]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新增文章_神州卷